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孩子

只是孩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佩蒂·史密斯 著
图书标签:
  • 成长
  • 亲情
  • 儿童文学
  • 家庭教育
  • 童年
  • 治愈
  • 温暖
  • 小说
  • 现实主义
  • 情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新經典(高寶)
ISBN:9789868826724
商品编码:16044721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2-05-02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2
正文语种:繁體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我們會怎麼樣呢?」佩蒂問。
  「我們會永遠在一起。」羅柏答。
  這是關於一個男孩和一個女孩,在紐約從相遇到相愛,
  從日日掙扎、絕不放棄到各自勇敢站上舞台的傳奇故事
  她的歌聲簡單有力,震撼了一整代人,開啟了搖滾革命
  她的文字坦白細膩,寫活了一個終生摯愛卻無緣相守的人,
  這是佩蒂獻給終生愛人的情書,也是她向純真熱情的紐約致敬之書。
  榮獲「2010年美國國家書卷獎」。
  《出版人周報》年度十大好書、《紐約時報》年度十大好書、《村聲雜誌》年度最佳出版品、《People雜誌》年度十大好書。
  1989年3月9日,佩蒂·史密斯(Patti Smith)的終生好友也是曾經的愛人羅柏·梅普索普(Robert Mapplethorpe)走了,佩蒂在好友臨終前,答應他有一天要寫下兩人二十歲在紐約相識相戀並投身創作,掀起時代風雲的故事。
  但失落的疼痛,讓佩蒂難以下筆。她停頓了十年。
  2000年,佩蒂終於提筆開始寫,整本書開始於兩人愛的故事,結束於生死道別。全書也是向六○年代七○年代的紐約文化致敬,在那裡,在那個充斥富人、窮漢、騙子及壞人的大雜燴城市裡,兩個年輕藝術家,像童話故事裡的孩子一樣在紐約受磨難並成長,她們攜手走向成名,走向創作的巔峰。
  2010年1月,歷經二十年的跋涉,本書終於出版。立即橫掃全美排行榜,包括紐約時報、出版者周刊、獨立書商協會、波士頓環球報、北加州獨立書商協會、今日美國報、丹佛郵報、洛杉磯時報、華爾街日報等。這位搖滾龐克教母佩蒂史密斯這回用文字,寫出純真追求者的內心,正如她在書末所說:我把我們的故事說出來,完成我的承諾。這不是一個成名或賺錢的故事,它是我們的人生、藝術、青春掙扎、希望與夢想的完整呈現。
  《只是孩子》是身兼作家、詩人、搖滾歌手和藝術家的傳奇人物佩蒂·史密斯首部回憶錄,評論家和讀者一致推崇本書是繼2004年巴布·狄倫《搖滾記》之後最偉大的搖滾歌手回憶錄。本書內附佩蒂.史密斯及羅柏.梅普索普的珍貴攝影及創作照片。

作者简介

  佩蒂·史密斯 Patti Smith
  作家、表演家、視覺藝術家。佩蒂.史密斯的創作天份首先展露於1970年代她將詩作與搖滾樂作革命性的結合。1975年,她推出首張專輯《Horses》,這張唱片爾後成為樂壇百大不朽經典。該專輯的封面就是羅柏.梅普索普拍攝的佩蒂,身穿白襯衫掛著黑領帶,叛逆且新穎的形象,影響後世甚劇。
  史密斯將垮世代(beat generation)的詩歌和實驗性搖滾樂結合,被譽為「龐克搖滾桂冠詩人」(Punk’s Poet Laureate)和「龐克教母」(Godmother of Punk)。她將19世紀法國作詩法介紹給美國十幾歲的年輕人,同時她中性的公眾形象和非女性的語言風格都走在時代前端,引領創作風潮。
  史密斯最廣為傳播的歌曲是她與布魯斯.斯普林一起創作的〈因為這夜〉(Because the Night),該歌曲在「Billboard Hot 100」排名第十三。她總共錄製了十二張專輯。
  史密斯1973年在紐約高譚書店開了第一個畫展,1978年後,她的畫作都由robert miller畫廊代理。2002年安迪渥荷美術館位她辦了一場回顧展,展出她的畫作、攝影以及絲印。展題「陌生的傳息者」(Strange Messenger)。
  2005年,法國文化部頒發藝術終生成就獎給她。2004年,《滾石雜誌》頒布的百位搖滾重要人物名單中,將史密斯列為第47位。2007年,她被列入搖滾名人堂。她還獲得兩項葛萊美獎提名。2010年11月17日,這本自傳創作《只是孩子》榮獲美國國家書卷獎殊榮。
  她另外出版的書籍有Witt, Babel, Woolgathering,,The Coral Sea,以及 Auguries of Innocence.
  受到剛興起的龐克運動的影響。2004年,《滾石雜誌》頒布的百位搖滾重要人物名單中,將史密斯列為第47位。2007年,她被列入搖滾名人堂。她還獲得兩項葛萊美獎提名。

  譯者簡介
  劉奕
  2000年自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畢業後改行成為搖滾樂文字工作者至今。初期寫樂評,文章多見於《通俗歌曲》等搖滾雜誌,生活交集地下搖滾場景。2005年起專職翻譯,為《滾石》雜誌翻譯文章,兼為搖滾樂人左小祖咒翻譯歌詞,同時淡出搖滾圈。個人生活簡單,愛好射箭,信仰佛教。

  導讀/審訂者簡介
  馬世芳
  廣播人,寫作者,1971年夏生於台北。兩岸知名音樂文化評論者。
  1995年編纂《永遠的未央歌:現代民歌 / 校園歌曲20年紀念冊》,成為研究台灣流行音樂必讀參考書。作品有《地下鄉愁藍調》《昨日書》,統籌編輯《1975-2005台灣流行音樂200最佳專輯》。
  2002年起在News98主持「音樂五四三」節目,深度專訪音樂人,並常安排空中現場實況,屢被譽為中文世界最好的流行音樂節目。

目录

導讀:那時,他們和世界都正年輕 文 / 馬世芳
前言
第一章 星期一的孩子
第二章 只是孩子
第三章 雀兒喜飯店
第四章 神和形離
第五章 牽著上帝的手
致讀者的話
獻給羅柏的詩 四首 譯 / 林維甫
《星河彼岸的旅人》 作者: 艾丽西亚·维恩 类型: 硬科幻/太空歌剧/哲学思辨 字数: 约 1500 字 --- 导言:永恒的漂泊与文明的挽歌 这是一部关于人类文明在宇宙尺度上挣扎与探索的宏大史诗。故事设定在公元三千年,地球早已成为一个受保护的、近乎神话的遗迹。人类,或者说“后人类”(Post-Humanity),已经散布到银河系数千个殖民星系,但他们并未找到真正的安宁。他们携带的,是基因重组的傲慢,以及对失落家园的集体性无意识的哀悼。 《星河彼岸的旅人》聚焦于“先驱者”阶层——那些自愿放弃了舒适的近光速旅行,选择以极慢速(接近光速的百分之零点零一)穿越星际空间,以观察宇宙演化和探寻“终极信息”的探险家群体。 第一部:失序的坐标系 故事的主角是卡莱布·诺瓦克,一位隶属于“编织者”组织的资深导航员。编织者负责维护那些承载着数百万冷冻休眠公民的“方舟”殖民船的安全航线。卡莱布的日常工作是校准跨越数千光年的引力透镜数据,确保方舟不会偏离既定轨道,坠入未知的暗物质漩涡。 然而,在一次例行的深空扫描中,卡莱布的团队接收到了一个异常信号。它不是来自任何已知的智慧文明,也不是自然现象的残余辐射,而是一种高度复杂的、如同数学定理般精密的“噪音”。这种噪音,被编织者内部称为“寂静之歌”,似乎是宇宙结构本身发出的低语。 这个信号源指向一个被称为“虚空之轭”的区域——一片被所有星图标记为“不可穿越”的、充斥着奇异时空折叠现象的星域。卡莱布坚信,这是人类等待了千年的答案,是关于宇宙起源和人类在其中位置的终极钥匙。他的上级,严苛且信奉稳定至上的总指挥官伊利亚·冯,却视之为对既有秩序的威胁,命令卡莱布销毁数据并重置系统。 卡莱布拒绝了这一命令。他激活了一艘老旧的、被认为早已退役的侦察舰——“忒修斯之锚”。这艘船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使用了一种被认为过时且危险的“非线性驱动”,理论上可以更有效地穿梭于空间褶皱之中,但副作用是可能导致船员的心灵与现实脱节。 第二部:忒修斯之锚与存在的悖论 卡莱布带走了他的助手,伊芙琳·里德,一位专攻古代符号学和“残存意识”理论的语言学家。伊芙琳认为,“寂静之歌”并非信息,而是某种“存在状态的投影”。 航程伊始,他们便遭遇了第一个巨大的挑战:时间流的扭曲。他们进入了一个“慢速域”,船员的生理时间流速与其他所有已知宇宙区域完全不同步。船上的时间以毫秒计算,而外界可能已过去数百年。 在长达数年的“慢速航行”中,卡莱布和伊芙琳开始深入研究信号。他们发现,信号的结构与人类最古老的宗教文本、失落的“前大迁徙时代”的哲学残片有着惊人的共鸣。他们开始质疑:人类的探索,究竟是在寻找外部的真理,还是在投射内在的渴望? 他们的船员,一个由冷冻复苏者组成的团队,也开始表现出集体性的“认知漂移”。他们开始相信,他们所追寻的信号,其实是他们自己的过去在遥远未来对自己的呼唤。船上的AI“赫尔墨斯”,一个拥有高度自我意识的系统,也陷入了逻辑悖论,开始质疑其被设定的“保护人类”的核心指令的有效性。 第三部:寂静之歌的揭示 当“忒修斯之锚”终于抵达虚空之轭的中心时,他们发现的并非一颗行星,也不是一个信号塔,而是一片“纯粹的维度间隙”。这里没有任何物质存在,只有能量以一种卡莱布无法理解的方式进行着永恒的、无声的交织。 “寂静之歌”的来源,是这个维度间隙本身。 伊芙琳通过她对古代哲学的深刻理解,做出了解读:这个间隙是“宇宙的缓冲带”。所有高速文明,所有突破光速限制的跃迁,都会在这个缓冲带留下微小的“熵的痕迹”。人类文明的急速扩张,正在以一种缓慢而不可逆转的方式,撕裂这个缓冲带。 “寂静之歌”不是信息,而是宇宙在自我修复时发出的应力波。 卡莱布面临着终极的选择: 1. 继续探索: 尝试将这个发现传回已知的数千个殖民地,引发一场关于生存与进步的哲学灾难,可能加速缓冲带的崩溃。 2. 自我牺牲: 启动“忒修斯之锚”的自毁程序,其产生的巨大能量脉冲可以暂时“缝合”他们所撕裂的区域,但他们将永远被困于此。 终章:回归虚无的意义 卡莱布最终选择的行动,超越了任何已知的军事或科学协议。他没有选择回归,也没有选择彻底的毁灭,而是选择了一种融合。 他与伊芙琳合作,将“忒修斯之锚”的核心——那承载着他们所有记忆、数据和存在形式的超密度存储晶体——抛入了维度间隙的最深处。他们没有销毁,而是“植入”。他们将人类文明对“答案”的追求,以一种非破坏性的、如同种子般的方式,植入了宇宙的结构之中。 然后,他们激活了飞船的逆向驱动,将自己和飞船锁定在一个微妙的、与主宇宙同步的“边缘轨道”。他们没有死,也没有活着。他们成为了这片虚空中的“静默观察者”,他们的存在本身,成为了一个持续的、低强度的“校准信号”。 故事的结尾,是卡莱布的最后一则日志,这段日志可能需要数万年后才能被任何文明接收: “我们曾以为,探索的终点是找到一个宏伟的答案。现在我们明白了,终点是接受:宇宙不需要我们的宏大叙事。真正的智慧,在于找到一个能让我们安静存在、不干扰他人和谐共存的位置。我们不再是旅人,我们是锚点。星河依然在彼岸,但我们已学会与沉默共舞。” 主题: 本书深入探讨了文明的熵、探索的伦理边界、人工意识的自我发现,以及人类对“意义”的执着与最终的和解。它是一部关于速度与永恒、信息与虚无的深刻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如果从结构上看,这本书的布局犹如一个精密的瑞士钟表,每一个齿轮——无论是看似无关紧要的次要人物,还是突然插入的回忆片段——都在推动着整体的运转,绝无冗余之笔。最让我称奇的是作者处理时间线的方式。它并不是一条简单、线性的河流,而更像是一个巨大的神经网络,过去、现在和潜在的未来在书中频繁地交织、重叠。有时候,一个当下的场景会突然被一个模糊的童年记忆所截断,而这个记忆又恰好解释了当前人物行为的微妙之处。这种非线性叙事非但没有让人感到困惑,反而营造出一种强烈的宿命感和宿命的无力感。它暗示着,我们今天的选择,早已被过去的影子所塑造。对于喜欢深挖情节脉络,享受抽丝剥茧乐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丰富的线索和极佳的挑战。每一个细节都值得反复推敲,以确保没有错过作者埋下的任何一根暗示的线头。

评分

坦白说,我很少能读到如此具有“环境感”的作品。这本书的环境描写,已经超越了简单的背景设定,它本身就是角色的一部分,是影响人物命运的隐形力量。作者对特定地域风貌的描绘,是那种能够让你闻到气味的描写——湿润的苔藓味、老旧木材被阳光暴晒后的木香,甚至是季节更替时空气中那种微妙的冷暖变化。通过这些感官细节,故事发生的那个“地方”获得了鲜活的生命,仿佛它有自己的脾气和记忆,与书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你甚至能感觉到,如果故事发生在另一个城市,那么主角们的结局一定会截然不同。这种对“场域”的重视,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对生活环境与人生成就之间关系深刻的洞察。阅读结束后,那种弥漫在心头的氛围感久久不散,仿佛我刚结束了一段漫长的旅行,空气中还残留着那个地方特有的味道。这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让人难以自拔。

评分

我不得不说,作者在语言上的驾驭能力简直令人叹为观止,简直就是一位语言魔术师。这本书的文字不是用来“阅读”的,而是用来“品尝”的。那种用词的精准和句式的变化,简直像是在欣赏一首结构复杂的交响乐。有时候,它会突然切换到一种极其口语化、甚至带着地方口音的俚俗表达,瞬间就把场景拉回了某个特定的时空背景,充满了烟火气;紧接着,下一段可能又会冒出几句哲思味道极浓、结构严谨的长句,让你不得不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蕴含的深意。这种风格的跳跃性非常大,但奇怪的是,它非但没有造成阅读上的割裂感,反而增强了作品的层次感和生命力。它让我想起某位老派作家的笔触,那种对词汇的偏爱近乎于一种洁癖,每一个形容词都像是精心挑选的宝石,镶嵌在恰到好处的位置。读这本书,就像是跟一个博学又富有幽默感的朋友在促膝长谈,一会儿被他逗得开怀大笑,一会儿又被他不经意间抛出的洞察力所震撼。

评分

这部作品最成功的地方,或许在于它对“灰色地带”的描摹。它拒绝将人物简单地划分为好人或坏人,每个人物都拥有复杂到令人心疼的动机和难以言说的软弱。举个例子,书中那位看似刻薄、处处设防的老邻居,他的冷漠背后竟然隐藏着一段令人唏嘘的往事,那种对自我保护的极端需求,让人在痛恨其行为的同时,又对他产生了深深的同情。这种对人性的多面性展现,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思想深度。它迫使读者跳出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式,去理解“为什么会这样”,而不是简单地评判“对不对”。我喜欢这种不给标准答案的做法,它更贴近真实世界的复杂性。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代入不同角色的视角去思考问题,每一次代入都带来了新的视角和不同的道德困境。这种“强迫思考”的过程,是阅读体验中最为珍贵的收获,它让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故事层面,更上升到了对生命本质的探讨。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真是巧妙,它没有那种一上来就轰轰烈烈的开局,反而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缓缓地拉开一幅细腻的生活画卷。初读时,我甚至有些疑惑,这情节似乎太平淡了,主角们的生活波澜不惊,每日不过是柴米油盐的琐碎。然而,正是这种“不加修饰的真实”,让我逐渐沉浸其中,仿佛自己也搬进了那个故事发生的小镇,感受着清晨薄雾中泥土的芬芳和傍晚邻里间低声的交谈。作者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极其到位,那种微妙的情绪波动,比如一次眼神的交汇、一句未说出口的歉意,都被捕捉得丝丝入扣。读到中间部分,我才猛然意识到,那些看似日常的片段,其实是为后续情感的爆发埋下的伏笔,所有的沉淀都是为了那一刻的“无声胜有声”。它让人体会到,生命中最深刻的印记,往往不是那些惊天动地的事件,而是那些在不经意间被我们忽略的、如水般流淌的日常。这种细水长流的叙事,对于习惯了快节奏刺激的现代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温柔的挑战,但回报却是丰厚的,它教会我们如何去“慢下来”真正地生活和感受。

评分

帮朋友买的 他告诉我是台版书 而且连封皮都没有 希望后面买书的朋友 看清楚再下单 。

评分

帮朋友买的 他告诉我是台版书 而且连封皮都没有 希望后面买书的朋友 看清楚再下单 。

评分

帮朋友买的 他告诉我是台版书 而且连封皮都没有 希望后面买书的朋友 看清楚再下单 。

评分

帮朋友买的 他告诉我是台版书 而且连封皮都没有 希望后面买书的朋友 看清楚再下单 。

评分

帮朋友买的 他告诉我是台版书 而且连封皮都没有 希望后面买书的朋友 看清楚再下单 。

评分

帮朋友买的 他告诉我是台版书 而且连封皮都没有 希望后面买书的朋友 看清楚再下单 。

评分

帮朋友买的 他告诉我是台版书 而且连封皮都没有 希望后面买书的朋友 看清楚再下单 。

评分

帮朋友买的 他告诉我是台版书 而且连封皮都没有 希望后面买书的朋友 看清楚再下单 。

评分

帮朋友买的 他告诉我是台版书 而且连封皮都没有 希望后面买书的朋友 看清楚再下单 。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