便利店,是一种24小时营业全年无休的小商店,它是能给人带来特别的安全感的存在,甚至有的朋友自豪地说,便利店的存在,助长了自己随心所欲安排进食和起居时间的气焰。你所在的城市里流行便利店吗?受欢迎的是哪家?你经常都去店里买些什么呢?在便利店里发生过怎样的故事?本期特辑,就将从这些板块和栏目出发,带给你一切有关便利店的有趣内容。
能够直接影响心情和状态的,往往都是日常生活中的那些小小的事物。而特别喜欢探索细节的《文艺风象》,这一次的观察对象,就是被许许多多细节塞满的便利店。本期主题嘉宾,我们邀请到的是影视演员谭松韵,2012年她因在清宫剧《后宫·甄嬛传》中扮演了娇憨可爱的淳贵人一角而受到关注,之后又参演了如《旋风少女》等颇受欢迎的影视剧作品。本期特辑的流行人物,是日本歌手坂本美雨,她的父亲是日本音乐制作人坂本龙一,她的代表作品有个人专辑《Aquascape》《Dawn Pink》等
落落,“校园女王”,人气青年作家。落落的作品拥有美好的少女情怀,以独特的文学方式改变着新生代文学的面貌,她创造了一个与当前流行的青春阅读迥异的艺术世界。由她主编的文艺生活杂志《文艺风象》也凭借着清新治愈的风格给人耳目一新的印象,打破了时下商业杂志的固有格局,开创出一片专属于文艺青年的美好天地,打造出了特别的期刊杂志风格
P4 亲爱的
P6 便利店便利的不止一点点
领衔
P18 元气少女24小时不打烊·谭松韵专访
散文
P024 无家要齐/是寂寞吧/夜色温柔/在无数种光芒中,我曾与你擦肩/宇宙粒子与废弃商店
海报
P40 精灵手贴32
诠释
P44 街角的便利店
P66 属于你的24小时
P72 我的便利店人生
P76 便利店Q&A;
P78 便利店约大于全世界
演绎
P82 便利店抠门指南
P84 便利店系人生
测试
P88 从便利店看你的高效领域
号外
P90 没有便利店
流行
P92 城市日记
P94 城市话题
P95 重点推荐
P96 人物·坂本美雨专访
P98 GOODS·世纪恋爱“物”语
专栏
P100 女王和小丑|恒殊|
P101 流言电影院|图宾根木匠|
P102 鲸骨火箭|小姬AI|
小说
P104 华耀|刘麦加|
连载
P112 白昼梦航线 第五章|曹小优|
P120 兔子轮渡 第五章|陈奕潞|
P128 来坐·摩登复古庭院13
在外待了近一个月后回家,家里已经飘浮着一股良久空置后的霉味儿了,要开窗透气,要开电脑制造“活力的”声响,行李箱就先不收拾了,反正很快又要走,敞开肚子躺在客厅里吧,那儿已经成了它的固定位置。发呆,洗衣服,处理工作内容,收拾相机储存卡资料,一晃眼就到了半夜,饿得头晕眼花,打算去附近的便利店买点吃的,拿着手机下楼,店就在一百米开外的十字路口。揉着眼睛打着呵欠出了小区门,朝前方看的时候,突然发现那个永远亮着的便利店招牌灯带居然是漆黑的,十字路口没有了它那标志性的灯带。一点儿也不夸张地说,我那个时候真的“五雷轰顶”,稍微夸张一点儿地说,就宛如电影里的角色,跌跌撞撞朝灰飞烟灭的故居跑过去那样“激情饱满”。
结果呢,我跑了两步,看到什么嘛,因为没戴眼镜,原来是进货的大货车停路口,挡住了便利店的灯光而已。它还好好地在那里,一点儿问题也没有。和过去每个日夜一样在那里。它没打算离开。
你有没有过,察觉自己对便利店倾注了过分感情的那个瞬间?
那个瞬间伴随着对整个生活的观察和质问,强烈的寂寞感,先是寂寞,随后是非常非常温柔的安慰。这个城市,半夜三点,或者清晨四点,天上的星星撒得像不要钱一样,又或者浓重的雾霾覆成噎人的围巾。这是工作日,这是工作日结束后的周末,自己还有许多事没做,自己的人生还有一个过于伤感的愿望怕是永远不能实现了——而后穿过路口,穿过洒水车的歌,穿过扫地大叔的滚滚红尘,去光顾一家24小时便利店。
不自觉地会在那里多逗留一会儿吧。等到将来的某一天,回忆那个当下的自己,穿校服刚刚放学,直冲到店里买一份关东煮。第二次穿高跟鞋,磨成灰姑娘的姐姐们,去便利店寻找纱布和OK绷。或者很颓丧的一张脸了,挂成年累月熬夜后的黑眼圈,走进店里的一瞬居然想不起要买什么。失恋的时候,特别冷静地挑了五支巧克力冰激凌,出了店门居然一口气全部吃光,心想自己真是个太蠢啦。
而后这些片段,每隔三个月,一年,五年,零星亮起,一瞬就隔出了银河般的距离,让人看自己怎么生,怎么老,怎么平淡无奇,怎么充满希望。
自从搬离家开始独立生活后,这十多年里,便利店是自己光顾得多的场所。雷打不动,至少一天一次。有时出差去别处,倘若落脚的宾馆对面就有一家便利店,那一切烦躁和疲惫都不再成为问题。宾馆房间又小又带着怪味也一点不成为问题。
我爱便利店像爱一个家人。不仅仅是解决我的麻烦,照料我的生活。它早已成为我生活的组成,它成为我碌碌无为的一部分,成为我斗志昂扬的一部分,成为我悲伤的一部分,成为我打着哈欠里伸着懒腰踩着拖鞋的安心的一部分。它让每一天多了一个构成,它知道每个进店的人,把自己的日子怎么过得很碎很小。它亮的灯在一个又一个路口边,等下一位孤单的客人。没有什么人会时刻揣着名为“人生”的宏大词语,每天都由鸡毛蒜皮的念头构成,饿了,好困,想吃甜的,想吃口咸的,想喝咖啡,需要碳酸的刺激,啊改交电费了,什么时候才能完工啊,怎么还不给我短信回复,他死了吗,五分钟内不回就当他死了,不行我还得去吃口甜的……
它知道每个人的人生,像黑夜里一直明亮的眼睛,注视路口四面八方的心事
我根本离不开便利店。
因为——
很多时候,不想面对锅碗瓢盆,以及白菜土豆,葱姜蒜。
想像小孩儿一样,不去想按时吃饭和定量喝水这些事情;
想像小孩儿一样,认真计算价钱和积分间的关系,去兑换一个简单的奖品。
想像小孩儿一样,眼中只有琳琅满目,只有新奇独特,只有自由自在。
躲避突降暴雨的午后,终于结束加班的凌晨,穿着拖鞋负气出走的半夜……
每一天,我都有24小时可以用来突发事件,
每一天,我也都有一个24小时向我敞开怀抱的城堡。
热的汤,凉的雪糕,甜的点心,辣的便当。
倾诉的话都不必多说一句,
它就能治愈我,
我也便依赖它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带着点疏离感却又极其细腻的笔触,仿佛一下子就把我拉进了一个夏日午后,阳光透过百叶窗,在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我尤其喜欢那种色调的运用,既有老电影的复古质感,又融入了当代人对“慢生活”的向往。虽然我还没翻开内页,但仅仅是这封面和书名《文艺风象:2017/7便利店便利的不止一点》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张力——“文艺风象”的飘渺与“便利店”的日常感形成了有趣的碰撞。我猜想,这本书里收录的文章,或许就像便利店里那些琳琅满目的小物件,看似寻常,却在特定时刻能给予人极大的慰藉和灵感。那种“不止一点”的暗示,更让人充满了好奇心,究竟便利店里藏着怎样超乎寻常的哲学或故事?我期待作者能用最温柔的笔触,去描绘那些被我们匆忙走过、习以为常的日常瞬间,将其打磨成可以反复把玩的小宝石。这种对细节的敏锐捕捉能力,往往是优秀文艺作品的标志,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次深入灵魂的微观漫游。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结构非常具有现代感,结合了主题词、时间轴和具体场景描述,像是一份精心制作的“事件日志”。这让我联想到那些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先锋文学作品,它们喜欢用这种看似冰冷的数据和精确的锚点来固定创作的起点,然后在其之上构建一个充满情绪和思考的内在世界。我期待这本书的文风能够保持一种冷静的疏离感,而不是过度煽情。七月的便利店,一定很闷热,冷柜里冒着白气,店员的表情可能也有些疲惫,这种环境的真实感是营造氛围的关键。我猜测,作者可能在探讨“消费主义”与“个体精神需求”之间的张力。我们如此依赖这些提供即时满足的地方,这种依赖是否正在悄悄地改变我们与世界互动的方式?这本书如果能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切开这层现代生活的表皮,让我们看到下面跳动着的、略带焦虑的心脏,那它就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便利店的随笔集了,而是一部关于我们当下生活状态的切片记录。
评分我最近发现,很多优秀的作者都擅长从最平凡的场景中提炼出哲思。便利店,这个充满了工业化标准化的空间,似乎是反文艺的,但恰恰是这种反差,提供了绝佳的文学实验场。我希望作者能够打破常规,用一种跳跃的、非线性的叙事手法来组织这些观察。也许不必拘泥于单一的“我”的视角,而是通过多个人物在便利店里的交汇与分离,构建出一个关于城市孤独群像的拼图。比如说,一个总是半夜光顾,只买报纸的老人,他与店员之间可能有一段未曾说出口的默契;又或者,是一对年轻情侣,在争吵后,一人赌气买下一堆零食,这些细节才是构成“文艺风象”的真正土壤。这本书的价值,可能不在于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而在于提供一系列碎片化的、可以被读者反复咀嚼的瞬间。如果它能让我重新审视自己过去进出便利店时的匆忙,并从中发现一丝诗意,那它就成功了。
评分最近读了不少关于城市精神和个体生存状态的非虚构作品,但总觉得少了那么一点点“烟火气”的真实。这本书的标题里那个具体的时间点——“2017/7”,非常有意思,它锁定了一个稍显久远的夏日,这让我忍不住去回想那个夏天我自己在做什么,那种时间的刻度感,本身就是一种叙事的力量。我猜测,作者可能并没有刻意去追逐宏大的主题,而是聚焦于一个相对封闭又极具社会缩影的场所——便利店。便利店是现代都市的毛细血管,承载着加班族的深夜叹息、凌晨赶路人的短暂补给,以及各种不期而遇的尴尬或温暖。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位敏锐的社会观察家,用近乎人类学田野调查的耐心,去记录那些发生在收银台前、冷柜边、甚至自动贩卖机旁的微型戏剧。它不应该只停留在“便利”的表层,而是要深挖这“便利”背后,现代人对效率的崇拜、对即时满足的依赖,以及在这一切机械化流程中,人性如何挣扎着留存一抹不被标准化的色彩。
评分从语言的质感上来看,这本书的命名有一种独特的冷峻美学。不像某些文艺作品那样追求华丽辞藻的堆砌,它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方式,搭建起一个充满符号的场景。这种克制,反而让我对内容的期待值更高。我总觉得,真正的“文艺风象”,不是矫揉造作的抒情,而是恰到好处的留白,让读者自己的生活经验可以投射进去。想象一下,在闷热的七月,走进一家灯光明亮的便利店,那种冷气袭来,瞬间的清爽感,与外界的燥热形成鲜明对比。这本书是否捕捉到了这种“物理隔离”带来的心理状态的转变?我尤其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处理“时间感”的,2017年的夏天,它和现在有什么不同?是通过那些便利店里不变的商品,还是通过那些随着季节更迭的短暂性产品,来展现时代的流逝与不变?这本书如果写得好,应该能让人读出一种“时间静止”的错觉,让你觉得,你此刻就站在那个货架前,思考着该买一瓶冰茶还是一罐咖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