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締造全新的作戰兵種“裝甲兵”,創建空前大膽的作戰理念“閃擊戰”。繼承普魯士軍魂的古德裏安與一戰後因循守舊的歐洲軍界的較量!
★其疾如風,侵略如火!閃擊戰之父的創新思維實戰課。風雲變幻之際,首先擁抱新技術、新思維並大膽用於實踐的,纔能立於時代之巔。
★任正非推薦閱讀的戰略思維經典。
宏觀思維建議看一點曆史和哲學。有三位德軍著名將領、元帥留下的三本書,對德國二戰戰略有非常深入的思考。第一本:古德裏安的《閃擊英雄》,第二本:隆美爾的《戰時日記》,第三本:曼施泰因的《失去的勝利》。
讓聽到炮火的人呼喚炮火!讓一綫直接決策!
在《閃擊英雄》這本戰爭迴憶錄中,古德裏安以其親身經曆詳細描述瞭德國裝甲兵的組建、發展、作戰史及其經驗教訓,介紹瞭他率領德國裝甲部隊吞並奧地利、捷剋斯洛伐剋、蘇颱德區的行動,以及對法、蘇作戰經過,並對第三帝國的領袖人物和德軍統率機關進行瞭評論。
第二次世界大戰著名德國陸軍將領,德國裝甲兵和“閃擊戰”理論的創建人。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將坦剋與機械化部隊使用於現代化戰爭的重要推動者,在他的組織與推動下,德國建立瞭一支當時作戰最具效率的裝甲部隊。先後任裝甲軍軍長、裝甲集群司令、裝甲集團軍司令、裝甲兵總監、陸軍總參謀長。1945年5月10日嚮美軍投降,隨後被關押3年,因為在戰爭期間並未虐待戰俘和屠殺平民而沒有被列為戰犯,於1948年被釋放。之後一直在傢中休養並撰寫迴憶錄。
宏觀思維建議看一點曆史和哲學,我曾推薦看三本書。有三位德軍的著名將領留下的三本書,對德國二戰戰略有非常深入的思考。第一本:古德裏安的《閃擊英雄》,對如何用新技術改變戰爭模式以及德國進攻蘇聯的戰略有細緻的思考和討論;第二本:隆美爾的《戰時日記》,這個日記是英國大戰略傢李德?哈特親手整理的,看這些內容纔能琢磨齣如何在運動中集中兵力,在點上突破進而取得全局勝利,以及領會當將軍的真諦;第三本:曼施泰因的《失去的勝利》,要領悟他決戰歐洲大陸的戰略是怎麼構想齣來的,馬奇諾防綫是怎麼被廢掉的,他構想這個戰略所依據的戰略原則是什麼。
——華為總裁 任正非
蔣百裏先生曾經說過:參謀總長是一定要有三分瘋狂的氣質,不怕他偏,偏到極點也就是正瞭。古德裏安正是這樣一個有偏見,有瘋狂氣質的名將。他的偏見也就是他的特點,這一本書最令人欣賞的地方也是在這裏。
——軍事史學傢、中西方戰略研究學者 鈕先鍾
第一章 我的傢庭與青年時代
第二章 德國裝甲兵的建立
第三章 希特勒獨攬大權
吞並奧地利
吞並蘇颱德區
形勢再趨緊張
第四章 災禍開始
走嚮戰爭
波蘭戰局
兩次戰局之間
第五章 西綫戰局
作戰準備
嚮海峽方嚮突破
占領海峽港口
希特勒下達後果嚴重的停止命令
嚮瑞士邊境突擊
停 戰
第六章 1941 年的俄國戰局
戰前形勢
戰爭準備
初 戰
強渡第聶伯河
斯摩棱斯剋—葉利尼亞—羅斯拉夫爾
莫斯科還是基輔?
基輔會戰
奧廖爾和布良斯剋會戰
突擊圖拉和莫斯科
我首次被免職
第七章 退 職
第八章 1942 年1 月至1943 年2 月裝甲兵的發展
第九章 裝甲兵總監
任命和初步措施
格德勒博士的來訪
“堡壘”行動
1943年下半年的爭論
決定性的一年
第十章 1944 年7 月20 日事件及其後果
第十一章 總參謀長
東綫的作戰
阿登攻勢
東綫的防禦準備
俄軍的突擊
第十二章 最後的崩潰
第十三章 第三帝國的領導人物
希特勒
黨
中央黨部領導和省黨部頭目
希特勒的親信
政 府
第十四章 德國總參謀部
現在的問題是,有所為還是不作為?
附錄:
1. 我的經曆
2. 國防軍最高指揮機構(1944)
我們十分清楚,在將來編組裝甲兵的時候,必須要使它能夠成為一種具有決定性的戰鬥兵種。因此,它的編製組織形式隻能是裝甲師,下一步則是裝甲軍。現在,擺在我們麵前的急迫和重要的任務是,想方設法使其他兵種和陸軍部的首腦們都承認,我們所走的道路是一條正確的道路。但是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十分睏難。因為,不會有人相信,汽車駕駛員和一支後方勤務部隊能在戰術,甚至在戰略上提齣什麼有價值的新思想、新觀念。比如那些具有老資格的步兵,特彆是騎兵等兵種,都將自己視為戰場上的主要兵種。步兵一直自詡為“戰場上的皇後”。由於《凡爾賽和約》禁止我們這支十萬人的軍隊裝備坦剋,因此沒有人看過我們所鼓吹的這種新型武器。於是,當我們在演習中使用我們用鐵皮製作的模型時,許多參加過一戰的老兵都覺得太可笑瞭。不過,他們看我們實在窮酸可憐,也就不拿我們的所作所為真正當迴事瞭。最後,他們隻認可將坦剋作為步兵的一種支援武器,但絕不同意將其作為一種新型的主要兵種。
在這方麵,最激烈的要屬我們與騎兵監察部之間的鬥爭。我的上司到騎兵監察部,問他們在未來發展中想充當什麼角色,是想當一支偵察部隊,還是爭取能擔負作戰任務。騎兵監察部監察長馮?希爾施貝格將軍說,他們要充當作戰的騎兵,並情願將作戰偵察任務轉交給運輸部隊。為瞭接受這一任務,我們決定對我們的裝甲偵察營進行這方麵的訓練。此外,我們要爭取組建多個裝甲師。最後,我們還想為所有的步兵師配屬摩托化反坦剋營。因為我們認為,坦剋必須具備與其運動速度相匹配的防護能力,其效能纔會得以充分發揮。
不久,騎兵監察部的長官希爾施貝格將軍去職,由剋諾亨豪爾將軍接任,他是步兵齣身,他不甘心於將他前任所壟斷的地盤送入我們的手中。當時我們這支十萬人軍隊編有三個騎兵師,於是,他將這三個騎兵師閤並成瞭一個騎兵軍,並打算將作戰偵察任務從我們手中奪迴去,重新交給騎兵來擔負,甚至還想將我們的新發明竊為己有。為此,他們還將騎兵軍官安插在我們這支年輕的部隊中。我們之間的爭論經常會演變成一場爭吵。但是,最終的結局是,新思想的開拓者還是戰勝瞭反對派,內燃機戰勝瞭馬匹,大炮戰勝瞭長矛。
與組織和運用同等重要的是裝備,它能將我們的思想轉化為實際行動。在這個技術領域我們曾做過一些相應的準備工作。自1926年起,我們就已在國外的試驗基地對德國最初裝備的坦剋進行瞭試驗。德國陸軍兵器局已與多傢公司簽訂瞭生産坦剋的閤同,其中有兩種是當時稱為中型的坦剋,以及三種輕型坦剋。每一種型號的坦剋都已生産齣兩颱樣車,這樣算起來總共就有瞭十輛坦剋。我們在中型坦剋上裝備瞭75毫米口徑火炮,輕型坦剋裝備37毫米口徑火炮。這些樣車用的不是裝甲鋼,而是低碳鋼。所有型號的最大時速約為20公裏,在平坦地麵上可達35公裏至40公裏。負責坦剋設計的軍官是皮爾納上尉,他經過艱苦努力,最終將一係列現代坦剋所應具備的要素,如良好的密封性、較強的涉水能力、火炮和機槍可全方位射擊以及閤理的離地間隙和靈活的機動性能等,都在新型車輛上體現齣來。可以說,所有這些要求他基本上都已經滿足瞭。但是這種車依然存有某些弱點,主要是車長的座位不得不被安排在坦剋的前身、緊靠駕駛員的位置,這就使得車長無法嚮後觀察,而且由於履帶很高和座位過低,使他嚮兩側的觀察也受到局限。因為,當時在車上還沒有無綫電設備。盡管20年代的樣車比起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已經在技術上有顯著進步,但並沒有完全達到我們預想的戰術要求。正因為如此,我們不能隨意將現在這種試驗樣車投入批量生産,必須精益求精,研製和生産齣更為新型的坦剋。
在我們當時的理想中,裝甲師最終要裝備的坦剋應當是這樣的:在兩種型號中,輕型坦剋裝備一門穿甲炮,炮塔和車身上各裝備一挺機槍;中型坦剋裝備一門大口徑火炮,炮塔和車身各裝備一挺機槍。一個坦剋營編三個輕型坦剋連以及一個中型坦剋連,每個坦剋連都裝備中型坦剋,這樣可為輕型坦剋提供火力支援,彌補小口徑穿甲火炮射程較近的不足。在火炮口徑問題上,兵器局主管和炮兵總監的看法與我們完全相左。這兩個部門的專傢們認為,37毫米口徑火炮對輕型坦剋來說已經足夠瞭,而我主張使用50毫米火炮,以備將來對付國外坦剋可能增厚的裝甲,從而使我們在火力方麵占有較大的優勢。不過,由於步兵現已裝備37毫米口徑反坦剋炮,而且考慮到生産小口徑穿甲炮和彈藥比較簡便的因素,魯茨將軍和我不得不放棄原來的設想。但是,我們有一個意見還是被大傢采納瞭,即輕型坦剋的炮塔直徑大小要以能安裝50毫米口徑火炮為宜。中型坦剋決定安裝75毫米口徑火炮。而坦剋的總重量不應當超過24噸,其中的主要製約因素是德國公路橋梁的載重量。坦剋的時速定為40公裏。每一種型號坦剋的乘員設計為五人,一名車長、一名射手、一名裝填手、一名駕駛員和一名無綫電員。射手和裝填手都坐在鏇轉的炮塔裏,車長坐在射手上方的一個小型瞭望塔裏,這個瞭望塔是專門為車長設計的,可以進行全方位觀察,駕駛員和無綫電員則坐在車身部位。乘員通過喉頭送話器接受車長的指令。在行進過程中,坦剋之間的聯絡則通過無綫電進行。你如果把這種新型坦剋的要求和試驗時的坦剋做一個比較,就會發現由於新型戰略戰術原則的運用所帶來的變化。
在擬訂這個未來計劃的時候,我們心裏就十分清楚,要到這種新型坦剋誕生,還必須等很長很長時間。在此期間,必須先要有一種供訓練使用的坦剋。於是我們想到瞭一種從英國購買的卡登?勞埃德型車的底盤,很適閤這種用途。這種底盤在設計的時候是為瞭裝載20毫米口徑高炮之用,因此隻能在炮塔上安裝一挺機槍。在我們1934年製造齣作戰坦剋之前,就一直使用這種坦剋進行訓練,我們將這種坦剋取名“Ⅰ型坦剋”。在1932年那個時候,決不會有人料想到,我們將來會有一天開著這種用於訓練的小型坦剋去與敵人作戰。
要生産我們所設計的主要型號坦剋需要花費很長時間,遠遠超過瞭我們原來的預想。為解燃眉之急,魯茨將軍另闢蹊徑,決定由奧格斯堡-紐倫堡汽車製造廠研製另一種型號的坦剋,裝備一挺20毫米口徑機關炮和一__挺機槍,取名“Ⅱ型坦剋”。
1932年夏,我們在魯茨將軍的領導下,在格拉芬沃爾和於特伯根訓練基地,進行瞭首次有裝甲營參加的加強步兵團的演習,當然使用的還是模型坦剋。此後,在這一年的其他演習中還使用瞭我們自己製造的一種製式裝甲偵察車,這種車使用的是裝甲鋼,裝在一個六輪底盤上。這是簽署《凡爾賽和約》以來德國製造的首批裝甲車輛。過去,小學生們為瞭能知道模型坦剋裏麵裝的究竟是什麼東西,常常用鉛筆把我們的模型戳穿,這次可讓他們大失所望瞭。在過去的對抗演習中,步兵也常常用石塊砸我們的模型車,迫使我們的戰車退齣戰鬥。現在好瞭,在坦剋麵前,他們的刺刀隻能甘拜下風。
在這次演習中,對能不能運用摩托化分隊和裝甲分隊遂行作戰任務的問題進行瞭試驗。騎兵雖然對我們的演習提齣一些帶有偏見的指責,但由於我們的演習異常成功,所以並沒有多少人去理睬他們的指責。當然,在騎兵中也有一批頭腦清醒的年輕軍官,十分看好這種新式武器。大量的騎兵軍官都紛紛站到瞭我們這一邊。因為他們已經認識到,在我們這個時代,要想將騎兵的傳統原則運用到實戰之中,不采用新的作戰手段是絕不可能的。(第二章 德國裝甲兵的建立)
我對第一次世界大戰進行過深入研究,所以對戰鬥人員的心理有深刻的瞭解。由於我親曆過戰爭,因此不僅對於我們自己軍隊的狀況十分瞭解,也能對我們西綫敵人的思想狀態做齣明確判斷,而且我的這些判斷已被1940年的事實所驗證。我們的敵人1918年取得的勝利,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新式裝甲兵器,但是陣地戰一直在他們頭腦中占據統治地位。
西歐大陸最強大的軍隊要屬法國軍隊,其坦剋數量也算是西歐之最。
在1940年5月的時候,英、法軍隊的坦剋數量總共有4800多輛,而德國軍隊編製的坦剋數量約為2800輛,其中還包括裝甲偵察車。事實上,直到進攻開始的時候也纔隻有2200輛。這樣,敵人的坦剋數量便占有兩倍於我的優勢,而且由於法國的坦剋在裝甲、火炮口徑方麵均優於我們,從而使這種優勢有增無減。當然,法國坦剋在指揮器材和速度方麵還不如德國。盡管法國具備瞭如此強大的機動作戰武器,卻依然建造瞭世界上最強大和最堅固的築壘防綫馬奇諾防綫。為什麼不把構築工事的金錢用在軍隊的摩托化方麵和加強機動兵力上呢?
戴高樂、法拉第和其他人曾針對上述問題提齣過改進建議,但始終無人加以理睬。從中可以看齣,法國最高領導並沒有認識到坦剋在運動戰中的意義,或者說不想去認識。我瞭解他們所有演習和大型部隊演練的過程,從中我知道,他們將來指揮部隊的方式是,依據可靠的資料下定決心,以確保運動的可靠性,然後按預定計劃將進攻和防禦措施付諸實施。在下決心行動之前,他們總是要把敵人的兵力配置弄得一清二楚。一旦下定決心,就會嚴格按計劃,或者說是公式化地推行其決心,不管是接敵運動,還是占領齣發陣地、炮火準備、進攻和防禦。這種事事都力爭嚴格按計劃行事、不允許有一點意外發生的做法,其結果必定是恪守舊有模式,而接下去的事情也就不足為怪瞭:把裝甲兵納入陸軍體係,具體說就是將裝甲兵分散配屬給步兵師,隻將極小一部分用於戰略目的。
從法國人的這些做法中,德軍指揮當局可以確鑿地預計,法國一定會在利用其築壘工事的前提下,謹慎和機械地按照一種過時的理論進行防禦,這種理論是他們依據一戰中陣地戰的經驗總結齣來的,對火力評價過高,而低估瞭機動的重要性。
我們所熟知的1940年法國的戰略戰術原則,與我所提倡的作戰方式恰恰相反。而這正是我對勝利充滿信心的第二個要素。
到1940年的春天,德國對法國的兵力部署和築壘工事已經瞭如指掌。我們知道,馬奇諾防綫雖然就整體而言異常堅固,但是到瞭濛梅迪和色當之間的一段就變得相對薄弱瞭。我們將色當到海峽這一段防綫稱為“延長的馬奇諾防綫”。我們也知道比利時和荷蘭築壘工事的位置,以及大部分工事的堅固程度。它們都建在邊境朝嚮德國一麵。
法國隻用少量兵力防守馬奇諾防綫,把它的陸軍主力,包括其裝甲師以及在法國佛蘭德的英國遠徵軍,都集中部署在馬斯河至英吉利海峽之間麵嚮東北的防綫上。與之相反的是,比利時和荷蘭的軍隊則部署在邊境一綫,目的是防止來自東方的進攻。
從這種兵力配置可以看齣,他們已經預料到德國人會再度使用1914年的施利芬計劃,因此準備利用盟軍的主力抗擊德國通過荷蘭和比利時所實施的包圍。他們並不認為,德國會利用預備隊將沙勒維爾或凡爾登地區作為鏇轉點,將運動方嚮摺嚮比利時。法國統帥部似乎認為,德國除瞭重復施利芬計劃,絕不會有另外一種可能。
我們對敵人的兵力部署瞭如指掌,也能預計敵人在我們部隊開始機動之時可能采取的行動,這是我對勝利充滿信心的第三個要素。
除此之外,我們對敵人還有一些總體上的分析,雖然稱不上確鑿無疑,但也很值得一提。
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我們瞭解瞭法國人,也很尊重他們的勇猛頑強的軍隊,他們在保衛祖國的時候錶現齣瞭不屈不撓的精神。我們毫不懷疑,將來他們會以同樣的精神保衛國傢。至於說到他們的最高指揮當局,使我們感到詫異的是,當1939年鞦天德國陸軍主力特彆是其全部裝甲兵力被牽製在波蘭的時候,他們為什麼沒有利用這樣一個大好時機發動進攻。其原因我們當時並不知道,隻能靠推測。不過無論如何,法國最高指揮當局的這種謹慎還是使人不免有些驚異。估計唯一的可能,是他們想盡力避免引發大規模的武裝衝突。1939年—1940年鼕法國人所錶現齣的某種無所事事的態度,可以引申齣這樣的結論,他們認為這次戰爭針對法國的可能性不大。
基於以上分析,結論是:如若利用一支強大的裝甲部隊,發動一次目標明確的突然襲擊,通過色當直抵亞眠和大西洋,一定會給嚮比利時推進的敵人縱深側翼以沉重打擊。而敵人並不具備充足的預備隊以對付這樣的攻擊。所以,獲勝的可能性非常大,如果能及時利用初期戰果,就能將嚮比利時開進的全部敵軍主力的退路切斷。
現在的關鍵是,要能說服我的長官和部下,讓他們相信我的思想是正確的,這樣纔能得到長官給予我的行動自由權,以及部下與我生死與共的決心。前者,我隻獲得很小部分;後者,要好得多。
進攻時,第19軍將奉命通過盧森堡東部和比利時南部,到達色當附近的馬斯河,在這裏奪占一個登陸場,以便掩護後續步兵師渡河。但是突襲成功之後如何行動,命令並沒有做相應的規定。
與空軍的協同問題,事先也做瞭安排。將來與我共同行動的空軍是由勇猛善戰的馮?施圖特海姆將軍指揮的近戰航空兵,以及由勒爾策將軍指揮的航空軍。為確保我們協同的成功,我特意邀請空軍飛行員參加我的圖上軍事導演,此外我也參加瞭一次由勒爾策主導的空軍圖上作業。我們討論的主要議題是橫渡馬斯河問題。經過認真研究,我們一緻的意見是,空軍必須在整個渡河期間提供全麵的空中支援,不能僅僅利用轟炸機和俯衝式轟炸機實施個彆的集中密集打擊,必須在開始渡河之時就對敵人暴露的炮兵陣地實施不間斷的攻擊。這樣,就能使敵炮兵時時感到來自我航空兵的威脅,從而達到癱瘓敵炮兵的目的。攻擊時間順序和目標的區分,已標定在一幅地圖上。
部隊在開始運動之前,還按戈林的意思用小型聯絡機裝載瞭“大德意誌”步兵團的一個營,在第一個攻擊日的早晨空投到比利時戰綫背後的馬特朗日西部的維特裏賴,用來襲擾敵邊境築壘工事的防禦。
為能迅速突破盧森堡和比利時南部地域,我把軍的三個裝甲師依次排開:第1裝甲師作為主力,配置在中央,在其後麵是軍屬炮兵、軍部和防空炮兵主力。第1裝甲師的右翼是第2裝甲師,左翼是第10裝甲師和“大德意誌”步兵團。第1裝甲師由基希納將軍指揮,第2裝甲師由法伊爾將軍指揮,第10裝甲師由沙爾將軍指揮。我對這三位將軍都很熟悉,充分相信他們的能力和意誌。他們也瞭解我的作戰原則,他們知道,裝甲部隊一旦上路,就等於買瞭一張直通車票,會一直坐到終點站。用我們的話說,目標“英吉利海峽”!對於這一點,即使在機動開始後很長時間內得不到任何命令,每個士兵的心裏也都十分明瞭。(第五章 西綫戰局)
譯者前言
本書作者海因茨?威廉?古德裏安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德國軍隊的主要將領之一,被譽為“德國裝甲兵的創始人”,“創造曆史的人”,他的建軍、作戰思想是“閃擊戰”理論的主要組成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德國在“閃擊戰”思想指導下,馳突沙場,橫掃歐洲,世界為之瞠目,一時無以應對。可以說,如果沒有古德裏安,二戰史的某些章節或許會是另一個寫法。
海因茨?威廉?古德裏安齣生在普魯士的一個軍人兼地主傢庭,不滿13歲便被送入候補軍官學校。他在此接受瞭嚴格的軍事訓練和作風、紀律的養成教育,學習瞭基本的文化課程,為其後的軍旅生涯打下瞭堅實的基礎。1907年11月,他又以優異成績畢業於候補軍官學校。學校給他的評語是:“知識水平和業務能力十分優秀”,“纔華齣眾,積極進取,忠於職守”,“性格堅強,和藹可親,熱愛本職”。他被德國總參謀部的軍事學院錄取,成為最年輕的學員。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他曆任電颱颱長、參謀和營長等職,參加過凡爾登和索姆河等戰役。自1922年4月,他開始接觸並研究坦剋作戰理論與實踐。自1931年至1934年,曆任國防部運輸兵監察司參謀長、機動作戰部隊參謀長、裝甲兵司令部參謀長,參與研製新型坦剋和創建德軍、也是世界上首批裝甲師。1938年3月和10月,奉命率部參加侵占奧地利和捷剋斯洛伐剋的蘇颱德區行動。11月,晉升裝甲兵上將,任快速部隊長官,主管陸軍的摩托化和裝甲兵、反坦剋兵、裝甲偵察兵、摩托化步兵和騎兵的技戰術訓練。1939年9月率第19軍參加侵波戰爭,首次實踐“閃擊戰”理論。1940年5月,率部參加入侵西歐作戰,經盧森堡、比利時,橫掃法國北部,創日推進速度90餘公裏的記錄。6月1日,古德裏安就任古德裏安裝甲集群司令。7月19日晉升大將。1941年6月,率部參加侵蘇戰爭,在比亞韋斯托剋-明斯剋戰役、斯摩棱斯剋戰役和基輔閤圍戰役中接連獲勝。10月升任第2裝甲集團軍總司令,後在莫斯科會戰中受挫,遂被希特勒解職。1943年3月,齣任裝甲兵總監。1944年7月,代理陸軍總參謀長。1945年3月德軍敗降前夕,因在作戰問題上與希特勒發生矛盾,被再次免職,5月被美軍俘虜,1948年6月獲釋。1954年5月病逝,終年65歲。
古德裏安不僅戎馬一生,勇猛善戰,而且勤於筆耕,著述頗豐。早在20世紀20年代,他就接連發錶許多有價值的軍事學術論文。戰爭期間因軍務繁忙暫時擱筆,戰後又重新寫作。他的主要著作有:《裝甲部隊以及與其他兵種的協同》(1937)、《注意!坦剋!》(1937)、《西歐守得住嗎?》(1950)、《一個士兵的迴憶》(1950)、《決不會這樣!》(1951)、《坦剋—前進!》(遺作,由奧斯卡?濛策爾少將編輯齣版,1956)等著作;發錶瞭《機動部隊》、《裝甲車輛及其防禦》、《汽車行軍中的偵察與防護》、《行進間和敵火下的坦剋進攻》、《裝甲戰》、《裝甲兵在未來戰爭中的角色》等20餘篇軍事學術文章。
《閃擊英雄》(原書名為《一個士兵的迴憶》)是古德裏安的代錶作。作者在這本戰爭迴憶錄中,以其親身經曆詳細描述瞭德國裝甲兵的組建、發展、作戰史及其經驗教訓,介紹瞭他率領德國裝甲部隊吞並奧地利、捷剋斯洛伐剋、蘇颱德區行動,以及對法、蘇作戰經過,並對第三帝國的領袖人物和德軍領率機關進行瞭評論。該書問世後得到國內外普遍關注,在奧地利、英國、美國、巴西、法國、西班牙、意大利、芬蘭、南斯拉夫、波蘭、俄羅斯和中國等國以各種文字齣版。
在以執行命令為天職的古德裏安來說,忠實執行希特勒的政策是其應盡的義務,他因此也就成瞭希特勒侵略擴張政策的忠實執行者和得力乾將,盡管在作戰的方式方法上與希特勒存有諸多分歧,但作為希特勒的幫凶難辭其咎。因此,我們所說的“閃擊英雄”絕非這個意義上的英雄。我們認為,古德裏安值得稱道和值得藉鑒之處在於,他的有關“閃擊戰”的建軍、作戰思想對豐富世界軍事思想寶庫所做齣的重要貢獻,以及他的思維方式、思想境界及其作風給予後人的多方麵的啓示。
“閃擊戰”德文為Blitzkrieg,即“閃電式戰爭”,是二戰初期西方國傢對以古德裏安為代錶的德國作戰方法的一種形象錶述。德國利用這種“閃電式戰爭”,僅用一個月時間便將波蘭擊倒,用1個半月先後擊敗荷、比、盧,繼而降伏法國,四天突入俄國縱深200公裏……在短短三年的時間裏,希特勒的卐字旗幾乎插遍整個歐洲大陸。
“閃擊戰”理論是在大量使用坦剋和飛機等機械化武器裝備的條件下,賦予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突然襲擊、齣奇製勝、快速機動、速戰速決等作戰原則以嶄新內容的一種作戰思想。它的基本內涵可以概括為:主力隱蔽集中和展開於主要突擊方嚮上;不宣而戰,集中強大的裝甲兵團,在強大的航空兵支援下,突然、迅速地突破敵方防禦,分割並圍殲敵軍集團,嚮敵方縱深快速推進;與此同時,空軍對敵方飛機場、交通樞紐、防禦工事、軍隊集結地域、重要政治中心進行猛烈空襲,癱瘓敵人指揮、運輸及作戰能力,給敵方以強大的心理震撼。“閃擊戰”的核心是構成兵力兵器、尤其是裝甲兵和航空兵的巨大優勢,以及行動的突然性和快速性。
“閃擊戰”理論自齣現至今雖已過去半個多世紀,但作為一種理論並沒有隨著二戰的結束而消失,而是嚮著更高的層次發展、完善和變革。在未來戰爭中,全新的技術將為“閃擊戰”提供更加淋灕盡緻錶現的物質條件。古德裏安之所以能在總結前人經驗和理論的基礎上,提齣“閃擊戰”思想,不僅是因為經過普魯士-德意誌總參謀部正統培訓的他,繼承瞭普魯士-德意誌總參謀部的傳統思想和作風:“多做實事,少齣風頭,多些實在,少些虛假”,以及每個普魯士-德意誌參謀部軍官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和品質:“品行端正,聰明機智,謙虛樸實,先公後私,自信自強”,“決斷力,責任心,應變能力,健壯體魄,忍耐力,以及勤奮上進”;更是因為他承襲瞭普魯士-德意誌總參謀部創始人老毛奇的精髓,即以一個永遠年輕、具有超前思維的頭腦和敏銳眼光,先於他人捕捉到世界最新技術可能會給軍事領域帶來革命性變化的蛛絲馬跡,並能根據準確的預測,結閤本國實際,對過時的作戰原則加以大膽革新,不畏反動保守勢力的種種嘲諷和壓製,目標堅定地加以貫徹。正是這種能力和品質,使古德裏安脫穎而齣,使他的軍事思想帶有明顯的超前性。當歐洲大國仍將呆闆的陣地戰奉為基本作戰模式的時候,領先於世界、疾風暴雨式的“閃擊戰”,頃刻間衝破傳統的牢籠,給戰爭注入無限活力,使戰爭形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閃擊英雄》德文版自問世已過去60多年。我們今天站在21世紀這樣一個全新的時代翻譯和齣版這本書,其意義是多方麵的。首先,這本書不僅可以為軍事研究工作者提供研究二戰史的第一手資料,還可以使讀者管中窺豹,從古德裏安身上體察德意誌民族的特質和優長,從其經曆中尋覓到整個德意誌民族成功的密碼和鑰匙。讀者可以從普魯士-德意誌總參謀部的嚴謹、務實、超前、創新的傳統中,從古德裏安那種永遠站在時代前沿的思維境界和創造性的幻想力,以及將這種幻想力與科學務實、百摺不撓精神緊密結閤的作風中,汲取啓示和激勵。
其次,這本書嚮世人展示瞭一場由德日意法西斯發動的侵略戰爭由發生、發展及其結局的全部軌跡,同時也再次驗證瞭一條曆史規律和真理——以戰爭起傢,橫行於世,最終必將葬身於戰爭的火海。它一方麵告誡世界愛好和平的人民,時刻警惕新的軍國主義的抬頭,團結一緻,捍衛二戰的勝利成果,防止曆史悲劇重演;另一方麵也嚮企圖稱霸地區和世界的黷武好戰分子發齣警告:玩火必自焚。戰爭從未給好戰者帶來任何利益和光彩,留下的隻有韆古罵名,萬年遺臭。從這個角度說,值此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和中國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這本書更具深遠的意義。
最後必須指齣的是,古德裏安雖在軍事思想上稱得上卓而不群,但其世界觀卻與希特勒一脈相承。古德裏安不僅至死也沒有對這場戰爭給人民造成的空前劫難錶示過任何愧疚和反省,反而在書中為法西斯德軍的侵略罪行進行開脫和辯解。就此而論,古德裏安理應受到世界愛好和平人民的公判。
本書譯自《一個士兵的迴憶》1979年德文版。除原書附錄(21份作戰指令及兩份編製體製圖)外,譯者將全文譯齣,補齊瞭其他中譯本刪節的許多饒有趣味的部分。
譯文不妥之處敬請讀者指正。
我最近接觸到一本關於二戰德軍的史料性書籍,它非常獨特,因為它的視角完全是“自下而上”的。這本書沒有宏大的戰役敘事,也沒有著重於指揮官們的謀略,而是通過收集瞭海量的普通德軍士兵在戰爭期間的日記、書信、口述迴憶錄,以及一些戰後對戰爭幸存者的訪談,為我們展現瞭一幅真實而殘酷的戰爭畫捲。書中描繪瞭士兵們在東綫嚴寒中的掙紮,他們在西綫海灘上的絕望,以及他們在戰俘營中的苦難。其中,一篇關於年輕士兵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寫給傢人的信,字裏行間流露齣的恐懼、對死亡的預感以及對戰爭的厭惡,讓我感同身受,熱淚盈眶。另一段關於被俘士兵在西伯利亞戰俘營中的生活記錄,詳細描寫瞭他們如何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下生存,以及他們對自由的渴望。這些來自最基層士兵的真實聲音,遠比任何宏大的史詩都更能觸動人心,也讓我深刻地理解瞭戰爭對個體造成的毀滅性打擊。
评分我最近讀到一本非常有特色的二戰德軍史料圖書,它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並非以宏觀的戰役或人物為中心,而是深入挖掘瞭戰爭中的“技術細節”和“組織架構”。書中大量的篇幅被用於介紹德軍在二戰期間研發和裝備的各種武器係統,包括坦剋、飛機、潛艇,甚至是一些鮮為人知的實驗性武器。作者通過收集瞭大量德國軍事工業部門的技術報告、設計圖紙和生産記錄,對這些武器的性能、生産過程以及戰場錶現進行瞭詳盡的分析。例如,關於虎式坦剋的製造工藝,書中就詳細闡述瞭其復雜的傳動係統和厚重的裝甲是如何實現的,以及在生産過程中遇到的各種技術難題。此外,這本書還對德軍的後勤保障體係進行瞭深入的剖析,包括彈藥的生産和運輸、士兵的給養以及醫療係統的運作。這讓我意識到,一場戰爭的勝利,不僅僅取決於前綫的英勇作戰,更離不開強大而高效的後勤支持。這些技術和組織層麵的細節,對於理解戰爭的本質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评分作為一名軍事曆史愛好者,尤其鍾情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史細節,我一直以來都在尋找能夠深入挖掘戰爭各個層麵,而非僅僅是宏大敘事的書籍。最近,我偶然翻閱瞭幾本關於德軍在二戰時期戰史的著作,其中有幾本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一本以詳實的戰役記錄為骨架,輔以大量當時的命令、電報和無綫電通信記錄,仿佛把我拉迴瞭那個硝煙彌漫的年代。書中對戰術層麵的描寫尤為細緻,從部隊的編組、武器裝備的運用,到戰場上的指揮決策,都力求還原最真實的一麵。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東綫戰場的篇章,對於蘇德戰爭初期德軍的閃電戰術,書中有著非常獨到的解讀,不再是簡單地羅列數字和戰果,而是深入分析瞭德軍情報的準確性、裝甲部隊的協同作戰能力,以及對蘇軍反應速度的預判。作者沒有迴避德軍的戰略失誤,例如在斯大林格勒的僵局,而是通過解密的部分文件,揭示瞭當時德國高層內部的爭論和資源分配的睏境。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非常沉浸,仿佛置身於那個曆史的洪流之中,感受戰爭的殘酷與復雜。
评分近期接觸到一本以人物傳記為切入點的二戰德軍史料集,這本著作讓我看到瞭戰爭背後一個個鮮活的個體。它沒有著眼於泛泛的戰史,而是聚焦於幾位在戰爭中扮演關鍵角色的德軍將領,通過他們的私人信件、日記,以及與親友的通信,勾勒齣這些人物在曆史洪流中的掙紮與選擇。其中對隆美爾的描寫,不再僅僅是“沙漠之狐”的傳奇,而是深入探討瞭他如何在非洲戰場上麵臨補給的絕望,以及他對希特勒戰略的懷疑。另一位被深入剖析的是曼施坦因,書中引用瞭他一些未公開發錶的戰爭迴憶錄片段,展現瞭他作為一位傑齣軍事思想傢,在德軍戰略製定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與希特勒之間微妙的權力關係。最令我感動的是,書中還收錄瞭一些普通士兵的來信,這些樸實的文字,記錄瞭他們在戰壕裏的恐懼、對傢人的思念,以及對戰爭意義的迷茫。這些來自基層士兵的聲音,讓宏大的戰爭史瞬間變得有血有肉,也讓我對戰爭的殘酷有瞭更深刻的體會。
评分我近期偶然翻閱瞭一批關於二戰德軍的資料,其中一本關於戰爭宣傳和意識形態的書籍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這本書並沒有直接描寫戰鬥場景,而是深入剖析瞭納粹德國如何利用各種宣傳手段,包括電影、廣播、報紙、海報,甚至是通過文學和藝術作品,來塑造國民的思想,激發他們的戰爭熱情,並為戰爭罪行辯護。書中引用瞭大量當時的宣傳材料,揭示瞭納粹政權是如何通過扭麯事實、製造仇恨,來妖魔化敵人,並將戰爭閤理化。我尤其對書中關於“無敵國防軍”形象塑造的分析感到著迷,以及他們如何通過“戰狼”式的宣傳,來掩蓋戰爭中的失敗和暴行。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戰爭的另一麵,即思想的戰爭,以及宣傳在其中扮演的至關重要的角色。它提醒我們,在審視曆史時,不僅要關注看得見的硝煙,更要警惕那些看不見的思想武器。
評分好書,一直想買瞭,這次京東搞活動,機會不容錯過。
評分很喜歡這本書,翻譯得很不錯。
評分很好
評分不錯
評分很好
評分不錯
評分很喜歡這本書,翻譯得很不錯。
評分很喜歡這本書,翻譯得很不錯。
評分正版,物美價廉,值得推薦!全五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