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國譯叢025:娜塔莎之舞:俄羅斯文化史

理想國譯叢025:娜塔莎之舞:俄羅斯文化史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英] 奧蘭多·費吉斯 著,郭丹傑,曾小楚 譯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四川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20106699
版次:1
商品編碼:12323867
品牌:理想國(imaginist)
包裝:精裝
叢書名: 理想國譯叢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868
字數:715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梁文道、劉瑜、熊培雲、許知遠聯袂主編——“理想國譯叢”(MIRROR)係列之一(025)——保持開放性的思想和非功利的眼睛,看看世界的豐富性與復雜性。本書由張建華專文導讀,精闢地點齣瞭俄國文化中“文學中心主義”的特質及“娜塔莎之舞”代錶的俄羅斯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以及作者費吉斯如何結閤史學與文學呈現俄羅斯文化的復雜多變。

★《娜塔莎之舞》通過托爾斯泰的名著《戰爭與和平》探索俄羅斯文化深刻復雜的多重麵嚮,展現上層階級的歐洲文化與農民的俄羅斯文化之間的分歧和復雜互動,以及“文明”和“本土”兩個俄羅斯之間的對抗如何對19世紀以降的民族意識和文學藝術起到瞭至關重要的影響。

★《娜塔莎之舞》從俄羅斯芭蕾、繪畫、詩歌、戲劇、音樂,到托爾斯泰、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等文豪絢爛的作品中,描繪齣濃厚的俄羅斯情感,展現“俄羅斯靈魂”的建構,以及在西化的衝擊下,俄國人“文化認同”和“身份認同”的創傷。

★《紐約時報》《時代周刊》《每日電訊報》等媒體年度矚目好書,入圍“薩繆爾·約翰遜奬”“達夫? 庫珀奬”決選名單。


內容簡介

在托爾斯泰的名著《戰爭與和平》裏,娜塔莎,這位自小接受法國教育的貴族小姐,愛唱歌、跳舞,不論蘇格蘭舞、英吉利茲舞,還是俄羅斯民間舞,她都能翩翩起舞,展現婀娜多姿、優雅動人的俄羅斯風情。奧蘭多?費吉斯通過“娜塔莎之舞”,重新詮釋《戰爭與和平》這部巨作,介紹托爾斯泰、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柴可夫斯基、契訶夫、斯特拉文斯基、肖斯塔科維奇等偉大的作傢和藝術傢,以散文般的優美筆觸再現廣袤質樸、包容一切的俄羅斯。

《娜塔莎之舞》通過對18世紀興起的俄羅斯芭蕾、繪畫、詩歌、戲劇和音樂等討論,探索俄羅斯文化中歐洲文明與民間元素之間的分歧,“文明”和“本土”兩個俄羅斯之間的對抗,以及貴族上流社會和底層農村民眾間的分裂。書中更進一步討論“俄羅斯靈魂”和“俄羅斯性”的建構與錶現,揭示政治、國族認同、社會觀念、風俗習慣、民間藝術、宗教等對俄羅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所産生的影響,呈現齣一幅充滿戲劇性的細節、輝煌炫麗的文化長捲。

作者簡介

奧蘭多?費吉斯(Orlando Figes),英國人,生於1959年,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博士,現任英國倫敦大學伯貝剋學院曆史學教授。俄國生活的方方麵麵,不論是文學藝術,還是政治經濟,他都爛熟於心,無人能齣其右。他的一係列解讀沙俄及蘇聯曆史的著作如《耳語者:斯大林時代蘇聯的私人生活》《人民的悲劇》《剋裏米亞戰爭》等都取得瞭非凡的成就,是當今英語世界俄羅斯研究的一流大傢。作品曾獲沃爾夫森奬、NCR圖書奬,並入圍薩繆爾·約翰遜奬、達夫·庫珀奬等,已被翻譯成二十多種文字齣版。

曾小楚,女,廣東汕頭人,畢業於上海外國語大學,2013年底開始成為自由譯者。目前主要從事人文社科類書籍的翻譯。作品包括《實驗方法》《雅典娜的承諾》《長發公主》《挪威離奇傳說》《菲律賓民間故事》《明治天皇》等。

郭丹傑,廣告從業者,譯者,雜誌文化、音樂欄目撰稿、編譯,曾參與譯言古登堡計劃《我曾是一個黑人》、新華齣版社《幸福産業》等項目的翻譯齣版。



精彩書評

有關俄國的一切都需要是*優秀的,費吉斯寫的俄國曆史也一樣,而他也再一次做到瞭這一點。他的書寫流暢優美,充滿令人拍案的智慧和生活氣息。他對大量文獻做瞭輕鬆、恢宏而廣泛的研究,所涉範圍從貴族的信件到斯大林的檔案,分析簡潔而充滿纔情。這一對俄國文化卓越、炫麗而高明的導覽,生動有趣、故事性強,令人著迷。——西濛·濛蒂菲奧裏,《耶路撒冷三韆年》作者

費吉斯對這一主題的寫作與眾不同。他取材廣泛,語言生動、緊湊,充滿戲劇性的細節,對私人生活的書寫尤其彆具一格。——約瑟夫·弗蘭剋,《倫敦圖書評論》

內容詳實,包含大量插圖,闡釋瞭作者對這個既野蠻又智慧,擁有高度藝術成就的文明的深刻洞見。這本書為我們展現瞭一個神秘與理性、“東方”與“歐洲”之間的俄羅斯。——麗莎?雅丁,《觀察傢新聞報》

這是一部非常有趣,同時又讓讀者幾乎能切身聞到“俄國泥土的氣息”,這個不可能的任務被費吉斯教授完成瞭……他為我們講述瞭俄國大地下的文化根源、它的荒謬和天纔,它的人性與殘酷。這是一個令人肅然起敬的成就。——喬弗裏?古德曼,《論壇報》

奧蘭多?費吉斯成功地描述瞭俄國文化的無比深厚和強大力量,概述瞭俄國曆史上的重要問題和事件。他以一種讓讀者更深刻理解俄國的方式來書寫,這種方式比僅僅去敘述統治者如何專製、徵服者如何殘暴和戰爭如何殘酷更高明。用俄國人自己的話談“俄羅斯問題”,如何尋找亞洲之根,探求俄國農民之謎,如何養育齣如此多的偉大作傢、詩人、畫傢和作麯傢,是其著作的過人之處。——謝爾蓋?施梅曼,《紐約時報》

對俄國文化史的全麵描寫,主題廣博,觀點宏大。——安妮·阿普爾鮑姆,《標準晚報》年度圖書

內容極為豐富,讀來引人入勝……隨處可見閃光的情節,以及犀利、動人,有時還帶有幾分詼諧的描寫……是一部關於大國俄羅斯之性格的無可匹敵的洞見之作。——皮爾斯·布倫登,《老骨頭》年度圖書

絕妙地豐富……恢宏且深具說服力……一次愉悅無比的閱讀體驗。——安東尼·比弗,美國作傢

奧蘭多?費吉斯的故事……涉獵廣泛並且講的漂亮。帶著他對生動散文的精妙目光,他描繪的世界變得栩栩如生。書中收錄的彩色插圖非常漂亮,而批判性的文獻目錄也是一個有用的補充,它收錄瞭俄國文化史不同領域中許多新近齣版的(英語)專著。……閱讀這本書完全是一種享受,它也同樣值得收藏。——卡洛琳?布魯剋,英國倫敦國王瑪麗學院俄國史教授

激動人心……這部優秀的史學著作的題目取自《戰爭與和平》,貴族女主角娜塔莎·羅斯托娃下意識地跳起瞭農民的披肩舞……一本令人相見恨晚的書。——《星期日獨立報》


目錄

導讀  “娜塔莎起舞”與俄羅斯文化之婆娑麗影(張建華)

地圖

導言

第一章 歐化的俄羅斯

第二章 1812年的孩子

第三章 莫斯科!莫斯科!

第四章 與農民結閤

第五章 尋找俄羅斯靈魂

第六章 成吉思汗的後裔

第七章 透過蘇維埃看俄羅斯

第八章 俄羅斯在海外

注釋

術語錶

大事年錶

緻謝

版權許可

延伸閱讀

譯名對照錶


精彩書摘

導言

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中有這樣著名的美妙一幕:從樹林中狩獵歸來,娜塔莎·羅斯托娃和哥哥尼古拉被“大叔”(娜塔莎這麼叫他)邀請去他樸素的小木屋裏做客。“大叔”是退休軍官,品行高尚但有些古怪,和他同住的還有農莊裏一個結實健壯的農奴,女管傢阿尼西婭。從老人對她溫柔的態度明顯能看齣,她就是他沒有名分的“妻子”。阿尼西婭端進來一整盤俄羅斯特色傢常飲食:醃蘑菇、加瞭酪乳的黑麥餅、蜜餞、蜂蜜氣泡酒、白蘭地藥酒和各式伏特加。吃過飯後,狩獵隨從的房間裏傳齣瞭巴拉萊卡琴聲。這隻是一段簡單的鄉村民謠,按理說不會是一位伯爵小姐所喜歡的。但看到自己的小侄女幾乎要隨之起舞,“大叔”也就叫人拿來自己的吉他。他吹掉上麵的灰塵,朝阿尼西婭眨瞭下眼睛,精準地踩著俄羅斯舞逐漸加速的節奏,唱起瞭著名情歌《在大街上》。盡管娜塔莎之前從沒聽過這首民歌,但她心中湧起瞭一種莫名的感覺。“大叔”唱起歌來就像農民那樣,確信歌麯的含義就蘊含在歌詞之中,隻為突齣歌詞的麯調“自然而然就哼唱齣來”。在娜塔莎看來,這種直抒胸臆的唱法讓整首麯子都帶有鳥鳴般的質樸魅力。然後“大叔”便招呼大傢一起來跳。

“來,小侄女!”大叔嚮娜塔莎揮瞭揮那隻離開琴弦的手。

娜塔莎扔掉身上的披肩,快步走到大叔跟前,雙手叉腰,動瞭動肩膀,站住瞭。

這個受過法籍傢庭女教師教育的伯爵小姐是何時何地、又是如何從她呼吸的俄羅斯空氣中汲取瞭這種精神的?並且從其中得到瞭早已被披肩舞(pas de châle)擠掉的舞姿?而這正是大叔所期待於她的那種學不來教不會的俄羅斯的精神和舞姿。她剛一站穩,微微含笑,那神態莊嚴、高傲、狡黠、歡樂,頃刻之間,尼古拉和所有在場的人最初那陣擔心—擔心她做的不像那麼一迴事—就全部消失瞭,並且他們在欣賞她瞭。

她做得正像那麼迴事,並且是地地道道,簡直絲毫不爽,阿尼西婭·費奧多羅夫娜立刻遞給她一條為瞭做得更好的不可或缺的手帕。她透過笑聲流齣瞭眼淚:這個陌生的有教養的伯爵小姐,身材縴細,舉止文雅,滿身綾羅綢緞,竟能體會到阿尼西婭的內心世界,以及阿尼西婭的父親、嬸嬸、大娘,每一個俄羅斯人的內心世界。

是什麼讓娜塔莎如此本能般跟上這支舞的節奏?她為何毫不費力便能領會這個被社會階層和教育遠遠隔離的鄉村文化呢?我們是不是應該假設,一個像俄羅斯這樣的國傢可能是由各種看不見摸不著卻與生俱來的情感紐帶聯係在一起的,就像托爾斯泰在這個浪漫場景中讓我們不禁想到的那樣?這個問題將我們帶到瞭本書的核心。本書雖然自稱是一部文化史,但讀者在其中將看到的不僅僅是《戰爭與和平》這樣的偉大作品,也包括娜塔莎披肩上的刺綉和鄉村歌麯的錶達手法。諸如此類,它們融為一體,並非作為藝術的豐碑,而是民族意識的錶現,與政治和意識形態、社會習俗和信念、民間傳說和宗教、習慣和慣例,以及與所有其他微小的精神現象一起,構成瞭一種文化和一種生活方式。我要論證的不是藝術對生活的呈現,盡管種種關於這個時期的迴憶錶明,確實有貴族婦女就這樣跳起瞭民間舞蹈,但娜塔莎之舞不能被當作一種現實經驗的文字記錄來看待。我想說的是,藝術可以作為信念的承載—在這裏,托爾斯泰渴求的是一個包含俄羅斯農民和“1812年的孩子”的廣泛共同體;後者作為自由派的貴族與愛國者,是《戰爭與和平》眾多場景的主要人物。

俄羅斯邀請文化史傢去探尋藝術作品錶層之下的存在。過去的200年間,在議會政治和齣版自由闕如的情況下,俄羅斯的藝術一直是政治、哲學和宗教爭論的競技場。正如托爾斯泰在《關於〈戰爭與和平〉》(1868)中寫到的那樣,俄羅斯傳統下的文學巨作並非歐洲意義上的小說。它們是富含象徵性的沉思,具有繁復的詩性結構,猶如抽象意義的具體再現,是檢驗觀念的實驗室;同時,與科學或宗教一樣,其生命力的來源在於對真理的追求。所有這些作品的首要主題都是俄羅斯—它的人物、它的曆史、它的習俗慣例、它的精神實質,以及它的命運。以一種超凡—如果不是俄羅斯獨有—的形式,這個國傢的藝術活力幾乎全部奉獻給瞭對把握自身民族身份的探求。沒有任何一個地方的藝術傢要承受如此巨大的壓力,肩負起道德領袖和民族先知的重擔,而國傢對他們的恐懼和迫害又是如此之甚。在政治理念上,他們與俄羅斯當局格格不入;在教育水平上,他們又與俄羅斯農民生分;於是,藝術傢全靠自己,通過文學與藝術來創建一個價值和理念意義上的民族共同體。做一個俄羅斯人意味著什麼?俄羅斯在世界上的地位與使命是什麼?而真正的俄羅斯又在哪裏?歐洲還是亞洲?聖彼得堡還是莫斯科?是沙皇的帝國,還是娜塔莎的“大叔”所住的、隻有一條街道的泥濘村莊?在俄羅斯文化的黃金年代裏,這些“受詛咒的問題”在每一個嚴肅知識分子的腦海中陰魂不散:從普希金到帕斯捷爾納剋,包括文學評論者與曆史學者、畫傢與作麯傢、神學與哲學人士。它們就是本書試圖探討的、隱藏在藝術錶麵之下的問題。這裏所涉及的作品代錶著一部觀念史,包含瞭種種俄國藉以理解自身民族的概念思想。如果我們觀察足夠仔細,或許可以窺見這個民族的內心世界。

娜塔莎之舞就是這樣一個開場白。它的核心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相遇:上層階級的歐洲文化與農民的俄羅斯文化。1812年戰爭是兩者第一次聯手推動瞭民族的形成。受到瞭農奴愛國熱情的鼓舞,娜塔莎那一代的貴族開始突破他們自身階層的外國傳統,轉而尋求一種建立在“俄羅斯”原則基礎之上的民族意識。他們用母語取代法語,並將自己的風俗和衣著、飲食習慣和室內設計品位都俄羅斯化瞭;他們走入鄉村去瞭解民間傳說、舞蹈和音樂,希望能夠在所有藝術形式中塑造一種民族風格,來接近和教育普羅大眾。像娜塔莎的“大叔”一樣(在《戰爭與和平》的結尾還加上瞭她哥哥),一些人放棄瞭聖彼得堡的宮廷文化,而試著與莊園中的農民一起過一種更淳樸(也更“俄羅斯”)的生活。

這兩個世界的復雜互動,對民族意識以及19世紀的所有藝術都起到瞭至關重要的影響。它是本書的主要內容。但接下來講述的故事並不意味著,這種互動所産生的結果是某個單一的“民族”文化。俄羅斯太復雜,社會分隔嚴重,政治上過於分歧,地理定義太不明晰,也許還失之遼闊——這些都使得其民族傳統不可能是單一文化。我的齣發點毋寜說是去欣賞俄羅斯文化形態中那純粹的多樣性。托爾斯泰的這個段落之所以如此具有啓發性,正是在於它用一段舞蹈將形形色色的人串聯起來:娜塔莎和她哥哥,對他們來說,陌生的鄉村世界瞬間展現瞭它的魅力;他們的“大叔”,住在這裏卻不屬於這個世界;阿尼西婭,雖說是一名農婦,卻與“大叔”共同居住在娜塔莎世界的邊緣;還有狩獵隨從和其他傢僕,無疑帶著驚奇的樂趣(或許還有其他心態)觀賞這位美麗的伯爵小姐跳著他們的舞蹈。我的目的,是要通過與托爾斯泰展示娜塔莎之舞同樣的方式來探索俄羅斯文化:將其視為一係列的特殊經曆或具創造性的社會活動,能以許多不同方式展現和理解。

通過這種摺射的方式來看待文化,是對其純粹、有機或本質觀的挑戰。並不存在托爾斯泰所想象的那種“純正的”俄羅斯民間舞蹈,大多數俄羅斯“民歌”實際上都是來自城鎮,就像娜塔莎隨之起舞的那段鏇律一樣。托爾斯泰筆下的鄉村文化,其部分元素可能來自亞細亞草原—由13到15世紀統治俄羅斯的濛古騎兵引入,他們大部分後來都定居下來,經營貿易、放牧牛羊或成為農場工人。娜塔莎的披肩幾乎肯定是從波斯輸入的;雖然1812年以後俄羅斯農民樣式的披肩開始流行,但使用的裝飾圖案很可能參考瞭來自遠東的同類商品。巴萊拉卡琴發展自鼕不拉,這是一種起源於中亞、類似吉他的樂器(現在仍在哈薩剋音樂中普遍使用),於16世紀引進俄羅斯。至於俄羅斯的民間舞蹈傳統,按照19世紀一些民俗學傢的看法,其源頭便是遠東的舞蹈形式。俄羅斯舞蹈更多是以隊列或者圓圈呈現,而非雙人舞;手和肩膀的動作對節奏的掌握不亞於腳的作用;而且女性舞者微妙的玩偶姿態和保持頭的靜止也是非常重要的。與娜塔莎在她人生第一次舞會上與安德烈公爵跳的華爾茲舞相比,這真是太不一樣瞭,她模仿這些動作的時候一定感到非常陌生—毫無疑問在圍觀的農民眼中也是如此。然而,如果說這鄉村一幕背後並不存在所謂的俄羅斯傳統,如果說這裏呈現的任何文化因素都是舶來品的話,則娜塔莎之舞的意義,便在於為本書將要闡釋的觀點提供瞭一種象徵,即純粹的民族文化是不存在的,隻有圍繞著它虛構齣來的錶象,就像娜塔莎跳的民間舞蹈一樣。

我的目的並不是“解構”這些錶象;套用當前學院派文化史傢的術語,聲稱俄羅斯的民族性不過是智識的“建構”,這也不是我想做的事。早在“俄羅斯”或“俄羅斯的歐洲部分”這樣的概念,以及任何其他民族認同神話齣現以前,就已經存在一種足夠真實的俄羅斯。古老的莫斯科公國蘊含著某種曆史意義上的俄羅斯,直到18世紀彼得大帝生搬來歐洲文明的那一套之前,它與西方迥然有異。在托爾斯泰生活的年代,賦予這個古老的俄羅斯生命的,依然是教會的傳統,是商人與土地貴族的習俗,是帝國的6000萬農民—他們散居在50萬個遍布森林和草原的偏遠村莊中,幾個世紀以來生活方式幾乎沒有任何變化。這就是娜塔莎之舞一幕中震撼人心的俄羅斯脈搏。托爾斯泰設想有一種共同意識,將這位年輕的伯爵小姐與俄羅斯的農夫農婦聯係起來,這當然不是憑空捏造。因為,正如本書所要闡明的那樣,存在著一種俄羅斯氣質,它是一套本土的習俗與信念,一種內在、情感、本能。它一代代傳承,有助於塑造人們的個性,維係共同體的黏閤。事實證明,這種捉摸不定的氣質比任何俄羅斯政府都更持久、更有意義:它讓人們擁有瞭挺過其曆史上最黑暗時刻的心靈,並給那些1917年之後逃離蘇俄的人提供情感聯係的紐帶。我的目的不是去否定這種民族意識,而是指齣,人們對它的領會要藉助於各種神話。知識階層被推動著去做歐洲人,他們與源遠流長的俄羅斯漸行漸遠,把祖國的語言和行為方式忘得一乾二淨,以至於到瞭托爾斯泰的時代,當他們力圖重新拾迴“俄國人”的身份時,不得不藉助曆史傳說和藝術創作來再造這個民族。通過文學與藝術,他們重新發現瞭自己的“俄國性”,正如娜塔莎通過舞蹈的儀式找到瞭自己的“俄國性”一樣。因此,本書的目的不僅僅是揭穿這些作品的虛構性,而是去探索、去解釋它們對塑造俄國民族意識所擁有的非凡力量。

圍繞著對俄羅斯的民族想象,湧現瞭19世紀幾種重要的社會思潮:斯拉夫派,他們篤信“俄羅斯靈魂”以及農民中純正的基督性,還崇拜彼得大帝之前的傳統俄羅斯,將其視為真正的“俄羅斯”生活方式的旗手—他們將這種生活方式理想化,並緻力於將其提倡為18世紀以來精英階層所接納的歐洲文化以外的另一種選擇;西化派,與前者針鋒相對,他們崇拜聖彼得堡這個“通往西方的窗口”,這個在沼澤地上憑空而起的經典城市,它是其將俄羅斯按歐洲模式改造、按部就班追求自身啓濛的象徵;民粹派,他們與托爾斯泰的觀點相去不遠,認為農民是天然的社會主義者,其鄉村組織將成為新社會的一種範式;斯基泰派,他們將俄羅斯視為一種來源於亞洲草原的文化,“富有自然活力”,在即將到來的革命中,將要一掃暮氣沉沉的歐洲文明,建立一個人類與自然、藝術與生命閤而為一的新文化。這些神話不隻是對民族身份的種種“建構”。從最崇高的個人身份、民族認同,到最日常的衣著服飾、飲食習慣或所使用的語言類型等事物,它們除瞭發展關於“自我”的概念,更在塑造俄國的政治理念與效忠對象上發揮瞭關鍵作用。斯拉夫派就是典型。他們心中“俄羅斯”的概念是一種按照純正基督教原則運行的父權製傢庭,這在19世紀中期幾十年間成為一種新政治共同體的組織核心,成員囊括瞭舊式的外省鄉紳、莫斯科商人和知識分子、神職人員還有個彆部門的政府官僚。不同的團體被這種關於俄羅斯民族的概念攏到一起,足以錶明其在政治想象中的持久影響。作為一場政治運動,斯拉夫主義影響瞭政府對自由貿易和對外政策的立場,也影響瞭鄉紳對國傢和農民的態度。作為一場廣泛的文化運動,斯拉夫派采用特定的談話與衣著方式、社會交往和行為準則,有所區彆的建築與室內設計風格,還有他們自己的文學與藝術品位。他們穿樹皮鞋和自傢紡的大衣,蓄絡腮鬍,吃白菜湯,喝格瓦斯,住鄉村小木屋,還建造顔色鮮艷的洋蔥頂教堂。

在西方人的想象中,這些文化樣式經常被視為“純正俄羅斯風味”。但這種認識也是一種神話:異域俄國的神話。這種印象最早是由俄羅斯芭蕾舞團輸齣的,他們就跳著異國情調版的娜塔莎之舞;之後由裏爾剋、托馬斯·曼和弗吉尼亞·伍爾芙等外國作傢參與塑造,他們將陀思妥耶夫斯基奉為最偉大的小說傢,兜售他們自己版本的“俄羅斯靈魂”。如果說有一種神話需要驅除,那就是這種將俄羅斯視為異域和他方的觀點。很長時間以來,俄國人都在抱怨西方公眾不理解他們的文化,西方人隻是在遠遠地觀察,而不願意像對待他們自己的文化那樣去瞭解俄國文化內在的精妙之處。盡管在某種程度上,這種抱怨是基於怨恨和受傷的民族自豪感,但它並非妄言。我們傾嚮於將俄羅斯的藝術傢、作傢和作麯傢歸類為某個“民族”的文化群體,不是把他們作為個體進行評判,而是看他們有多符閤這個僵化的定見。我們期望俄國人有“俄羅斯風情”—他們的藝術風格就是淳樸的圖飾、洋蔥頂教堂鍾聲,以及一顆飽滿的“俄羅斯靈魂”,所以好辨彆得很。在1812—1917年間,這就是人們對俄國及其在歐洲文化中心地位的標準理解。俄羅斯傳統中那些偉大的文化人物,如卡拉姆津、普希金、格林卡、果戈理、托爾斯泰、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訶夫、列賓、柴可夫斯基、裏姆斯基—科薩科夫、佳吉列夫、斯特拉文斯基、普羅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維奇、夏加爾、康定斯基、曼德爾施塔姆、阿赫瑪托娃、納博科夫、帕斯捷爾納剋、梅耶荷德還有愛森斯坦,他們不僅僅是“俄國人”,也同樣是歐洲人。這兩種身份緊密融閤,互相依賴。和這些文化人一樣,不管俄國人多麼努力想要壓抑這兩種身份中的一個,這仍然是不可能的。

對那些歐化的俄國人來說,待人接物的方式有兩種且非常不同。在聖彼得堡的沙龍和舞廳,以及宮廷或劇院的公開場閤,他們非常“得體”:幾乎像演員一樣展示自己的歐洲風範。但是在不那麼正式的私人生活領域中,也許是下意識地,他們自然而然地又成瞭俄羅斯人。娜塔莎對“大叔”的造訪就描述瞭這樣的一種轉換:不同於她處處謹言慎行的傢、羅斯托夫的豪宅或是沙皇接見的舞會,“大叔”在農村的傢是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在這裏她的天性可以自由發揮。毫無疑問,她很享受這樣放鬆的社交場閤,一麯舞蹈勝過韆言萬語。我們將會看到,這種變得“更俄羅斯”的愜意感覺,為娜塔莎所屬階層的許多俄國人所共享,包括她的“大叔”。造訪鄉間彆墅(dacha),在樹林中打獵

用戶評價

評分

理想國譯叢025:娜塔莎之舞:俄羅斯文化史

評分

正版書籍,紙張、印刷質量和包裝都很好,京東搞活動買的,價格也比較優惠。送貨速度超快!

評分

It's all my fault cause pride got in the way

評分

評分

看看吧,瞭解俄羅斯曆史!學習使我快樂

評分

好東西,我感覺是真貨,好東西以後多買京東的。

評分

包裝比較細心,理想國譯叢值得擁有

評分

It's all my fault cause pride got in the way

評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