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邮 车辆动力学:建模与仿真+车辆操纵动力学:理论与应用(原书第2版)+车辆动力技术 3本

包邮 车辆动力学:建模与仿真+车辆操纵动力学:理论与应用(原书第2版)+车辆动力技术 3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车辆动力学
  • 车辆操纵性
  • 车辆仿真
  • 汽车工程
  • 动力学建模
  • 车辆技术
  • 汽车动力
  • 车辆控制
  • 交通工程
  • 汽车专业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旷氏文豪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94340
商品编码:15381081855

具体描述

YL9323  9787122294340 9787111534440 9787111561071

车辆动力学:建模与仿真

《车辆动力学——建模与仿真》主要介绍了汽车数学建模与仿真的理论基础以及车辆动力学、运动学模型的构建方法;详细描述了刚体动力学的有关知识,并通过理论分析和抽象建立了整车、悬架、路面-车轮相互作用等模型的方法;采用实例解析了车辆动力学模型的求解和分析方法。
本书内容实用,注重工程应用,解决实际问题,既可作大学生及研究生在汽车动力学研究领域的相关教材,也可作汽车工程技术人员及研究人员的参考书。
第1章绪论1
1.1定义1
1.1.1建模技术系统2
1.1.2系统的定义3
1.1.3仿真与仿真环境4
1.1.4车辆模型4
1.2完整的车辆模型7
1.2.1车辆模型及其应用领域9
1.2.2商务车的仿真系统9
1.3本书概要10
1.4本书网址11
参考文献11

第2章数学与运动学基础13
2.1矢量13
2.1.1矢量的基本算法13
2.1.2物理矢量14
2.2坐标系及其分量14
2.2.1坐标系14
2.2.2分量分解14
2.2.3分量表示之间的关系15
2.2.4变换矩阵的性质16
2.3线性矢量函数和二阶张量17
2.4刚体的自由运动18
2.4.1刚体的一般运动18
2.4.2相对运动21
2.4.3重要的参考坐标系22
2.5旋转运动23
2.5.1一般形式的空间旋转和角速度24
2.5.2参数化的旋转运动24
2.5.3旋转位移对和旋转张量25
2.5.4旋转位移对和角速度27
2.5.5卡尔丹(布莱恩特)角27
参考文献30

第3章多体系统运动学31
3.1运动链的结构31
3.1.1拓扑建模31
3.1.2运动学建模32
3.2运动链中的运动副33
3.2.1空间运动链中的运动副34
3.2.2平面运动链中的运动副35
3.2.3球面运动链中的运动副35
3.2.4运动副的分类36
3.3自由度和广义坐标37
3.3.1运动链的自由度37
3.3.2道路车辆悬架运动学实例38
3.3.3广义坐标39
3.4运动链**的基本原则39
3.4.1稀疏方法——**坐标公式40
3.4.2矢量环法——拉格朗日公式42
3.4.3拓扑方法——*少坐标公式43
3.5完整多体系统的运动学44
3.5.1基本概念44
3.5.2模块线形图和运动网络45
3.5.3空间四连杆机构的相对运动学47
3.5.4相对运动学、**运动学和全局运动学48
3.5.5实例——双横臂式悬架49
参考文献51

第4章复杂多体系统的运动方程52
4.1质点系的动力学基本方程52
4.2若丹原理53
4.3质点系的1类拉格朗日方程53
4.4刚体的第二类拉格朗日方程54
4.5达朗贝尔原理55
4.6基于计算机的运动方程推导57
4.6.1**运动的微分57
4.6.2运动方程59
4.6.3空间多体动力学60
参考文献66

第5章车体运动学和动力学67
5.1车辆固定参考系67
5.2底盘运动学分析69
5.2.1悬架运动学69
5.2.2运动方程71
参考文献72

第6章悬架的建模与分析73
6.1悬架系统的功能73
6.2不同类型的悬架74
6.2.1梁式车桥75
6.2.2扭转梁式悬架75
6.2.3纵臂式独立悬架76
6.2.4斜臂式独立悬架77
6.2.5双横臂式独立悬架78
6.2.6麦弗逊式独立悬架79
6.2.7多连杆式悬架79
6.3悬架的特征变量80
6.4一维1/4车辆模型82
6.5麦弗逊式悬架三自由度模型84
6.5.1运动学分析85
6.5.2求解过程87
6.6五连杆后悬架三自由度模型91
6.6.1运动学分析91
6.6.2隐式解93
6.6.3三维1/4车辆模型的仿真结果96
参考文献99

第7章路面与轮胎的接触模型100
7.1轮胎的结构101
7.2车轮与路面间的力101
7.3静止状态下轮胎接触力101
7.3.1受垂直载荷作用的轮胎102
7.3.2滚动阻力103
7.3.3受纵向力(圆周力)作用的轮胎103
7.3.4受侧向力作用的轮胎112
7.3.5外倾角对轮胎侧向力的影响114
7.3.6在接触面上轮胎载荷与轮胎力的影响115
7.3.7轮胎力的基本构成115
7.3.8纵向力和侧向力的叠加115
7.4轮胎模型117
7.4.1接触点的几何形状118
7.4.2接触速度121
7.4.3滑移值的计算122
7.4.4魔术公式轮胎模型123
7.4.5滑移叠加的魔术公式124
7.4.6HSRI轮胎模型125
7.5非稳态轮胎特性128
参考文献129

第8章传动系统建模131
8.1传动系统的概念131
8.2建模132
8.2.1发动机缸体的相对运动132
8.2.2传动系统建模132
8.2.3发动机悬置133
8.2.4等速万向节建模137
8.3发动机模型139
8.4传动系统的相对运动学140
8.5传动系统的**运动学142
8.6运动方程142
8.7仿真结果讨论143
参考文献144............

车辆动力技术:热力驱动、电驱动、混合驱动与能量管理(原书第3版)

  《车辆动力技术:热力驱动、电驱动、混合驱动与能量管理(原书第3版)》从水平与垂直两个维度进行描述。水平维度主要是对驱动模块、能量体、能量转化和存储进行描述,包括从环境影响和技术实现角度进行评价。垂直维度主要是从功能和技术角度进行过程分析,对应用前景和结果进行描述。
第3版前言第2版前言第1版前言字母符号含义第1章移动性(交通):发展条件、要求和愿景11.1发展条件11.2发展要求121.3能量管理的研发愿景(路径)22第2章热动力驱动302.1热力学过程——可实现性与局限性302.2四冲程活塞式发动机——应用潜力与发展趋势462.2.1发动机过程的匹配与优化462.2.2汽油机和柴油机的工作过程趋同1102.3可供选用的热机1162.3.1二冲程发动机1162.3.2汪克尔发动机1262.3.3流体机械(燃气轮机)1292.3.4斯特林发动机135第3章替代燃料1393.1能量载体(能源):资源、潜力和特性1393.2天然气1463.3石油气1563.4醇类燃料:甲醇和乙醇1583.5氢气1763.6植物油1853.7二甲醚1903.8**燃料192第4章电驱动1964.1电动汽车1964.2电动机1984.3电能储存器:电池2034.4车载发电装置:燃料电池2054.5电驱动汽车223第5章动力系统、能量载体、能量转换器和能量储存器的组合2305.1动力结构2305.2热机作为发电装置的电驱动(串联式混合动力)2325.3通过内燃机和/或电动机的驱动(并联式和混联式混合动力)2525.3.1混合度分级2525.3.2内燃机-行星齿轮-电动机组合的并联式全混类动力(丰田Prius,本田Insight)2545.3.3内燃机-行星齿轮-电动机组合加配后驱电动机的并联式全混类动力(雷克萨斯RX400h车)2605.3.4内燃机-电动机同轴全混类动力(保时捷)2615.3.5内燃机-双电动机同轴全混类动力(戴姆勒)2645.3.6双模混合动力(即电动机集成于内燃机变速器之中的全混类动力)(宝马-戴姆勒-通用)2655.3.7无机械连接的内燃机-电动机分轴混合动力(标致)2715.3.8并联式和混联式混合动力驱动系统信息汇总273第6章作为复杂系统的汽车能量管理285参考文献296

车辆操纵动力学:理论与应用(原书第2版)

  车辆动力学是评价车辆驾驶性、效率和主动安全性的关键。对诸如操纵特性、轮胎特性、驱动技术和驾驶员控制等方面进行系统深入地理解车辆的受力与运动,这对车辆的设计、开发和优化是不可缺少的。基于车辆动力学理论,车辆操纵动力学为读者建立了了完整的动力学方程,这对无论是从高尔夫小型车还是高端运动轿车关键部件的设计提供了详细的理解。在MATLAB工具箱的支持下,影响车辆动力学的关键领域都可以进行分析,包括轮胎力学、操纵系统、车辆侧倾、驱动与制动、四轮驱动、以及受车辆和驾驶员协调控制影响的车辆动力学与可控性等方面的问题。
译者序 第2版前言 第1版前言 符号 第1章车辆动力学与控制1 1.1对车辆的定义1 1.2四轮车辆简化模型1 1.3对车辆运动的操纵2 第2章轮胎力学4 2.1引言4 2.2轮胎侧向力的产生4 2.3轮胎侧偏特性7 2.4驱动和制动时轮胎的侧偏特性24 2.5轮胎的动态侧偏特性34 习题37 参考文献38 第3章车辆动力学基础39 3.1引言39 3.2车辆运动方程39 3.3车辆的稳态转向51 3.4车辆的动态特性73 习题102 参考文献102 第4章外部干扰引起的车辆运动103 4.1引言103 4.2质心侧向力所引起的车辆运动103 4.3侧风引起的车辆运动118 4.4结论127 习题128 参考文献第5章转向系与车辆动力学129 5.1引言129 5.2转向系模型与运动方程129 5.3转向系特性对车辆运动的影响131 习题140 参考文献140 第6章车身侧倾与车辆动力学141 6.1引言141 6.2侧倾几何学141 6.3车身侧倾与车辆动力学147 6.4考虑侧倾的运动学方程154 6.5侧倾对车辆动力学的影响164 6.6侧倾对车辆稳定性的影响167 习题170 参考文献170 第7章驱动和制动时的车辆运动171 7.1引言171 7.2包含纵向运动的运动方程171 7.3车辆的准稳态转向172 7.4车辆转向的瞬态响应178 参考文献182 第8章车辆动力学主动控制183 8.1引言183 8.2附加后轮转向的车辆运动183 8.3使侧偏角为零的后轮转向控制190 8.4基于后轮转角的模型跟随控制192 8.5前轮主动转向模型跟随控制195 8.6前、后轮转向主动控制196 8.7直接横摆力矩控制(DYC)199 参考文献210................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