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版·2018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教材: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严格按照教师资格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大纲进行编写,知识体系力求覆盖大纲考点,与真题相契合。具体来说本书具有如下特点:
本书特色一:契合考情,涵盖要点
编者严格依据考试大纲,深入研究历年考试真题,总结了高频考点和命题趋势。本书的知识体系建构涵盖大纲内容,网罗知识要点,并以精简、凝练的语言进行阐述,方便考生进行记忆。
本书特色二:内容实用,直击考点
在知识编写中,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追求考生运用知识作答的实用性。在每章后通过模拟题的练习帮助考生及时检验学生效果,查缺补漏;在图书内容的讲解中,不断追求作答的有效性,例如,在学科知识和教学设计这一部分,为了帮助不同学科的考生有效备考,在学科知识部分结合考试规律,总结了实用的内容,在教学设计部分,提供了可参考的书写模板。
本书特色三:巧设模块,助力备考
作为一本考试辅导教材,本书不断优化结构,力求为广大考生提供有效的备考指导。“真题再现”板块,列举了2012年下半年指2017年下半年的重要考试真题,让考生通过真题考查的内容和频率,快速明确考试要点;“备考锦囊”板块,在部分常考知识点或难以理解的部分,进行适当的备考点拨,帮助考生跨越难关;知识拓展板块,为考生扩展适当的知识储备,以应对灵活的出题方式。
本书特色四:视频讲解,灵活学习
书中重要真题附有二维码,扫描二维码,可获得相应题目的视频讲解,能够帮助考生答疑解惑,更深入地理解知识点。重要章节开始前,扫码二维码并付费1元,可获得本章要点串讲内容。另外,本书还附赠“中公移动自习室”,帮助考生实现主要科目备考拓展知识学习,在线模拟练习,高清视频复习 。
《中公版·2018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教材: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在编写上秉承“考试大纲”和“真题考点”两个标准。
严格依照教师资格考试小学学段科目二(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的考试大纲进行知识体系的构建,全书共七章内容,即教育基础、学生指导、班级管理、学科知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与反思。
通过对历年真题的分析和研究,在书中设置真题再现、知识拓展、能力提升训练等板块。真题再现把知识点的讲解和命题方式直观呈现;知识拓展补充重要考点,便于考生理解;能力提升训练选取难度适中、契合真题的练习题,满足考生学练结合的需要。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1) 第一节教育学基础知识(1) 考点聚焦(1) 考点梳理(2) 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2)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9) 三、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6) 四、教育与人的发展(20) 五、教育目的(23) 六、教育制度(28) 第二节小学教育的产生与发展(33) 考点聚焦(33) 考点梳理(33) 一、小学教育概述(33) 二、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34) 第三节小学的组织与运行(37) 考点聚焦(37) 考点梳理(37) 一、学校管理概述(37) 二、学校的组织机构(39) 三、学校的运行机制(41) 第四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43) 考点聚焦(43) 考点梳理(43) 一、课程概述(43) 二、课程的类型(45) 三、课程理论流派(48) 四、课程的目标与结构(49) 五、课程内容(51) 六、课程资源(53) 七、课程开发(55) 八、课程评价(56) 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57) 第五节教师专业发展(63) 考点聚焦(63) 考点梳理(63) 一、教师职业概述(63)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含义和内容(67)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69) 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和方法(69) 五、《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70) 六、师生关系(73) 第六节小学教育科学研究(74) 考点聚焦(74) 考点梳理(74) 一、教育科学研究概述(74) 二、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76) 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80) 能力提升训练(85)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88) 第一节心理学基础知识(88) 考点聚焦(88) 考点梳理(89) 一、心理学的概念及研究对象(89) 二、认知过程(89) 三、情绪与情感(104) 四、意志过程(105) 五、个性心理(107) 第二节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教育(113) 考点聚焦(113) 考点梳理(113)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13) 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116) 三、心理发展的理论(119) 四、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122) 第三节小学生学习指导(123) 考点聚焦(123) 考点梳理(124) 一、学习概述(124) 二、学习理论(124) 三、学习策略(131) 四、学习迁移(133) 五、学习兴趣(135) 六、学习习惯(137) 第四节小学德育(138) 考点聚焦(138) 考点梳理(139) 一、品德的形成与发展(139) 二、品德发展的基本理论(142) 三、小学德育概述(143) 四、小学德育过程(145) 五、小学德育原则(147) 六、小学德育的途径与方法(149) 第五节小学美育(152) 考点聚焦(152) 考点梳理(152) 一、小学美育概述(152) 二、小学美育的内容(153) 三、小学美育的实施(153) 第六节小学生安全教育(154) 考点聚焦(154) 考点梳理(155) 一、小学生健康教育概述(155) 二、小学生的医疗保健常识(156) 三、小学生常见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160) 四、小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处理(161) 第七节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166) 考点聚焦(166) 考点梳理(166)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166) 二、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166)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168) 四、小学生心理辅导(169) 能力提升训练(173)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178) 第一节班级与班级管理(178) 考点聚焦(178) 考点梳理(178) 一、班级与班集体(178) 二、班级管理概述(181) 三、班级管理的内容(183) 四、班级管理的原则(183) 五、班级管理的方法(184) 六、班级管理中的问题及应对(185) 七、班级突发事件的处理(186) 第二节班主任(188) 考点聚焦(188) 考点梳理(188) 一、班主任概述(188) 二、班主任的基本素养(189) 三、班主任的基本职责与任务(189) 四、班主任工作的内容(190) 第三节班级活动与班队活动(194) 考点聚焦(194) 考点梳理(194) 一、班级活动概述(194) 二、班级活动的基本途径(195) 三、班级活动的方法(196) 四、班会活动(196) 五、班队活动概述(197) 六、班队活动的基本类型(198) 第四节课外活动(200) 考点聚焦(200)
考点梳理(201) 一、课外活动的含义(201)
| 二、课外活动的内容(201) 三、课外活动的特点(202) 四、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203) 五、课外活动的设计与指导(204) 能力提升训练(204)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208) 第一节小学语文学科知识(208) 考点聚焦(208) 考点梳理(208) 一、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208) 二、小学语文学科专业知识(213) 第二节小学数学学科知识(219) 考点聚焦(219) 考点梳理(219) 一、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219) 二、小学数学学科专业知识(228) 第三节小学英语学科知识(233) 考点聚焦(233) 考点梳理(234) 一、小学英语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234) 二、小学英语教学法基础知识(239) 第四节小学音乐学科知识(245) 考点聚焦(245) 考点梳理(245) 一、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245) 二、小学音乐学科专业知识(247) 第五节小学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253) 考点聚焦(253) 考点梳理(253) 一、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253) 二、小学体育与健康学科专业知识(259) 第六节小学美术学科知识(261) 考点聚焦(261) 考点梳理(261) 一、小学美术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261) 二、小学美术学科专业知识(263) 能力提升训练(271)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272) 第一节教学设计与教案设计概述(272) 考点聚焦(272) 考点梳理(272) 一、教学设计基础知识(272)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273) 三、教案设计的基本内容(275) 四、教案设计的步骤与要求(276) 第二节学科教学设计(280) 考点聚焦(280) 考点梳理(280) 一、教学设计基础技巧(280) 二、学科教学设计应用(285) 第三节小学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297) 考点聚焦(297) 考点梳理(297) 一、综合课程概述(297) 二、小学阶段的综合课程(299) 三、综合实践活动(301) 第四节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整合(304) 考点聚焦(304) 考点梳理(304)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概述(304)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途径(305)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方式(306) 能力提升训练(307)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311) 第一节教学概述(311) 考点聚焦(311) 考点梳理(311) 一、教学的概念(311) 二、小学教学的基本任务(312) 三、教学的意义(313) 四、教学过程概述(313) 五、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314) 六、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316) 第二节教学原则与方法(317) 考点聚焦(317) 考点梳理(318) 一、教学原则的概念(318) 二、小学常见的教学原则(318) 三、教学方法的概念(323) 四、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323) 五、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328) 第三节教学的组织形式与策略(329) 考点聚焦(329) 考点梳理(329)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329) 二、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330) 三、新型教学组织形式(333) 第四节课堂教学的实施(334) 考点聚焦(334) 考点梳理(335) 一、教学实施的基本环节(335) 二、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338) 三、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339) 四、课程教学行为(341) 五、课堂教学总结(344) 第五节学习动机(345) 考点聚焦(345) 考点梳理(345) 一、学习动机的概念(345) 二、学习动机的功能(345) 三、学习动机的分类(346) 四、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347) 五、学习动机的理论(348) 六、学习动机的激发(350) 第六节学习方式(352) 考点聚焦(352) 考点梳理(352) 一、知识的学习(352) 二、技能的形成(355) 三、小学生学习方式的基本类型(356) 能力提升训练(358)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362) 第一节小学教学评价(362) 考点聚焦(362) 考点梳理(362) 一、教学评价的概念(362) 二、教学评价的基本内容(363) 三、教学评价的功能(363) 四、教学评价的类型(364) 五、教学评价的原则(367) 六、教学评价的主要方法(368) 七、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评价(369) 第二节教学反思(369) 考点聚焦(369) 考点梳理(369) 一、教学反思的概念(369) 二、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发展(370) 三、教学反思的内容(370) 四、教学反思的意义(371) 五、教学反思的类型(371) 六、教学反思的主要方法(372) 七、教学反思的过程(373) 能力提升训练(373) 全国教师资格证统考辅导课程(375)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378) |
1.了解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2.了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3.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
4.了解小学组织与运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要求。
5.了解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
6.理解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7.掌握小学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8.掌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知识。
9.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对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
第一节教育学基础知识
(续表)
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1.教育一词的由来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教育”一词zui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这里“教育”指的是教诲、培育,这就有我们今日所说的教育的含义了。
2.教育的概念
对于教育概念的界定,目前并没有统一的说法,以下为较有代表性的论述。
(1)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可以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不同的层次。
广义的教育是泛指一切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广义的教育是自人类社会有史以来就出现的教育活动,它可能是无组织的、自发的、零散的,也可能是有组织的、自觉的、系统的。
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发展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是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与学校教育中常说的“德育”是同义词。
(2)从个人和社会两方面来说,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的定义虽然说法不统一,但从历年真题来看,并不影响作答。此处列举另一种典型的表述,考生可作为了解。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一种专门组织的不断趋向规范化、制度化、体系化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
3.教育的基本形态
根据教育场所的不同,教育分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这也是教育的基本形态。
(1)家庭教育:在家庭生活中,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其子女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家庭教育具有先导性、生活性、感染性、针对性、终身性等特点。
(2)社会教育:学校、家庭环境以外的社区、文化团体、社会组织等给予儿童和青少年的影响。社会教育具有开放性、多样性、群众性、补偿性、融合性等特点。
(3)学校教育:学校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影响,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系统性等特点。
一般把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称为“三结合”教育,也称教育合力。其中,学校教育占主导地位。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zui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为“教”的主体具有的特点包括:①教育者是社会文化和价值取向的传播者。②教育者是科学知识和社会文明的传授者。③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对整个教育活动的展开起领导作用。④教育者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指导者。⑤教育者也是一个具有自我提高能力的学习者。
2.受教育者(学习者)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教育活动是使受教育者将一定的外在的教育内容和活动方式内化为他自己的智慧、才能、思想、观点和品质的过程,如果没有受教育者的积极参加,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教育活动是不会获得好的效果的。
3.教育影响(教育中介系统)
教育影响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包括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以及运用这种影响物的活动方式和方法。
(三)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它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人类独有的社会现象。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教育活动存在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影响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都具有自己的特点。
(3)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具体体现在: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四)教育的功能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教育功能的类型见表1-1-1。
表1-1-1教育功能的类型
(五)教育的起源学说
1.神话起源说
神话起源说是关于教育起源的zui古老的观点,所有的宗教都持有这种观点,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朱熹也持有这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是非科学的,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受到当时人类社会起源问题上认识水平的局限的影响。
2.生物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利托尔诺、美国的桑代克、英国的沛西·能。生物起源说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认为动物界就有教育活动。其基本错误是混淆了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类社会教育活动的界限、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3.心理起源说
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学家孟禄。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然而儿童的“无意识”模仿肯定不是后天的、获得性的,不是文化的、社会的,而是遗传的、先天性的、本能的。这样,将教育这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混同于无意识的模仿,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是不科学的。
辣几不想说
评分比较好,是正版的
评分给好评
评分辣几不想说
评分物流很快,内容也相当不错!
评分刚收到,还没看内容!
评分好
评分是我想要的呀,就是书有点灰尘
评分比较好,是正版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