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1: 重寫哥倫布前的美洲歷史

1491: 重寫哥倫布前的美洲歷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查爾斯.曼恩(Charles C. Mann) 著,陳信宏 译
图书标签:
  • 历史
  • 美洲史
  • 哥伦布前时代
  • 1491
  • 原住民
  • 文明
  • 考古学
  • 人口史
  • 疾病
  • 环境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衛城出版
ISBN:9789869351843
商品编码:16090969
开本:25开
出版时间:2016-12-28
页数:648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一四九三》作者查爾斯.曼恩為美洲「沒有歷史的人」寫歷史!

西班牙人是靠大炮與馬匹擊潰印加帝國?
高階文化一定興起於有農業發展潛力的地方?
亞馬*森林是全世界*大的「天然荒野」?
本書將翻轉你對以上問題的認識。

紐約時報|時代雜誌|波士頓環球報|舊金山紀事報 年度選書

台邦.撒沙勒(義守大學原住民族學院院長)
林益仁(北醫醫學人文研究所副教授)
童元昭(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
詹素娟(中研院臺史所副研究員)
四個不同角度 專文導讀

一四九二年,當哥倫布「發現」美洲,卻是美洲歷史「失落」的開始。這片大陸在歐洲人來到之前,已孕育出馬雅、阿茲特克、印加等三大古文明,但隨著歐洲人征服美洲,這些文明的創建者印第安人,不僅失去了土地,也失去述說自己歷史的權力,淪為「沒有歷史的人」。而以歐洲為中心的歷史觀,導致許多偏見產生,甚至進入教科書。本書作者查爾斯.曼恩發現[名字中間的點以細點為主],數十年來已有不少專家學者投入相關研究,且大幅修正了前人的錯誤,但自己念高中的兒子,竟然還跟三十年前的他一樣,被教科書灌輸著同樣的陳舊觀念與過時理論,於是他決定親自提筆,把那些知識拼圖組織起來,重建美洲原住民真實面貌。

一般人對前哥倫布時期印第安社會的印象是:人口稀少且聚落零散,過著游牧生活;他們的祖先都是藉由連接今日俄羅斯西伯利亞東岸和美國阿拉斯加西岸的白令陸橋,從亞洲以步行方式遷徙到美洲,時間不會早於一萬二千年前;這些原始居民是環保楷模,深諳與自然和諧共處之道,無意進行任何改變或干擾。但事實上,以上皆非。作者綜合了各學門的學術研究成果,並融合穿插大量訪談,告訴讀者真相其實是:十六世紀之前印第安人的人口數量可能高達一億,而且大部分是住在城市裡;新近考古證據則顯示*早的美洲人約出現於三、四萬年前,遷徙方式也可能不是靠腳,而是靠船,水下考古已有一些發現可支持這個論點;印第安人樂於也善於改變自然環境,像是會定期放火焚燒森林以除蟲和開墾玉蜀黍田,連被視為全球*大荒野的亞馬*森林,也其實是印第安人的「創造」。

值得推崇的是,作者雖有匡正偏見的企圖,卻不急於灌輸讀者正確的定論,而是展現記者追蹤調查的本領,深入追索偏見是怎樣形成、又是如何被打破的曲折歷程。因此我們可以說,《一四九一》不只是一部深入淺出的大眾史著作,也是精采好看的報導文學作品,更是關於原住民族歷史書寫的極極*示範。

作者简介

■作者簡介

查爾斯.曼恩 Charles C. Mann
《大西洋報》、《科學》與Wired雜誌的特派記者,他也為《財富》、《紐約時報》、《史密森尼》、《科技評論》、《浮華世界》、《華盛頓郵報》以及HBO電視網與連續劇《法律與秩序》撰稿。他曾三度入圍國家雜誌獎決選名單,獲頒美國律師協會、美國物理聯合會、艾爾弗.斯隆基金會與蘭納基金會等寫作獎項。他以《一四九一:重寫哥倫布前的美洲歷史》獲美國國家學院傳播獎(National Academies Communication Award)年度*佳書籍。現定居麻州阿姆赫斯特。

■譯者簡介

陳信宏
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業。曾獲全國大專翻譯比賽文史組首獎、梁實秋文學獎及文建會文學翻譯獎等翻譯獎項,目前為專職譯者。在衛城譯有《非商業旅人》、《亞瑟的悲劇》、《美麗與哀愁:*一次世界大戰個人史》、《全球化矛盾:民主與世界經濟的未來》。

精彩书评

◎聯合推薦
義守大學原住民族學院院長/台邦.撒沙勒
北醫醫學人文研究所副教授/林益仁
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童元昭
中研院臺史所副研究員/詹素娟

「《一四九一:重寫哥倫布前的美洲歷史》這本書,帶領我們穿越時空,重新認識那個距離遙遠,但歷史命運與臺灣原住民相似的國度。透過作者的研究爬梳、歷史考證與親身踏查,我們彷彿共同見證了一個古老文明的輝煌與衰落。同時,也讓我們可藉由這個消失的文明,重新思索臺灣的自然環境、人文社會與原住民族的未來。」
──義守大學原住民族學院院長/台邦?撒沙勒

「閱讀此書之際,正值蔡英文總統正式以國家元首的身份向臺灣原住民族道歉的時刻。二○一六年十二月總統府將啟動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這本書剛好可以為臺灣原住民族身世的再現,提供一個美洲經驗的視野,相信有許多啟示蘊藏其中,我鄭重地推薦這本好書。」
──北醫醫學人文研究所副教授/林益仁

「作者……納入了大量學術研究成果,使得本書具有知識社會史的意味。……全書中有許多例子,都呈現出學術研究中的偶然與冒險的性質。作者寫來流暢易懂,清楚呈現理論遭遇檢驗和更替的歷程。……作者將深刻的觀點,融入他對美洲史的鋪陳中,並且帶入了主動、活潑的印第安人身影,以及不同人群的交流互動。」
──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童元昭

「……當時機到來,數十年沉埋的調查紀錄與研究成果,會在某個時間點與社會接榫,引爆巨大的能量。以臺灣為例,始於一九九○年代的平埔族群正名運動,前一陣子爭取到總統承諾恢復原住民身分,其背後有日治、戰後迄今百年學術史的成果在支撐;可見學術知識與社會脈動的距離,未必如我們以為的那麼遙遠。只是,想要跨越隔絕彼此的牆,就必須像本書作者這樣,打破體例格式,以如椽大筆融會整合新的知識成果。」
──中研院臺史所副研究員/詹素娟

「令人讚嘆……以恢宏的筆調描繪了美洲在哥倫布抵達之前的人類生活樣貌。……一位極度引人入勝的作家。」
──《紐約書評》(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發人深省。……一部與戴蒙的著作不相上下的巨作,針對全球發展的普遍想法提出質疑。曼恩記述了我們在世界發展觀點上的重要轉變,等到我們幼小的孩子上了國中之後,也許能夠在他們的教科書裡學到此一轉變。」
──《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

「文筆引人入勝,讀來讓人欲罷不能。……充滿刺激和娛樂性。……曼恩的這部著作有一部分是偵探故事,一部分是宏偉的史詩,一部分是令人嘆息的悲劇。他挑戰了一個浩大的主題:時間橫跨數千年,範圍遍及兩塊巨大的大陸,以及從大都會到小村落的各種文化,其多元性極為豐富,我們卻簡化地把這些美洲原住民統稱為印第安人,在此一對比下不禁顯得極度不足又有欠精確。」
──《聖荷西信使報》(San Jose Mercury News)

「令人讚嘆。……深具啟發性。……不曾受到人類染指的純粹荒野這種概念,這下必須徹底揚棄了。」
──《紐約太陽報》(The New York Sun)

「曼恩在這部論著裡提出的論點並不是支持毫無節制的開發,而是提倡人類對自然土地的管理,反對他所謂的『生態虛無主義』這種堅持森林完全不該受到觸碰的概念。」
──《西雅圖時報》(The Seattle Times)

「令人著迷。……以敏銳的目光篩檢日漸累積的證據和學術爭論。所有高中與大學的世界史課程都應該把《一四九一》列入必讀書單。」
──《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

目录

導讀
重探印第安文明的輝煌與衰落│台邦?撒沙勒
看看古代美洲,想想今日臺灣:一種地理學想像│林益仁
《一四九一》:一部美洲史的知識史│童元昭
如椽大筆:原住民歷史書寫的示範│詹素娟

前言

導論∕霍姆柏格的錯誤
1. 高空俯瞰

第一部∕無中生有的數字?
2. 畢靈頓為什麼能夠活下來
3. 四方之國
4. 常見問題

第二部∕遠古的骨骸
5. 更新世論戰
6. 棉花(或鯷魚)和玉蜀黍(兩個文明的故事,上集)
7. 書寫、輪子與人龍大隊(兩個文明的故事,下集)

第三部∕有人工花紋的地貌
8. 美洲製品
9. 亞馬遜地區
10. 人造荒野

終曲
11. 大和平法

附錄
A. 意涵繁複的詞語
B. 會說話的繩結
C. 異於常例的梅毒
D. 曆法數學

致謝
注釋
參考書目
地圖與圖片出處


《星际迷航:下一代:动力核心》 内容简介 《星际迷航:下一代:动力核心》(Star Trek: The Next Generation: Essential Readings)并非仅仅是一本粉丝向的纪念册,它是一部深入剖析“企业号-D”船员们所面临的伦理困境、科学挑战以及对人类未来期许的权威性文集。本书汇集了来自不同领域的顶尖学者、前星际舰队(Starfleet)的资深工程师和哲学家,对《下一代》系列剧集核心主题进行的深度学术探讨与批判性分析。 本书结构严谨,分为五个主要部分,每一部分都围绕一个对联邦道德与技术发展至关重要的主题展开。 --- 第一部分:超越“首要指令”的伦理边界 本部分专注于探讨星际舰队在面对不同文明时的核心指导原则——“首要指令”(Prime Directive)的复杂性与内在矛盾。 章节一:文化接触的“蝴蝶效应”与非干预的代价 资深人类学家兼前联邦外交官艾莉森·维克博士,审视了企业号船员在多次任务中对原始或发展中文明的干预(或不干预)所导致的长期后果。重点分析了“巴希尔事件”(Baxil Incident)的案例研究,探讨了在目睹系统性不公或潜在种族灭绝时,严格遵守“首要指令”在道德上是否站得住脚。维克博士认为,看似无为的决定,实则是一种基于权力的选择。 章节二:数据与存在的悖论:人工智能的公民权 本章深入探讨了生化人指挥官数据(Data)作为具有情感和自我意识的实体所引发的法律与哲学难题。法律史学家马库斯·雷诺兹教授对比了地球法律体系中对“人格”的定义演变,并将其置于银河系背景下。书中详细分析了关于数据是否应被视为联邦财产或拥有完整公民权的法庭辩论的潜在走向,探讨了意识的本质,以及当生命形式可以被编程和复制时,生命的神圣性如何被重新定义。 章节三:道德相对论与“至善”的追寻 心理学家和伦理学家共同讨论了企业号船员在执行任务时所遭遇的文化冲突。书中详细剖析了“法希”(Fahdi)文明的集体主义道德观与联邦个体主义价值观之间的摩擦。重点分析了皮卡德舰长在权衡整体利益与个体权利时的决策模式,并将其与古代苏格拉底式的伦理学框架进行对照研究。 --- 第二部分:工程学的奇迹与物理学的极限 本部分由星际舰队工程学院的专家撰写,着重于“企业号-D”的理论与实际技术限制。 章节四:曲速驱动(Warp Drive)的拓扑学限制 资深曲速场理论工程师,詹姆斯·科尔宾,提供了一份关于阿尔库贝利驱动器(Alcubierre Drive)的深度技术报告。他详细解释了“曲速气泡”的能量需求、负质量物质的理论要求,以及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应对空间曲率的动态变化。书中也探讨了过度依赖曲速技术可能对银河系空间结构造成的潜在微小但累积的“涟漪效应”。 章节五:物质化(Transporter)的量子信息悖论 “动力核心”的另一核心研究对象是物质化技术。本书邀请了量子物理学家,探讨了物质化过程中涉及的量子纠缠、信息存储和重建的完整性问题。书中提出了一个极具争议性的理论:每次物质化都不是简单的移动,而是一次精确的“销毁与重建”,从而引发了关于“自我同一性”(Self-Identity)的物理学辩论——被重组的分子是否还是原先的“我”? 章节六:防御系统与外交的失败 本书分析了“企业号-D”的主力防御——相位炮(Phaser)和偏导力场(Deflector Shields)的极限。通过对博格人(Borg)入侵事件的技术分析,揭示了适应性防御机制的弱点,以及如何在纯粹的火力压制之外,构建更具韧性的防御策略。 --- 第三部分:领导力、团队动态与组织文化 这部分将“企业号-D”视为一个高度专业化的组织模型进行研究。 章节七:舰长作为首席执行官:决策链与权力分散 组织行为学专家考察了皮卡德舰长独特的领导风格——强调授权、尊重专业知识而非单纯的等级制度。书中对比了皮卡德与前任舰长的管理模式,并评估了这种“学者型领导”在危机时期(如与Q的交锋)的效率。 章节八:异族融合:跨文化团队的融合与冲突 特洛伊顾问(Deanna Troi)的角色被用作研究同理心在团队管理中的作用。本书分析了企业号团队中,不同种族(人类、瓦肯人、贝塔佐人)成员的思维模式差异如何成为优势,以及在何种情况下可能导致沟通障碍。重点研究了沃夫(Worf)在处理瓦肯逻辑与克林贡荣誉感时的内部张力如何影响任务执行。 --- 第四部分:时间、空间与现实的形而上学探索 本部分主要关注“企业号”在探索未知领域时遭遇的物理学怪异现象。 章节九:时间线的脆弱性:因果律的重构 本书详细回顾了“时间旅行”相关的危险案例,如对过去或未来的微小干预如何引发灾难性的“时间悖论”。书中引入了“多重宇宙”理论(Many-Worlds Interpretation)作为解释某些时间线变动的一种可能性,并探讨了联邦如何制定应对时间危机(Temporal Crisis)的标准操作程序。 章节十:维度之外的感知:超越五感的交流 本章探讨了接触高维生命体或非线性存在形式(如“Q连续体”)的经验。书中收集了多位船员在进入“Q连续体”或被困于“镜像空间”后的心理报告,试图从认知科学角度解释人类心智在面对“全知全能”存在时所经历的认知崩溃与重建过程。 --- 第五部分:联邦的未来与“企业号”的遗产 章节十一:从太空探索到星际政治 本书最后总结了“企业号-D”的旅程如何塑造了24世纪的星际政治格局。通过分析与克林贡帝国、罗慕兰星际帝国以及新兴的卡达西(Cardassian)势力的外交往来,本书评估了联邦的理想主义外交政策在现实权力平衡下的韧性与局限。 章节十二:人类的下一站:对“探险”精神的重新定义 在故事的终章,本书呼吁读者超越对剧集中具体事件的迷恋,转而关注其核心信息:人类文明对未知事物永不熄灭的好奇心,以及在面对巨大困难时,坚持维护文明价值的勇气。本书最后以对未来星际探索任务的展望收尾。 《星际迷航:下一代:动力核心》 是一部严肃的学术性著作,它要求读者具备对科幻设定有深入理解的基础,旨在将流行文化提升到哲学和科学辩论的层面上。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对宏大叙事略感疲倦的读者,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它如何将叙事重心从帝王将相转移到了普通人的生活和环境互动上。它成功地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社会图景:在高寒的安第斯山脉中,人们如何利用梯田和复杂的灌溉系统与严酷的气候搏斗;在北美的大平原上,迁徙的部落如何与野牛群形成一种近乎神圣的共生关系。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同情心,他们关注的焦点是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创造出与自然和谐共处,或者至少是有效利用自然的生存智慧。这种对“地方性知识”的尊重,使得阅读体验变得异常充实和立体。与其说是在读一本历史书,不如说是在参与一场关于人类适应性的田野调查。每读完一个关于某个地区独特农业实践的章节,我都仿佛能闻到那片土地上特有的泥土和植物的气息。这种沉浸感是很多历史著作难以企及的,它让你真切地感受到,那些“过去的人”并非模糊的剪影,而是有着切实烦恼、喜悦和创造力的鲜活个体。

评分

这本书最触动我的,或许是它所蕴含的一种哲学思辨——即关于“遗失的可能”的沉思。作者在阐述那些辉煌文明如何发展壮大时,也隐晦地指出了它们在面对外部冲击时的脆弱性。阅读这些内容,会引发读者对历史偶然性以及文明发展路径的深刻反思:如果历史没有被哥伦布的航行所打断,如果那些本土的创新和演化得以继续,今天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这种“如果”的思考不是空泛的假设,而是建立在坚实的考古学证据之上,探讨的是一个真实存在的、被截断的发展轨迹。它不仅仅是对过去的缅怀,更像是一种对人类创造力潜能的肯定。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又不失文学性的感染力,尤其是在描绘文明的兴衰时,那种既客观又带有一丝惆怅的情绪,非常能引起共鸣。它让人在为这些失落的成就感到骄傲的同时,也为它们戛然而止的命运感到深深的惋惜。这真是一部令人深思、久久不能忘怀的杰作。

评分

这本书的震撼力在于它彻底解构了“蛮荒”这个概念。我一直以为,欧洲人到达“新大陆”之前,那里不过是一些零散的、尚未开化的部落在挣扎求生,直到我读了这本书才明白,那简直是天大的误解。作者极其擅长用数据和细节来支撑其论点,比如他们对特诺奇蒂特兰(Tenochtitlan)城市规模和规划的描述,即便是在对比十七世纪的欧洲大都市时,也毫不逊色,甚至在卫生和城市管理方面更胜一筹。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和复杂性,他们展示了这些社会内部的等级制度、战争、以及技术革新,这使得前哥伦布时期的历史不再是扁平化的背景板,而是充满了张力、矛盾和人类共通的雄心壮志。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拿出地图对照着查阅那些陌生的地名,试图在大脑中构建出那些失落的帝国疆域。这本书的论证逻辑严密,几乎找不到可以被轻易反驳的薄弱环节,它像一块精心打磨过的钻石,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历史的复杂光芒。它迫使我重新审视,我们通常所理解的“进步”和“文明”的定义,究竟是以谁的视角来衡量的。

评分

天哪,我简直不敢相信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之前对美洲大陆的认识完全建立在一层薄薄的冰面上,而这本书则像一把利斧,毫不留情地将那层冰层劈开,露出了下面涌动着的、热烈而复杂的真实历史洪流。这本书的叙事手法极其引人入胜,它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编年史记录方式,而是像一个技艺高超的导游,带着我们穿梭于前哥伦布时期那些辉煌的文明遗址之间。我特别欣赏作者如何将考古学、人类学、甚至气候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巧妙地融入到历史叙述中,让那些古老的城市和社群瞬间“活”了起来。比如,书中对亚马逊河流域复杂生态系统和人工土地管理的描述,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原始部落”的刻板印象。那种精细入微的对农业技术、水利工程乃至社会组织结构的探讨,让人不禁感叹,这些人在没有我们现代工具的情况下,是如何建立起如此庞大而可持续的文明体系的。读到后面,我甚至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冲动,想要立刻预订一张机票,去亲眼看看那些书中提到的那些被现代丛林重新吞噬的遗迹,去感受那种历史的厚重感。这本书不仅仅是提供信息,它更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挑战我们既有的历史观。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在某些部分的密度非常高,需要读者集中全部注意力去消化那些全新的概念和数据。然而,正是这种信息密度,构成了它无可替代的价值。书中对特定技术,例如印加人用于信息传递的奇普(Khipu)绳结系统,或是玛雅人惊人的天文计算能力,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析,让我对人类早期知识体系的多样性感到由衷的敬畏。这不是一本可以一边听音乐一边轻松翻阅的书,它要求你投入心力去理解那些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几乎被完全抹去的内容。但这种“努力”绝对是值得的,因为每一次“顿悟”——比如理解了气候变化如何催生了某些文明的衰落或转型——都带来巨大的满足感。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十分巧妙,它没有采取单一的线性叙事,而是像一个多声部的交响乐,不同区域的历史线索在关键的转折点相互呼应,最终汇集成对整个美洲大陆前哥伦布历史的全面审视。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知识图谱被彻底重绘,旧有的地图被撕毁,取而代之的是一张更加细致、色彩更加斑斓的全新大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