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丰子恺(1898-1975),浙江桐乡人,现代画家、文学家、翻译家和艺术教育家。
1914年,入杭州浙江省D一师范学校,从李叔同学习音乐和绘画,从夏丏尊学文学。
1918年秋,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出家,对他的思想影响甚大。
1919年师范学校毕业后,与同学数人创办上海专科师范学校,并任图画教师。
1921年,东渡日本学习绘画、音乐和外语。
1922年,回国到浙江上虞春晖中学教授图画和音乐,与朱自清、朱光潜等人结为好友。
1924年,文艺刊物《我们的七月》首次发表了他的画作《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自此中国才开始有“漫画”这一名称。
1925年,成立“立达学会”,参加者有茅盾、陈望道、叶圣陶、郑振铎、胡愈之等人。
1926年,任教于上海艺术大学
1928年,D一部美术理论著作《西洋美术史》由开明书店出版。
1931年,D一本散文集《缘缘堂随笔》由开明书店出版。
1939年,任教于浙江大学讲师、副教授。
1942年,任重庆国立艺专教授兼教务主任。
1943年,结束教学生涯,专门从事绘画和写作。
解放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
一生著述甚丰,著有散文集《缘缘堂随笔》《缘缘堂续笔》《缘缘堂新笔》《缘缘堂再笔》,漫画集《子恺漫画》《护生画集》,艺术论著《艺术概论》《音乐入门》《西洋建筑讲话》《艺术修养基础》等,译作《源氏物语》《猎人笔记》等。
丰子恺艺术启蒙系列:正如钱锺书先生在《围城》中所言,“教授成为名教授,有两个阶段:D一,讲义当著作;第二,著作当讲义”,丰子恺先生的教学和创作生涯亦是如此。从1919年到1943年,丰子恺先生先后任教于上海专科师范学校、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上海艺术大学、重庆国立艺专、浙江大 学,从图画教师逐步成为美术教授、知名画家,其讲义先后出版为艺术专著——《西洋美术史》(开明书店/1928)、《绘画与文学》(开明书店/1934年)、《西洋建筑讲话》(开明书店/1935)、《艺术丛话》(上海良友/1935年)、《艺术漫谈》(上海人间书屋/1936年)、《艺术修养的基础》(桂林文化供应社/1941年)——对当时的青年学生是*好的艺术启蒙。
为什么学习绘画都要从素描开始?
为什么基本的绘画练习总要以人体石膏像为对象?
如何判断一幅画的优劣,画得越像就越好吗?
为什么说西方美术靠努力就可以,中国美术却全凭天赋?
整套书读下来,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非常完整的“感官重建计划”。它不偏科,绘画帮你打开视觉,建筑帮你理解空间,美的情绪帮你校准内心频率,而慈悲的滋味则让你回归到人性的暖流之中。它们的叙事节奏和论述角度差异很大,但核心思想却是一致的:提醒现代人从被信息流裹挟的状态中抽离出来,重新建立起与真实世界的连接。我发现自己不再急于给任何事物下判断,而是更倾向于“感受”和“探究其背后的逻辑”。比如,在谈论一幅抽象画时,我不再问“它到底画的是什么”,而是开始思考“它让我产生了什么感觉,而这种感觉与画家的笔触有什么关系”。这种思维模式的转变,才是这套书带给我最宝贵的财富,它让生活从“生存”升级为了“生活”。
评分老实说,最初翻开这套书时,我对“认识建筑”那一册是抱着怀疑态度的,觉得建筑无非就是钢筋水泥和高楼大厦,能有什么太多感悟?我没想到,作者竟然能把冰冷的结构与人内在的“安居乐业”的哲学思考连接起来。他们不是在讲梁柱的承重力学,而是在探讨“家”的本质。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建筑风格的剖析,比如哥特式教堂对天空的渴望,或者苏州园林里借景的手法,都让我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空间有了全新的敬畏感。我开始留意自己小区的楼宇间距、窗户的朝向,思考为什么有些空间让人感到压抑,而有些地方却让人心旷神怡。这已经超出了单纯的审美范畴,它触及到了生存环境对人类精神状态的塑造力。读完后,我发现自己对城市规划似乎都有点指点江山的冲动了,因为它让我明白,好的建筑是会“呼吸”和“与人对话”的。
评分这套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对艺术和生活美学有着懵懂好奇心的人量身打造的。我一直觉得,艺术这东西好像离我很遥远,是博物馆里那些光线打在古董上的高深学问。但读完这几本,尤其是关于“认识绘画”和“美的情绪”的部分,感觉就像是突然有人拿着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家后院里那扇我一直以为是堵墙的门。作者的笔触非常温和,没有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感,更像是邻家那位见多识广的长辈,轻描淡写间就把毕加索的立体主义或者宋代山水的意境,用我们日常生活中能理解的“一碗热茶”或者“雨后的青苔”来比喻。我尤其喜欢它谈论“情绪”的方式,它不只是分析一幅画的技法,而是深入探讨创作者在那个瞬间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如何通过色彩和线条传递给屏幕前的我。看完之后,我走在路上看红绿灯都会多留意一下光影的变化,感觉整个世界的色彩都鲜活起来了,不再是简单的黑白灰。这套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不要求你成为艺术家,只要求你做一个更懂得欣赏生活本身艺术的普通人。
评分这四本书中,“慈悲的滋味”那一本,给我的震撼是最大,也最触动心底。它似乎是四册中情感浓度最高的一本,探讨的不是宏大的艺术概念,而是人与人之间最细腻的联结——那种不求回报的善意和理解。作者并没有直接去宣扬道德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小小的生活片段,去捕捉那些被我们日常忙碌所忽略的“慈悲瞬间”。比如对年迈邻居的体恤,对路边流浪动物的怜悯,甚至是理解一个犯错者的无奈。这种“滋味”是需要用心去品的,它不像绘画那样可以一目了然,而是需要时间去沉淀。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内心深处那块比较坚硬、时常带有批判性的棱角似乎被柔化了一些。我开始学着慢下来,去观察那些需要被看见的角落,去理解那些不那么完美的人。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醒我们,最高的艺术,或许就蕴含在最朴素的人性光辉之中。
评分我对“美的情绪”这一册的体验是,它简直像是一本精神上的“情绪词典”。我们常常会说“我今天感觉很好”或者“我有点郁闷”,但很少能精准地捕捉到情绪的层次和色彩。作者巧妙地将哲学思辨和具体的艺术体验结合起来,帮助读者建立起一套属于自己的情绪坐标系。比如,书中描述的“宁静的忧伤”,那种介于失落与释怀之间的复杂状态,我立马联想到了某次大雨将至时的天空。这种精准的命名和描摹,让我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以前觉得艺术评论都是晦涩难懂的,但这里的文字却拥有极强的画面感和代入感,好像作者不是在分析别人的作品,而是在陪着我一起经历那种情绪的起伏。它让我明白,美不仅仅是愉悦,也包括那些复杂的、甚至略带痛苦的深刻体验,而这些体验,才是生命厚度的来源。
评分合适
评分很喜欢
评分目前只读了一本,就发现这么多问题。
评分很喜欢
评分目前只读了一本,就发现这么多问题。
评分目前只读了一本,就发现这么多问题。
评分合适
评分目前只读了一本,就发现这么多问题。
评分很喜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