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无限的清单 | 作者 | 【意大利】翁贝托·艾柯(Umberto Eco)著,彭淮栋 |
| 定价 | 198.00元 | 出版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 ISBN | 9787511717535 | 出版日期 | 2013-10-01 |
| 字数 | 210000 | 页码 | 408 |
| 版次 | 1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1.521Kg |
| 内容简介 | |
《无限的清单》是博学大师翁贝托·艾柯继《美的历史》《丑的历史》之后,最新推出的美学研究重量级作品。艾柯受卢浮宫邀请策划了一系列展览等活动,并完成这本关于“清单”的图文专著。书中探讨了艺术、文学、音乐、建筑等领域出现的“实用清单”、“诗性清单”、“既实用又具诗性的清单”存在的意义与功用。艾柯将带领我们欣赏那些在阅读文本或观赏画作时常常忽略,甚至厌恶的清单——有限的清单、无限的清单;名字清单、图像清单、地名清单、属性清单;混乱的清单、令人晕眩的清单、非正常的清单……寻找清单的本质。 “我喜欢清单,就像有人喜欢足球或有恋童癖一样,人各有癖好。清单是文化的根源,是艺术史和文学史的组成部分。清单并不破坏文化,而是创造文化。无论看哪里的文化史,你都会发现清单。”——翁贝托·艾柯,摘自德国《镜报》访谈 |
| 作者简介 | |
| 翁贝托·艾柯(UmbertoEco),意大利人,生于1932年,现居米兰,执教于博洛尼亚大学。他是享誉国际的作家、符号语言学权威、哲学家、历史学家、文学评论家和美学家。艾柯被誉为“当代达?芬奇”,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出版过140多部著作,横跨多个领域,都有经典性的建树。他在欧洲已成为知识和教养的象征,知识分子都以书架上放一本艾柯的书为荣。彭淮栋,生于1953年,台湾新竹县竹东镇人,东海大学外文系毕业,台湾大学外文研究所肄业,曾任出版公司编辑,现任报纸编译。译文以典雅著称。曾译《美的历史》《丑的历史》《无限的清单》《西方政治思想史》《现实意识》《格格不入》《论晚期风格》等数十部著作。 |
| 目录 | |
| 导论 第一章:阿喀琉斯之盾及其形式 第二章:清单和目录 第三章:视觉清单 第四章:难以言喻 第五章:事物的清单 第六章:地名清单 第七章:清单,清单,还是清单 第八章:往返于清单与形式之间 第九章:枚举式的修辞 第十章:奇迹清单 第十一章:收藏和宝藏 第十二章:奇珍柜、百宝箱 第十三章:属性清单与本质清单 第十四章:亚里士多德的望远镜 第十五章:过度:拉伯雷以降 第十六章:过度而连贯 第十七章:混乱的枚举 第十八章:大众媒体里的清单 第十九章:令人晕眩的清单 第二十章:实用的和诗性的清单 第二十一章:非正常的清单 附录 作者与出处索引 艺术家索引 佚名作者插图 剧照 参考书目 图片来源 |
| 编辑推荐 | |
| target='_blank' href='product../23340531.html'> ◎美学大师真知灼见 ◎图文阐释天衣无缝 ◎名家译笔忠实典雅 ◎豪华印装典藏极品 《无限的清单》是梦想家·图文馆丛书重点图书。图文馆丛书选题独特,汇集名家名作;图文一体,追求精编精印。丛书宗旨:让书成为最精美的礼物。已出版《美的历史》《丑的历史》《无限的清单》《时间的故事》《圣经的历史》《钱的历史》《艺术原来如此神奇》《摄影原来如此神奇》《纽约艺术指南》《伦敦艺术指南》《艺术通史》《电影通史》《摇滚谱系》《书店风景》《书店传奇》《书天堂》《业余书店》《有生之年非看不可的1001部电影》《有生之年非看不可的1001处自然奇观》《有生之年非吃不可的1001种食物》《有生之年非看不可的1001幅绘画》《有生之年非看不可的101部动作电影》《有生之年非看不可的101部恐怖电影》《有生之年非看不可的101部战争电影》《有生之年非看不可的101部黑帮电影》《有生之年非看不可的101部邪典电影》《有生之年非看不可的101部黑帮电影》《色彩圣经》《零ZEЯRO:世界符号大全》《圆与方》《干净的错误》《红书(荣格手稿)》《梦书(费里尼手稿)》《阅读的女人危险》《写作的女人危险》《女人与珍珠》《女人与女红》《她的故事》《安格尔的小提琴》等,广受欢迎。
★艾柯系列推荐: target='_blank' href='product../22523385.html'>美的历史(平装) target='_blank' href='product../22864247.html'>丑的历史(平装) target='_blank' href='product../23208751.html'>艾柯谈美丑: 美的历史、丑的历史(平装) target='_blank' href='product../23340531.html'>无限的清单 |
| 文摘 | |
| |
| 序言 | |
这本书最让人着迷的一点,是它对“沉默”的艺术化处理。很多重要的信息和转折,都不是通过对话或独白直接呈现的,而是通过人物之间的眼神交汇、环境氛围的变化,甚至是长时间的留白来暗示。作者似乎深谙“言不尽意”的东方美学,他留给读者的解读空间大到近乎是一种挑战。有那么几页,几乎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情节推进,只是一段对于光线穿过窗帘缝隙的细腻描摹,但在这段描述中,我仿佛洞察了角色内心深处最隐秘的挣扎和最终的妥协。这种需要“主动参与”的阅读方式,让这本书的每次重读都会带来新的感悟,因为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者自身的心境和阅历。它不是一本“被动接受”的书,而更像是一个邀请函,邀请你进入作者构建的这个幽深迷宫,并用你自己的智慧之光去照亮那些晦暗的角落。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震撼,主要来自于它对“边界消融”这一主题的大胆探讨。我从未想过,一个作者可以如此坦然地将现实、神话、梦境,甚至纯粹的数学概念,毫无违和地并置在一起。它完全打破了我对传统叙事结构的固有认知。比如,某一章节中,角色们在进行一场严肃的政治辩论,但下一秒,背景突然切换成了中世纪炼金术士的工作台,讨论的主题也变成了元素之间的嬗变。这种跳跃性,初看之下是混乱的,但深入品味后,会发现背后有一条隐形的逻辑链条在维系着这一切。它似乎在暗示,我们所感知的“真实”,不过是众多可能性中一个暂时稳定下来的集合。这本书就像一个高精度的棱镜,将日常的光线分解成了七彩的光谱,让你不得不重新审视那些你习以为常的“常识”。它不像小说,更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意识流实验,迫使你持续地质疑自己的感官输入。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某些篇章读起来非常“冷”。不是指情感上的冷漠,而是指那种近乎于科学报告般的精确和抽离。作者在描述宏大灾难或者人类情感的极致状态时,所用的词汇极其克制和客观,像一个冷静的旁观者记录下一切,没有任何煽情的笔触。这种反差效果极其强大:越是冷静的描述,越能凸显出事件本身的震撼力。我尤其对其中关于“群体潜意识的能量场”的描述印象深刻。他没有用任何玄乎的词语,而是用一系列复杂的比喻和数据推演,构建了一个看似完全合理的理论框架,来解释为什么某些思潮会以指数级的速度在人群中传播。这种对“冰冷逻辑”的执着追求,使得全书弥漫着一种理性的疏离感。读完之后,你会感觉自己的逻辑思维被重新校准了一遍,但情感上却留下了一块难以言喻的空白,仿佛灵魂被抽离了躯壳,从高空俯瞰自己的存在。
评分说实话,刚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差点因为它的用词习惯而放弃。那种大量使用罕见词汇和古典句式的写法,让人感觉像是在阅读一本被尘封了上百年的手稿。但奇怪的是,一旦适应了那种阅读的“韵律”,就会被深深地吸引进去。作者仿佛精通古今中外的各种典籍,信手拈来,却又融会贯通,形成了一种独属于他自己的语言体系。它不只是在讲述故事,更像是在编织一张极其复杂的语义之网。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几处对于“记忆重构”的描绘,那种从模糊的碎片中提炼出清晰影像的过程,写得极其精准和残酷。这使得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两极化:要么沉浸其中无法自拔,要么完全被那种古奥的辞藻拒之门外。对我来说,这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攀登,每读完一个章节,都像征服了一座险峻的山峰,伴随着耗尽心力的满足感。它要求读者投入大量的注意力,去解析那些隐藏在华丽辞藻下的真正意图。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一绝,光是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封面上那简洁却又充满意象的留白处理,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原本以为它会是那种晦涩难懂的哲学思辨录,结果翻开扉页后,才发现作者的笔触异常轻盈,像是在夏日午后随手拨弄的微风。它的叙事节奏非常自由,时而像一条蜿蜒的小溪,娓娓道来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生活片段,比如清晨咖啡机里发出的嘶嘶声,或者雨后泥土特有的芬芳。但正是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构建起了一个极其丰满的世界观。读完第一部分,我感觉自己像是刚刚结束了一场漫长的旅行,虽然目的地并不明确,但沿途收集到的那些光影和气息,已经足够让人回味良久。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不急于抛出宏大的命题,而是耐心地引导读者进入一种特定的心境,那种介于清醒与梦境之间的奇妙状态。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时间”的捕捉方式,它不是线性的流逝,而是像无数个相互交叠的气泡,每一个气泡里都承载着不同的情绪和回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