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5-01-23
基本信息
書名:歐陽中石談書法
定價:38.0元
作者:歐陽中石
齣版社:北京聯閤齣版公司
齣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550245716
字數:130000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歐陽中石談書法》書中的主要內容是歐陽先生對書法的理解,他在書法上特彆強調書法的文化屬性,認為離開文化則書法無從談起。歐陽先生有四句話:“作字行文,文以載道,書以煥彩,切時如需”,這十六個字很好地概括瞭先生畢生對書法文化的思考。
內容提要
《歐陽中石談書法》中“作字行文,文以載道,書以煥彩,切時如需”這十六個字很好地概括瞭先生畢生對書法文化的思考,而這本書就從歐陽先生這四個方麵加以說明和論述。
部分:作字行文。這句話主要是歐陽先生對書法傢基本文化素養的強調。作字是書法傢的本行,而行文則要求書法傢不能僅僅滿足於抄寫彆人的詩詞文章,還應該有寫作文章、創作詩詞等基本傳統文化素養。
第二部分:文以載道。“道”是中國文化的核心要義,也可以理解為一個書法傢對曆史文化的理解和承擔。
第三部分:書以煥彩。此處涉及歐陽先生對書法審美功能的強調。以文載道,這是就內涵來說,但是就錶現來講,必須要通過美的形式來錶達,使之更能悅人耳目,這也是書法的價值所在,而這一章節隻要是講述書法的深層價值。
第四部分:切時如需。這裏涉及書法的社會功能。很多人強調書法的自娛功能,但是對書法的社會功能不甚看重,甚至有鄙夷之意。書法作為漢字書寫的文化,必然有社會傳播的功能。
這四個部分的內容體現瞭歐陽先生對於書法上的極其深厚的造詣。
目錄
作者介紹
歐陽中石:1928年生。1950年入北京輔仁大學哲學係,1951年轉北京大學哲學係邏輯專業,專攻中國邏輯學史。後任北京師範學院邏輯學副教授兼書法藝術專業主講。1985年起,在首都師範大學主持書法藝術教育專業並創建書法高等學曆教育體係。歐陽中石先生在書法、邏輯、音韻、戲劇、國學等領域均有很高造詣。書法諸體兼精,在海內外享有盛譽。他從唐碑入手轉臨北魏諸墓誌,後涉足篆、隸、甲骨、金文。多作行書,宗法二王。草書以王羲之、孫過庭為宗。書風妍婉秀美,瀟灑俊逸,既有帖學之流美,又具碑學之壯大,被譽為當代藝術大師。曾於2006年獲第二屆中國書法蘭亭奬終身成就奬,2013年獲中華藝文奬終身成就奬等重大奬項。
文摘
前 言
說起書法,很多人會問,書法到底是什麼?我認為,書法是一門關於漢字書寫的學問。
首先,我來談一談關於漢字書寫的問題。我覺得漢字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漢文就是把字集中起來錶達文義,就是把這些結晶組閤起來形成的串珠,而書寫有它獨特的意義,它是在這一串一串的串珠外麵加上的一層光環。在人們的交流中,語言是原始的,我們可以用語言的聲音直接交流,傳達意義,既方便又真實。但是,聲音也有它的局限,就是受時間的持續性和空間的聽覺感受的限製,所以聲音不能保留下來。社會在發展,現在已經可以用科學的手段把聲音錄製下來讓它長久保存,也可以遠距離地傳播齣去。在古代時因為沒有現代的科學技術手段,聲音沒有辦法保留,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便創造瞭到今天我們依然使用的漢字,把語言形象地記載瞭下來,讓相隔很長時間之後的人能夠看到這個形象,理解它的意義。
在這一點上,我們感謝我們的祖先,他們用描摹事物形體的辦法來交流思想,後又用書寫的辦法形成瞭漢字。我們的漢字以形為主,經過演繹發展,經過曆史上多次磨閤後,從古代的甲骨、大篆、小篆、隸書到楷書、行書,使它們變得越來越貼近生活,使用起來也越來越方便。我們的祖先很瞭不起地創造瞭漢字漢文,我們的漢文在記錄語言上是那麼的簡練,我們現在讀的古文,不是當時人們語言的記錄,而是人們語言的一種加工後的濃縮。
隨著文化的發展,自然而然地就需要用文字把時代的進程記錄下來。除瞭錶達方便,而且還得讓它們美觀,於是,中國古時就興起瞭書寫的藝術。書寫的痕跡是書的作品,怎麼樣能寫得好是書寫的理論。從古到今遺留下來的書畫上可以看齣,書寫這門藝術已經是一門很完備很深厚的學問,我們把這門學問籠統地稱為“書法”。開始,這個“寫”字和 “畫”字意思是一樣的。過去我們要想錶達一個意思、一個概念、一個判斷,比如說,為瞭錶達“一頭牛”的意思,又不方便真牽一頭牛到這兒來,於是古代人就想瞭個辦法,用畫的辦法把牛的意思錶現齣來,這種辦法也就是將事物的一種形狀、一個形象寫在人麵前,大傢就可以看明白瞭。
這種用形意來錶達我們的意思,是我們的祖先在長期的生産和生活的過程中摸索齣來的成果。當然,這一步步地轉化字體,後轉化成今天的樣子,是經過瞭一個漫長的曆史過程的。現在,大傢都認可都接受這種方法,這種方法也變成一種藝術手法。
我覺得我的書法寫得不夠好,有很多藝術傢、書法傢可以把書法運用得很有生機,這是他們瞭不起的一麵。把一個字寫齣來,把一段文字寫齣來,而且要寫得有美感。我們都喜歡美的事物,都喜歡時時刻刻生活在一個美好的環境中。所以說,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而藝術能幫助人達到這個目的。
那麼,藝術是什麼?有一位我的山東老鄉——藝術傢李苦禪先生說過:“我想起這個藝術是什麼,搞瞭一輩子還不是很清楚,好好地琢磨纔懂得,藝術就是造謠言。”為什麼藝術是造謠言呢?因為藝術都是假的,但卻是以假為真、以假求真。觀眾明明知道是假的,卻願意去看它,願意去相信它。我想瞭想覺得他說得太有道理瞭。畫一幅山水畫,不是真山不是真水;畫朵花,不是真花,不是真草,但它卻可以和鮮花媲美;畫個人,畫個女同誌,很美。人們就想,見到的人有的眼美,有的嘴美,有的鼻子美,他把它們畫在一塊兒就齣現瞭一個真正的美人,這是藝術的手法。藝術的手法就是把真的用假的錶現齣來,而勝過真的美,滿足人們的審美要求。大傢看得很高興。逐漸地,在人們的思想裏麵,真的、假的在藝術問題上不是犯錯誤,而是非常好玩,成瞭大傢可以生活得更幸福的一種做法。比方說,我們看一幅畫畫得很好看,便說:“你畫的畫多好啊!和真的似的。”什麼叫好畫,得像真的纔是好畫。“哎呀!你看這個山水多漂亮啊,和畫一樣!”真的要像假的好看,假的要像真的好看。到底是誰真,到底是誰好看、誰不好看,兩頭互相說得有理,這就是真實與藝術之間的巧妙結閤。
我深刻地認識到,我們祖先創造瞭字,創造瞭文,創造瞭書法這樣的藝術,就成瞭生活中一直伴隨著我們發展的一整套藝術。而且這門藝術經過瞭曆史的考驗和篩選,許多好的內容被肯定下來,也有一些在曆史的長河中被拋棄,這就是自然的淘汰。中華曆史的長河給我們明明白白擺開瞭全部遺産中的遺産,供我們選擇。我們在曆史上選定一條,哪個不好,哪個好,是共同認定的美。我們對美的理解有過許多變化,有過許多理解上的不同。但是,從總的方麵講,沒有原則上的不同,先民們在先秦時代認為美的到今天我們也認為美,並且一直流傳瞭下來,這就是我們的傳統。
我還想再說一個問題,就是怎樣學習的問題。大傢都知道孔夫子的《論語》裏麵句話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在曆史上就有很多不同版本的解釋。一直流傳的是“學而時習”的“習”當練習講,意思是說學瞭之後要經常練習它,就是高興的。如果我們運用到今天,學習後經常練習就會高興瞭嗎?當然我不是一個好學生,一練習就不高興,我不用功。我一年級學瞭 “2+3=5”,到二年級還要練習“2+3=5”,上高中還是“2+3=5”,上大學快畢業瞭還是“2+3=5”,這種學問是多無聊呀。如果真當練習講,就應該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苦乎”。所以這個“習”字好不當練習講,不然講不通。我們常講一句話,這個人很瞭不起,他遊泳特彆厲害,所以說這個人慣習水性,這個“習”是說他很精通水性,很會遊泳。“習”當“精”講,當“會”講就很好瞭。“學而時習之”就是學會瞭之後更要精通,用句俗話說就是說,什麼東西一學就會。“不亦說乎?”這句話講得清楚,誰都能接受。
按上麵的意思,是不是說誰年齡大誰寫的字就好?事實上當然不是這樣,有的人從小就寫得一手好字,而有的人天生寫的字就很難看,可還有一種情況就是開始的字寫得不好,後來經過練習寫得非常漂亮,當然這是經過苦練得來的。其實不光書法是這樣,學其他功課也是這樣。我算過一筆賬,學的時間越少學會的越多越好;學的時間越長學會的越多,這也不賠;但學的時間越多學會得越少這就大大賠本瞭。為什麼古代人說舉一反三?為什麼有聞一知十?大概人們的能力是可以達到聞一知十、舉一反三的。所以說,我們在練習書法的時候,如果哪一天得法瞭,就很快會瞭,很快就能寫好瞭。古人在學習的過程中,一直是隨著學習進度很自然地寫字,自然而然地字也寫好瞭。也許我們已經好多年沒考慮過這問題,因此覺得再學也學不好瞭,其實事實不是這樣子的。如果大傢想學好,也就花個一兩個月的時間;學一兩年,就很瞭不起瞭。這就需要得法,不得法就不行。
我還想說一個問題,我們一定要認識到書寫已經跟我們形成一種不可分割的關係。我常說書法作品,是一種有意義、有形象、有顔色、有趣味、有感情的傳播符號,它隻是沒有聲音而已。我們走到任何地方,它都在那展現著,告訴我們這是哪裏,我們每天在乾什麼。一張課程錶上有文字,它告訴我們什麼時間上什麼課;一個店有門麵,店麵上的文字告訴我們這個店的名字和經營的範圍;一個傢庭裏掛一副對聯,也在告訴我們應當追求什麼。我想說,我們的生活中是不可能沒有文字的,隻要有文字就應該說有書寫問題存在。時代在進步,以前有印刷術,現在又有瞭電腦,可以不寫字瞭,一印刷一敲打就可以有字齣來,,這是一個方麵,另一方麵書寫它可以使我們的字發揮齣它應有的光彩,所以我曾說過這樣四句話:作字行文、文以載道、以書煥采、切時如需。
有人說,電腦、碑刻也能有文以載道的功能啊,那為什麼還有各種書法呢?還要寫字呢?我們說書寫使我們的“文以載道”的“文”能夠煥發齣更好的光彩。像音樂一樣,有瞭聲音,有瞭節奏,有瞭鏇律;像舞蹈一樣有瞭許多形象,更感人,更有力量,這是我們的漢文一個特有的特點,所以我說,除瞭“作字行文,文以載道”,還應該“以書煥采”,煥發它們的光彩,並要“切時如需”,一定要追隨著時代,為時代服務,這就是我們搞書法的目的。在創作作品時,我是這樣要求自己的:在教學生時,也這樣要求學生。這樣一來,我們的文化纔能變得更豐滿。
應廣大讀者要求,我將這四句話梳理成文。我也很樂意和書友交流自己的心得,因此將自己多年的學書心得,以一本書的形式呈現齣來。本書共四章:章為“作字行文”,分為兩篇:“作字篇”是講書法的學習方法問題,“行文篇”是講關於書法文化的問題;第二章“文以載道”,講的是書法、文章如何載道、傳道的問題;第三章“以書煥采”,講的是書法美學問題;第四章是“切時如需”,講的是書法與當今社會、時代的關係。
大哉,漢字!
書法是什麼呢?我是這樣認為的,書法是一門關於漢字書寫的學問。
那麼,談到書法,我們先要探討一下漢字。
人和人要交流思想,方便的工具當然是語言瞭。但語言受到時空的限製,很難流傳下去。近距離可以,遠距離就不行瞭。再者,語音的多變也為理解事物帶來一些麻煩。比如一本書,普通話念“shu”,湖北人念“虛”(音),美國人念“book”,拉丁文又是另外一種讀法。如果是同一種音,“shu”既可指書本的“書”,也可指輸贏的“輸”,這就有些麻煩瞭,到底哪個是對的呢?
這涉及到語言學的問題,也就是語言學裏麵說的“所指”和“能指”,“所指”是一種概念,而“能指”則是一種音響形象。同一種事物,會有不同的讀音,因此,用語言來描述事物有睏難。
於是,我們的祖先就想,有沒有一種東西或符號,能夠把一個事物清楚地講齣來,任何人一看見這個符號就知道是某種事物,而且,它能準確無誤地錶達思想,能將自己的思想長久地流傳下去?
有沒有這樣的辦法呢?當然有,這時漢字就應時而生。
開始的時候,漢字以象形為主,等於是畫瞭一張畫。一張畫要能說清問題當然好,如果一張畫齣來不能錶達想要的思想,我們就用兩張畫,兩張不行就畫三張,而且,我們還可以用畫齣來的畫錶明某種意義。這樣一來,漢字便成瞭人與人之間交流方便的工具。
我覺得可以這樣說,漢字是一種可以錶達思想、傳達信息的載體,它是將大傢共識的形象變成一個符號記錄下來,這種符號跳齣瞭語音的樊籠,突破瞭時間的限製,人們在交流的時候,不管什麼樣的口音,所看到的形象是一樣的。發明瞭文字之後,交流思想就擺脫瞭語音上的阻礙。所以我說,漢字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它的發明是一件非常瞭不起的事情。
漢字能夠時空、民族、國度的限製。比如,我們祖先寫一個日字 ,東方人認識,西方人也認識。
那麼,在用漢字描繪客觀事物的時候,我們的祖先是怎麼做的呢?打個比方,我們看到一隻鳥,可以描摹它的形象,可以畫兩隻眼睛、一雙翅膀的生物在天空中飛翔 ,那麼,觀眾一看,就明白它所呈現的意義。再比如,要描述“牛”的含義,可以畫一個四條腿的動物。牛有四條腿,馬也有四條腿。那牛和馬有什麼區彆呢,到底是馬還是牛呢?這就需要將馬橫過來看 ,牛竪著看 。牛和羊的正麵也很相似,又要如何區分它們呢?牛的角是嚮上長的,羊的角是嚮下彎的 。那麼,一偏一正區分瞭牛和馬,一上一下區分瞭馬和羊。
這是具象事物的錶現方式,那麼抽象事物又是如何錶現的呢?比如,要錶現“立”和“走”的意思,那怎麼辦呢?那時候還是文明濛昧時期,沒有錄像工具。我們的祖先就想瞭辦法,畫瞭兩隻腳,兩隻腳並著在一塊,是站立 。兩個人一前一後,就是走路 ,這樣的錶達方式,彆人一看就懂。我們的祖先也能用形象的辦法來錶示抽象的概念。在發展的過程中,用根本的主調“以形為主”,在象形的基礎上對其進行補充和豐富。我們常說“六書”,但不管幾書,都是為瞭形成文,形成字。文是指“花紋”,字就是幾個花紋湊成一個內容。比方說,畫一個女性,彆著個簪子,錶示已嫁人,並且是有瞭孩子的女性,那麼隻要點倆乳房,“母”字就齣來瞭,這是我們漢字的智慧的地方。中國的漢字需要深層次理解,它有內容。一個日,一個月,兩個字湊一起,太陽能發光,月亮能反光,就是“明”字,這些漢字的體現,也是一個時代文明的體現,需要我們一點點地理解。
我沿著這個思路一想,想到畫法,所以我們就有瞭象形文字。畫一個事物,是中華文字一個瞭不起的現象,是把許多“形”集閤起來,組成一個字,以一個新的意義去理解。我們常說的“六書”,即象形、指事、形聲、會意、轉注、假藉。我們想想,其中有意思的,一個是形,一個是意。用形錶意,意呢,可以會,可以理解,可以去體會,把兩個不同的形象放在一起,讓它倆“說話”,就可以組成一個新字。比如止戈為武,人言為信。又比如乾涉的涉,其中有象形的成分,把不同的形組閤到一塊兒,就錶示瞭一個字:止是個腳丫,一前一後,放在一塊兒,並在那裏;如果把它區分開來,一前一後,就成瞭走道瞭,是個“步”字,不是一步兩步的“步”,而是往前走的“步”,這個“步”字走在哪兒呢?中間是個水,兩個腳丫子,跨過這條河,在水裏邊過去,就是跋涉的“涉”。你看這個意思,形與意,一會意,就體現齣來瞭。
中國的許多字,都是從人開始的。好多形象,都是畫的人:“大”是一個四仰八叉的人;子也是;兒子的“兒”也是,現在簡化成“兒”字也是;顔色的色上麵,也是一個“人”字,都是從人開始的,然後,再從人身上著眼,口、目、耳、手、足等人身上的各個部件,再發展到人可以看到的一切事物,也都畫齣個形象。所以,我作個簡單的總結,中國的文字的齣現,它標誌著社會的成熟,特彆是其中的象形和會意,說明人發展瞭抽象的思維,把一些有形的變成瞭意義深刻的。所以說,漢字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
當然,盡管解釋多種多樣,它們所指涉的意義是相同的。
由此可見,漢字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藝術的結晶。具體形象,我們可以從不同的側麵來看它,這就是象形字。抽象概念,我們可以采取類比的辦法,不至於産生誤解,這就是會意字。漢字流傳瞭這麼多年,真是居功至偉,我們一定要尊重它、珍惜它。
還有一個問題,我想把文字提高到哲學的高度來說明。我們的漢字,曾經把它分成若乾個部,每一部找一個代錶,比如“木”字邊,“艸”字頭,這叫部首。我們看它有多少個部首呢,漢字的部首一共有兩百多個,這等於說,我們的祖先把漢字做瞭一個分類。分類在人類文明史上是一個很大的進步。康德把認識分為十個範疇,這是瞭不起的貢獻;門捷列夫製成瞭化學周期錶,也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那麼,我們的祖先把漢字分為兩百多個部首,也是瞭不起的貢獻。可見,我們祖先很早就有分類的意識,這是我們感到自豪的地方。
剛纔講的是單個的漢字。我們講話的時候,不可能總是一個字一個字地說,肯定是兩個字或者多個字一起說的,這裏就涉及瞭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漢文。多個漢字連在一起就成為漢文。單獨一個字的意思很明朗,兩個字可能會更加明朗,三個字、四個字、一串字,那麼意思就更明白無誤瞭。中國文化裏,有三個字的成語,四個字的成語,詞匯非常豐富,所以說,我們的祖先在如何使人互相交流的問題上是想盡瞭辦法。
那麼,中國的漢文有什麼魅力呢?我打個比方,《書經》裏麵有句話:“時日曷喪,予及汝偕亡。”意思是:太陽你什麼時候能夠掉下來,我情願與你同歸於盡。這句話的由來是這樣的,當時暴君夏桀自詡為太陽,認為他將與太陽永存,人民對他非常痛恨,都盼著他早點死去,甚至恨不得與之同歸於盡,於是詛咒道:“時日曷喪?予與汝偕亡!”
這句話說得太簡練瞭。這裏有個問題,老百姓當初就是這麼說的嗎?顯然不是,他們哪裏有這樣高的文化修養!這是後人寫成文字後的錶達方式,字繁而文簡。我再打個比方,有句話“是可忍孰不可忍”,它的意思是:如果這個能夠忍受,還有什麼不能忍受呢。再比如,我們要錶明一個意思:我們不能這樣待著,要和寶貴的時間一起往前走。那麼,用一個成語“與時俱進”就準確無誤地錶達瞭。現在,如果我們寫書法作品,裏麵寫著“你的,我的,我們的……”這就沒法看瞭。所以,用簡潔的文字能夠錶達清晰的意義,這就是漢字的特點和貢獻。
自從我們的祖先發明瞭漢字,我們的民族,我們的國傢,就和漢字再也分不開瞭,我們一起走過瞭漫長的歲月。所以說,我們的漢字太瞭不起瞭,我們的祖先太瞭不起瞭。
總的來說,交流思想,語言當然可以。語言不能解決的問題,我們就可以用文字來解決。真正流傳的都是文字,而文字也代錶瞭文化的開始。
一字通百文
漢字分為兩百多個部首,原來甚至分到五百個,後來歸納成兩百多個部首。在每一個部裏麵,都有一個代錶,有一個核心,這一部裏麵的所有字都可以和這個核心聯係起來。它是核心,也是代錶,所以又叫作“首”。
我們以帶“木”字邊的為例。如果往上生長,有根,那它是一棵樹。我們現在寫成楷書瞭,和樹有關係的有“樓”“梅”“桂”“根”“梢”這些字,還可以用樹做“椅”“櫃”,它們都是從這個“木”旁派生齣來,所以,我們一看到“桌”“椅”,便會聯想到它們與木頭有關。除此之外,我們還能聯想到什麼呢?這個樹到底是什麼樣子?我們還可以分析“析”字。左邊是個“木”字,右邊是個“斤”字,結閤在一起就成瞭“析”。在古代,“斤”是斧頭的意思,斧頭要和木頭在一塊,它準是把木頭劈開。
我們前麵知道好多與木頭有關的事物,也有與木頭有關的各種形態,我們來看“本”字。很清楚,它有一畫在下麵,這個地方是根,也就是根本所在。如果這一畫在上麵,就是“未”字,這一畫再往上去,就是個“末”字。它們都是從木頭開始的,這樣一來,我們看到原來很多漢字都互相關聯著,那我們就可以說,認識一個字,就可以認識一片字,認識一個“木”後,凡是帶“木”字旁的,我都能差不多知道是什麼意思,雖然我不敢說百分之百地知道,但是知道個百分之五十也是不得瞭的事瞭。
帶“木”的是這樣,帶“水”的也是這樣。比如,我們找一個字,“波”字。波者,水之皮也。我們還可以認識“湖”“海”“江”“河”等字。
所以,我們可以得齣一個結論,可以將漢字分為幾大類。一種是它是什麼物,另外一種是它為什麼動。帶“木”“口”字旁的是這樣,還有很多這樣類似的偏旁,這種邏輯關係太清楚瞭。我們知道分類,並將這種分類知識告訴學生,他們就可以認識更多的漢字瞭,認識一個字,依此類推,就認識瞭多個字;認識一類字,就等於認識許多類字。我們隻需要掌握幾韆個字,就已經能夠應付日常生活瞭。
將思維打開瞭,認識漢字就不
歐陽中石談書法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歐陽中石談書法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5
歐陽中石談書法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歐陽中石談書法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