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英雄传》是当代著名作家马烽、西戎合著的我国第一部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民族抵御日本侵略者,并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发表的长篇小说,是吕梁革命史的真实写照。1950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将此小说改编为电影《吕梁英雄》。2004年,导演何群、制片人张纪中等人将该小说改编为同名电视剧。
目次
起 头 的 话
第一回
日本鬼兴兵作乱
康家寨全村遭劫
第二回
康顺风勾结敌伪
桦林霸施展阴谋
第三回
变花样活动维持
逞奸计敲诈钱财
第四回
维持会逼粮要款
刘二则含愤丧生
第五回
邻居义葬屈死人
石柱黑夜谈抗日
第六回
老马组织暗民兵
石柱定计打洋狗
第七回
抗交粮麦里掺砂
打暗号老武接头
第八回
卖货买货宣传抗日
将计就计合法斗争
第九回
地头蛇仗势抢亲
松树林恶霸毙命
第十回
亲亲热热讲身世
欢欢喜喜认恩人
第 十 一 回
假书记通风报信
真汉奸脑袋搬家
第 十 二
回查户口老武遇险
巧掩护大婶立功
第 十 三 回
参加“自卫团”以真冒假
处死谍报员把假当真
第 十 四 回
敌人准备砍木料
老武夜谈保桦林
第 十 五 回
周毛旦奋起杀倭寇
康顺风贪功动五刑
第 十 六 回
孟二愣带伤上火线
武工队大战石崖湾
第 十 七 回
热烈招待子弟兵
愤怒砸烂维持会
第 十 八 回
全村人扬眉吐气
伪人员押送政府
第 十 九 回
保家乡青年报名
建组织民兵开会
第 二 十 回
老武半夜得急信
石柱动员砍树人
第二十一回
三村民兵放警戒
五百群众砍桦林
第二十二回
过大年民兵放班哨
送酒肉特务设机关
第二十三回
日本鬼杀人如割草
张老汉诱敌跳绝崖
第二十四回
魔王头祭奠烈士
新政府救济难胞
第二十五回
父亲骗女儿恩绝义断
岳丈害女婿狗肺狼心
第二十六回
石柱中毒遇医生
有红睡觉走汉奸
第二十七回
牛尾梁上捎情报
关帝庙内夺耕牛
第二十八回
说假话骗出真情
装敌人抓回特务
第二十九回
民兵积极学地雷
全村变工闹生产
第 三 十 回
保护春耕闹爆炸
诱敌上钩踏地雷
第三十一回
阅读报纸学习经验
打通思想爆炸展开
第三十二回
美人计有富上钩
破暗号三村误会
第三十三回
大意炸伤自己人
赌气临敌不上阵
第三十四回
民兵打仗救羊群
顺风奸顽假坦白
……
起头的话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出兵向我国进攻。由于国民党政府一贯对日屈服,订下许多卖国条约,专一压迫屠杀人民,对日本的进攻毫没作抵抗的准备,因而不到三个月光景,便被日寇冲进长城,顺着平绥铁路、同蒲铁路打进了绥远、山西。那时好几十万晋绥军,只是乱招架了一阵,便望风而逃;那些政府官员、将军、太太,带上平时刮地皮刮下的金银珠宝、法币现洋,坐上火车、汽车,争先恐后地逃到西安、重庆等大后方去了。这下敌人更是凶焰万丈,到处杀人放火,如入无人之境。山西、绥远大部地区沦陷敌手,千百万同胞在敌人铁蹄下呻吟。
幸亏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开赴敌后坚持抗战,内中有一位贺龙将军,率领一二○师,浩浩荡荡开到晋西北来。那时正是数九隆冬,北风凛冽,雪花纷飞。一二○师的健儿们,在冰天雪地中和敌人苦战,给疯狂的日寇以迎头痛击。一九三八年春天,接连收复了宁武、五寨、神池、岢岚、偏关、河曲、保德七县,并深入到绥远敌后,建立起大青山抗日根据地。
一九四�∧甏禾欤�晋绥人民、各抗日团体、抗日军队,在共产党领导下,建立了民主政权。从此以后,军民更加同心协力对敌斗争,不顾流血牺牲,到处攻打敌寇。解放了二十多座县城,粉碎了敌人无数次“扫荡”,坚持了八年的抗日战争,巩固扩大了晋绥解放区。
晋绥解放区人民,在共产党和抗日民主政府领导下,许多热血男儿都参加了八路军、游击队,在家的就参加了民兵。民兵们平时在家生产,抽空练兵习武;一到战时便拿起步枪、火枪、地雷、手榴弹和敌人战斗,保护群众,日夜打击敌人,并且配合主力军作战。尤其是执行了毛主席提出的“挤敌人”的方针以来,军民创造了明的、暗的、软的、硬的各种战法,组织了“变工爆炸”,实行了“劳武结合”,粉碎了敌人的“蚕食政策”、“怀柔政策”、“三光政策”,以及数次“强化治安”,挤得敌人统治区日益缩小,由面变成线,由线变成孤立的据点。把晋绥解放区保卫得铜墙铁壁一般。
在这八年的斗争当中,人民用血泪写下了不少可歌可泣的故事,涌现出无数民兵英雄。一九四四年晋绥边区群英大会上,单说出色的民兵英雄,就有一百二十四位。这些人物当中,有的是爆炸大王;有的是神枪能手;有的是破击英雄;有的是锄奸模范;有的是智勇双全的领导人;有的是天才卓越的指挥员……各有各的长处,各有各的本领。真是花开万朵,朵朵鲜红。像许多民兵英雄,英勇斗争惊天动地的战绩;像围困蒲阁寨、围困娄烦、围困三交、围困岔口等史无前例的模范战斗,要一一介绍出来,恐怕三年五载也说不完。如今只写一个故事,虽然仅是一个小村子里的事情,但也可以看出晋绥解放区人民在八年抗日战争中,艰苦斗争的轮廓。这些闲言淡语,只当作一段开台锣鼓吧!
后记
这本书,开始写于一九四五年春天。那时晋绥边区刚开过第四届群英大会,《晋绥大众报》上要介绍民兵英雄们对敌斗争的事迹,因为报纸篇幅有限,几百个民兵英雄们的英勇战功,无法一一介绍;后来编委会决定由我俩挑选一些比较典型的材料,编成连载故事。当时并没有计划要写成一本书,也没有通盘的提纲,只是想把这许多生动的斗争故事,用几个人物连起来,并且是登一段写一段,不是一气呵成,因而在人物性格的刻画上,在全书的结构上,在故事的发展上,都未下功夫去思索研究,以致产生了很多漏洞和缺陷。比如:一些人物写得没血没肉;性格不突出;没有心理变化;故事发展不够自然;没过程;甚至有些前后矛盾的地方。这许多缺点,也说明了我们工作上不够细心。
《晋绥大众报》上连载的,共九十五回,一九四六年印成的单行本,只合编了前一部分,共三十七回。后来我们就下乡参加了土改运动,没时间修改下一部,所以一直也没有出版。上部出版后,不少同志给我们提出了宝贵的意见,提出了其中一些缺点与错误的地方,给了我们很多帮助。最近,我们又抽空校阅、修改了一遍,共编成了现在的八十回。初版上部中所存在的一些主要缺点,也进行了一些修改。但由于我们能力的限制,缺点依然很多。我们诚恳地希望各位同志,各位读者给予更多的批评指示,以便将来有机会再版时修改。
最后还有一点声明,写这本书,除了我们亲自所搜集和边区武委会所供给的一些材料外,我们还改编了报纸上的一些消息和通讯。比如六十一回写民兵从碉堡内活捉出日军,就是根据利润战斗写的。另外在写作过程中和写好以后,好多同志给予我们很多帮助和指导,这里一并致谢。
这本书只能说是一本连续故事,作为一本小说看是很不够的;同时,这本书实际上是一本集体创作,我们仅是作了一番整理记录的工作。
马烽 西戎
1949年1月于兴县高家村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构建了一个庞大而又严密的叙事体系。它不是孤立地讲述某一个英雄的事迹,而是通过群像的方式,展现了一个集体在特定历史洪流中的命运浮沉。这种多线索的交织,让整个故事的张力倍增,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章会出现谁的转折点。我尤其喜欢作者处理历史背景的方式,它不是生硬地插入说明,而是自然地融入到人物的日常对话和行动之中,使得整个故事的逻辑性极强,读起来非常顺畅,完全不会有跳脱感。对于我这样对历史细节比较较真的读者来说,这种严谨的态度是非常加分的。它在提供情感共鸣的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理解那个时代复杂性的窗口。
评分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部作品的叙事声调是极其成熟和内敛的。它没有过多使用煽情的笔法,但其力量却如同深埋地下的岩浆,一旦爆发,势不可挡。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人物内心矛盾时的那种克制感,比如面对艰难抉择时的沉默,那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比长篇大论的内心独白更具穿透力。它成功地捕捉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精神气质——那种夹杂着淳朴、坚韧与牺牲精神的复杂底色。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格局似乎也被打开了,对“奉献”这个词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渗透在具体行动中的点滴积累。这部小说,无疑是那个时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评分坦白说,最初拿起这本书,我还有些担心会是那种刻板、说教式的红色题材。然而,一旦翻开扉页,那种扑面而来的真实感立刻抓住了我。叙事节奏张弛有度,高潮迭起之处,简直让人手不释卷,恨不得一口气读到天亮。文字功底非常扎实,不时出现的比喻和环境描写,如同电影镜头一般精准地将场景定格。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战争场面描写的冷静与克制,它没有过度渲染血腥,却通过细节捕捉到了残酷背后的坚韧。那种在绝境中迸发出的生命力,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有力量。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精神世界被某种强大的力量洗涤了一遍,对“英雄”二字的理解也变得更加立体和沉重。这不是简单的颂扬,而是一部充满生命力的历史侧写。
评分这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细品的厚重之作。我不是一次性读完的,而是断断续续地,让书中的情节和人物在我的生活中停留、发酵。每一次重读某个章节,都会有新的感悟。它最了不起的地方在于,它描绘的英雄们,并非神祇,而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正是这些普通人汇聚成了不朽的力量。书中对不同地域、不同背景人物的方言和习俗的细微处理,也体现了作者深厚的田野调查功底,为故事增添了浓郁的地域色彩和生活气息,让人感觉这些人物仿佛就生活在我们身边。这种源自生活的真实感,是很多空洞说教的作品无法比拟的。
评分这本小说描绘的那个年代,空气中似乎都弥漫着硝烟和理想主义的火花。我读完后,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是那些鲜活的面孔,他们为了信念义无反顾地奔赴战场,那种热血沸腾的感觉,即便隔着厚厚的书页,也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对人物心理的刻画极为细腻,每个人物都不是扁平化的符号,他们有挣扎、有迷茫,也有坚不可摧的意志力。比如,书中那个总是冲在最前面的老战士,他的每一次抉择都让人心头一紧,让人忍不住思考,在那种极端的环境下,究竟是什么支撑着他们做出牺牲?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挖掘,远超了一般的战争叙事,它触及到了信仰与生存的本质。我常常在想,如果是我身处那个时代,是否能做到像他们一样无畏?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充满了震撼与反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