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兵攻击》出版于1937年,此为中译文首次引进,是二战时德国著名将领隆美尔根据自己在一战中的亲身经历写成的,对每一场参加的战斗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述,做为案例反思,并加插了亲手绘制的现场战术地图,堪称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同时也是一战史优秀的回忆录。
《步兵攻击》一经出版,就引起了巨大轰动,希特勒正是因为这本书,看中了隆美尔的军事才能而给予他很高的指挥权,才成就了其日后声名显赫的战绩。美国曾经出版过此书的删节版本《攻击!》,作为盟军陆军战术教学之用,巴顿将军也是《步兵攻击》的爱好者,后来被西方作为步兵战术教科书而广泛运用。
隆美尔,出生于德国符腾堡首府海登海姆市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10年入伍,因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功卓著而获得蓝马克斯勋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因其非凡的军事才能而制造了“隆美尔神话”,被称为“沙漠之狐”,并晋升为陆军元帅。
第一章
运动战——比利时和法国北部(1914)
出 征…………………………………………………………………………… 2
抵达边境………………………………………………………………………… 4
侦察隆格维周边情况,为第一次战斗做准备………………………………… 5
在布莱德的行动………………………………………………………………… 9
默兹河畔——在蒙特和杜尔肯树林的行动…………………………………… 16
在格斯内的行动………………………………………………………………… 23
阿尔贡追踪:在普雷茨的行动………………………………………………… 26
进攻德芙伊树林………………………………………………………………… 29
在德芙伊树林的战斗…………………………………………………………… 33
1914年9月9日至10日的夜袭……………………………………………………… 37
撤离阿尔贡……………………………………………………………………… 42
蒙特布莱恩维尔附近的行动;突袭布松树林………………………………… 44
罗曼路沿线的林间战斗………………………………………………………… 49
第二章
阿尔贡战役(1915)
夏洛特山谷的连队阵地………………………………………………………… 54
1915年1月29日的进攻… ………………………………………………………… 56
逼近“中枢”和巴加泰勒……………………………………………………… 63
攻击“中枢”…………………………………………………………………… 66
1915年9月8日的进攻……………………………………………………………… 72
第三章
孚日高地的阵地战(1916)
罗马尼亚的运动战(1916-1917)
新的部队………………………………………………………………………… 78
突击“松果”…………………………………………………………………… 80
在斯库尔杜克通道……………………………………………………………… 85
强攻莱苏卢伊…………………………………………………………………… 89
在库尔佩努尔-瓦拉里的行动… ………………………………………………… 92
马古拉·奥多贝斯蒂的1001高地………………………………………………… 99
加格斯蒂………………………………………………………………………… 105
临近维德拉……………………………………………………………………… 113
第四章
喀尔巴阡山脉东南部的战斗(1917年8月)
向喀尔巴阡前线进军…………………………………………………………… 116
攻击山脊路弯道,1917年8月9日………………………………………………… 119
1917年8月10日的进攻… ………………………………………………………… 126
1917年8月11日,强攻科斯纳山… ……………………………………………… 132
1917年8月12日的战斗… ………………………………………………………… 142
1917年8月13日至18日的防御战… ……………………………………………… 146
1917年8月19日,第二次强攻科斯纳山… ……………………………………… 157
重新转入防御…………………………………………………………………… 165
第五章
托尔曼攻势(1917)
第十二次伊松佐战役的排兵布阵……………………………………………… 168
第一天进攻:赫夫尼克和1114高地……………………………………………… 174
1917年10月25日,第二天进攻——科洛弗拉特阵地的突破…………………… 185
进攻库克山,封堵卢伊科—萨沃尼亚山谷,打通卢伊科通道……………… 195
强攻克拉贡萨山………………………………………………………………… 208
占领1192高地和姆尔兹利山顶,进攻马塔尤尔山……………………………… 219
第六章
在塔利亚门托河和皮亚韦河上
的追踪(1917-1918)
马塞利斯-坎佩里奥-托雷河-塔利亚门托河-克劳塔纳通道… ……………… 230
追踪到奇莫拉伊斯……………………………………………………………… 236
进攻奇莫拉伊斯以西的意大利阵地…………………………………………… 238
穿越埃尔托和瓦洪特峡谷的追踪……………………………………………… 243
隆加罗内的战斗………………………………………………………………… 247
格拉帕山区的战斗……………………………………………………………… 261
出 征
1914年7月31日,乌尔姆——战争的不祥之兆笼罩着德国,到处都是严肃、忧虑的面孔!令人难以相信的流言以最快的速度在周围传播着。天刚蒙蒙亮,所有的公告板就围满了人。报纸接二连三地发行副刊。
那天一大早,四十九野战炮兵团四排的官兵匆匆穿过老皇城。“保卫莱茵河”的歌声回荡在狭窄的街道上空。
当时我是步兵中尉,从3月份开始担任行动机敏的“狐狸排”的排长。我们走在明媚的朝阳下,完成常规的操练之后返回营地。一路上,数以千计的群众向我们热情欢呼。
下午当部队在兵营里购买马匹的时候,我的任命终于解除了。自从局势急剧恶化之后,我就渴望回到自己所在的“威廉一世国王团”,渴望回到“自己人”身边。过去两年间,我一直负责一二四步兵团(符腾堡六团)七连的训练。
我和列兵汉勒匆匆收拾行李,当晚深夜抵达我们负责守卫的魏恩加滕。我们的团部设在魏恩加滕一座老旧的大修道院里。1914年8月1日这一天,团部一片繁忙景象,部队正抓紧测试野战装备!我先去团部机关报到,然后向七连的战士们打招呼。在不久的将来,我将带着七连的兄弟们一同奔赴战场。所有年轻的面孔都洋溢着喜悦、活力和期待。世界上难道还有比率领这样一批士兵去抗击敌人更好的事吗?
下午6点是团部检阅时间,哈斯上校检阅了身着土灰色制服的全团将士,向大家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说。正当我们要解散的时候,上级传来了动员令:德国决定参战了。德国年轻人渴望战斗的呼喊声久久回荡在古老的灰色修道院上空。
8月2日是安息日,这一天对我们意义重大!我们团在明媚的阳光下做礼拜。到了晚上,自豪的符腾堡六团在嘹亮的军乐声中出征,搭乘火车前往拉芬斯堡。连绵不绝的部队专列向西隆隆驶去,直抵形势危急的边境。黄昏时分,我们团在欢呼声中离开营地。让我倍感失望的是,我没能跟随大部队一起出征。根据上级安排,我要留在后方几天,负责带领后备部队。此事原本无可厚非,但我担心自己会错过第一场战斗。
8月5日去前线的行程无比美好。我们途经祖国美丽的山川,人们在路旁向我们欢呼。部队一路唱着歌,每到一站都有无数的水果、巧克力和面包卷。经过科恩-威斯特海姆的时候,我匆匆见了家人一面。
我们在夜间穿过莱茵河。探照灯的光线不断划过夜空,探寻着敌人的飞机或飞船。部队的歌声逐渐平息下来,大家四处躺下睡觉。我在车头看着炉膛,然后向外望着萧瑟、湿热的夜空,心里想着未来几天将会发生什么。
8月6日晚间,我们到了迪登霍芬附近的科尼西斯马赫恩,终于可以从拥挤不堪的军列上下来。下车后,我们穿过迪登霍芬到达鲁克斯魏勒。迪登霍芬给人的感觉不太好,街道和房子脏乱不堪,人们沉默寡言,和我的家乡斯瓦比亚天差地别。
我们继续向前行进。夜幕降临的时候,大雨倾盆而下。我们的衣服很快湿透了,身上的行装越来越沉。这样的开端还真不赖!远处传来零星的枪声。午夜时分,我们排到达鲁克斯魏勒,在6个小时的行军途中没有遭受任何损失。迎接我们的是连长巴默特中尉。短暂的寒暄之后,我们倒地便睡。
出版前言
《步兵攻击》是一部经典军事文学作品,最先在1937年以《步兵攻击》(Infanterie Greift An)的书名在德国出版。作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取得巨大成功,在隆美尔的成功之路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到1944年,该书至少已经先后18次印刷出版。但就在当年,这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军人因参与刺杀希特勒被迫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美国陆军在1943年翻译了该书,乔治·巴顿将军也熟读了这部作品。据悉,巴顿看了该书之后“为之一振”,反复研读直至烂熟于心。除了巴顿以外,其他一些美国军官也对该书很感兴趣。1944年,《步兵期刊》(Infantry Journal)以《步兵攻击》(Infantry Attacks)为名刊登了该书的缩减版。
在该书首度在美国出版发行35年后的今天,这部作品仍然被很多人视为具有想象力且行之有效的战斗指挥范本,其在战争期间的英语版更是私人收藏比例最高的著作之一。令人费解的是,美国国会图书馆和五角大楼内陆军图书馆里的收藏本竟然全都神秘消失了。
本书是《步兵攻击》在美国发行的第一个完整、无删减版本。早期的版本删除了可能会让我们的盟国感到尴尬的内容,还删除了大量插图。同样,美国陆军的版本也因战时仓促的翻译存在缺憾。
这一版本由J.R.德里斯科尔(J.R.Driscoll)从德文原著直接翻译而来,他还审校了美国陆军那个版本中的数百个段落。在德国参与战时英文版发行的鲍勃·海特曼(Bob Heittman)不辞劳苦地审校了书中的草图和地图。经过与大幅地图的对比,海特曼解决了书中插图的细节问题,提供了与前者相近的比例尺,还给一些图补充了额外的说明。书中的场景图源自德文原著,可能出自隆美尔本人之手。
作为一名杰出将领的自传体著作,《步兵攻击》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该书记述了隆美尔从一名青涩的中尉成长为一名自信、老练、战绩非凡的指挥官的历程,他的心性也在这一历程中得以展现。
该书同时也是一部关于作战指挥与心理的专著,为那些负责组建和训练军队的指挥官提供诸多宝贵经验。这些经验当中首要的一条就是:人是作战的关键因素;打胜仗需要的是能干、勇敢的军官领导下的人的意志、精神和技能;完成艰巨的任务可以提升部队士气。
虽然书中描述的战斗已经过去了61年,该书问世也有42年之久,但埃尔文·隆美尔的思想一如当年一般清晰明了、意义重大。
李·艾伦(Lee Allen)
历史背景
1914年的欧洲貌似平静,但在脆弱的和平表象背后,暗涌的潜流即将让现存的国家结构分崩离析。
在欧洲大陆,德国凭借其在1870年法国与普鲁士战争中取得的胜利和国内快速的工业化进程占据主导地位。到1914年,德国已经建立起一个海外帝国,还拥有足以保护这个帝国的海军部队。但作为世界强国,德国有可能会同其他欧洲强国发生冲突。
1870年后的法国迅速复苏,但战败的耻辱以及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割让是法国人心中的痛。到1914年,法国已经成为仅次于德国的欧洲第二大国,法国人开始寻找机会报仇雪恨。
与此同时,英国人越来越担心德国海军对大英帝国造成的威胁。
在世界的东方,俄国与日暮西山的奥匈帝国之间摩擦不断。在巴尔干地区,各个民族渴望建立属于自己的国家,塞尔维亚更是声称拥有奥地利部分领土的主权,当地的紧张局势一触即发。俄国迫切希望将自己的影响力延伸至巴尔干地区,进而延伸至达达尼尔海峡和地中海,所以在塞尔维亚和奥地利之间选择站在了前者一边。
与此同时,俄国还想看到奥斯曼帝国的解体。在俄国的支持下,巴尔干地区的一些国家在1913年成功将土耳其赶出了此前占领的大部分欧洲地区。
正因为如此,土耳其对俄国深恶痛绝。
1914年,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三国同盟,英国、法国和俄罗斯达成三国协约。双方都在积极备战。
此时欧洲的火药味已经很浓,大战一触即发。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被一名塞尔维亚人刺杀,这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刺杀事件发生后,很多国家相继发布最后通牒,同时动员力量向其他国家宣战。奥地利向塞尔维亚宣战;由于要求俄国停止战争动员未果,德国当即向俄国及其盟友法国宣战。德国对比利时的侵略(该书的故事由此开始)将英国拖入战争的漩涡。
同年8月4日,德国和奥地利(轴心国)与同盟国——比利时、英国、法国、俄国和塞尔维亚——正式交战。意大利保持中立,声称其只有三国同盟的其他成员受到攻击时才有义务出手相助。
此后,土耳其和保加利亚加入轴心国一方;意大利、罗马尼亚、美国等国加入同盟国一方。
隆美尔在一战中的阅历极其丰富。他的足迹跨越了比利时、法国、罗马尼亚、奥地利和意大利,曾经与法国人、俄国人、罗马尼亚人和意大利人交战。他的故事从1914年7月31日即一战前夕开始。
作为一名对军事历史充满热情的读者,我对《步兵攻击: “沙漠之狐”亲述制胜秘诀(隆美尔手绘插图珍藏版)》这本书的期待,几乎是溢于言表的。书名中的“步兵攻击”和“制胜秘诀”已经勾勒出了内容的骨架,而“沙漠之狐”的亲述则赋予了它无与伦比的权威性。我最期待的,是书中能够深入剖析隆美尔在北非沙漠这个特殊战场上,如何根据地形、气候以及有限的资源,制定出适合步兵作战的独特战术。我希望看到他如何精妙地运用步兵的近战优势,结合装甲部队的机动性,实现战术上的突破。而“隆美尔手绘插图珍藏版”更是锦上添花,我迫切地想看到那些由这位军事天才亲手绘制的地图、草图,甚至是战场速写。我想通过这些图像,直观地感受他当时的战场判断,理解他战术部署的逻辑。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从“亲述制胜秘诀”中,不仅仅是学习到战术技巧,更能领悟到他作为一名指挥官所拥有的战略眼光、危机处理能力以及如何激励士气、凝聚团队的领导艺术。
评分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独具匠心的“隆美尔手绘插图珍藏版”的工艺,就足以让人感受到出版方的用心和对内容的珍视。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细读,但从装帧设计和对“手绘插图”的强调,就能预见其内容的权威性和独特性。对于任何一个对军事历史,尤其是二战北非战役稍有了解的人来说,隆美尔的名字就代表着一种传奇。他的战术思想、战场指挥能力,以及在极端环境下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的精神,都深深地吸引着我。这本书名为《步兵攻击》,虽然看起来侧重于地面作战,但我相信,它所包含的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步兵战术。更可能的是,它会从更宏观的视角,剖析隆美尔在整体战略框架下,如何运用步兵作为核心力量,与其他兵种协同作战,最终达成战役目标。我尤其好奇书中会不会披露一些关于他临场应变的具体案例,比如在资源匮乏、补给线被切断的情况下,他如何调整部署,如何激励士气,这些都是战场上最考验指挥官智慧的时刻。而“亲述制胜秘诀”这样的字眼,更是让人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好奇和期待,渴望从中汲取智慧的养分。
评分作为一名军事史爱好者,我一直对二战时期北非战场的战局深感兴趣,尤其是隆美尔这位“沙漠之狐”的军事才能。虽然我还没来得及仔细阅读《步兵攻击: “沙漠之狐”亲述制胜秘诀(隆美尔手绘插图珍藏版)》这本书,但仅仅是书名和“隆美尔手绘插图珍藏版”的字样,就已经让我充满了期待。我深信,这本书必然会深入探讨隆美尔在北非战役中的战略战术,以及他如何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断的决策,屡屡以少胜多。想象一下,通过这位传奇将领的视角,去了解那些惊心动魄的战役,去感受他在绝境中如何指挥若定,如何运用兵法,这本身就是一种无与伦比的体验。更何况,书中还附有“隆美尔手绘插图”,这更是为本书增添了巨大的收藏价值。这些亲笔绘制的插图,无疑是解读他军事思想最直接、最生动的载体,或许能让我们一窥他思维的火花,理解那些战略布局的深层逻辑。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分析其著名的“闪电战”在沙漠环境下的具体应用,以及他如何利用地形、气候等特殊因素来制定作战计划,这些细节对于理解现代战争的演变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这本书无疑将成为我书架上的一件珍品。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军事大师,他们的思想不仅体现在宏大的战略规划上,更在于对细节的把握和对士兵的理解。《步兵攻击: “沙漠之狐”亲述制胜秘诀(隆美尔手绘插图珍藏版)》这个书名,让我对书中内容充满了好奇。特别是“隆美尔手绘插图”的字样,更是增加了它的独特性和收藏价值。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也许书中会有他亲手绘制的战线图,标示着关键的攻击点和防御区域,甚至是对手兵力部署的草图。这些直观的图示,无疑能让读者更清晰地理解他当时所面临的战场态势和他的作战思路。同时,“亲述制胜秘诀”也暗示着这本书不仅仅是后人的研究和解读,而是直接来自隆美尔本人的经验总结。我非常期待他能够在这本书中,分享他在实战中总结出的关于步兵协同作战、火力运用、地形适应以及士气鼓舞等方面的宝贵经验。我相信,这些来自一位久经沙场的名将的肺腑之言,对于任何想深入了解战争艺术的人来说,都是不可多得的财富。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力量感,特别是“隆美尔手绘插图珍藏版”几个字,立刻勾起了我对这位传奇将领的无限遐想。在阅读前,我脑海中已经勾勒出无数个可能的画面:或许是那些充满战火硝烟的战场素描,或许是精密的战略部署图,又或者是他对手下士兵作战姿态的细致描绘。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那个残酷而又充满智慧的时代,去感受“沙漠之狐”的军事魅力。我相信,这本书绝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战术的书,它更是一部关于领导力、关于如何在逆境中寻找生机的教科书。隆美尔的作战风格以其出其不意的进攻和对地形的精准运用而闻名,我非常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他对这些战术的详细解读,以及那些被历史掩盖的细节。例如,他如何判断敌人的动向?他如何利用地形优势来实施伏击?他的情报收集和分析体系又是怎样的?这些问题都是我一直想要深入了解的。一本能够提供“亲述制胜秘诀”的书,其价值不言而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