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27690-2011 砂浆和混凝土用硅灰

GB/T 27690-2011 砂浆和混凝土用硅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著
图书标签:
  • GB/T 27690-2011
  • 硅灰
  • 砂浆
  • 混凝土
  • 建筑材料
  • 标准
  • 粉末材料
  • 水泥外加剂
  • 硅酸盐
  • 无机材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天平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GBT276902011
商品编码:1336173836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1900-01-01

具体描述

 
标准中文名称:  GB/T 27690-2011 砂浆和混凝土用硅灰
标准英文名称:  Silica fume for cement mortar and concrete
ISBN:  GB/T 27690-2011
出版语种:  中文简体
总页数字:
 16/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出版时间:  
 装帧:  平装
作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定价:  18.00

标准中文名称:   砂浆和混凝土用硅灰
标准英文名称:   Silica fume for cement mortar and concrete
ICS号:   91.100.10
中标分类号:   Q12
出版语种:   中文简体
总页数:   16
发布日期:   2011-11-21
实施日期:   2012-08-01
是否有修改单:   无
标准技术委员会:   全国水泥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97)
标准状态:   现行
商品编号:111155  定价:¥18.00  一口价:¥15.30  折扣:85%折  立即节省:¥2.70
¥25.50 0.9折 ¥30.00
¥13.60 0.9折 ¥16.00
¥13.60 0.9折 ¥16.00
¥30.60 0.9折 ¥36.00
¥25.50 0.9折 ¥30.00
¥13.60 0.9折 ¥16.00
¥15.30 0.9折 ¥18.00
¥17.85 0.9折 ¥21.00


《高性能混凝土材料学》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现代高性能混凝土的科学原理与应用技术。混凝土作为应用最广泛的土木工程材料,其性能的提升与创新是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本书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工程师、技术人员及高等院校师生提供全面、系统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全书共分为十一章,内容涵盖了高性能混凝土的关键组成材料、拌合技术、性能测试与评价、耐久性设计以及特殊应用等方面。 第一章 混凝土的基本组成与性能 本章首先回顾了混凝土的基本组成,包括水泥、骨料、水和外加剂,并在此基础上深入阐述了这些组分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机制。重点介绍了水泥的水化过程、水化产物的结构与性能,以及不同类型水泥的特性。骨料的粒径、级配、形状、表面纹理以及坚固性等因素如何影响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工作性,也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概述了混凝土早期性能(如和易性、早期强度)和后期性能(如耐久性、长期强度)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章 胶凝材料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本章将重点聚焦于胶凝材料,特别是 Portland cement 的不同类型及其对混凝土性能的具体影响。章节将详细介绍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等主要水泥品种的化学成分、矿物组成以及它们在混凝土中扮演的角色。通过深入分析不同水泥的水化动力学和水化产物,解释它们如何影响混凝土的早期强度、后期强度、抗裂性、抗侵蚀性以及热性能。此外,还将探讨粉煤灰、矿渣粉等掺合料在混凝土中的作用,包括改善工作性、提高早期强度、增强耐久性以及减少水化热等。 第三章 骨料的性能与混凝土应用 骨料是混凝土的骨架,其质量和特性对混凝土的整体性能至关重要。本章详细介绍了粗骨料和细骨料的分类、技术要求以及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内容将涵盖骨料的粒度分布、最大粒径、空隙率、吸水率、坚固性、抗冻性、含泥量、有害物质含量等关键指标。同时,还将探讨不同形状和表面纹理的骨料(如圆颗粒、棱角状颗粒)如何影响混凝土的粘聚性、泌水性、强度和抗磨损性。此外,本章还将涉及再生骨料的应用潜力与挑战,以及骨料的碱-骨料反应及其预防措施。 第四章 外加剂在高性能混凝土中的应用 外加剂是现代高性能混凝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显著改善混凝土的性能。本章将系统介绍各类外加剂的化学性质、作用机理及在混凝土中的应用。内容将涵盖减水剂(包括普通减水剂、高效减水剂、超塑化剂)如何提高混凝土的和易性、降低用水量、提升强度;缓凝剂和早强剂如何调控混凝土的凝结时间;引气剂如何改善混凝土的抗冻融性能;膨胀剂如何补偿混凝土的收缩;以及其他功能性外加剂,如阻锈剂、防水剂、抗裂剂等。本章将重点分析各种外加剂之间的复合使用效应,以及如何根据工程需求选择和优化外加剂的种类和掺量。 第五章 混凝土的拌合与施工工艺 成功的拌合和施工是确保混凝土性能的重要环节。本章将详细阐述混凝土的拌合理论与方法,包括各种拌合设备(如强制式拌合机、自落式拌合机)的性能特点,拌合时间、拌合顺序对混凝土均匀性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拌合工艺来获得均匀、密实的混凝土。在施工方面,本章将重点介绍混凝土的运输、浇筑、振实、抹面、养护等关键工序。针对大体积混凝土、高强混凝土、清水混凝土等特殊混凝土,将详细介绍其独特的施工技术和注意事项,以保证工程质量和结构安全。 第六章 混凝土的性能测试与评价 科学的性能测试是评价混凝土质量、指导生产与施工的关键。本章将系统介绍混凝土的主要性能测试方法,包括和易性测试(如坍落度、扩展度、斯克赖特度)、抗压强度测试、抗折强度测试、抗拉强度测试,以及耐久性相关测试,如抗冻融试验、抗氯离子渗透试验、抗硫酸盐侵蚀试验、碱-骨料反应试验等。本章还将涉及无损检测技术,如超声波法、回弹法等,以及混凝土早期强度检测方法。通过对测试结果的分析,指导工程实践中的质量控制与问题诊断。 第七章 混凝土的耐久性设计与评估 耐久性是评价混凝土结构是否能够长期可靠地满足使用要求的重要指标。本章将深入探讨影响混凝土耐久性的各种因素,包括环境因素(如冻融循环、化学侵蚀、氯离子侵蚀)、材料因素(如骨料的碱性、水泥的矿物组成、掺合料的类型)以及设计与施工因素(如混凝土的密实度、保护层厚度)。本章将介绍基于性能的耐久性设计方法,包括寿命预测模型、可靠度分析等,并详细阐述各种耐久性评估方法,为混凝土结构的长期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第八章 高性能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本章将聚焦于高性能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包括其在不同应力状态下的表现。内容将深入研究高强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抗拉强度、抗折强度、劈裂强度等,并分析应变硬化、应变软化等现象。还将探讨混凝土的弹性模量、泊松比、徐变和收缩等变形性能,以及它们对结构整体受力的影响。此外,本章还将介绍纤维增强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提升机制,例如钢纤维、聚丙烯纤维、玻璃纤维等如何提高混凝土的韧性、抗裂性和抗冲击性。 第九章 特殊功能混凝土 随着工程技术的发展,各种特殊功能混凝土应运而生。本章将介绍几种典型的高性能特殊功能混凝土,如自密实混凝土(SCC)的组成、性能特点与施工技术;透水混凝土在改善城市排水、减少雨洪灾害方面的应用;轻质混凝土在减轻结构自重、提高保温隔热性能方面的优势;以及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C)在桥梁、隧道、海洋工程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对这些特殊混凝土的材料选择、性能设计与施工关键点进行详细阐述。 第十章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提升的技术 本章将探讨一系列能够显著提升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先进技术。内容将包括针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防护措施,如钢筋表面涂层、缓蚀剂的应用,以及混凝土表面处理技术,如渗透性密封剂、聚合物砂浆覆盖层等。还将介绍修复与加固混凝土结构的常用方法,如裂缝注浆、粘贴碳纤维复合材料、外包钢结构等。针对海洋工程等严苛环境下的混凝土结构,将重点介绍抗海水侵蚀、抗盐雾腐蚀等方面的防护技术。 第十一章 绿色与可持续发展中的混凝土 本章将从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探讨高性能混凝土的发展趋势。内容将包括利用工业废弃物(如粉煤灰、矿渣、电石渣)作为混凝土掺合料,实现资源循环利用,降低水泥用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还将介绍低碳水泥、高性能混凝土技术的节能减排效益,以及可再生骨料在混凝土生产中的应用。此外,本章还将关注混凝土结构的生命周期评价(LCA),以及如何通过材料选择、设计优化和施工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混凝土工程对环境的影响,推动建筑行业的绿色转型。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本来以为,一本名为“砂浆和混凝土用硅灰”的书,会像一本工艺美术集一样,充满各种精美的图例,展示硅灰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效果。例如,在抗裂砂浆中,硅灰是如何细微地填充孔隙,从而达到增强密实度的;在高性能混凝土中,它又是如何与各种外加剂协同作用,塑造出坚固耐用的结构。甚至,我设想过书中会有一些对比图,一张是没有添加硅灰,另一张是添加了适量硅灰的砂浆或混凝土的宏观及微观结构展示。然而,当我认真阅读后,发现这些视觉化的呈现少得可怜,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表格和数据,这些数据固然重要,但对于我这样更倾向于视觉学习的读者来说,它们就像是摆在眼前的无字天书,很难直接领会其精髓。

评分

我始终认为,一本优秀的专业书籍,应该能够激发读者的思考,并引导他们去进一步探索。而这本书,虽然信息量很大,但却缺乏那种“启发性”的火花。我希望能看到书中提出一些更具前瞻性的问题,例如,在未来,硅灰是否有可能与其他新型材料结合,创造出性能更加优越的建筑材料?或者,在智能化施工时代,如何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来优化硅灰的使用,实现更加精准和高效的工程管理?这些关于未来的畅想,能让这本书的价值超越眼前的知识传授,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思考源泉。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仿佛把我带入了一个充满“可能性”的材料世界,但却又将我置于一个“真空”的环境中。我看到了硅灰这个材料的潜力,但却始终没有找到一条清晰的路径,将这种潜力转化为现实的工程应用。例如,当我在思考如何利用硅灰来制备一种超高强度的混凝土时,书中提供的数据和信息,虽然专业,但却像是一盘散落的棋子,我需要自己去摸索如何将它们重新组合,形成有效的策略。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具体的“配方”或者“流程”,能够直接指导我进行材料的研发和生产。

评分

一本关于“硅灰”的书,这名字听起来就很有分量,但拿到手翻开,我心里却是另一番滋味。首先,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让我有些摸不着头脑。封面上的配色,不是说不好看,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一种专业书籍应有的那种沉稳大气,似乎被某种过于追求现代感的元素稀释了。而且,纸张的触感也比我想象的要粗糙一些,虽然这可能是为了节省成本,但作为一本面向专业人士,甚至可能是一些初学者入门的书籍,这种细节上的欠缺,确实会影响整体的阅读体验。我期待的是一种能让人沉浸其中的质感,一种能引导我去探索知识深度的触感,而这本书,在这一点上,我只能说,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评分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始终在寻找一种能够解答我心中最核心疑问的线索:硅灰到底是如何“工作”的?它的微观结构是怎样的?它与水泥颗粒的水化过程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奇妙的化学反应或物理作用,能够解释它如此显著的增强性能?我期望书中能有详细的图解,清晰地展示硅灰颗粒的尺寸、形状以及它们在水泥浆体中的分布状态。如果能进一步解释硅灰的火山灰活性,以及它是如何通过二次水化生成更多的水化产物,从而填补孔隙,提高密实度和强度的,那将是多么令人兴奋的知识。

评分

我带着对材料科学的一丝好奇心,翻开了这本书。我希望能从中找到关于硅灰这种神奇添加剂的“前世今生”,它最初是如何被发现的?又是如何在工程领域逐渐被认可和推广的?这种知识背景的铺垫,往往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一种材料的特性和应用逻辑。我想知道,最初是谁发现了硅灰的特殊性能,并且大胆地将其引入砂浆和混凝土的配比中?这背后一定有着不为人知的探索和实践。我甚至期待书中能有一些历史性的照片,记录下硅灰最初应用的场景,或者是一些行业先驱的访谈,分享他们当年在材料研究和推广过程中的心得体会。这些人文色彩的注入,能让一本技术书籍变得更加生动和有温度。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本“理论手册”,它详细地阐述了硅灰的各项性能指标和技术参数,但却忽略了实际操作中的一些细节。在实际的施工现场,材料的运输、储存、搅拌以及施工方式,都会对硅灰的效果产生影响。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这些实际操作环节的指导,例如,硅灰的包装要求,储存时需要注意的湿度和温度,搅拌时最佳的顺序和时间,以及在不同施工工艺下(如喷射混凝土、泵送混凝土等)硅灰的最佳应用方式。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期望,更多地是希望它能成为一本“工具书”,一本能够指导我在实际工程中如何正确、高效地使用硅灰的宝典。我知道,硅灰的使用量、添加方式,以及与不同种类水泥、骨料的配比,都会直接影响最终的工程质量。因此,我期待书中能有详细的配比指南,针对不同的工程需求,比如提高强度、改善耐久性、提升抗渗性等,提供具体的硅灰添加方案。甚至,如果能提供一些常见问题的诊断和解决方案,比如硅灰掺量过高或过低可能出现的缺陷,以及如何通过调整配比来规避这些风险,那将非常有价值。

评分

我一直对材料的“可持续性”问题非常关注,尤其是在建筑材料领域。因此,在阅读这本书时,我非常期待能从中找到关于硅灰生产过程的环保信息,以及它在建筑材料全生命周期中的环境影响评估。例如,硅灰的生产是否会产生过多的污染物?它是否可以被回收利用?在砂浆和混凝土中使用硅灰,是否能延长建筑物的寿命,从而减少重复建设和资源消耗?这些更深层次的思考,对于我们构建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至关重要。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能够深入了解硅灰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性能表现。在严寒地区,它是否能提高混凝土的抗冻融能力?在高温潮湿的环境下,它又是否能增强材料的耐腐蚀性?这些应用场景下的差异化性能,对于工程项目的选择和设计至关重要。我希望能看到一些针对性的案例分析,或者实验数据,来佐证硅灰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优势。例如,在北方寒冷地区,如何通过硅灰的添加,来提升混凝土在冬季施工时的抗冻性能,或者在沿海地区,如何利用硅灰来对抗海洋环境的腐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