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个中外节日,30只观复萌猫
37幅原创手绘,29件传世宝物
观复猫为你讲述节日背后的文化进程
带你重温节日的仪式感
体会猫样人生的温暖瞬间
节,古字写“節”,与竹相关。竹节乃节字本义,竹节有隔,节节相连,由此启发了古人,借来用之,先是节气,后是节日,凡前后关联之点可以标注清楚者,均称之为节。节气为物候变化之点,作为农历的补充,而节日作为情绪之点日积月累,林林总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观复猫是观复博物馆的成员,在每一个节日到来时,观复猫都会煞费苦心地融入其中,把节日气氛推至高潮。学富五车的马霸霸在元宵节为观复猫们准备了什么灯谜?麻条条、云朵朵、黄枪枪,观复的仙女猫们在中秋节穿上绫罗广袖,仙气袅袅要去哪?万圣节“喵会玩”,观复猫们都有什么新花招?与节日有关的文物有哪些?《观复猫:我想跟你过个节》,让这些超萌的观复猫为我们展现中国传统节日的风貌,带我们感受外来节日的风情,重现节日的仪式感。
元旦 006
春节 016
迎财神 028
情人节 038
元宵节 048
龙抬头 058
愚人节 068
清明节 076
母亲节 086
博物馆日 096
儿童节 106
端午节 116
父亲节 126
七夕节 136
中秋节 144
重阳节 154
万圣节 164
圣诞节 174
马未都,观复博物馆创始人。1996年,马未都创立新中国第yi家民营博物馆——观复博物馆,随后陆续在杭州、厦门、上海等地开设地方馆。
马未都在文化领域非常活跃,出版有《马说陶瓷》、《中国古代门窗》、《马未都说收藏》、《醉文明》、《瓷之色》、《瓷之纹》、《坐具的文明》、《百盒 千合 万和》、《玉之器》、《观复猫》等著作,并有《百家讲坛:马未都说收藏》、《收藏马未都》、《观复嘟嘟》等经典文化节目。其博客访问量近4亿。
七夕节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宋·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这两句词如今可谓脍炙人口、四海皆知。这是一首咏七夕的词。农历七月初七是七夕节,据说牛郎织女每年此夜要在天河鹊桥相会。“夕”这里泛指晚上,和除夕的“夕”、元宵节的“宵”一个意思,是中国传统节日里又一个晚上庆祝的节日。公历2 月14 日,是西方的情人节,而“七夕”则是我们中国的情人节,二者都历史悠久,都为爱情主题而传承、庆祝。不过七夕节的兴起比西方情人节早了三四百年,节日传说也更美丽。
节日起源
从西汉时起,古人开始过七夕节。据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记载,西汉的宫女七夕夜要登上汉宫里的开襟楼,穿七孔针,向织女星乞巧。这一风俗西汉以后多有记载,内容也更加丰富。比如唐明皇李隆基时代,七夕已经开始拜牵牛织女星、拜月和穿九孔针。所以,就官方而言,七夕最初就是乞巧节。在这暑气渐消秋凉已至的好时节,一来享受初秋清凉收获之乐,二来倡导女子乞巧顾家投入生产,这大概就是七夕节一直被历代帝王重视的原因吧。从如今北京、山西、浙江等地仍存续的“巧娘”比赛中,我们仍可隐约看出古人的这层意思。
在民间,先民们也在七夕乞巧,有喜蛛应巧、丢针验巧等众多风俗。当然了,七夕也是吃货们的节日,这天要吃“巧果”。不过对平民百姓来说,七夕作为乞巧节的色彩随着时代的演进越发淡化,人们更多地乞求对爱情的庇护,这从巧果巧酥的吉祥图案中和历代的文学作品中都可见一斑。从唐诗宋词到宋元戏曲,再到明代小说、清代地方戏,只要提及牛郎织女,主题多是爱情。时至今日,七夕基本已经成了中国的情人节。
仔细想来,倒也正常。古代农耕社会,徭役繁重,成年男子必须为政府服役,离家一年半载是常事。统治者们为了皇粮,夏末秋初也会放劳力归乡务农,离别的夫妻们也就有了难得的相聚。牛郎织女的传说大概就是古人基于生活的演绎和寄托。
“牛郎织女”的传说由来已久,版本众多,历代不断丰富完善。
西晋张华编的《博物志·杂说下》曾记载:西汉时,海边有人乘筏子探寻天河源头,在天河见到了牛郎织女。
南宋陈元靓的《岁时广记》引西汉刘安的《淮南子》的记载说:“乌鹊填河成桥而渡织女。”
宋末元初成书的《尔雅翼》中说:七月初七,喜鹊的头顶突然都秃了,据传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把喜鹊头顶的毛踩掉了。这真是一个有趣的佐证。
明代朱名世则博采众长,写成了小说《牛郎织女传》,颇有意思。简述如下:牛郎本是玉帝身边的第十二位金童,一日被派去取西圣母的珊瑚八宝温玉杯,结果在瑶池遇见并爱上了玉帝的外孙女织女,他向织女表达爱意并摘下织女头上的一朵梅花。天庭因此怪罪,织女被罚继续织锦。牛郎被罚下凡受苦,投胎牛员外家,父母早亡,受尽恶嫂折磨,幸有金牛星化作老牛相助,才保住性命。十三年后,二人受罚期满,玉帝赐婚。然而,二人贪恋爱情,荒废天职,也忘了向西圣母谢礼,被西圣母告状。玉帝罚二人分居天河东西,后经老君、太白金星求情,被准许每年七月初七相会一次,乌鸦、天鹊、龙凤等在天河中连接成桥,助二人相会。
这个版本合乎中国的古代历史、风土人情,也更能体现中国人注重现实却不乏浪漫的情怀,如今流传的传说和风俗,多与书中故事相合。
马未都说节日
古人如何表达爱意?
在2 月14 日西方的情人节,人们习惯送玫瑰、巧克力或者约个烛光晚餐,来表达爱意,庆祝爱情这一人类永恒主题。那么中国古人又是如何在七夕表达爱意的呢?
应该说古人表达爱意的方式跟现代人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能说的时候一定说,不能说的时候就眉目传情,暗送秋波。诗歌里都有这样的记载,比如李商隐说“隔座送钩春酒暖”,“隔座”就是跟那人隔着,心里就有一种够不上的感觉,所以他强调的是内心的感受。送小礼物也跟今天没什么区别,比如送荷包、香囊、汗巾等。一般来说,定情物都不会太贵重,古人也是这样,不会过于贵重,因为太贵重有买感情之嫌。比如我给你一个定情物,送你一辆大奔驰轿车,这就有点儿世俗,听着怪怪的,不那么纯洁了。古人也认为感情当中要尽量少掺杂物质的因素,所以古人的定情物一般情况下都是可以随身携带的,甚至是身体的某一部分,比如头发、指甲,以表示思念之情。
古代妇女的首饰就是一种重要的传情之物。古代妇女对发型的要求比我们今天要复杂,尤其是地位高的妇女,她们在发型上的要求之高超出我们的想象。从汉代、唐代直到宋代,每个朝代的发型都不一样,所需要的首饰也不一样,所以首饰在古代爱情故事中常常扮演重要角色,比如戏曲里有《碧玉簪》《拾玉镯》等,《红楼梦》里有悲剧性的“金玉良缘”,都跟首饰有关。
如今,这些中国古人过七夕和表达爱意的方式已经十分少见了。不过我倒觉得,七夕的那些风俗、仪式和礼物,比千篇一律的鲜花、玫瑰、蜡烛和吃喝要有意思得多,似乎更有内涵,更能持久,更显长情。
花前月下,向来都是海誓山盟的主要背景。纵明月淡漠,碧水澄清,也是佳境。要知道,罗衣翠袖,佳人做伴,这是多少青年的美梦。哪怕曾经千般细草愁烟,只一日相依相伴,曾经的浮生长恨,也是过眼云烟。但牛郎织女过鹊桥相会,终是遥远而又心酸的旧梦。“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众所周知,这段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讲的是唐玄宗李隆基与杨贵妃,两个情痴天人永隔后,大诗人白居易作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咏叹。
唐明皇与杨贵妃马嵬坡一别后,化身观复猫,续写传世之恋——唐明胖和杨玉环。美喵杨玉环身披飘扬的披帛,头戴硕大的折枝牡丹,华丽大方,充分体现出女性之美的“盛唐气象”。唐明胖和杨玉环代表全体观复猫,祝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猫馆长的节日文物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有着这样的描述:
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在《长恨歌》的描述中,杨玉环将一只金钗的两股断开,与唐明皇各拿一股,当作爱情的信物。
钗有两股。今天妇女别头发很重要的一个东西叫卡子,它跟钗的原型很接近,别头发用的,起到固定的作用,就是在头发盘起来后把它插进去,中间有一部分头发会进到这个钗的缝里,因此就固定住了。
这只蝴蝶钗是纯金嵌宝石,做工非常细致;而且它有弹性,头稍微一动,它就会不停地抖动。人的眼睛容易注意到移动的东西。物体稍稍有一点儿动静,人的注意力就会到那上头去,所以就出现了这种可以晃动的簪。这叫“吸引眼球”。“云鬓花颜金步摇” 是白居易《长恨歌》里的诗句,就是描写杨玉环这么一个非常漂亮的女人,戴着这样的首饰走动时的样子。
“步摇”在汉代文献《释名》的“释首饰”篇中有记载:“上有垂珠,步则摇也。”所谓“垂珠”就是小珠子,可能是玛瑙的,也可能是珍珠的,人迈步的时候它就会摇动。由于它是悬垂的,所以人在走动时它的摇动幅度就会更大,这就是步摇。
在中国文化中,蝴蝶代表爱情,也代表一种心情。古代的画片当中有一种图案叫“欢天喜地”。怎么表达呢?就是画满了蝴蝶,蝴蝶上下翻飞,以此反映人的心情,很有意思。
七夕节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宋·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这两句词如今可谓脍炙人口、四海皆知。这是一首咏七夕的词。农历七月初七是七夕节,据说牛郎织女每年此夜要在天河鹊桥相会。“夕”这里泛指晚上,和除夕的“夕”、元宵节的“宵”一个意思,是中国传统节日里又一个晚上庆祝的节日。公历2 月14 日,是西方的情人节,而“七夕”则是我们中国的情人节,二者都历史悠久,都为爱情主题而传承、庆祝。不过七夕节的兴起比西方情人节早了三四百年,节日传说也更美丽。
节日起源
从西汉时起,古人开始过七夕节。据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记载,西汉的宫女七夕夜要登上汉宫里的开襟楼,穿七孔针,向织女星乞巧。这一风俗西汉以后多有记载,内容也更加丰富。比如唐明皇李隆基时代,七夕已经开始拜牵牛织女星、拜月和穿九孔针。所以,就官方而言,七夕最初就是乞巧节。在这暑气渐消秋凉已至的好时节,一来享受初秋清凉收获之乐,二来倡导女子乞巧顾家投入生产,这大概就是七夕节一直被历代帝王重视的原因吧。从如今北京、山西、浙江等地仍存续的“巧娘”比赛中,我们仍可隐约看出古人的这层意思。
在民间,先民们也在七夕乞巧,有喜蛛应巧、丢针验巧等众多风俗。当然了,七夕也是吃货们的节日,这天要吃“巧果”。不过对平民百姓来说,七夕作为乞巧节的色彩随着时代的演进越发淡化,人们更多地乞求对爱情的庇护,这从巧果巧酥的吉祥图案中和历代的文学作品中都可见一斑。从唐诗宋词到宋元戏曲,再到明代小说、清代地方戏,只要提及牛郎织女,主题多是爱情。时至今日,七夕基本已经成了中国的情人节。
仔细想来,倒也正常。古代农耕社会,徭役繁重,成年男子必须为政府服役,离家一年半载是常事。统治者们为了皇粮,夏末秋初也会放劳力归乡务农,离别的夫妻们也就有了难得的相聚。牛郎织女的传说大概就是古人基于生活的演绎和寄托。
“牛郎织女”的传说由来已久,版本众多,历代不断丰富完善。
西晋张华编的《博物志·杂说下》曾记载:西汉时,海边有人乘筏子探寻天河源头,在天河见到了牛郎织女。
南宋陈元靓的《岁时广记》引西汉刘安的《淮南子》的记载说:“乌鹊填河成桥而渡织女。”
宋末元初成书的《尔雅翼》中说:七月初七,喜鹊的头顶突然都秃了,据传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把喜鹊头顶的毛踩掉了。这真是一个有趣的佐证。
明代朱名世则博采众长,写成了小说《牛郎织女传》,颇有意思。简述如下:牛郎本是玉帝身边的第十二位金童,一日被派去取西圣母的珊瑚八宝温玉杯,结果在瑶池遇见并爱上了玉帝的外孙女织女,他向织女表达爱意并摘下织女头上的一朵梅花。天庭因此怪罪,织女被罚继续织锦。牛郎被罚下凡受苦,投胎牛员外家,父母早亡,受尽恶嫂折磨,幸有金牛星化作老牛相助,才保住性命。十三年后,二人受罚期满,玉帝赐婚。然而,二人贪恋爱情,荒废天职,也忘了向西圣母谢礼,被西圣母告状。玉帝罚二人分居天河东西,后经老君、太白金星求情,被准许每年七月初七相会一次,乌鸦、天鹊、龙凤等在天河中连接成桥,助二人相会。
这个版本合乎中国的古代历史、风土人情,也更能体现中国人注重现实却不乏浪漫的情怀,如今流传的传说和风俗,多与书中故事相合。
马未都说节日
古人如何表达爱意?
在2 月14 日西方的情人节,人们习惯送玫瑰、巧克力或者约个烛光晚餐,来表达爱意,庆祝爱情这一人类永恒主题。那么中国古人又是如何在七夕表达爱意的呢?
应该说古人表达爱意的方式跟现代人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能说的时候一定说,不能说的时候就眉目传情,暗送秋波。诗歌里都有这样的记载,比如李商隐说“隔座送钩春酒暖”,“隔座”就是跟那人隔着,心里就有一种够不上的感觉,所以他强调的是内心的感受。送小礼物也跟今天没什么区别,比如送荷包、香囊、汗巾等。一般来说,定情物都不会太贵重,古人也是这样,不会过于贵重,因为太贵重有买感情之嫌。比如我给你一个定情物,送你一辆大奔驰轿车,这就有点儿世俗,听着怪怪的,不那么纯洁了。古人也认为感情当中要尽量少掺杂物质的因素,所以古人的定情物一般情况下都是可以随身携带的,甚至是身体的某一部分,比如头发、指甲,以表示思念之情。
古代妇女的首饰就是一种重要的传情之物。古代妇女对发型的要求比我们今天要复杂,尤其是地位高的妇女,她们在发型上的要求之高超出我们的想象。从汉代、唐代直到宋代,每个朝代的发型都不一样,所需要的首饰也不一样,所以首饰在古代爱情故事中常常扮演重要角色,比如戏曲里有《碧玉簪》《拾玉镯》等,《红楼梦》里有悲剧性的“金玉良缘”,都跟首饰有关。
如今,这些中国古人过七夕和表达爱意的方式已经十分少见了。不过我倒觉得,七夕的那些风俗、仪式和礼物,比千篇一律的鲜花、玫瑰、蜡烛和吃喝要有意思得多,似乎更有内涵,更能持久,更显长情。
花前月下,向来都是海誓山盟的主要背景。纵明月淡漠,碧水澄清,也是佳境。要知道,罗衣翠袖,佳人做伴,这是多少青年的美梦。哪怕曾经千般细草愁烟,只一日相依相伴,曾经的浮生长恨,也是过眼云烟。但牛郎织女过鹊桥相会,终是遥远而又心酸的旧梦。“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众所周知,这段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讲的是唐玄宗李隆基与杨贵妃,两个情痴天人永隔后,大诗人白居易作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咏叹。
唐明皇与杨贵妃马嵬坡一别后,化身观复猫,续写传世之恋——唐明胖和杨玉环。美喵杨玉环身披飘扬的披帛,头戴硕大的折枝牡丹,华丽大方,充分体现出女性之美的“盛唐气象”。唐明胖和杨玉环代表全体观复猫,祝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猫馆长的节日文物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有着这样的描述:
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在《长恨歌》的描述中,杨玉环将一只金钗的两股断开,与唐明皇各拿一股,当作爱情的信物。
钗有两股。今天妇女别头发很重要的一个东西叫卡子,它跟钗的原型很接近,别头发用的,起到固定的作用,就是在头发盘起来后把它插进去,中间有一部分头发会进到这个钗的缝里,因此就固定住了。
这只蝴蝶钗是纯金嵌宝石,做工非常细致;而且它有弹性,头稍微一动,它就会不停地抖动。人的眼睛容易注意到移动的东西。物体稍稍有一点儿动静,人的注意力就会到那上头去,所以就出现了这种可以晃动的簪。这叫“吸引眼球”。“云鬓花颜金步摇” 是白居易《长恨歌》里的诗句,就是描写杨玉环这么一个非常漂亮的女人,戴着这样的首饰走动时的样子。
“步摇”在汉代文献《释名》的“释首饰”篇中有记载:“上有垂珠,步则摇也。”所谓“垂珠”就是小珠子,可能是玛瑙的,也可能是珍珠的,人迈步的时候它就会摇动。由于它是悬垂的,所以人在走动时它的摇动幅度就会更大,这就是步摇。
在中国文化中,蝴蝶代表爱情,也代表一种心情。古代的画片当中有一种图案叫“欢天喜地”。怎么表达呢?就是画满了蝴蝶,蝴蝶上下翻飞,以此反映人的心情,很有意思。
……
序言
节,古字写“節”,与竹相关。竹节乃“节”字本义,竹节有隔,节节相连,由此启发了古人,借来用之,先是节气,后是节日,凡前后关联之点可以标注清楚者,均称为“节”。节气为物候变化之点,是农历的补充,而节日作为情绪之点日积月累,林林总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我们的节日大致有两类:一类为传统节日,存在千年以上为常态;另一类为新兴节日,外来的为多。传统节日里,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都是大节日,古今基本都是百姓的假日。政府多宽松为怀,让百姓在这一日里享受节日之气氛,促进该节日的文化内容。国人在文明的演进过程中,慢慢将其文化内容充实,让节日不空洞,让百姓能切身感受这一天与前后日子有所不同。
外来的节日兴起是近些年的事。先是圣诞节,后是情人节,让国人隔空感受外国节日,难免荒腔走板。再加之后来又引进了愚人节、万圣节等,国人的平静生活掺进了躁动因素,青年人也乐于接受玩笑,接近鬼神。
于是,我们的生活中过节的日子就日趋频繁,传统老派的节日与时兴新潮的节日互不干涉,甚至还有比较。比如西方的情人节与中国的七夕节,送一枝玫瑰一定比买一个“摩睺罗”简单易行,但弄一个摩睺罗送对方显然比送一枝玫瑰花有文化情调。同样是感情融和的节日,七夕节的故事缠绵,内容繁多;情人节的目的明确,单刀直入。
这就是各类东西方节日给予我们的启迪。把它画成漫画需要一个主体,观复猫就顺理成章地担当此任。观复猫是观复博物馆的成员,其编制与员工相同,有馆长有馆员,每只猫都有自己的角色,都要肩负一份责任。在每一个节日到来之前,观复猫都会煞费苦心地融入其中,把节日气氛推至高潮,向喜爱它们的读者展示自己的专业与热情,渲染烘托节日,认真修炼自身。
所以我们看到了这么热情奔放、魅力四射的观复猫,又知晓了这么多有关各类节日的知识。这本观赏性读物,老少咸宜,让读者在领悟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能体会猫生如人生的哲学命题。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我指的不是这书本,而是凑在一起的这么多的不同节日。
是为序。
马未都
当我看到《我想跟你过个节》这本书时,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种画面:在一个温馨的冬日午后,窗外飘着雪花,炉火温暖地燃烧着,而我,怀里抱着一只慵懒的猫咪,手里捧着这本书,马未都老师的文字,就像温热的炉火一样,缓缓地驱散着我内心的寒意。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充满了一种诗意和暖意,“我想跟你过个节”,这不仅是对亲人的邀请,也可能是一种对所有生命之间情感的呼唤。观复猫这个形象,一直以来都给我一种超脱世俗的宁静感,它仿佛是连接人间烟火气与精神世界的一座桥梁。我非常期待,马未都老师会如何通过观复猫的视角,去观察和解读节日的意义?节日对于猫咪而言,又意味着什么?或许,这本书会用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与动物之间的关系,以及我们如何去理解和实践“陪伴”的真谛。
评分购入《我想跟你过个节》这本书,纯粹是出于对马未都先生的敬仰。这位大家在文化领域的深耕,以及他身上那种博古通今的学者气质,总是让我非常着迷。虽然我对古玩字画并不是特别精通,但马先生的文章,总能用通俗易懂又不失深刻的语言,将那些看似遥远的历史和文化,娓娓道来。这本书的副标题“我想跟你过个节”,让我很好奇。结合观复猫的形象,我猜想这可能是一本关于情感、关于陪伴,甚至可能包含一些节日起源和习俗的探讨。我个人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节日习俗非常感兴趣,总觉得每个节日背后都蕴含着一段历史,一种情感的寄托。如果马先生能在这本书中,以他独特的视角,解读节日的意义,并将其与观复猫的视角结合起来,那无疑会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体验。我期待着书中能有关于春节、中秋、甚至一些不为人知的古代节日的描写,以及马先生通过观复猫的眼睛,对这些节日产生的别样感悟。
评分我一直认为,阅读不仅仅是获取信息,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和体验。而《我想跟你过个节》,这本书名本身就带有一种强烈的邀请感。仿佛一个老朋友,在节日来临之际,递给你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我想跟你过个节”。这种亲切又略带神秘的邀请,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书页,看看里面究竟藏着怎样的故事。观复猫,这个 IP 已经有了一定的群众基础,我一直觉得这个形象非常具有独特性,它既有猫的慵懒可爱,又有一种洞察世事的智慧。将它与马未都先生的文字相结合,我想象中的画面是,猫咪慵懒地趴在窗边,看着窗外热闹的节日景象,而马先生则在一旁,用他那温和而富有哲理的声音,讲述着关于节日的故事,关于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那些温暖而动人的情感羁绊。这本书,或许能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之余,找到一个可以停下来,好好感受节日氛围的理由。
评分《我想跟你过个节》这本书,我收到的时候,就被它精致的装帧深深吸引了。中信出版社的出版物一向很有品质,这次也不例外。书页的质感,字体的选择,都透着一股沉静而考究的学究气,这让我对内容充满了期待。马未都老师的名字,本身就是品质的保证。他总能在平凡的生活细节中,挖掘出不平凡的文化内涵。而观复猫,这个充满灵性的形象,与马老师的结合,让我觉得这一定是一本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的书。我特别好奇,在“过节”这个主题下,马老师会如何解读?是关于某个特定节日的来龙去脉,还是关于节日背后所承载的中国人特有的情感?亦或是,通过观复猫的视角,展现出一种不同于人类的、纯粹而直接的情感表达?我脑海中已经勾勒出无数种可能性,或许会有关于家庭团聚的温馨场景,或许会有关于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细腻描绘,又或许,只是猫咪在节日里,用它独特的方式,表达着对主人的依恋。
评分这本《我想跟你过个节》我当初是被封面吸引的,那只慵懒又带点小傲娇的观复猫,瞬间就戳中了我的心。我平时就特别喜欢猫,家里的猫咪也像这个封面一样,总是在我最需要它的时候,不声不响地窝在我身边。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温暖,一种不言而喻的陪伴感。马未都老师的文字,总是带着一种淡淡的疏离,但又能在不经意间触碰到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我尤其喜欢他描写猫的部分,那种对细微之处的观察,对猫咪肢体语言的解读,简直像是在看自家猫咪的日常,又仿佛看到了另一个次元的故事。书里可能有很多关于节日的描写,我觉得这很有意思。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似乎越来越少地去认真过每一个节日,很多节日都变得仪式化,甚至被遗忘。如果这本书能提醒我们,或者用一种特别的方式,让我们重新去感受节日的意义,去珍惜和身边人(或者猫)一起度过的时光,那真的太棒了。我想,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种生活态度的引导,让我们慢下来,去感受那些被忽略的美好。
评分不错.很不错
评分好
评分不错,不错孩子喜欢看
评分挺好看的
评分观复?迷,双十一买来囤货
评分不错.很不错
评分好
评分观复?迷,双十一买来囤货
评分不错.很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