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医论

道医论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王爱品 著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1-29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ISBN:9787508094731
版次:1
商品编码:12371233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20
字数:390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内容简介

  道医论,包含传统道医学和广义道医论。传统道医学。它源于道,出于易,起于巫、祝,依于道士,立于教,兴于杰出人物,流于医家之贯通;它承继道家思想,立足性命内证的源流,通过以道事医和以医了道的道医观念发展医学,在“道教”和“道士”特殊性上独树一帜;在发展体系上融合了道教信仰体系和医的普遍规律,在学术发展与学科分支上既出于道教又贡献于医学,在行医目的和医疗手段上既融合贯通又区别于中医,同时又依赖“道士”的特殊身份,把道教丰富的内证方式、术的治疗手段与医的实践相结合,从而作出医学上的贡献,让“道”和“医”成为不可分割的医学事业。道医学在思想脉络上离不开道家思想的主流以及“道”的血脉给养,既具备“道”的思想广泛性,包含道、法、术、用的多层次的内涵以及多结构的内容,又具备“医”在疾病、养生、健身、精神情志等身、心方面的治疗效果,还涉及除身心疾病外的诸多社会功能。

目录

[总论]
[上卷]传统道医学
简述:立足“道教”和“道士”在医学的特殊性,从“源于道,出于易,起于巫、祝,依于道士,立于教,兴于杰出人物,流于医家之贯通”梳理,深入道家性命内证和内丹学原理,围绕道医人物和经典著作,按照道医学术的分类原则和方法,形成了内证一一身治——外养的道医学术结构,以内丹存思系、服食辟谷系、气法导引系、诀法符图系、传统方药系并存的养生和治疗体系,并展开与中医学的比较。

第一章 道医学概述
一、道医学源流
1、源于道——道本体与道、法、术
2、出于易——医易同源
3、起于巫、祝
4、依于道士——从道为事的道士真义
5、立于教、兴于杰出人物
6、流于医家之贯通
二、道医学内证思想
1、性命思想
2、生命内证思想
3、内丹与内丹程式

第二章 道医学术体系
一、道医人物与经典著作
1、伏羲《易》与针灸
2、巫咸、巫彭及开明十巫
3、赤松子、歧伯、雷公与《黄帝内经》
4、伊尹《汤液经法》与《伤寒论》
5、扁鹊、鬼谷子
6、张道陵、魏伯阳与《周易参同契》
7、张仲景、华佗、董奉之建安三神医
8、葛洪《肘后备急方》及葛氏道脉
9、太医令王叔和、张湛、陶弘景
10、孙思邈《千金方》、王冰
11、吕洞宾与全真派王重阳、南北七真等
12、《黄庭经》与胡情《黄庭内景五藏六腑图》
13、诸家学派与金元四大家
14、李时珍《本草纲目》与滑寿、戴思恭
15、张景岳与张三丰
二、道医的学术结构和分支
1、道医学术的分类原则
2、道医学术的分类方法与体系
3、内证结构的内丹存思系与服食辟谷系
4、身治结构的气法导引系
5、外养结构的诀法符图系与传统方药系
三、道医学之比较
1、从“道”出发——哲学观与认识论比较
2、从“医”出发——治疗手段上的比较
3、从发展体系出发——脉络与理论学说比较

[下卷]广义道医论
简述:围绕精气神生命本根核心思想,通过藏象生命系统天地人动态关联下的脏腑、经络、气血呈现的精气神界域平衡变化,以及探求病因、病机的联系,建立“从道者说——从于道、依其度、立之德”和“从医者说——重心养、治身疾、贵教化”道医内涵,并确立自然清静、平衡与实证的道医思想原则。同时,从中国本原哲学出发,结合《周易》象数理论,以河图图式与洛书图式呈现的曲全运动模型,立足诸多量子化科学现象与数理动态的对应关联,来探讨生命哲学与科学的现代结合,提出健康智能管理,以哲学关联义提出学科大融合的观念,并建立广义精神——意识)能量信息态)——物质之间的三元联系,以此提出道医论。

第三章 藏象生命系统
一、精气神生命本根
1、《藏相论》呈现的大生命观
2、生命藏与生命象
3、藏相系统与藏象生命三界域
4、精气神界域流变
5、天人离一学说与移精变气原理
二、藏象生命系统
1、太极五生象生育系统
2、五藏神与阴阳五行之藏统御系统
3、精气神界域流变转换系统
4、天地人五行经络运相系统
5、意识三脑传导与熏习系统
……
第四章 生命哲学与科学
[附录]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道医论》:
  2、出于易——医易同源道医出于易。自伏羲以来,更迭黄老、文王、孔子以后,《易》在世间逐渐形成了显义与密义双义并存之用的格局,此格局既独立成体系,又相互深入影响不可分割。显义之用顾名思义,就是注重用《易》解释和推理的世间普遍道理并以致用,通常根据《易》象、数、理推演基本规律,如“一阴一阳之谓道”来指导人类顺其自然去生存并利用其自然之“道”来发展社会文明,以儒家和易学的义理最为显著代表。在漫长的历史文化发展与文明发祥中,以其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影响最为广泛和得其认同,以其医家和术数的实用最受推崇。除此以外,延承历史长河的各家学说如墨家、兵家、法家、阴阳家、纵横家、农家、杂家等无论其思想、哲学还是实用,无论在某一时期如何辉煌鼎盛,究其理,无不发源于《易》,也只是《易》在某一方面的用而已;同时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琴、棋、书、画、诗、酒、花、香、茶等生活之道又浅出而深入,看似微小却又极其彰显智慧‘也是归功于《易》的深邃博大,无论多么平常与普通的事物,一切都并非那么简单。其显义对人类文明和哲学思想作出了不可或缺和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这就是《易》“入世”之道的万用,无所不包。密义之用,《周易》实则是打开宇宙与生命真相的密钥,那些通过内证得道而洞悉宇宙与生命真相的圣贤,以《周易》象、数、理的密码形式指导人类逆返先天证悟大道去修行,还有《黄帝内经》以及《道德经》经久不衰’成为后世无上经典。后世的发展为道家与道教显著,继而囊括并包含内丹学、外丹学、医卜星相、遁甲、堪舆、神仙之导引、按跷、吐纳等“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等方术,无不是发挥《易》的密用。这些密义之用,对比显义之用的义理明晰、显而易见来说有神秘文化之称。此密义之用而延伸出的几千年的“神秘”文化,因其非常人智慧而能窥见,被很多目光与学识短浅之士以断灭论击之,尽管如此,其道“自轩顼已下,迄于尧舜,治道艺术方法甚多”以及“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延绵不绝,深入究竟后,可了知各家各贤圣都是对“道”的同出而异名。由于其密义之用,遵其《易》的至理,达乎至“道”,而以道家称之,少有以易家而称,反而把易家局限在术数、命理、占卜这些小技法之上,以此小技法窥《易》,确实遮盖了大易之光华,但无论称为何名,实际上都是《易》的一条脉络,就是看此脉络能通往何处,如道德篇与金丹大道直通至道的最究竟处。由密义之用而产生的如中国古代宗教、哲学、历史、文学、艺术、医药学、化学、天文、地理等又逐渐归入显义之用,被人们认同和利用,这个显著特点,尤以“道医”最为显著,道家通过内证修行而获得的生命认识与医学成果,逐渐转化为医学应用,进入了医学体系,如非现代解剖学和生理学足以定义的经络、精气、穴位、脉学、脏象等,都是内证的智慧产物,非显而易见以及粗浅道理能够明了,但我们却在生活中处处应用。其显与密实则无法分开,生活的处处无不是显与密贯穿,无不是密为显之证,显为密之用,显密互根方为《易》体。都归功于《易》的神鬼莫测之机。其显,为显而明见、显而易懂,基于常规常理的通达;而密,为密不明见,秘而不宣,基于智慧的无法言说以及传承之秘。
  ……

前言/序言

  道医论,包含传统道医学和广义道医论。传统道医学。它源于道,出于易,起于巫、祝,依于道士,立于教,兴于杰出人物,流于医家之贯通;它承继道家思想,立足性命内证的源流,通过以道事医和以医了道的道医观念发展医学,在“道教”和“道士”特殊性上独树一帜;在发展体系上融合了道教信仰体系和医的普遍规律,在学术发展与学科分支上既出于道教又贡献于医学,在行医目的和医疗手段上既融合贯通又区别于中医,同时又依赖“道士”的特殊身份,把道教丰富的内证方式、术的治疗手段与医的实践相结合,从而作出医学上的贡献,让“道”和“医”成为不可分割的医学事业。道医学在思想脉络上离不开道家思想的主流以及“道”的血脉给养,既具备“道”的思想广泛性,包含道、法、术、用的多层次的内涵以及多结构的内容,又具备“医”在疾病、养生、健身、精神情志等身、心方面的治疗效果,还涉及除身心疾病外的诸多社会功能,如以医学思想劝人行善积德、清心寡欲,小到了却病痛大到齐家治国,无不是道家智慧和医者仁心的体现;道医出于道教又立于道教,以道教的宗教观,围绕宗教内容、道教医学、道士的特殊要素,让宗教化的“神”的概念和“神”治功效超越了巫术以及对巫的认知,回归到“道”思想和哲学的本体上,并逐步形成独特的道医体系的生命认识论;立足道的思想哲学和道医生命认识,广泛参与中医治疗体系如方剂汤药、针灸、推拿、药食等主体学术建设,还把道家内外丹炼养术、诸家气法导引术、存思诀法、辟谷术、庚申符图祝由术、方仙道的符篆祭祀等各种法术、道教武学的健身术等,用于养生、保健与治疗中;并以广立医德风范,在道家修证和治病救人的实践中,践行尽性至命的理想。广义道医论。秉承大道本原“生”和生命本质“命”的大生命观,立足以道事医和以医了道的道医观念,围绕精气神生命本根核心思想,以人的身心健康和人与自然和谐为宗旨,依传统道医学之源流,建立“从道者说——从于道、依其度、立之德”和“从医者说——重心养、治身疾、贵教化”道医内涵,形成道→法→体→用→证程式下的道医学层次思路,并确立自然清静、平衡与实证的道医思想原则。遵照道医学分类原则和方法,形成内证——身治——外养的道医学术结构,通过藏象生命系统天地人动态关联下的脏腑、经络、气血呈现的精气神界域平衡变化,以及探求病因、病机的联系,结合辨证论治。
道医论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道医论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道医论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道医论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道医论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