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互联网+基层党建
书号:978-7-5099-0916-4
作者:中国软件与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互联网+基层党建”研究中心
定价:52.00元
出版时间:2017年8月
总书记指出,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发展对党的建设的影响,做到网络发展到哪里,党的工作就覆盖到哪里,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改进党员教育管理、提高群众工作水平。“互联网+基层党建”是互联网时代的客观要求,也是推进党建信息化的重要途径。
内容简介
本书阐述了互联网时代基层党建的机遇和挑战,并结合实际情况和相关案例,论述了“互联网+组织工作”“互联网+舆论宣传”“互联网+教育培训”“互联网+监督工作”“互联网+服务群众”五个方面的工作,为“互联网+基层党建”的开展提供了一些借鉴和参考。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性建议和展望,对各级党组织开展“互联网+基层党建”工作有所启发。
推荐
发展“互联网+基层党建”既是党的各级组织主动适应时代的生动体现,又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新途径、新方法,更是提升党员教育管理水平、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密切党群联系的新载体。
——祝灵君(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目录
第一部分 形势与背景
第一章 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概论
第二章 “互联网+”对党建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第三章 “互联网+基层党建”新模式的发展
第二部分 理论与实务
第四章 互联网+组织工作
第五章 互联网+舆论宣传工作
第六章 互联网+教育培训工作
第七章 互联网+监督工作
第八章 互联网+服务群众工作
第三部分 问题与展望
第九章 “互联网+基层党建”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第十章 “互联网+基层党建”的展望与思考
后 记
从内容编排的整体脉络来看,这本著作展现出一种非常系统化、体系化的知识建构能力。它并没有把“互联网+”仅仅看作是工具的叠加,而是将其视为对传统基层治理逻辑的一次深刻的重塑。前几部分着力于“认知重塑”,引导读者跳出旧有的思维定势;中间部分则聚焦于“技术落地”,详细拆解了不同技术模块的应用场景;而收尾部分则上升到“效能评估与可持续发展”,确保改革不是一阵风。这种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结构设计,非常有利于那些初次接触这个主题的读者建立完整的知识框架。我尤其欣赏它在讨论“技术带来的风险”时所持的审慎态度,没有盲目鼓吹技术万能论,而是旗帜鲜明地强调“技术必须服务于政治方向和组织目标,否则就是本末倒置”。这种清醒的认知,让这本书的论述显得尤为成熟和可靠,完全符合一个严肃理论读物应有的深度和广度。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书纯粹是出于一种“职业本能”的驱动,毕竟我们这个岗位,跟‘基层’和‘党建’这两个词是脱不了干系的。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偏向于政策解读的工具书,但没想到,它的内容维度竟然拓展得这么广。有一部分内容让我眼前一亮,那就是关于“新媒体环境下党员思想动态的捕捉与引导”的探讨。这部分写得非常细腻,它没有回避当前网络舆论的复杂性和年轻一代思维的多元性,反而提供了一些富有建设性的、以柔克刚的沟通策略。我记得书中提到一个观点,说基层工作者要学会“用年轻人听得懂的语言,讲我们想让他们听进去的话”,这个转变思维的过程,书中给出了很多非常形象的比喻和情景再现。此外,书中对于“组织生活创新”的建议,也摆脱了过去那种刻板的会议模式,提出了一系列线上线下的融合方案,比如如何利用短视频平台进行微党课的推送,如何通过互动问答来增强学习的参与感。这种与时俱进的视角,让整本书避免了落入“老古董”的窠臼,读起来感觉很鲜活,充满了时代气息。
评分这本厚厚的精装书,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光是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庄重感,那种深沉的红色和金色的烫字,一看就知道是正经的理论读物。我特意挑了个周末的下午,泡了壶浓茶,打算好好啃啃。说实话,刚翻开目录的时候,心里还有点打鼓,怕又是那些老生常谈、晦涩难懂的术语堆砌。但翻过几页后,我发现它的切入点相当接地气,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非常注重实践层面。比如,它详细剖析了当前一些基层组织在信息技术应用上的痛点,那种描述,简直就像是坐在我们工作会议室里听到的真实反馈一样,让我感同身受。书中对几个典型案例的分析尤其精彩,不是那种简单的“成功”与“失败”的二元对立,而是深入探讨了技术赋能背后的人为因素、制度设计和文化适应性。特别是关于“数据赋能”的那一章节,它没有停留在喊口号,而是提供了一套可操作的流程图,如何从零开始建立一个有效的数据收集和反馈机制,这对我接下来的工作开展有极大的启发。这本书的文字功底也很扎实,逻辑链条清晰,论证严密,读起来虽然需要集中注意力,但每读完一个段落,都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绝对不是那种填鸭式的灌输。
评分我拿到这书的时候,其实刚经历了一场棘手的基层宣传工作。那次活动,我们投入了大量精力,但最终在社交媒体上的反响平平,让我一度非常受挫。正是带着这种困惑,我翻开了这本书的“舆情应对与正面引导”部分。里面的内容,简直就像是为我那次失败的经历做了一次精准的复盘。它深入分析了信息传播的底层逻辑,指出我们当时犯的错误在于“只注重内容供给,而忽视了用户接收的心理预期和传播路径的偏好”。书中提供了一个“预警—干预—修复”的应急响应模型,这个模型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构建,还附带了大量的互动设计建议,比如在信息发布前如何进行小范围的压力测试,如何构建一支快速反应的“评论员队伍”。读到这些具体的操作指南时,我甚至忍不住拿出笔记本,把关键步骤抄录下来,准备回去后立刻着手优化我们现有的工作流程。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真的把“学用结合”落到了实处,而不是停留在“如何做”的层面,而是直接告诉我们“怎样才能做好”。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我平时看很多理论书籍,最大的毛病就是字体太小、行距太密,读上十分钟眼睛就开始发涩。但这一本不同,它的纸张质量上乘,光线反射柔和,而且字体大小拿捏得恰到好处,段落之间留白充足,让人感觉阅读体验非常舒适。这种对细节的重视,从侧面反映了出版社在内容编辑上的严谨态度。我特别欣赏它在引用理论支撑时的处理方式,往往是先抛出一个实践中的难题,然后迅速引入相关的党章条文或重要讲话精神作为理论锚点,最后再回归到如何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路径上。这种“提出问题—理论支撑—给出方案”的三段式结构,让阅读过程像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进行辅导,每一步都有理有据,让人心服口服。特别是关于“资源整合与联动发展”的那一章,它列举了若干跨区域、跨部门的合作模式,那种宏观的视野和微观的操作指导相结合的写作手法,非常高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