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温暖 VS 人生困境
讲述我们都会经历的亲情窘境,
预演我们都会面临的晚年光景。
轻松的笔调难掩内心深处的伤感,
细腻的感触直戳我们遮掩的痛点。
每当查斯特试图跟父母谈谈“临终计划”时,他们总是不耐烦地回应:“我们能谈点开心的事吗?”但年老的父母总有离开的那天,一个独生女如何应对父母的晚年?查斯特用轻松幽默又充满伤感的笔调,记录了年老父母的人生最后几年……
本书给我们摊开了一个战场,既是老年人的战场,也是儿女的战场。老父老母在78岁的时候被他们的独生女儿抛在布鲁克林,他们日复一日老去,家里厚厚的污垢见证着他们的衰老无力。她十余年没有踏足布鲁克林,等到突然有一天吃错药似地猛回头,父母已经是快90岁的超高龄老人。此后她便开始了一段人在康涅狄格州,心系布鲁克林的生活。养老问题,不会因为国别而有大不同,尤其对生活在大都市的人而言。像罗兹·查斯特那样把父母送到养老院,也基本成为大势所趋的必然结局。即便如此,万一活成个“老不死”,自己的孩子可能也会像罗兹·查斯特那样担心金钱的问题,不停纠结于长辈这样不死不活要拖到什么时候。这听上去近乎残忍,但是这样的心理活动也在人性的范畴之内。显然,作者并不崇尚温情脉脉,而是剔骨剥皮,把真实的人性赤裸裸展示出来。作者文字幽默,又擅长以漫画表达。漫画带来了强烈的生活感,幽默的文字掩不住深切的忧伤。所谓笑中带泪正是作者的文风。本书入选美国国家图书奖名单,并获评为纽约时报*佳图书。
罗兹·查斯特,出生于布鲁克林。1978年开始为《纽约客》杂志绘制插画,至今已为《纽约客》绘制了一千多幅插画。查斯特创作、绘制了许多作品,如What I Hate: From A to Z,和她的插画作品集The Party After You Left and Theories of Everything。同时,她还是《美国2016年度*佳漫画选》的编辑,并为美国著名作家加尔文·特里林的《不公平!不公平!》(No Fair! No Fair! ) 和丹尼尔·梅纳克(Daniel Menaker)的新作 The African Svelte等书绘制插画。
引言
1.先兆
2.重返故里
3.老年人的律师
4.加拉帕戈斯
5.跌倒
6.迈蒙尼德医院
7.日落综合症
8.一个时代的终结
9.搬家
10.老公寓
11.老年之家
12.下一步
13.一地纸巾
14.父亲死后
15.落单的伊丽莎白
16.睡前故事
17.藏身茧中
18.终点
尾声
译后记
多年前看过一部电影《老无所依》,我好像当场被一梭子子弹击中;多年后译《我们能谈点开心的事吗?》,我再次有种被子弹击中的感觉。那团多年前蒙在心头的阴影变得愈加浓重。
看《老无所依》的那年,我尚未步入婚姻,但已经属于大龄剩女的范畴。待到后来一路豕突狼奔般跌至中年,才顿悟似的随大流结婚生子,有了孩子之后重新胆战心惊起来——这次不是担心老无所依,而是焦虑自己的孩子会不会承受不必承受的重负,包括心理上的,比如类似作者罗兹·查斯特遭遇的心理折磨:你妈妈好老,你爸爸也好老。作者憎恨自己长大的地方布鲁克林,正是在那里她度过了不快乐的童年。甚至,她从来不曾缅怀过无忧无虑的青春,因为她从来都没有经历过那样的日子。
这本书给我们摊开了一个战场,既是老年人的战场,也是儿女的战场。老父老母在78岁的时候被他们的独生女儿抛在布鲁克林,他们日复一日老去,家里厚厚的污垢见证着他们的衰老无力。女儿和丈夫、孩子搬去康涅狄格州,她坦率得让人惊奇:“抗拒、回避、自私、懒惰,日复一日地忙忙碌碌(两个孩子!漫画截稿!购物!),这些只不过是一部分的藉口而已。真实原因是:我不想回去。”
她十余年没有踏足布鲁克林,等到突然有一天吃错药似地猛回头,父母已经是快90岁的超高龄老人。此后她便开始了一段人在康涅狄格州,心系布鲁克林的生活。
作者文字幽默,又擅长以漫画表达。漫画带来了强烈的生活感,幽默的文字掩不住深切的忧伤。所谓笑中带泪正是作者的文风。
这也是我们和我们的孩子所要面临的境况。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生活压力的日益增大,结婚年龄的遥遥无期,造就了很多高龄爸妈的诞生。待到孩子成年后远走他乡,家里只剩独居的父母,养老问题再次成为不可回避的社会现象。随着二胎政策的全面放开,赶着再生一个的“70后”必然也会沦为二宝的高龄爸妈。而失独家庭中的二胎宝宝,必然会与超高龄爸妈狭路相逢。这些二宝们,必然也会经受罗兹·查斯特所遭遇的心路历程,虽然彼此生在不同的国度。
养老问题,不会因为国别而有大不同,尤其对生活在大都市的人而言。像罗兹·查斯特那样把父母送到养老院,也基本成为大势所趋的必然结局。即便如此,万一活成个“老不死”,自己的孩子可能也会像罗兹·查斯特那样担心金钱的问题,不停纠结于长辈这样不死不活要拖到什么时候。这听上去近乎残忍,但是这样的心理活动也在人性的范畴之内。显然,作者并不崇尚温情脉脉,而是剔骨剥皮,把最真实的人性赤裸裸展示出来。
在作者父亲去世的当晚,她把母亲带回自己家。夜里老母亲大便失禁,经受着因为衰老而遭致的羞辱。此后,母女二人绝口不提此事。女儿以为母亲忘记了。不料一年后,母亲却说:
“我知道你为什么不让我去你家,你是怕我拉得哪儿都是屎。”再看看女儿的反应:她这么说并不确切。我不让她来我家,只是因为我不想让她来。
老父老母只有一个去处:养老院。焦虑一生的父亲饱尝骨折和褥疮的百般折磨后离开了人世;母亲好长时间都是只会吃吃睡睡的“机器人”,临终前肚子还烂了个洞,粪便不停地从里面涌出。老年的哀愁啊,就是这样令人无比伤感。虽生犹死,死前早已远离世界好多年。用作者的话说:“他们已经与社交绝缘,他们只拥有彼此这一面镜子。”
翻译此书的过程,我像个神经搭错的人一样又哭又笑,一再感叹生活像一个张着巨嘴的怪兽,随时要把人吞掉。人类只不过是生活的一个弱小猎物,这个巨嘴怪兽只需坐等在你老去的那一站,必然毫不费力把你擒获。好在生活除了张着巨嘴等着吞吃你,它还会给你许多别的恩赐,比如养儿育女的快乐,怀抱理想的暗喜,哪怕只是一次合胃口的午后的茶点呢……
心酸之中藏有温暖,比如,罗兹·查斯特一直想要与母亲达成解甚至是成为朋友,直到母亲临终前她还在争取。她把父母的骨灰放在家中的储藏室。“也许,只有我彻底放弃与我母亲修好的愿望,我才知道怎么安置他们的骨灰。也许,我永远都不知道如何才能安放他们。”
最后的最后,温暖再次升级。她在父母离开人间多年之后,仍然会梦到他们。“我母亲总爱这样进入我的梦中:我正打算和朋友、丈夫或者是孩子去某个地方,她突然倒下,我只好去照顾她;我父亲则爱现身我家厨房的料理台那里。他端坐着品茶看报,俨然是个不再焦虑的人。”
感谢尚飞的信任,把这本火爆的书交到我的手上。感谢闺蜜宋晓雯,在我家借宿的时候熬到半夜通读书稿。感谢男蜜汪跃华,把我从面对手写体的不知所措中拯救出来。感谢好朋友赵彦以及好朋友的好朋友羊凯江。感谢一直不离不弃的家人,在我焦虑不堪时总不忘记帮我端茶上水。最后一定要感谢我的女儿,在我埋头苦译的时候,她懂得乖乖地一个人在旁边玩耍。
康华
2015年11月
坦率地说,我对这种偏向个人内心探索的作品通常抱有审慎的态度,总担心会过于晦涩难懂。但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巧妙,它将那些深沉的情感和哲思,包裹在一层看似随性、近乎于日常对话的外衣之下。阅读过程就像是和一位老朋友在深夜里聊天,话题可能天南地北,但每一次交谈都精准地击中了某个敏感点。尤其是一些片段,那种突如其来的幽默感和随之而来的淡淡忧伤交织在一起,处理得极其自然,丝毫没有矫揉造作的痕迹。这种平衡感在文学作品中是很难把握的,很多时候,想要表达深刻,就容易陷入沉重,但作者找到了那个完美的支点,让沉重变得可以承受,让轻盈中带着力量。
评分阅读的体验是极其私密的,而这本书恰好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环境,让我可以放心地暴露自己的某些情绪。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反而有一种“我也经历过”的共情。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沉默”的处理。在很多重要的情感爆发点,文字反而退居其次,甚至完全消失,所有的信息都浓缩在那几帧静止的画面里。这要求读者必须调动起自己的共情能力,去解读画面中那些细微的张力。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很大一部分在于它教会了我们如何去观察生活中的“非语言信息”——那些被我们日常忽略掉的,但其实最能说明问题的瞬间。它不是那种读完就能立刻总结出中心思想的作品,而更像是一段持续的发酵过程,需要时间去沉淀和消化,才能品出其真正的醇厚。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例!每一个分镜的布局、文字与图像的互动关系,都经过了深思熟虑。我注意到作者经常会使用大面积的留白来强调某个关键信息,或者用紧凑的、几乎要溢出画框的密集构图来表现内心的压抑和焦躁。这种视觉语言的切换,比单纯依靠文字的起伏更加直观有力。我甚至能感受到作者在设计每一页时的那种“呼吸感”,有时是长而舒缓的一口气,有时是急促的喘息。对于那些热爱视觉艺术的读者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故事,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用二维空间讲述复杂情绪的实验报告。它挑战了我们对传统叙事顺序的期待,让人不得不停下来,反复揣摩每一个画格背后的意图。
评分这本漫画的画风简直太戳我了!那种粗犷中带着细腻的笔触,色彩的运用大胆又和谐,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进行一场视觉盛宴。尤其是人物的表情刻画,寥寥数笔就能将那种复杂、难以言喻的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有时候一个眼神,一个肢体的小动作,比大段的文字描述还要有力。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构建场景时对光影的处理,那种氛围感一下子就能把我拉进故事里,仿佛我就是那个在街角驻足的观察者,感受着角色内心的波澜。故事节奏的把控也非常到位,有张有弛,高潮迭起,总能在我以为要松懈下来的时候,突然抛出一个让人心头一紧的转折。读完之后,那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久久不能散去,总想回头去重新品味那些之前可能忽略的细节,比如背景里一闪而过的小物件,都仿佛暗藏着更深的故事线索。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首先被它的装帧设计吸引住了。厚实的纸张,很有质感,那种油墨散发出来的淡淡的油墨香气,一下子就唤醒了我对传统实体书的依恋。现在的很多作品为了追求速度和效率,常常忽略了载体的体验感,但这本书显然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故事本身的内容,虽然没有直接去解读那些宏大的主题,但它却以一种非常生活化、甚至有些琐碎的方式,触碰到了现代人内心深处最柔软、最真实的角落。它不试图去说教,不强加观点,而是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那些难以启齿的挣扎与释然。我感觉作者非常懂得“留白”的艺术,很多时候,情节的推进是跳跃式的,但正是这种跳跃,留给了读者极大的想象空间去填补空白,让每个人都能在阅读过程中,投射入自己独有的经验和感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