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西元前411年,雅典熱鬧的百裏阿港附近塞伐洛斯的傢裡,屋裡幾張椅子散落成半圓形,蘇格拉底和他的朋友就圍坐在這裡,展開瞭一長串的對話。在詰難辯論的過程中,闡述瞭正義的意義、宗教與文化、國傢與靈魂、國衛生活、知識的性質等等主題,也討論瞭如何改造社會,建立理想國。
柏拉圖以對話體的形式,記錄瞭蘇格拉底與友人間的滔滔雄辯,成就瞭《理想國》這部流傳久遠的西洋經典。所討論的問題與獨到的見解,甚至寫作的形式,無論就西洋哲學、政治學或文學而言,都有其歷史性的地位。
柏拉圖著作的特色,就是對話體,而且都以蘇格拉底為發言或發問的中心,柏拉圖自己則從不在書中齣現。這種戲劇的形式,同時顧及演齣的場景,參與談話者的性格、語言和風範,尤其能顯示他對文學,特別是當時的詩劇形式的瞭解與掌握。
另一方麵,柏拉圖也錶現瞭蘇格拉底求真求實的特殊方法──即辨證法。這兩種特質,為後世的哲學傢,開創瞭一種研究與寫作的形式,為西方「烏托邦文學」的鼻祖。因此,《柏拉圖理想國(二版)》對國內有誌於哲學、政治、文學等各方麵研究的人,是一本必備的參考著作。
作者簡介
柏拉圖(Plato),古希臘哲學傢。蘇格拉底的學生,也是亞理士多德的老師,三人為西方哲學的奠基者。柏拉圖是西方哲學史上第一個將唯心論哲學體係化的人,並在雅典創辦瞭學院(Academy)。
柏拉圖的著作多以對話體寫成,包括:《辯訴篇》、《曼諾篇》、《理想國》、《智者篇》、《法律篇》等,《理想國》是其中的代錶作。
侯健(1926-1990),號建人,山東人,民國十五年生,臺大外文係畢業,賓夕凡尼亞大學碩士,石溪紐約州立大學哲學博士,歷任國立臺灣大學助教、講師、副教授、係所主任等,曾任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院長。曾主編學生英語文摘、文學雜誌、中外文學等。
目錄
序/高友工
譯者序/侯健
捲一 正義的意義
捲二 正義之源
捲三 宗教與文化論
捲四 國傢與靈魂
捲五 國衛的生活
捲六 知識說
捲七 地穴
捲八 歷史說
捲九 專製者
捲十 來生說
精彩書摘
登場人物蘇格拉底(敘述全部經過者)
塞伐洛斯
葛樂康
傅拉西麻查斯
阿第曼圖
剋雷托方
波勒麻查斯
其他未發言的聽眾對話發生在百裏阿港塞伐洛斯的傢裡。全部對話,由蘇格拉底在發生的次日,告訴提米烏斯、赫默剋拉提斯、剋裏提阿,和在《提米烏斯》一書裡齣現的一位無名氏。蘇:昨天我和阿裏斯東的兒子葛樂康到百裏阿,以便嚮女神祈禱,也好看看他們怎麼樣慶祝這個新的節目。我對居民的賽會行列,頗覺喜歡;不過,色雷斯人的行列,縱非更好,也同樣地美。我們祈禱完畢,看瞭熱鬧,就轉嚮迴城;就在我們要迴傢的時候,塞伐洛斯的兒子波勒麻查斯從遠處看到我們,而且告訴他的僕人,跑來請我們等他。僕人從背後拉住我的長袍說:波勒麻查斯希望我們等一等。我轉過身來,問他的主人在哪裡。那個年輕人說,他在那邊,正追著過來,隻要您等一等。葛樂康:我們當然要等。〔過瞭幾分鐘,波勒麻查斯來瞭,還有葛樂康的弟弟阿第曼圖、尼西亞斯的兒子尼塞拉圖,以及其他看賽會的。〕波勒麻查斯:蘇格拉底,我看你跟貴友已經要迴城瞭。蘇:你倒並沒有太錯。波:你看到我們有多少人沒有?蘇:當然看到啦。波:你覺得比這麼多人都厲害?要不然你們就不能走。蘇:不是還有個辦法嗎?說不定我們會勸勸諸位讓我們走呢?波:我們要是不肯聽你的,你還能勸得動我們嗎?葛:當然不能。波:你可以確定:我們不會聽你的。阿第曼圖:有沒有人告訴你們,今天晚上要為女神舉行騎馬火把賽跑?蘇:還有馬!這倒是創舉。是不是騎馬的要在賽跑時拿著火把,互相傳遞?波:不錯。而且慶典也要在晚間舉行,你實在該看看。我們不妨吃完飯後,就儘快齣來看賽會。有些年輕人要聚一聚,我們也可以好好地談談。留下來吧,不要彆扭。葛:既然你非這麼著不可,我們大約隻有從命啦。蘇:既是「如此決定」,那就隻好如此啦。〔因此,我們就跟著波勒麻查斯到他傢裡;遇見瞭他的弟弟李西亞與攸希的摩,再還有查西當尼亞的傅拉西麻查斯、皮安尼亞的查曼提迪斯,和阿裏東尼摩的兒子剋裏托方。另外又有波勒麻查斯的父親塞伐洛斯,我已許久未見到他,覺得他老瞭不少。他坐在有靠墊的椅子上,頭上戴著花環,原因是他已在院子裡上過祭;屋裡還有幾把別的椅子,擺成半圓形,我們就在他旁邊坐瞭下來。他很高興地跟我打招呼,然後:〕
……
前言/序言
序
高友工
一部完美的《理想國》的中譯本終於在中國齣版瞭,這實在是件值得大書特書的文化史上的大事。也許有人並不同意我對這本譯本的重視。我希望能在這解釋一下。
西洋文化對近幾百年來的中國的衝擊是夠強烈的瞭。於是談中西文化優劣異同似乎是一個重要的文化史上的課題。但是談瞭幾百年,到今天大傢還是在「體用」之類的範圍打圈子。但這不能責怪任何討論文化史的學者,因為真正要能透視這兩種文化的同異,是要分別對這兩個都有幾十世紀歷史的文化有深刻的瞭解。這在一般人說來是談何容易的事。即如專治中國文化史的學者已經要窮畢生之力纔能對這個題目有所得。能有餘力來兼通西洋文化史實在是強人所難瞭。同樣地,國人治西洋文化史又何能真正地就以中國文化是「生而知之」的知識,輕率地比較品評。至少我們希望一些鄉願要全盤抵製外來文化的時代已經過去瞭;但是我們也希望一些鍍金迴來的洋博士高談中國文化的時代也過去瞭。現在我們需要的是對這個影響到每個中國人的生活的問題有一個更深入地瞭解;同時,這個問題也應該牽涉到每一個中國人,有一個更廣大的聽眾。
這段話似乎有很多矛盾。第一是我個人曾屢次聲明我討論的問題不是「中西文化比較」的問題,而是兩種(或多種)不同「結構」或「理想」的問題,那麼我為什麼現在要反過來希望大傢討論這個比較的問題?實際上我們在談不同「結構間架」、「理想類型」,我們可能就是在談更大的文化差異。但是在我們沒有把細的問題澄清以前,突然進入瞭更大的問題,結果所得的無非是一些新的「文化八股」。我個人覺得沒有那種縱覽全局的氣派,但是一些點點滴滴瑣碎的分析工作也許還可以勉強做到。所以我始終是認為這種「比較」工作是個大課題;但要能有超越前人的識見,恐怕不是一個人能做到的;而是要靠大傢分工、集結眾人客觀分析的結果。
這裡彷彿又暴露齣我的第二點矛盾。這種分工的努力也許能有更深入的成就,但卻離我所說「普及」的方嚮更遠瞭?錶麵上看的確如此。何況這種深入地研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百年大業。一時談不到結果,更談不到人人可以參加論辯瞭。但是我認為做文化史的比較是要靠學者不斷的努力,往往會陷入「專傢」專製的領域。而對西洋文化理想有個深入的瞭解,是一個受過普通教育的中國人能夠做的。這種瞭解至少應該符閤幾個起碼的條件。第一,是瞭解的對象不是整個的西洋文化;而是西洋文化中最有代錶性,最能反映他們文化理想的作品。因此這種作品在時代上是整個希臘、羅馬、希伯來文化傳統最早的,而在思想史上是最有影響的。最理想的代錶作自然是這裡要介紹的柏拉圖的《理想國》。它雖晚於一些希臘的史詩,但在以後整個文化理想的形成卻是無與倫比的。第二,瞭解的過程不是依賴其他學者的分析解釋,而是讀者自身直接的接觸。說到這點我們不能不慨歎我們翻譯事業的落後,人人可以說理想的讀書方法是通過原文。但是以柏拉圖來說,在英美有多少人是直接讀原文呢?既然學問是天下的公器,把重要的著作譯成我們可讀的語言可以說是一件最基本的工作。但這部最有代錶性的西洋經典到現在纔被全部譯成可讀的中國語言,不能不說是一件既可喜又可歎的事。可喜的是從此我們每個受過中等教育的中國人都能直接接觸這部西洋經典,大傢都可以參加柏拉圖《理想國》中思想的論辯。無形中也使我們的中西比較研究進入一個新的領域,可歎的是這部钜著要在白話文齣現之後等瞭這麼多年纔有一個理想的完善的譯文。
不過這個等待也許是值得的。侯健學長在英文方麵的造詣是人所盡知的,但是他在中文方麵的功力卻不是一般人所知的。我在這裡說他在這兩方麵都是我的師輩,也許隻證明我自己兩方麵的淺陋,並不能證明他的深厚。但每位讀者都可以自己去讀譯;高興的話還可以對照原文(英文版)。這樣流暢而忠實,通俗而典雅的譯筆是少有的吧!我最大的期望是侯學長以及其他兼通中外的學者能繼續努力,把其他重要的經典也都這樣地翻譯齣來。
但是,隻稱美譯者的文筆則不免忽略瞭他在學識方麵的成就。熟悉侯兄的人都知道他平時也是能倚馬萬言、文不加點。但是我們聽眾往往有無法完全領會的苦處。其實這過錯全在我等。因為他的思路敏捷,且學識過人;他的旁徵博引如同天馬行空,至少對我這個學識淺陋的人往往茫然不知所從。我感覺非得通聲韻,治訓詁,熟讀八傢、李杜、莎翁、白璧德不能悟其妙旨。他是專治英美文學的,但近年來對中國小說就有不少卓見,見諸文章。現在細讀所譯《理想國》更非對西洋思想有深刻瞭解不能到此境界。所幸這裡柏拉圖限製住瞭他。所以文中我們不解的,隻能由作者負責,不是忠實於原文的譯者之過瞭。
這部譯著齣來以後,我們也許應該重新想一些問題,而且每個中學生也都應該想這些問題。這些問題當然每人都有不同的想法。但是至少我可以提齣一個我以為是《理想國》應該給我的啟示:即是為什麼在西洋文化中一個分析的傳統能占有如今這樣一個統領的地位?是否我們可以從理想裡看到這個分析哲學和知識論的淵源?一九七六年Nicholas P. White在柏拉圖論知識與實在(Plato on Knowledge and Reality)還在說:「我以為柏拉圖的知識論已在現代英美哲學中成為一可能而且不能避免的哲學思考與辯論的中心主題。」(p. xiii)就我來看西洋思想史始終沒有真正地擺脫柏拉圖的影響。而柏拉圖本身在《理想國》中實際上也正是代錶一種對當時希臘理想的反省。因此可以把《理想國》當作人生哲學讀,也可以視之為政治哲學,甚至於形而上學。但是我以為最有意義的關鍵是在全書開齣「知識、真理、實存」這個大題目。這樣把握住不隻是全書的精神,而是全書在西洋文化發展中的精神。也許我們纔不至於再重蹈早年以柏拉圖比孔、孟的覆轍。讀書要能「得其環中,以應無窮」。也許我們應該多辯論一下這個「環中」是什麼吧?
今天草完這篇短稿正是我從臺北飛來雅典的次日。重遊蘇格拉底、柏拉圖昔日論辯的廣場,風物也許已不似當年。但我感覺的臺北和雅典在「物」的層次上也許相去不遠。一樣的炎午,一樣的緣蔭。甚至於人種的差異也隻是最膚淺的特點。可是我們的思想方法和內容也許是迥然不同。這隻有等你讀瞭柏拉圖後再做的解答吧!
柏拉圖理想國(第二版)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