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第3版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第3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行健 著
图书标签:
  • 词典
  • 汉语
  • 语言学
  • 规范
  • 现代汉语
  • 工具书
  • 参考书
  • 教学
  • 语文
  • 词汇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英典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ISBN:9787513545624
商品编码:1477881621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4-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第3版

原价:93.00元

作者:李行健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6-01

ISBN:9787513545624

字数:4303000

页码:1920

版次:3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是一部以促进语言文字规范化为主要目的,以收录现代汉语通用词语为主要内容,以中等文化程度的读者和初高中生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中型语文工具书。规范和实用是本词典最为鲜明的特色。因为严格执行国家语言文字规范,让使用者有所依据、避免混乱;因为贴近中学语文教学,让老师们和同学们觉得好查、好用,在同类词典中最实用。第3版收单字12,000余个,词目72,000余条。在第2版的基础上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修订:(一)全面落实《通用规范汉字表》,增补字表有而《现规》未收录的字。这些字大多是人地名姓氏用字、科技名词用字与文言教学用字。(二)解决词典与字表冲突之处。(三)增补近年来已经被社会多数人接受、相对比较稳定的新词新语、新义项、新用法,也增补了词典本应收录但前两版漏缺的一些词语。(四)改正前两版中的错误或不够严密的地方。

href='product../23534384.html' target='_blank'>方便携带,小巧精美《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缩印本)》点击进入:

内容提要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荣获全国优秀畅销工具书奖并入选教育部中小学图书馆(室)推荐书目。
(1)贯彻规范:全面贯彻国务院发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表字不再类推简化。
(2)与时俱进:增补上百条新词语、新义项、新用法,体现时代特色,如“脑库”“给力”“微信”“吐槽”“正能量”“接地气”“细颗粒物”等。
(3)助力高考:5500个小手提示直击中高考易错、易混的形、音、义和用法。基础题满分通过!
(4)突出应用:800多组辨析助你掌握常见近义词、多音字的用法。
(5)内设彩图:360多幅彩色精美插图有助于提高语文学习兴趣!

目录


3版前言………………………………………………………1
再版前言…………………………………………………… 3
序一…………………………………………………吕叔湘 5
序二…………………………………………………许嘉璐 7
序三…………………………………………………曹先擢 10
前言…………………………………………………李行健 15
凡例………………………………………………………… 21
音节表……………………………………………………… 25
部首检字表………………………………………………… 29
词典正编…………………………………………………… 1~1770
补编(一)…………………………………………… 1771
补编(二)…………………………………………… 1783
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 1800
彩色插图(1~16)…………………………………1096、1097之间
附录
常用语言文字法律及规范标准……………………… 1
汉语拼音方案………………………………………… 2
汉字笔画名称简介…………………………………… 5
部分常见部首名称和笔顺表………………………… 6
汉字笔顺规则表……………………………………… 9
汉字笔形变化规律举要……………………………… 10
新旧字形对照表……………………………………… 13
文章中数字的一般用法……………………………… 14
标点符号主要用法简表……………………………… 15
部分计量单位名称统一用字表……………………… 18
中国历史纪元简表…………………………………… 19

作者介绍


李行健,著名语言学家,长期主持语文系列规范辞书国家级课题研究工作。国家语委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语文报刊协会会长、中国辞书学会副会长,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导师。原国家语委委员、语文出版社社长兼总编。

文摘


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一本未指明名称的、与《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第3版》内容完全不相关的图书的详细简介。 --- 《星际拓荒:人类文明的首次远航》 内容简介 第一部分:静默的呼唤与最后的抉择 本书并非一部科幻小说,而是一部基于严谨的科学预测、社会学分析及历史经验教训的纪实性预研报告。它深入剖析了在人类文明发展至“大停滞”临界点时,全球决策层所面临的空前困境:环境承载力已达极限,资源分配矛盾空前尖锐,社会结构濒于崩溃边缘。 故事的起点设定在2075年,地球的生态系统已无法支撑全球人口的稳定需求。各国政府在长达十年的秘密会议后,终于达成了一个几近疯狂的共识——启动“方舟计划”:向最近的适居行星系——半人马座阿尔法星系——派遣一支包含五万名精选人员的殖民先遣队。 本书的开篇,细致描绘了“方舟一号”的建造过程。这不是一艘传统意义上的飞船,而是一个自循环的生态穹顶系统,内部模拟了地球不同地理区域的微型气候带,旨在最大程度地减少殖民者在陌生环境下的心理冲击和生理不适。作者详尽阐述了驱动系统的“零点能采集技术”的理论基础及其在实际应用中遭遇的工程学瓶颈,尤其聚焦于长期休眠技术(冷冻睡眠)的伦理争议和技术风险评估。 殖民团队的构成是本书的第一个核心冲突点。他们不仅是科学家、工程师和医生,更被赋予了“人类文明种子”的沉重使命。如何筛选出最能适应极端环境、具备高度协作能力和道德韧性的个体?书中引用了大量社会心理学实验数据,揭示了决策委员会在“基因优选”与“随机性保留”之间摇摆的痛苦过程。这部分内容揭示了,在生存面前,人类对自身定义的不断拷问。 第二部分:漫长的旅程与内部的微观世界 “方舟一号”的航行周期预估为一百五十年。这漫长的旅程本身,构成了本书最引人入胜的部分。飞船进入深空后的前五十年,是技术维护的黄金时期。本书详细记录了自动化系统如何应对突发的微流星体撞击、能量场波动以及休眠舱内生命体征的微小异常。 然而,真正的考验发生在第三代和第四代船员——那些从未踏足过地球,完全在星际航行中出生、成长和接受教育的一代人身上。他们对“地球”的概念是抽象的、神圣化的,甚至带有一种宗教色彩。 本书以日志、通信记录和“模拟历史档案”的形式,重构了飞船内部的社会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初的“统一指令”逐渐被地方性的“船舱文化”所取代。例如,在农业生态区(代号“绿洲”)的船员,逐渐形成了一种强调集体劳作和生态平衡的社群模式;而在工程和计算核心区(代号“铁幕”)的船员,则演化出了一种高度理性化、甚至近乎教条的逻辑崇拜。 冲突爆发于第七十个航行年。一场关于“航线修正”的争论演变成了意识形态的对立。部分船员认为,根据新的深空引力计算,原定目标行星的能量密度不足以支撑长期发展,主张进行一次高风险的“引力弹弓”操作,转向一个未经验证的相邻星系。保守派则坚持“契约精神”,认为任何偏离初始指令的行为都是对文明遗产的背叛。 作者通过对船长会议记录的深入分析,揭示了在缺乏外部参照系的情况下,人类如何重建并扭曲权威与自由的界限。 第三部分:到达与遗忘的代价 经过一百五十二年的航行,“方舟一号”终于抵达半人马座阿尔法星B——一颗比预期更为古老、但也更为稳定的类地行星。降落过程的描写充满了紧张感,它不是好莱坞式的壮观场面,而是对数万生命承载工具的极限操作。 登陆后的现实,与出发前的模拟景象大相径庭。当地的生物圈虽然具有可居住性,但其基础生态结构与地球完全不同。本土微生物群落对人类免疫系统构成了致命威胁,而当地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也低于预期。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聚焦于“重建”的悖论。殖民者们发现,他们所携带的知识库——涵盖了地球从古希腊哲学到21世纪量子物理的所有信息——在实际应用中显得笨拙且不合时宜。他们需要的是适应新环境的“本土智慧”,而不是一本本厚重的、记录着一个已逝文明辉煌与错误的百科全书。 最深刻的遗忘,发生在心理层面。第一代和第二代移民的记忆正在褪色,下一代人对“地球”的情感纽带断裂。他们开始质疑:我们是为了拯救一个已然消失的文明的幽灵,还是为了开创一个全新的未来? 《星际拓荒》不是一个关于成功的故事,而是一个关于适应性与失落的史诗。它以冷静的笔触探讨了人类文明的本质:它究竟是存储于数据中的知识,还是存在于不断演化着的社群结构和生存意志之中?本书以殖民地建立后第十年的一场命名仪式结束——新的定居点被命名为“新伊始”,而非任何一个地球上的地名,象征着对旧身份的彻底告别,和对未知命运的无畏拥抱。 核心主题: 跨代际责任、知识的有效性边界、环境适应的本质、以及人类文明在绝对孤立环境下的社会重塑。 ---

用户评价

评分

语言的规范性是工具书的生命线,而这部词典在这一点上展现了高度的专业性和严谨性。它对那些容易产生争议或使用频率极高的基础词汇的释义,处理得极为审慎和权威。我特别留意了它对一些语法结构和搭配习惯的标注,非常细致入微,比如哪些动词常与哪些名词搭配,哪些介词的使用是固定格式等,这些都是在日常写作中最容易出错的地方。与一些侧重于文学描述的词典不同,这部词典的语言风格保持了一种高度的中立和客观,释义的措辞精准有力,避免了任何模糊不清或带有感情色彩的描述,完全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要求。对于需要撰写正式公文或学术论文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道强有力的“防火墙”,能有效避免因用词不当而带来的专业性瑕疵,其权威性毋庸置疑。

评分

从学习者的角度来看,这部词典不仅仅是一个“查词”的工具,更像是一位耐心的语言导师。它在每个词条下提供的扩展信息量非常丰富,远超出了传统词典的范畴。例如,对于一些具有多重词性的词语,它会清晰地列出所有可能的词性及其对应的具体用法,并通过不同的编号区分开来,让人一目了然,不会将不同词性的用法混淆。此外,它对于词语的来源、演变过程,以及在不同语体(如书面语、口语)中的适用性都有所提及,这种深层次的解读,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语言认知。通过研读这些细节,我不仅学会了如何“使用”一个词,更理解了它“为什么”这样被使用,这种对语言深层逻辑的剖析,对于真正想要提升汉语素养的人来说,是无价的。它鼓励读者去思考语言背后的文化和历史积淀。

评分

检索系统的效率是衡量一部词典好坏的关键标准,而这部词典在这方面的表现堪称卓越,简直是效率的代名词。我尝试了多种检索方式,包括拼音首字母检索、部首检索,甚至还有笔画数的交叉检索,每一种方式都指向了准确的目标,速度快得惊人。特别是在处理同音异形词时,它提供的区分信息极为详尽,不仅仅是给出不同的释义,还常常伴有辨析性的说明,帮助读者彻底搞清楚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避免了混淆。我曾经为了一个形近词的用法困扰了很久,翻阅了其他几本参考书都未能得到满意解答,但在这部词典中,仅用了十几秒,就找到了它在特定语境下的规范用法,并附带了一个非常精妙的例句。这种“即搜即得”的体验,极大地减少了查找信息时产生的时间损耗和精神内耗,让学习和工作流程更加顺畅。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实在让人眼前一亮,纸张的质感摸上去非常舒服,不是那种廉价的、容易反光的纸张,而是带有轻微哑光效果的,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字体设计也很有考究,大小适中,行距留得恰到好处,使得即便是查找一些结构复杂的生僻字时,也能一目了然,不会出现字与字之间黏连在一起的拥挤感。装帧设计上,封面采用了沉稳的深蓝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显得既专业又不失档次,拿在手里很有分量感,透露出一种严谨治学的气息。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内页的裁切非常平整,没有出现毛边的情况,这体现了出版社对细节的重视。随便翻开几页,就能感受到编辑团队在版式设计上的用心良苦,每一条释义的层级划分都清晰可见,无论是词条的拼音标注、笔画数,还是不同义项的区分,都做得井井有条,为快速定位信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种高水准的制作工艺,让阅读本身变成了一种享受,远非那些粗制滥造的工具书可比。

评分

这本书的收词范围广度令人印象深刻,作为一部旨在规范语言的工具书,它不仅囊括了主流的、日常生活中高频使用的词汇,更难能可贵的是对大量新近出现的热词和专业领域常用词汇也进行了审慎的收录和规范。我注意到许多当代网络用语和一些社会热点词汇,都被加入了进来,但并非盲目追赶潮流,而是经过了严格的语言学考量,给出了清晰的界定和使用语境,这对于理解现代汉语的发展脉络至关重要。例如,对于一些含义存在模糊地带的词语,它提供的例句都非常贴切和具有代表性,瞬间解开了我心中的疑惑。更让我赞赏的是,它对一些古今异义词的处理,清晰地标记出不同历史阶段的语义变化,帮助读者在阅读古代文献或辨析语言演变时,能够有一个可靠的参照点。这种与时俱进又不失历史深度的收录策略,使得这部词典的实用价值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不再是故步自封的旧典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