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17
《中国哲学史》写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从问世起便成为中国哲学史的必备参考书。引文多且精,比较忠实于各家思想,观点平正;关于先秦名家和宋明理学辨析尤精,并多有新义。陈寅恪先生评此书为:“取材严谨,持论精严,允宜列入清华丛书,以贡献于学界。”
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套装上下册)》是一部完整的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为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奠基之作。陈寅恪评此书,赞为“取材谨严,持论精准”。《中国哲学史(上下)》基本架构已为中国哲学史界普遍接受,许多观点(如名家应分为惠施之“合同异”、公孙龙之“离坚白”两派;二程思想不同,分别为心学、理学之先驱;又如程朱异同,陆王异同,朱王异同;等等),均发前人所未发,在学术界享有盛誉。
冯友兰(一八九五-一九九○),字芝生,河南省唐河县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赴美,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一九二八至一九五二年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一九五二年起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取材严谨,持论精严,允宜列入清华丛书,以贡献于学界。
——陈寅恪
★中国人了解、学习、研究中国哲学,冯友兰先生是可超而不可越的人物。如果中国人因为有严复而知有西方学术,外国人因为有冯友兰而知有中国哲学,这大概不会是夸张。
——李慎之
★中国哲学里,我推荐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部头很小,讲中国哲学发展的基本过程和问题。它本来是写给美国人的,非常通俗易懂。对于所学专业不是哲学的学生是zui基本的。在世界上还没有见过第二本这样的书。
——陈来
《中国哲学史:上册)》
自序一
自序二
自序三
一篇 子学时代
一章 绪论
一、哲学之内容
二、哲学之方法
三、哲学中论证之重要
四、哲学与中国之“义理之学”
五、中国哲学之弱点及其所以
六、哲学之统一
七、哲学与哲学家
八、历史与哲学史
九、历史与写的历史
十、叙述式的哲学史与选录式的哲学史
十一、历史是进步的
十二、中国哲学史取材之标准
第二章 泛论子学时代
一、子学时代之开始
二、子学时代哲学发达之原因
三、子学时代之终结
四、古代大过渡时期之终结
五、古代著述体裁
第三章 孔子以前及其同时之宗教的哲学的思想
一、鬼神
二、术数
三、天
四、一部分人较开明之思想
五、人之发现
第四章 孔子及儒家之初起
一、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
二、孔子对于传统的制度及信仰之态度
三、正名主义
四、孔子以述为作
五、直、仁、忠、恕
六、义利及性
第五章 墨子及前期墨家
一、关于墨子之考证
二、《经》、《经说》及《大取》、《小取》六篇之时代
三、墨者为一有组织之团体
四、墨子哲学为功利主义
五、何为人民之大利
六、兼爱
七、宗教的制裁
八、政治的制裁
九、余论
第六章 孟子及儒家中之孟学
一、孟子之抱负及其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
二、孟子对于周制之态度
三、孟子之理想的政治及经济制度
四、性善
五、孟子反功利
六、天、性及浩然之气
第七章 战国时之“百家之学”
一、杨朱及道家之初起
二、陈仲子
三、许行、陈相
四、告子及其他人性论者
五、尹文、宋轻
六、彭蒙、田骈、慎到
七、驺衍及其他阴阳五行家言
第八章 《老子》及道家中之老学
一、老聃与李耳
二、老学与庄学
三、楚人精神
四、道、德
五、对于事物之观察
六、处世之方
七、政治及社会哲学
八、《老子》对于欲及知之态度
九、理想的人格及理想的社会
第九章 惠施、公孙龙及其他辩者
一、辩者学说之大体倾向
二、《天下篇》所述惠施学说十事
四、惠施与庄子之不同
五、公孙龙之“白马论”
六、公孙龙所谓“指”之意义
七、公孙龙之“坚白论”
八、公孙龙之“指物论”
九、公孙龙之“通变论”
十、“合同异”与“离坚白”
十一、《天下篇》所述辩者学说二十一事
十二、感觉与理智
第十章 庄子及道家中之庄学
一、庄子与楚人精神
二、道、德、天
三、变之哲学
四、何为幸福
五、自由与平等
六、死与不死
七、纯粹经验之世界
八、绝对的逍遥
九、庄学与杨朱之比较
第十一章 《墨经》及后期墨家
一、战国时墨家之情形
二、《墨经》中之功利主义
三、论知识
四、论“辩”
五、《墨经》中“同异之辩”
六、《墨经》中“坚白之辩”
七、《墨经》对于其他辩者之辩论
八、《墨经》对于兼爱之说之辩护
九、对于当时其余诸家之辩论
第十二章 荀子及儒家中之荀学
一、荀子之为学
二、荀子对于孔子、孟子之意见
三、荀子对于周制之意见
四、天及性
五、荀子之心理学
六、社会国家之起源
七、礼论、乐论
八、王霸
九、正名
第十三章 韩非及其他法家
一、法家之学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各方面之趋势
二、法家之历史观
三、法家之三派
四、三派与韩非
五、法之重要
六、正名实
七、严赏罚
八、性恶
九、无为
十、法家与当时贵族
第十四章 秦汉之际之儒家
一、关于礼之普通理论
二、关于乐之普通理论
三、关于丧礼之理论
四、关于祭礼之理论
五、关于婚礼之理论
六、关于孝之理论
七、《大学》
八、《中庸》
九、《礼运》
第十五章 《易传》及《淮南鸿烈》中之宇宙论
一、《周易》之起源及《易传》之作者
二、八卦及阴阳
三、宇宙间诸事物之发展变化
四、宇宙间事物变化之循环
五、易象与人事
六、《淮南鸿烈》中之宇宙论
第十六章 儒家之六艺论及儒家之独尊
一、儒家之六艺论
二、儒家所以能独尊之原因
《中国哲学史:下册)》
第二篇 经学时代
一章 泛论经常时代
第二章 董仲舒与今文经学
一、阴阳家与今文经学家
二、阴阳家思想中之宇宙间架
三、董仲舒在西汉儒者中之地位
四、元、天、阴阳、五行
五、四时
六、人副天数
七、性情
八、个人伦理与社会伦理
九、政治哲学与社会哲学
十、灾异
十一、历史哲学
十二、《春秋》大义
第三章 两汉之际纬之象娄之学
一、纬与谶
二、所谓象数之学
三、阴阳之数
四、八卦方位
五、卦气
六、孟喜、京房
七、音律配卦
八、其他纬书
九、阴阳家与科学
第四章 古文经学与扬雄、王充
一、“古学”与刘歆
二、扬雄
(一)《太玄》
(二)《法言》
三、王充
(一)自然主义
(二)对于当时一般人见解之批评
(三)王充对于历史之见解
(四)方法论
(五)性说
(六)对于命运之见解
第五章 南北朝之玄学(上)
一、玄学家与孔子
二、何晏、王弼及玄学家之经学
三、阮籍、嵇康、刘伶
四、《列子》中之惟物论及机械论
五、《杨朱篇》中放情肆志之人生观
第六章 南北朝之玄学(下)
一、向秀与郭象
二、“独化”
三、宇宙间事物之关系
四、天然及人事之变化
五、“无为”
六、圣智
七、“逍遥”
八、“齐物”
九、“至人”
第七章 南北朝之佛学及当时人对于佛学之争论
一、中国佛学与中国人之思想倾向
二、佛家与道家
三、“六家七宗”
四、僧肇所讲世界之起源
五、僧肇之不真空义
六、僧肇之物不迁义
七、僧肇所说之圣人
八、僧肇之般若无知义
九、道生之顿悟成佛义
十、当时对于神灭神不灭之辩论
第八章 隋唐之佛学(上)
一、吉藏之二谛义
二、玄奘之《成唯识论》
(一)唯识教双离空有
(二)识之四分
(三)一能变即阿赖耶识
(四)第二能变末那识及第三能变前六识
(五)一切唯识
(六)三性、三无性、真如
(七)转识成智
三、法藏之《金师子论》
(一)“明缘起”
(二)“辨色空”
(三)“约三性”
(四)“显无相”
(五)“说无生”
(六)“论五教”
(七)“勒十玄”
(八)“括六相”
(九)“成菩提”
(十)“入涅檠”
(十一)主观的唯心论与客观的唯心论
第九章 隋唐之佛学(下)
一、天台宗之《大乘止观法门》
(一)真如、如来藏
(二)三性
(三)共相识与不共相识
(四)万法互摄
(五)止观
(六)诸佛染性
(七)觉与不觉
(八)天台宗与唯识宗及华严宗之比较
(九)湛然“无情有性”之说
二、慧能、神会、宗密
(一)慧能、神会与禅宗
(二)无念
(三)对于无念之另外解释
(四)宗密所述禅宗七家
(五)宗密和会“宗”“教”
(六)宗密所述之五教
第十章 道学之初兴及道学中“二氏”之成分
一、韩愈
二、李翱
三、道学与佛学
四、道教中一部分之思想
五、道教中之科学精神
第十一章 周濂溪、邵康书
一、周濂溪
(一)《太极图说》
(二)《太极图说》与《通书》
二、邵康节
(一)太极与八卦
(二)先天图及其他图
(三)特殊的事物之发生
(四)人与圣人
(五)世界年表
(六)政治哲学
第十二章 张横渠及二程
一、张横渠
(一)气
(二)宇宙问事物所遵循之规律
(三)宇宙间之几种普遍的现象
(四)横渠所说之天文地理
(五)性说
(六)天人合一
(七)对于“二氏”之批评
二、程明道与程伊川
(一)天理
(二)对于佛氏之批评
(三)形上、形下
(四)气
(五)性
(六)阴阳、善恶之消长
(七)明道所说之修养方法
(八)伊川所说之修养方法
第十三章 朱子
一、理、太极
二、气
三、天地人物之生成
四、人物之性
五、道德及修养之方
六、政治哲学
七、对于佛家之评论
第十四章 陆象山、王阳明及明代之心学
一、陆象山
二、杨慈湖
三、朱陆异同
四、朱子以后之理学
五、陈白沙与湛甘泉
……
二
【子学时代哲学发达之原因】
在中国哲学史各时期中,哲学家派别之众,其所讨论问题之多,范围之广,及其研究兴趣之浓厚,气象之蓬勃,皆以子学时代为一。其所以能有此特殊之情形,必有其特殊之原因。[注]兹分述之。
【注】胡适之先生论老、孑L以前之时势,归结于:“政治那样黑暗,社会那样纷乱,贫富那样不均,民生那样困苦。有了这种形势,自然会生出种种思想的反动。”(《中国哲学史大纲》,页四二,此种形势在中国史中几于无代无之,对于古代哲学之发生,虽不必无关系,要不能引以说明古代哲学之特殊情形。梁任公先生所论是矣。然梁先生所举“当注意”各事,亦多为后世所通有者,兹均不及之。(参看《梁任公学术讲演集》第,辑,页十一、十六。)
自春秋迄汉初,在中国历史中,为一大解放之时代。于其时政抬制度,社会组织,及经济制度,皆有根本的改变。盖上古为贵族政治,诸国有为周室所封者,有为本来固有者。国中之卿大夫亦皆公族,皆世其官;所谓庶人皆不能参与政权。《左传·昭七年》谓:“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有台,马有圉,牛有牧,以待百事。”古代政治上为贵族世官世禄之制,故社会组织上亦应有此种种阶级也。贵族政治破坏,上古之政治及社会制度起根本的变化。赵翼曰:
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 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成例相沿,视为固然。其后积弊日甚,暴君荒主,既虐用其民,无有底止。强臣大族,又篡弑相仍,祸乱不已。并而为七国,益务战争,肝脑涂地,其势不得不变,而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雎、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而兼并之力,尚在有国者。天方借其力以程混一,固不能一旦扫除之,使匹夫而有天下也。于是纵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使秦皇当日发政施仁,与民休息,则祸乱不兴,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也。惟其威虐毒痛,人人思乱。四海鼎沸,草泽竞奋。于是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立功以取将相,此气运为之也。天之变局,至是始定。然楚汉之际,六国各立后,尚有楚怀王心、赵王歇、魏王咎、魏王豹、韩王成、齐王田儋、田荣、田广、田安、田市等。即汉所封功臣,亦先裂地以王彭、韩等,继分国以侯绛、灌等。盖人情习见前世封建故事,不得而遽易之也。乃不数年而六国诸王皆败灭。汉所封异姓王八人,其七人亦皆败灭。则知人情犹狃于故见,而天意已另换新局,故除之易易耳。而是时尚有分封子弟诸国,迨至七国反后,又严诸侯王禁制,除吏皆自天朝,诸侯王惟得食租衣税,又多以事失侯。于是三代世侯世卿之遗法,始荡然净尽,而成后世征辟选举科目杂流之天下矣,岂非天哉!(《廿二史札记》卷二,《广雅丛书》本,页九)
吾人对于赵翼所谓天意,虽不同意,然贵族政治之崩坏实当时大势之所趋。此在春秋之时已见其端,故宁戚以饭牛而得仕于齐,百里奚以奴隶而仕于秦;此庶人之升而为官者也。《诗》有黎侯之赋《式微》,《左传》谓:“栾,却,胥,原,狐,续,庆,伯,降为皂隶。”(昭三年,《左传》卷二十,《四部丛刊》本,页十六)孔子本宋之贵族,而“为贫而仕”,“尝为委吏矣”,“尝为乘田矣”;此贵族之降而为民者也。如是阶级制度,遂渐消灭,至汉高遂以匹夫而为天子,此政治制度及社会组织之根本的变动也。
与贵族政治相连带之经济制度,即所谓井田制度。《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左传·昭七年》芈尹无宇曰:“天子经略,诸侯正封,古之制也。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左传》卷二十一,页十六)所谓王土王臣,在后世视之,只有政治的意义,然在上古封建制度下,实兼有经济的意义。上所述社会上之诸阶级,亦不只是政治的、社会的,而亦且是经济的也。盖在上古封建制度下,天子、诸侯及卿大夫,在政治上及经济上皆为人民之主。例如周以土地封其子弟为诸侯,即使其子弟为其地之君主兼地主也。诸侯再以其地分与其子弟,其子弟再分与庶人耕种之。庶人不能自有土地,故只能为其政治的经济的主人作农奴而已。《左传》、《国语》中所载当时之政治,皆不过有数几家贵族之活动;所谓人民者,但平时为贵族工作,战时为贵族拼命而已。王船山曰:
三代之国,幅员之狭,直今一县耳。仕者不出于百里之中,而卿大夫之子恒为士,故有世禄者有世田,即其所世营之业也。名为卿大夫,实则今乡里之豪族而已。世居其土,世勤其畴,世修其陂池,世治其助耕之氓。……(《读通鉴论》卷十九,《船山遗书》本页十六)
……
中国哲学史(上下) 冯友兰著 史学哲学经典 国学经典 清华大学毕业礼物 做有思想的人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中国哲学史(上下) 冯友兰著 史学哲学经典 国学经典 清华大学毕业礼物 做有思想的人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中国哲学史(上下) 冯友兰著 史学哲学经典 国学经典 清华大学毕业礼物 做有思想的人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