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4-12-23
1.美國得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商學院教授多年研究總結齣的幸福科學,教人認清毀掉幸福感的七大元凶,重建提升幸福感的七個習慣,在場景化練習中找到久違的幸福體驗。
2.清華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心理學係主任彭凱平,得到App《關係攻略》專欄作者熊太行,美國領導力教練馬歇爾·戈德史密斯撰序推薦。
備受尊敬的心理學研究者拉傑·洛格納汗在書中闡述瞭為什麼通常指嚮成功的特質往往也導緻瞭不幸福——以及如何既幸福也成功。
獲得MBA學位十五年以後,拉傑·洛格納汗與自己的老同學們聊瞭聊,發現瞭一些奇怪的現象:很多在事業上獲得極高成就的人正是生活中*不順心的那群人。不管他們工作上多成功,他們都易於沉溺於生活的不幸然後身材走樣。為什麼他的那些*聰明*生機勃勃的朋友如此不幸呢?拉傑決心要找齣問題的答案,他進行瞭大量的研究,不僅僅包括學生和商務人士,還包括全職父母,律師等。他從研究中得齣瞭一個驚人的發現:即使是*聰明*成功的人——除卻他們的智力,動力和知識——他們和不如他們聰明、不及他們成功的對照組會犯一樣的錯誤。事實上,很多引導他們成功的心理特質能夠促使他們形成一些能夠感受幸福的習慣。
書中有理有據、條理清晰地澄清瞭一些聰明人對自己的幸福感産生的誤區,指齣他們性格中阻礙他們感受幸福的因素,在結構上非常巧妙地將扼殺“快樂”的七宗罪和“獲得快樂”的七個習慣以AB兩節的形式逐一對應地分為七章,引導讀者自我發現並解決自身問題,並潛移默化地指導他們從短期和長期兩方麵建立習慣和態度來強化幸福感。
拉傑?洛格納汗:美國得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麥庫姆斯商學院教授,善於利用心理學、行為科學、決策論、市場營銷知識解釋消費行為。他是《消費者研究雜誌》《市場營銷》《消費者心理學雜誌》的編委會成員,還在全食超市創始人約翰?麥基創辦的自覺領導力學院中任教,是該學院僅有的14名教員之一。
幸福不是由擁有的錢的多少決定的,不是簡單的滿足,不是獨善其身,不是比彆人好一點點,而是對人性的認識和欣賞。創造幸福是有一定的科學方法的,即言施、身施、眼施、顔施和心施。幸福就在你的眼前。
——彭凱平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心理學係主任
與其探索幸福是什麼,不如去排除“幸福不是什麼”,這就是這本書瞭不起的地方。書中的自我同情、錶達感激、創意利他、因禍得福、活在當下,都是富有特色和技術含量的練習,讓這本書兼具瞭愛好者的自我成長手冊和培訓師的工具指南兩種屬性。
——熊太行 得到App《關係攻略》專欄作者
推薦序一 幸福在眼前,幸福在人間
推薦序二 理解“幸福不是什麼”,纔能談論如何追求幸福
推薦序三 怎樣擁有幸福生活
引 言 我教授幸福課程的原因及本書的結構
第一章 毀掉幸福感的第一個殺手:貶低幸福的價值
第二章 提升幸福感的第一個習慣:幸福優先,不刻意追求
第三章 毀掉幸福感的第二個殺手:追求優越感
第四章 提升幸福感的第二個習慣:追求心流
第五章 毀掉幸福感的第三個殺手:拼命渴望愛
第六章 提升幸福感的第三個習慣:錶達愛與給予的需求
第七章 毀掉幸福感的第四個殺手:控製欲太強
第八章 提升幸福感的第四個習慣:學會內在控製
第九章 毀掉幸福感的第五個殺手:不信任他人
第十章 提升幸福感的第五個習慣:學會巧妙信任
第十一章 毀掉幸福感的第六個殺手:強迫性地、冷漠地追求目標
第十二章 提升幸福感的第六個習慣:心平氣和地追求目標
第十三章 毀掉幸福感的第七個殺手:過度思考
第十四章 提升幸福感的第七個習慣:培養正念
第十五章 未來之路
緻 謝
附 錄
引言 我教授幸福課程的原因及本書的結構
幾十年前,如果你因為搬傢,從一個城市換到另一個城市,與兒時的朋友失去聯係的話,想要再取得聯係簡直機會渺茫。如今,情況已有所不同,這主要歸功於臉書(Facebook)的齣現。我就是這樣:在與一位好友失去聯係近 30 年之後,又得以與其重逢。此前,一彆之後,天各一方,我們倆都分彆搬至印度不同的地方,但如今我們成瞭真正意義上的鄰居。如今,我的朋友住在得剋薩斯州的休斯敦市,而我則住在奧斯汀市,僅僅相隔274 公裏。
把酒言歡,追憶往事,我做瞭件隻有那些有幸與好友久彆重逢的人纔能做的事:與過去的自己重新聯結。我的朋友提醒我,多年之前,我平易近人、生性樂觀的天性是多麼為人稱道。他迴憶起有一次我們有一門重要的考試,時間緊迫,我的朋友們都打算通宵達旦準備考試,甚至他們的母親也陪著他們熬夜。而我呢?則按時上床休息,像往常一樣睡瞭整整10 個小時。這位朋友還提醒我,有一次我們參加一個正式的晚宴,每個人都打扮時髦,身著藍色運動夾剋和卡其休閑褲。唯獨我,穿著鸚鵡綠襯衫和嚮日葵黃喇叭褲(畢竟那是20 世紀70 年代),步履從容,毫不窘迫。朋友迴憶說,在席的每個人都取笑我,而我卻毫不動怒。他稱贊我的鎮定自若,並說如果誰需要有人幫忙振奮精神的話,我絕對是最佳人選。
聽朋友敘述完這些往事後,我不禁迴想起過去的自己。時至今日,我仍然認為自己是比較平易近人的,但不得不承認的是,時光流逝,我卻變得沒那麼“淡定”瞭。從前那個自己去哪兒瞭?從什麼時候開始,以何種方式,我丟失瞭自己的“天真”?
在思考這個問題時,我意識到,迴憶中的過去似乎總是比真實的過去要美好很多。但如果你堅持寫一段時間日記的話,你就會明白過去並沒有比現在好多少。我們之所以認為過去比現在更美好,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通常,我們比自己想象中更堅強,能更好地應對重大的負麵事件,因此,與戀人分手或與自己夢寐以求的工作失之交臂,並不會如我們想象中那樣長時間地睏擾我們;第二,隨著時光流逝,我們總是傾嚮於從過去的負麵事件中發掘積極意義,因此,時過境遷,被舞伴拒絕的心碎或重要考試的失敗都會被編織成豐富我們生活的故事,不會再給我們的生活帶來陰影。恰恰是因為過去的負麵事件在我們的迴憶中變得積極正麵,女人纔會同意生二胎,作傢纔會同意寫第二本書。
即便如此,我們中的大多數人仍認為,與成年時期相比,童年時期更加幸福些,如下頁的麯綫圖所示。除去其他因素,該麯綫圖證實瞭一個事實,那就是人的一生中最痛苦的時期就是青春期。那時的我們不僅外貌、舉止都不那麼得體,而且自我評價極低。此外,該麯綫圖還證實瞭所謂的中年危機的存在。通常,成年以後,我們最痛苦的時期是在40~50 歲。
我們在童年時期比成年時期更加幸福這一事實引齣瞭一個重要問題:有哪些事情是我們童年時期明白,但一旦成人之後就忘記的?或者,更直截瞭當一些,有哪些降低幸福感的因素,是我們現在能意識到而童年時期卻毫無感知的?
2009年春天,我纔開始思考這個問題。
……
5年來,我有幸讓近1 500 人遭受精神對話練習的“酷刑”,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是既聰明又成功的人士。最終,我決定集中研究這些既聰明又成功人士的不幸,這主要是因為我發現這些聰明成功人士感到不幸福是件很有趣的事。從定義上來說,聰明成功人士有著超高的智商、強大的驅動力、超強的辯證思考能力、較高的職業道德等。因此,一般人都會覺得,他們更加擅長完成目標,尤其是重大目標。既然幸福是我們人生的重要目標之一,那麼聰明成功人士自然應該過著更加幸福美滿的生活。然而,不計其數的研究卻錶明,聰明成功人士並不比普通人幸福多少。比如,那些獲得大學學曆的人並沒有比沒有大學學曆的人幸福多少。的確,以大學學曆為基礎,受教育的水平越高,感到不幸福的概率也就越大。聰明人的典型特徵就是智商高,但智商卻隻與幸福有著很小的、很不穩定的關係,這促使許多研究者得齣結論稱,智商與幸福沒有實質關聯。同樣,盡管財富與幸福之間存在著微小的正相關關係,但實際關聯也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大。此外,諸多研究還發現,名望對幸福的影響也微乎其微。
聰明成功人士有能力,也本應該幸福,可是為什麼他們卻不幸福呢?
通過讓一定數量聰明成功的學生進行精神對話練習,我的同事張賢圭(得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一名博士研究生)和羅賓· 索斯特(阿肯色大學的一名市場營銷教授)在該問題上取得瞭重要進展。我們發現,幾乎每一個學生都對自己精神對話的消極程度感到震驚,認為超齣自己的想象。平均而言,學生的想法中有50%~70% 的消極思想。這與他們的預期形成鮮明對比:他們預計自己60%~75% 的思想是積極思想。
在我看來,學生在精神對話中的消極思想過多這一事實已經不能引起我的興趣瞭,我更感興趣的是他們消極思想的內容。
學生消極的精神對話大體分為以下三大類:
? 與自卑相關的思想
? 與缺乏愛和缺乏與他人的聯結相關的思想
? 與缺乏控製相關的思想
審視學生不幸福的原因後,我發現,現存的書籍中還沒有哪本書能夠正麵解決這些問題。不過針對該類話題的研究還是有很多的。大部分研究都探討瞭這三類精神對話的根源:行為、目標和價值觀。例如,與自卑相關的思想是根源於社會性比較的傾嚮(如與人攀比),而這種傾嚮又根植於對優越感的渴望。同樣,與缺乏愛和缺乏與他人的聯結相關的思想是根源於對所處關係的不安全感,錶現為過度需求(或者關係焦慮)或情感迴避。與之類似,與缺乏控製相關的思想是根源於對控製的渴望,以及成為最大化者的傾嚮。所謂最大化者,是指擁有不可遏製的衝動想要改善一切的人。
這些發現讓我更加深刻地瞭解到,自己這些年來為什麼會變得越來越不幸福。盡管那些催生消極精神對話的行為、目標和價值觀對我們獲得幸福有著巨大的阻礙,我們中的大多數人,尤其是那些聰明成功人士,還是不願意放手。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有這樣一種觀念:那些阻礙幸福的行為、目標和價值觀是獲得一樣東西的關鍵因素,我們如此看重的這件東西就是成功。例如,我們中很多人以為對優越感的迫切需求—想要變得最富有、最迅速、最強烈的欲望—是獲得成功的決定性因素。與此相同,我們還認為成為一座“孤島”—情感上不受他人影響—是強有力的領導者所具備的關鍵特徵,而且覺得成功往往屬於那些想要控製他人、控製環境的人。然而,事實上並沒有任何證據支持以上觀點。例如,盡管對優越感的迫切需求會激勵我們追求目標,然而整體而言,這種需求形成的阻礙多於它帶來的益處。與之相同,這個世界上最優秀的領導者並不是情感冷漠的人,相反,他們富有同情心,為人友善。對控製的需求同樣也有其局限性,控製欲過強並不是獲得成功的最佳方式。
換言之,我發現最好的做法就是放棄那些滋生消極精神對話的行為、目標和價值觀,代之以更加富有成效的行為、目標和價值觀。這樣做不僅能夠提升幸福水平,還能提高我們獲得成功的概率。
推薦序 理解“幸福不是什麼”,纔能談論如何追求幸福/熊太行
拉傑· 洛格納汗的這本書是一本關於幸福的實用指南,非常貼近實戰。
我在寫“得到App”(手機應用)的專欄《關係攻略》時,經常苦於缺乏可靠的“可執行法則”。我們這個專欄有近9 萬訂戶,每天能收到300~400 條讀者留言,讀者告訴我他們的事情,問我應該怎麼辦。
心理谘詢師並不解決“怎麼辦”的問題,但是幸福往往又和“怎麼辦”密切相關。這就是我喜歡和推薦這本書的原因,在很多事情上,作者給齣的建議都能細到場景,這可能和他商學院教授的身份有關。和綜閤性大學的心理學係相比,商學院總是更看重實用,注重實現從TXT(文本文件)到EXE(可執行程序)的轉換。
我的研究領域是人際關係。對自己的人際關係妥善管理,就是為瞭更安全、更強大,而安全和強大,最終的目的還是人生的幸福,從這一點來說,我和洛格納汗努力的方嚮是一樣的。我們背後還站著幾韆年來為人類的幸福反復論證和書寫的先哲們,大傢努力瞭幾韆年,關於幸福的圖書卻還在不斷齣版,可見以往的著作,並沒有真正解決幸福的問題。但如果所有人的努力可以讓我們離幸福越來越近,這就已經夠瞭。
所以,我們與其去探索幸福是什麼,不如去排除,思考“幸福不是什麼”。我覺得這就是這本書瞭不起的地方:
幸福是不能刻意追求的。
幸福不是優越感。
要幸福就不能拼命渴望愛。
要幸福就不能控製欲太強。
要幸福就不能不信任他人。
要幸福就不能冷漠地追求目標。
要幸福就不能過度思考。
要先洗掉關於幸福的誤解,纔能談論如何去追求幸福。
我在研究人際關係的時候發現瞭相似的問題,很多人之所以會陷入各種關係危機當中,就是因為他接受瞭太多的關於關係的錯誤認識,這些錯誤認識有的來自父母,有的來自老師和同伴。這就讓我在開始關係課程的時候,必須要先告訴他們哪些是關於關係的錯誤看法,然後再在課程內容中慢慢加入正確的概念。
我們看看洛格納汗強調的這些觀點,會發現其實很多誤區都是我們堅信不疑的,比如他提到瞭優越感不能帶來幸福,這真的是振聾發聵。
在傢庭中或者學校裏,大傢都會聽到這樣的教誨:隻要你好好學習或者努力工作,你的生活就會更加幸福。
對幸福的追求最終滑嚮瞭對優越感的追求,但是我們看見瞭多少充滿優越感卻並不幸福的人啊。有的人在社交軟件上曬奢侈品、曬包、曬美食,卻會因為一兩句並無明顯冒犯意思的話就和對方發生爭吵……在洛格納汗提醒我們之前,我們會覺得:“這是一個脾氣很壞的
人呀。”但是在讀完這本書之後,我們的感慨就會變成“這是一個迷失在優越感當中的人呀。”
當然,理解瞭“幸福不是什麼”之後,我們最終要迴到“如何幸福”這個話題中來,於是洛格納汗提供的書後練習就顯得至關重要瞭。
自我同情、錶達感激和創意利他、因禍得福和活在當下,都是富有特色和技術含量的優質練習,這讓這本書兼具愛好者的自我成長手冊和培訓師的工具指南兩種屬性。相信越來越多的人會得益於此書,加入到“幸福者”和“幸福傳播者”的隊伍中來。
幸福的科學 [If You’ re So Smart, Why Aren’ t You Happy?]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幸福的科學 [If You’ re So Smart, Why Aren’ t You Happy?]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幸福的科學 [If You’ re So Smart, Why Aren’ t You Happy?]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