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医各家学说 (供中医专业用)
定价:23元
作者:任应秋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09-01
ISBN:9787532304912
字数:443000
页码:28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22kg
编辑推荐
《中医各家学说》是中医专业中反映历代中医学成就,具体阐述医学家的学说及其经验的一门后期提高课程。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了中医学科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与掌握中医历代著名医家的学术思想、学术成就和主要医学流派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
内容提要
本套教材有医古文、中国医学史、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外科学、中药学、方剂学、内经讲义、伤寒论讲义、金匮要略讲义、温病学、中医各家学说、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眼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医伤科学、针炙学、经络学、腧穴学、刺炙学、针炙治疗学、针炙医籍选、各家针炙学说、推拿学、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等。
目录
总论
1、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2、中医学术流派的形成与发展
3、学术争鸣在祖国医学发展中的作用
各论
4、伤寒学派
5、河间学派
6、易水学派
7、攻邪学派
8、丹溪学派
9、温补学派
10、温病学派
11、其他著名医家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拿到这本《中医各家学说》教材,我首先是被它厚重的质感和严谨的排版所吸引。作为一名中医专业的学生,深知掌握各家学说是理解中医发展脉络、融汇贯通各家理论的基础。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各家学说的代表人物及其学术思想的系统梳理。例如,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以其“辨证论治”的精髓,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石,书中对其辨证方法、立法用药的阐述,条理清晰,引人入胜。紧接着,对金元四大家——刘河间、张从正、李东垣、朱丹溪的学说进行深入剖析,他们的学术观点各具特色,或是强调“火热论”,或是主张“攻邪”,或是注重“脾胃”,或是推崇“相火”,这些思想的碰撞与发展,展现了中医理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进轨迹。我尤其对李东垣的“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论印象深刻,结合临床实践,更能体会到调补脾胃对于许多慢性疾病的深远影响。书中通过大量的医案和例证,将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形象,让我在理解理论的同时,也能窥见其临床应用的妙处。总体而言,这本教材为我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各家学说知识框架,为我后续更深入地学习和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经典之作。
评分坦白说,初次接触《中医各家学说》这本书时,我对其中的一些理论感到有些晦涩难懂。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厚智慧。书中对于一些复杂理论的阐述,往往会采用比喻、类比等方式,或者结合具体的临床实例,来帮助读者理解。例如,在讲解“气滞血瘀”等病机时,书中会引用生动的比喻,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让我更容易理解其内在的联系。此外,本书在知识的组织上也力求条理清晰,层层递进。从先秦诸子到明清大家,再到近现代中医名家的学术思想,都进行了有条理的梳理。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阴阳五行”学说的讲解印象深刻。不仅仅是介绍了“阴阳”和“五行”的基本概念,更是深入阐述了它们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书中通过对不同学派在阴阳五行认识上的差异,展现了中医理论的多元性和发展性。这种由浅入深的讲解方式,让我这个中医小白,也能逐渐领略到中医理论的魅力,并且开始思考如何将这些理论应用到实际的学习和临床中去。
评分这本《中医各家学说》教材,在理论讲解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思想的引领。书中对历代名医大家学术思想的阐释,往往能触及问题的本质,引发我深入的思考。例如,在谈到唐宋时期方剂学的发展时,书中对孙思邈《千金方》的介绍,不仅仅停留在方剂的罗列,而是对其治学精神、方剂应用的原则进行了深入解读,强调了“辨证施治”的根本原则。读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了孙思邈老先生躬身实践、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再如,对明清时期温病学说的发展,书中详细介绍了温病学“辨温热”、“辨湿热”等关键概念的形成,以及对不同温热病证的论治思路。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叶天士《温热论》的解读,书中将其“卫气营血辨证”的理论体系,以及“三焦辨证”的精髓,进行了由浅入深的讲解,让我能够逐步领悟其辨证论治的精妙之处。通过对这些经典学说的学习,我逐渐认识到,中医理论的博大精深,并非一朝一夕能够掌握,需要潜心钻研,细心体会。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入门和进阶的平台,让我对中医的理论体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不得不说,学习中医各家学说确实是一项挑战,而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减轻了不少负担。书中对于不同学派的理论体系,并非简单罗列,而是深入挖掘其形成的历史背景、思想渊源,以及这些学说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的现实意义。比如,在讲述金元四大家时,书中并未止步于对他们各自理论的介绍,而是详细阐述了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例如金元时期战乱频仍,疫病流行,这促使刘河间和张从正分别提出了“火热论”和“攻邪说”来应对当时的疾病特点。这种宏观视角,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理论的产生并非空中楼阁,而是与时代、与临床需求紧密相连。此外,书中对各家学说的比较分析也做得非常到位,通过对比不同学派在病因、病机、治法等方面的异同,能够帮助我更好地辨析不同理论的优势与局限,从而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例如,对温病学派的介绍,书中详细阐述了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鞠等大家在温热病辨治上的贡献,以及他们如何逐渐完善温病学说,这对于我们理解现代温病学的发展至关重要。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这些古人的智慧是如何穿越时空,至今仍能指导我们的临床实践,这种思考的过程本身就极具价值。
评分拿到这本《中医各家学说》,我的第一感受就是它的学术性和权威性。作为一本供中医专业使用的教材,它在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上,无疑是经过了严谨的考量。书中对历代中医名家学说的介绍,非常系统和全面,涵盖了从早期的医学家到近现代的中医大师。我特别关注了关于“脾胃学说”的介绍,书中详细阐述了李东垣对于脾胃在人体健康中的重要性,以及他如何创立“补土派”理论,这让我对脾胃在整个中医理论体系中的地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书中对于不同学派的理论,也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和分析,例如,在讲解“治未病”的理念时,书中会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学派在这方面的认识和实践,展现了中医“未病先防”的独特优势。此外,教材中引用了大量的古代医籍原文和医案,这极大地增强了内容的学术价值和可读性。通过对这些原始资料的学习,我能够更直接地接触到中医经典的精髓,也更能理解历代医家是如何将理论付诸实践的。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和系统的中医各家学说知识基础,让我对中医的理解更加深入和全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