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一藝:巨匠的技與美

一心一藝:巨匠的技與美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李月華,吳鞦瓊,陳玲芳 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 編
圖書標籤:
  • 技藝
  • 匠心
  • 藝術
  • 設計
  • 美學
  • 文化
  • 傳統工藝
  • 日本文化
  • 手工藝
  • 大師作品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
ISBN:9789860301168
商品編碼:16034626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1-11-01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製燈技術,董天補,1919年生。17歲開始製作俗稱「子婿燈」的新郎燈,最初隻是憑藉著美術長纔,免費幫鄰居修補舊燈,大約10年後纔決定以此為業,迄今超過一甲子,92歲高齡仍然持續製燈,成為金門地區廣為傳誦的佳話。
剪黏泥塑技術,王保原,1929年生。28歲隨父親王石發參與整修佳裏金唐殿,正式學習剪黏。
37歲承接佳裏興震興宮整修,從模仿葉王作品中學會交趾陶製作技巧,成為日後發展「淋搪」(燒瓷)的基礎。雖歷經材料與技術變化,仍然依循傳統精剪細黏,用心修復保存師公何金龍作品,其力求「傳神」的工藝精神,令人動容。
大木作技術,許漢珍,1929年生。17歲跟隨父親從事廟宇營造,參與修建、完成的廟宇至少67座。其傳統大木作技術,歷經半世紀的不斷摸索自學、思考繪圖,嘗試新舊融閤及創新,發展齣屬於個人營造特色的R.C.廟宇操作模式,樹立瞭在臺灣廟宇建築領域中「跨越傳統與現代」的重要地位。
糊紙技術,翁文標,1930年生。金門金城鄉頂堡人。9歲起隨父親翁享杭學習「糊紙」,16歲轉業,50歲重迴老本行,其四弟翁文林、六弟翁文辛亦傳承傢業,翁傢三兄弟雖同源不同店,但仍是維繫金門地區「糊紙」風俗與技藝傳承的重要角色。
大木作技術,廖枝德,1930年生。20歲習藝,師承餘燦大木師傅,熟知傳統大木作的規製技法,能手繪圖稿,熟練落篙。近半世紀承攬建造傳統民宅的經歷,
精通「穿鬥式」傳統民居及養灰工法,不論歷練或對傳統建築大木作相關技術、工法的知識,在國內均屬難得一見。
古典布袋戲偶衣飾盔帽道具製作技術,陳錫煌,1931年生。除瞭布袋戲的錶演栩栩如生,對於戲偶的衣飾、帽盔、刀槍劍戟和各種舞颱道具製作,更是專精。觀眾可從各種唯妙唯肖的細膩操作中,看見一舉一動的專注;也在各類精緻小巧的道具上,看見一針一線的執著。由老師傅雙手傳遞齣的情感與溫暖觸感,讓戲偶的生命得以延續。
澎湖傳統彩繪,黃友謙,1932年生。擅長傳統宮廟和南北式建築的彩繪及書畫裝飾;嫻熟傳統典故、齣頭題材及媒材的運用。其中門神彩繪尤為獨到,不但秉持傳統精神與手法,並適時融入西畫技巧,作品色彩華麗而不俗豔,
錶情生動、炯炯有神。在承襲父親黃文華傳統規矩與裝飾元素之餘,
開闢齣個人溫雅華麗兼細膩的風格。
大木作技術,葉根壯,1932年生。澎湖著名大木師傅,業界尊稱「壯師」,大木作技藝精湛,擅長設計擘畫,細木與鑿花也能通。作品繼承澎湖匠師的空間及形式特色,再隨時代工法及材料的遷演,與時俱進的從傳統木造過度到現代R.C.結構,且是傳統南式建築、北式建築,以及與南北混閤形式宮廟的重要見證者。
布袋戲偶頭製作,徐柄垣,1935年生,齣身佛像與戲偶雕刻世傢,耳濡目染下深諳雕偶巧妙,16歲正式投身傢業,雕偶近一甲子。其雕刻技藝隨著臺灣布袋戲的演進不斷推陳齣新,從傳統戲偶、劍俠及金光戲偶乃至電視戲偶,皆可見其戮力之痕跡,為布袋戲錶演擴展更多空間。布袋戲偶收藏蔚為風潮後,作品成為戲迷珍藏的瑰寶。
糊紙藝術,劉興星,1945年生,新竹縣新埔鎮人。7歲起隨父親劉傢坤師傅學糊紙,17歲起,即以分工作業改變傳統工序,擴大量產。隨著時代轉變,劉興星更整閤臺灣及中國大陸各門派工法,透過現代科技加以量產。
製鼓技術,王錫坤,1950年生,為「仁和」創始人王阿塗(1907~1973)長子,由於父親驟逝,退伍後接手經營「仁和」,摸索傳統製作技術,並積極開拓新產品。王阿塗製鼓工藝承襲自蔡心匏老師傅,1927年設廠經營,遵循傳統以純手工處理牛皮,鼓桶以燻烤達到乾燥,可成功預防蟲蛀和受潮腐壞,特有繃鼓調音技術,作品音質佳,深受錶演團體喜愛。
交趾陶保存修復技術,林洸沂,1951年生。14歲入新港林萬有師父門下,29歲拜交趾陶名匠林添木為師,學習交趾釉藥調配與煉製技巧。從傳統寺廟裝飾到創作,經驗實在道地,人物題材考究、構圖精心,並傾力於交趾陶藝的製作改良,勇於創新,多次榮獲民族工藝獎與全球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肯定,對於交趾陶藝的推廣貢獻良多。
銅鑼製作技術,林烈旗,1955年生。為堪稱銅鑼代名詞的老字號「林午鐵工廠」的第二代傳人。林午銅鑼完全以手工鍛造,鑼麵有手工敲打的細密圈痕,音色圓潤、宏亮,展現精湛工藝技術。林烈旗除打破父親林午的紀錄,打造齣直徑7尺8寸半的世界第一大銅鑼外,更成功開發齣26音階銅鑼,大大拓展鑼的藝術錶演空間。
製鼓技術,梁正穎,1961年生。23歲開始學習製鼓,師承於黃秀邦師傅,秉承傳統手工方法,其處理赤牛皮技術,可稱是臺灣製鼓業界之獨門。1997年承接「永富製鼓」,開發原木漆鼓身,成為全臺首創,今已在製鼓業成為風氣之先。
吉貝保滬隊石滬修造技術,澎湖海洋文化協會,1999年全澎湖縣的石滬共計558口,居世界之冠,是臺灣登錄世界文化遺產的最具潛力點。惜因海浪經年纍月摧殘,傾倒情形嚴重。在地文史工作者於2007年,成立擁有豐富石滬巡護與修造技術經驗的「吉貝保滬隊」,除公開及傳承石滬修造技術,並推廣各項石滬文化活動,成為稀世地景的主要保存技術團體。

前言/序言


匠心獨運:探尋傳統工藝的精髓與現代傳承 一部關於時間、技藝與精神的史詩 在信息洪流裹挾的當下,我們似乎離那些慢下來、專注於一事一物的時代愈發遙遠。然而,總有一些堅守者,以他們的雙手和心血,維係著一項項古老技藝的生命力。本書並非專注於某一領域的巨匠,而是以更宏大的視角,深入探究那些跨越韆年、在不同文化土壤中生根發芽的傳統手工藝背後的哲學、結構與傳承之道。 第一部:靜默的語言——技藝的物質載體 本篇將聚焦於“物”本身,剖析不同領域內,匠人如何通過物質材料的特性,錶達其對世界的理解。我們不會局限於單一的材料,而是橫嚮對比木材、金屬、陶瓷、縴維這四大基礎材料在不同文化體係中的處理方式。 木韻流淌:結構與時間的對話 我們將詳細考察榫卯結構在東方木構建築中的哲學體現,探討其如何超越單純的連接功能,成為一種關於“可逆性”與“柔韌性”的智慧。對比之下,我們將深入研究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細木鑲嵌(Marquetry)的技法,分析其對木材紋理、色彩的精細控製,以及如何利用薄片材料創造齣平麵上的空間錯覺。這不是簡單的製作指南,而是對這些技藝背後空間幾何學和時間感的解讀。我們探究的重點在於,不同的結構邏輯如何映射齣使用者對自然和秩序的不同態度。 冶煉的藝術:冷與熱的哲學 金屬工藝的篇章將超越熔鑄本身,探討鍛造(Forging)的本質。我們追溯古代刀劍的冶煉過程,分析不同摺疊次數對金屬晶體結構的影響,以及這種物質上的“錘煉”如何被賦予文化意義——從戰場上的實用性到儀式中的象徵性。同時,我們將審視金銀錯工藝,這種將不同金屬巧妙結閤的技法,並非單純的裝飾,而是對材料“兼容性”的極緻探索。我們還將分析現代金屬雕塑傢如何打破傳統範疇,使用工業廢料進行再創作,探尋“廢棄物”在匠心之下的重生邏輯。 泥土的呼吸:塑形與燒製的邊界 陶瓷藝術的討論將避開常見的曆史迴顧,轉而關注釉料的科學與玄學。我們將剖析宋代鈞窯的“入窯一色,齣窯萬彩”背後的溫度麯綫控製,以及不同氧化氣氛對顔色的決定性影響。重點在於,匠人如何通過對“不確定性”的精確駕馭,實現對“自然之美”的模仿與超越。此外,我們還將考察現代陶藝傢如何利用乾燥和拉坯過程中的物理應力,創造齣自然開裂或扭麯的形態,使作品本身成為記錄其生成過程的檔案。 第二部:心手相應——技藝的內在驅動力 如果說第一部是關於“物”的分析,那麼第二部則完全轉嚮“人”——探究匠人的精神世界、學習路徑與技藝的內在驅動力。 學徒製的消逝與重構:知識的代際傳遞 傳統技藝的存續,核心在於知識的有效傳遞。本章將對比古代的口傳心授模式與現代的學院教育體係。我們將訪談那些仍在堅持傳統學徒製的最後一代人,分析他們如何處理經驗知識與理論知識的平衡。我們關注“模仿”在學習過程中的關鍵作用——模仿如何從簡單的復製,逐步演變為創新和超越的起點?這其中包含瞭對身體記憶(Embodied Knowledge)的深度挖掘,即那些無法完全用文字描述、隻能通過重復勞動纔能內化的技能。 精度的悖論:完美與缺陷的審美標準 何為“完美”?對於手工藝而言,人類的誤差往往是作品生命力的來源。本章將探討不同文化中對手工痕跡的接受度。例如,日本美學中的“侘寂”(Wabi-sabi)如何將瑕疵提升為美學價值的最高體現,而精確機械製造的傳統(如瑞士鍾錶業)又如何追求近乎零誤差的運行狀態。我們分析這種差異背後的文化心理結構:是對“人定勝天”的追求,還是對“自然無常”的順應? 時間感知的重塑:慢工齣細活的當代價值 在追求效率的時代,“慢”本身成為一種稀缺資源。本章將探討匠人如何通過對時間尺度的掌控,賦予作品以時間價值。一個耗費數年完成的作品,其價值是否僅僅在於工時成本?我們分析作品中蘊含的“凝固的時間”,以及觀者在麵對這種耗費巨大時間成本的作品時,所引發的對自身生命流逝的重新審視。這種重塑的時間感知,是對現代快節奏生活的一種無聲抵抗。 第三部:技藝的未來——跨界與永續的可能 傳統工藝並非曆史遺跡,它們需要適應新的語境纔能獲得新生。本篇展望技藝的未來形態,探討傳統與現代科技的交匯點。 數字化的觸覺:三維掃描與手工精修的結閤 現代技術如三維掃描、參數化設計,正被引入傳統工藝領域。我們考察的是這種結閤的張力:當設計藍圖由算法生成時,匠人的手工乾預點在哪裏?手工的“微調(Finesse)”如何賦予冰冷的數字模型以溫度和靈魂?我們將以數字輔助下的刺綉藝術為例,分析算法如何處理基礎的幾何結構,而匠人則專注於復雜紋理的色彩過渡與光影捕捉。 材料的倫理:可持續性與新舊交替 當代匠人必須麵對材料的倫理問題。本章將探討傳統工藝如何轉嚮可持續實踐——從材料的本地采購,到傳統粘閤劑和塗料的環保替代方案。我們還將關注那些被現代工業淘汰的“過時”材料或工藝,探討它們在當代設計中,如何因其稀缺性和獨特質感而重新獲得價值,並探討這種“迴歸自然”的浪潮,是否真正觸及瞭可持續性的核心。 社會的共鳴:從“物”到“體驗”的價值轉移 最後,我們將探討傳統技藝如何從單純的“物質産品”轉嚮“體驗服務”。工作坊的興起、沉浸式展覽的推廣,都是為瞭讓公眾重新認識“製作”的過程。這種價值轉移,使得匠人的身份從封閉的生産者,轉變為開放的文化教育者和體驗設計師。本書旨在揭示,真正的“巨匠之道”,不在於技藝本身的炫技,而在於如何通過對“物”的專注,構建起人與時間、人與材料、人與文化之間最深刻、最持久的聯結。 這是一本獻給所有對深度、對耐心、對物質世界懷有敬畏之心的讀者的書。它邀請您慢下來,一同走進那些在喧囂之外,依然堅守著“一心一藝”的沉靜世界。

用戶評價

评分

閱讀體驗非常獨特,這本書的結構像是一個精心編排的展覽,每一章節都聚焦於一位不同領域的“巨匠”。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敘事手法上的多樣性。有的章節采用瞭近乎散文詩的風格,筆觸輕盈卻飽含深情,描繪的是藝術傢具製作中光影和綫條的對話;而另一些章節則更像是嚴謹的田野調查報告,充滿瞭對工具、材料特性的專業分析,比如特定金屬在高溫淬火後微觀結構的改變,這種學術性的探討反而讓整個論述更顯紮實可信。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時間感”的討論,匠人們對時間的感知似乎與我們常人不同,他們對待一天八小時的工作,其專注度和産齣,遠超我們一周的忙碌。這種“慢工齣細活”的哲學,並非墨守成舊,而是一種對事物本質的尊重。讀罷此書,我開始留意生活中的許多被忽視的細節,比如一杯手衝咖啡的衝泡過程,比如一件襯衫的走綫,體會到那種不急不躁、精益求精的內在力量。

评分

說實話,這本書的文字功底非常深厚,語言的駕馭能力讓人嘆服。它成功地跨越瞭不同手藝門類之間的鴻溝,將看似毫不相乾的陶藝、鍾錶製作和傳統印刷工藝串聯起來,探討瞭它們共同的“道”。作者擅長使用非常形象的比喻,將抽象的技藝轉化為讀者容易理解的畫麵感。比如,描述一位製錶師調整遊絲時,那種需要屏住呼吸、精確到微米級彆的操作,作者用“時間在那個瞬間凝固,隻聽見心跳與齒輪的低語”來形容,一下子就把那種緊張感傳遞過來瞭。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記錄瞭技藝,更在於挖掘瞭技藝背後的哲學思想——即“物我兩忘”的境界。它讓我思考,在現代社會,當一切都被算法和效率主導時,我們還剩下多少與“物”進行深度溝通的機會?它提供瞭一種對抗信息碎片化的良藥,提醒我們,真正的深度源於持久的專注。

评分

我給這本書打高分,是因為它提供瞭一種極為稀缺的視角:對“完成度”的重新定義。很多匠人給齣的定義,已經超越瞭單純的功能性或美學標準,而是一種近乎於精神潔癖的自我要求。書中有一位日本的漆器修復師,他對於傳統工藝中那些細微的“不完美”保持著一種近乎膜拜的態度,認為正是這些不規則性,纔賦予瞭作品生命力。這種對“瑕疵”的珍視,與我們當前追求絕對光滑、絕對標準化的工業美學形成瞭鮮明的對比。閱讀過程中,我忍不住會停下來,去翻閱自己傢中那些用瞭多年的老物件,試著用書中的眼光去看待它們。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像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內心深處對真誠、對持久價值的渴望。它並非一本沉悶的學術專著,相反,它的節奏把握得非常好,總能在適當的時候拋齣一個引人深思的觀點,讓你不得不放慢速度,細細品味。

评分

這本關於匠人精神的書,簡直是為我這種對手藝充滿好奇的人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對那些花費畢生精力打磨一項技藝的大師們懷有深深的敬意,這本書沒有停留在空泛的贊美上,而是深入到瞭他們日常的創作細節中。我記得其中一篇講述瞭一位傳統木雕師傅的故事,他如何麵對一塊看似普通的木料,如何在心中構建齣清晰的藍圖,以及最終如何通過那雙布滿老繭的手,將冰冷的材料轉化為有溫度的藝術品。文字的描繪非常細膩,光是讀到他打磨木材時發齣的那種特定的聲音,我仿佛都能想象到空氣中彌漫的木屑香氣。更讓我觸動的是,作者並沒有迴避匠人們在創作過程中遇到的挫摺和瓶頸,反而真實地展現瞭他們是如何一次次推翻重來,最終找到突破口的。這種近乎偏執的專注和對完美的追求,讓我這個在快節奏生活中摸爬滾打的人,重新審視瞭“慢下來”的價值。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快速成功的指南,而是一部引導你思考如何真正沉浸於熱愛之中的心靈指南,讀完後久久不能平靜。

评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給我的感受是厚重而又鼓舞人心的。它沒有刻意去拔高匠人們的地位,而是非常樸素地描繪瞭他們“日復一日”的生活。這種日復一日的重復,在旁人看來或許枯燥,但書中細緻地描繪瞭如何在重復中發現新的層次和樂趣。比如,關於傳統染色的部分,作者描述瞭季節更迭對天然染料色彩細微變化的影響,以及匠人如何精準捕捉這種轉瞬即逝的微妙。這讓我理解到,真正的技藝,是與自然和時間簽訂的契約。它讓我反思自己對待工作的態度,我們常常急於求成,希望在短時間內看到顯著迴報,而這本書講述的卻是長達數十年的沉澱。讀完後,我感覺自己被注入瞭一種強大的“韌性”,不再輕易被短期的睏難打倒,因為我知道,任何偉大的成就背後,都藏著無數個不為人知的、默默無聞的“打磨日”。這是一本值得反復翻閱,每次都會有新感悟的寶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