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罗佩“狄公探案小说”的背景是久远的初唐社会,但讲述方式却是现代的,中国传统文化被浸润在小说的情境中,服饰、器物、绘画、雕塑、建筑等中国元素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中国文化,在不经意间缓缓流动着,构成一幅丰富多彩的中国图画,没有丝毫的隔膜感。小说创作的灵感来源于公案小说,但叙事却完全是西方推理小说的叙事,在整个案件的推演、勘察过程中,读者一直是不自觉地被带入情境中,抽丝剥茧,直到zui终找出答案。这种互动式、体验式的交流方式,是高罗佩探案小说的成功之处,也是至今仍为广大读者喜爱的原因之一。
本书是《大唐狄公探案全译·高罗佩绣像本》之一种。
一向崇尚法令的狄公居然收受贿赂,甚至还用贿金请邻县县令为他物色妓女,并买回家中作妾!这真是匪夷所思。佛教势力如日中天,影响朝政,狄公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查办佛寺僧人,此举是否明智,他能否安然脱身?二十多年前发生在广州的灭门血案,苦主为何跑到浦阳来申冤?一行人前往废弃的道观察探,在巨大的铜钟下发现一具枯骨。案件似乎有了转机,不想反被凶手困在铜钟之内。空气愈发稀薄,狄公究竟要如何才能脱险?
铜钟奇案中,依然是案中有案,构思精巧。虽是高罗佩早期的探案小说,但可以说是其探案小说中的精品,充分体现出高罗佩对于中国文化的深刻解读。
高罗佩(1910—1967),本名罗伯特.范.古利克(Robert Van Gulik),荷兰汉学家、东方学家、外交家、翻译家、小说家。作为荷兰职业外交官,他通晓英、法、德、汉、阿拉伯、日、藏、梵文等15种语言文字。高罗佩一生著述颇丰,涉及语言、宗教、民俗、美术、文学、音乐等众多门类。他zui为人知的成就,是将狄仁杰的故事翻译成英文,并据此以英文创作了推理侦探小说“狄公探案”系列小说,现已翻译成29种文字,在38个国家出版,“狄公”由此成为西方人眼中的“中国福尔摩斯”。
姜逸青,上海文艺出版社副总编,兼上海文化出版社总编,主编过“企鹅(中文版)世界文学名著”等多套大中小型外国文学丛书。
申霞,上海位育中学高级英语教师,国家教委高考英语卷命题组成员。
这部小说通俗易懂,作为一部情节交错的侦探小说,从单纯欣赏的角度来说它就给他很愉快的阅读体验,而其中的中国元素和中国历史让他觉得这部书更有趣了。
——美国小说家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 C.Rogers)
摘自“美国的豆瓣读书”之称的Goodreads网站)
《狄公案》是中国“古而有之”的众多公案小说中的一种,历来看的人就不比其“姊妹篇”《彭公案》《施公案》《包公案》来得多。以常理看,高罗佩此时重写《狄公案》,似乎是一件愚不可及、注定要失败的事情。然而,结果却相反,这套系列小说越写越神,畅销世界各地,居然成为当时西方一般读者了解中图文化的一个特殊窗口,影响极大……其心中的《狄公案》读者对象,不是华人,而是洋人。据我看,高罗佩一生能如此成功,可断其是一个极能在关键时刻判断机会、驾驭环境的人。他敏感看出并抓住东西方文化在这一特定点上所聚焦的兴趣落差,熔上述几个“与众不同”于一炉,推陈出新,化腐朽为神奇,才创造出了“高罗佩版”《狄公案》在西方一时家喻户晓的奇迹。
普林斯顿大学博士陈珏
(“台湾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暨历史研究所教授)
现代西方对传播中国文化做出大贡献的人,恐怕要算荷兰人高罗佩(Robert Hans van Gulik,1910—1967)。高罗佩的英文《狄公案》系列小说(Judge Dee Mysteries)影响远超过任何中国研究著作。非汉学圈子的西方人,了解中国,往往来自《狄公案》。哪怕汉学专家读,也没有“硬伤”败了胃口;而西方大众了解中国,往往是“狄公的中国”,这个中国,是一个多姿多彩相当引人入胜的中国,比起中世纪灰色的欧洲有趣得多。甚至专门家也受狄公小说影响,伯克莱加州大学法学院长贝林教授研究中国法制史,就是从狄公小说入手。
—— 赵毅衡(四川大学教授)
正是以上历史学、考古学方面的惊人成就,让高罗佩发现了《武则天四大奇案》等中国公案小说的价值,并选择性地翻译、出版了《狄公断案精粹》。在该书的“译者前言”,高罗佩指出,多年来西方读者所理解的中国侦探小说,无论是厄尔·比格斯(Earl Biggers, 1884—1933)的“查理·张”系列小说(Charlie Chang series),还是萨克斯·罗默(Sax Rohmer, 1883—1959)的“傅满洲系列小说”(Fu Manchu series),其实都是“误判”。真正的中国侦探小说是《武则天四大奇案》之类的中国公案小说。这类小说早在1600年就已经存在,时间要比爱伦·坡“发明”侦探小说的年代,或者柯南·道尔(Conan Doyle,1859—1930)“打造”福尔摩斯的年代,早出几个世纪。而且这类小说多有特色,主题之丰富,情节之复杂,结构之缜密,即便是按照西方的标准,也毫不逊色。然而,由于一些文化传统的原因,迄今这类小说不为广大西方读者所知。他呼吁西方侦探小说作家应该关注这一被遗忘的角落,积极改写或创作以中国古代清官断案为主要内容的侦探小说。1鉴于和者甚寡,1950年,他亲自操刀,尝试创作了以狄公为侦探主角的《迷宫奇案》,以后又费时十七年,将其扩展为一个有着十六卷之多的狄公探案系列。
而且,也正是以上历史学、考古学的惊人成就,让高罗佩在创作这十六卷狄公案时有意无意地融入了较多的中国古代文化元素。“漆画屏风”“柳园图”“朝云观”“紫云寺”“红阁子”,这些书名关键词本身就是一幅幅色彩斑斓的风俗画,给西方读者以丰富的中国古代文明想象;而小说中的许多故事场景,如“迷宫”“花亭”“半月街”“桂园”“乐苑”“黑狐祠”“白娘娘庙”“罗县令府邸”,也无疑是一道道风味独特的精神大餐,令西方读者一窥东方建筑。此外,还有许多与案情有关的主题物件,如竖琴、棋谱、毛笔、画轴、香炉、算盘、绢帕,也不啻一件件极其珍稀的古文物展示,勾起了西方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无限向往。
当然zui值得一提的是,“狄公探案”蕴含的道家思想和诗化手段。在《迷宫奇案》,故事刚一开始,高罗佩就描绘了一个仙风道骨的太原府狄公后裔。他头戴黑纱高帽,身穿宽袖长袍,胸前白髯飘拂,举止谈吐不凡。正是他,讲述了狄公当年在兰坊县任上所破解的三桩命案。之后,故事套故事,小说中又出现了一个鹤发童颜、双唇丹红、目光敏锐的道家隐士,他于狄公断案百思不得其解之际指点迷津。由此,狄公锁定了余氏财产争夺案的真正凶犯。同样高贵、脱俗、飘逸的道家隐士还有《项链·葫芦》中的葫芦老道。同传说中的道家神仙张果老一样,他骑着一头长耳老驴,鞍座后面用红缨带拴着一个大葫芦。小说伊始,在松树林,他不期而至,给不慎迷失方向的狄公指路。接下来,还是在松树林,他协助狄公击退了凶狠歹徒的袭击,让狄公得以完成公主的重托。末了,依旧在松树林,他再遇狄公,自报真名,细述身世,并赠予其大葫芦,然后语重心长地留下嘱咐:“大人,现在您zui好把我忘了,免得将来还会想起我。虽说对于未知者,我只是一面铜镜,会让他们撞头;但对于知情者,我是一个过道,进出之后便了事。”
显然,高罗佩在暗示读者,狄公之所以能屡破奇案,是因为有“高人”相助,而这“高人”并非别的,乃是他所信奉的“清静无为”“顺应天道”“逍遥齐物”的老庄哲学。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的高罗佩也是一个老庄哲学推崇者。在《琴道》的“后序”,高罗佩曾经谈到自己的抚琴体会,认为其秘诀在于遵循老子说的“去彼取此,蝉蜕尘埃之中,优游忽荒之表,亦取其适而已”。接下来的正文,他进一步明确指出:“我认为道家思想对琴道衍变有决定性的优势,或者说,虽然琴道的产生及基本观念源于儒家,但内涵却是典型的道家。”3此外,在《中国古代房内考》中高罗佩也有类似的说法:“道家从自己与自然的原始力量和谐共处的信念中得出合理结论,并固定下来,称之为道。他们认为人类的大部分活动,都是人为的,只起到疏远人和自然的作用,由此产生非自然的、人工的人类社会,以及家庭、国家、各种礼仪、专横的善恶区分。他们提倡回复到原始质朴,回复到一个长寿、幸福、没有善恶的黄金时代。”
……
《狄公案》是中国众多公案小说之一种,但是,随着高罗佩20世纪40年代对《武则天四大奇案》的译介以及之后“狄公探案小说系列”的成功出版,“狄公”这一形象不仅风靡西方世界,也使中国读者看到“中国古代犯罪小说中蕴含着大量可供发展为侦探小说和神秘故事的原始素材”,认识到“神探狄仁杰”,“虽未有指纹摄影以及其他新学之技,其访案之细、破案之神,却不亚于福尔摩斯也”。在西方对中国总体评价趋于负面的20世纪50年代,“狄公探案小说”不仅满足了普通西方读者了解古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愿望,也在一定程度上让西方世界重新认识了传统中国,扭转了西方人眼中古代中国“落后”“野蛮”的印象。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高罗佩对传播中国文化着实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因此学界给予他很高的评价,将其与理雅各、伯希和、高本汉、李约瑟等知名学者并列为“华风西渐”的代表人士。
高罗佩是20世纪zui为著名的汉学家之一,其语言天赋惊人,汉学造诣“在现代中国人之中亦属罕有”。高罗佩“狄公探案小说”的背景是久远的初唐社会,但讲述方式却是现代的,中国传统文化被润化在小说的情境中,服饰、器物、绘画、雕塑、建筑等中国元素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中国文化,在不经意间缓缓流动着,构成一幅丰富多彩的中国图画,没有丝毫的隔膜感。小说创作的灵感来源于公案小说,但叙事却完全是西方推理小说的叙事。在整个案件的推演、勘察过程中,读者一直是不自觉地被带入情境中,抽丝剥茧,直到zui终找出答案。这种互动式、体验式的交流方式,是高罗佩探案小说的成功之处,也是至今仍为广大读者喜爱的原因之一。
为了让读者能原汁原味地读到高罗佩“狄公探案小说”,体味到高罗佩笔下的中国文化和社会,我社邀请著名西方通俗文学研究大家黄禄善教授组织翻译了这套“大唐狄公探案全译·高罗佩绣像本”,以飨读者。
我社推出的“大唐狄公探案全译·高罗佩绣像本”以忠实原著为原则,译文更贴近于读者的阅读习惯,且完整保留了高罗佩探案小说创作的脉络,力图打造一套完整的“高罗佩探案小说”全译本。
“大唐狄公探案全译·高罗佩绣像本”共计十六册(包括十四部长篇,两部中篇,八部短篇),其中收入了高罗佩手绘的地图及小说插图一百八十余幅。书中的插图仿照的是16世纪版画的风格特点,特别是明代《列女传》中的形象。因此,插图中人物的服饰以及风俗习惯均反映的是明代特征,而非唐代。此外,小说中涉及大量唐代官职、古代地名等信息,虽经译者考证并谨慎给出译名,但仍有存疑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愿我们的这些努力,能使这套“大唐狄公探案全译·高罗佩绣像本”成为喜爱高罗佩的读者们所追寻的珍藏版本。
北岳文艺出版社
2018年1月
我必须提到这本书在情感刻画上的细腻与克制,这与很多渲染过度、煽情至上的作品形成了鲜明对比。作者似乎深谙“少即是多”的艺术,人物的情感爆发点往往来得突然而有力,但其酝酿过程却是漫长而隐忍的。那种深埋在心底的痛苦、无法言说的爱意,或者对逝去时光的复杂怀念,都通过一些极其微妙的肢体语言、一个眼神的闪烁,或者只是一次不经意的重复动作来传达。这种含蓄的美学处理,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质感,让情感的冲击力更加持久和深远。它没有用大段的内心独白来解释一切,而是将理解的“空间”留给了读者,让我们自己去填充和感受。这种尊重读者的叙事方式,让我倍感亲切,仿佛是自己亲身体会了角色的全部情感历程,而非仅仅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这种细致入微的情感纹理,是这本书在我心中留下深刻印记的关键所在。
评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对时代背景和社会风貌的细致描摹,它不仅仅是一个悬而未决的谜团,更是一幅鲜活的社会风俗画。作者在不影响主线叙事的前提下,巧妙地融入了大量那个特定历史时期或地域的文化细节、生活习惯乃至社会阶层之间的微妙关系。例如,对某个特定行业内部运作的描写,或者对某种传统礼仪的刻画,都显得非常考究和真实,可见作者在前期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正是这些饱满的背景信息,使得整个故事的世界观立体而可信,人物的行为动机也因此有了坚实的社会基础,而不是凭空产生的虚构。这种对“真实感”的执着追求,让整个阅读体验从单纯的智力游戏升华为一场深入的文化探索。它让我对那个时代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甚至在合上书本之后,还会去主动查阅一些相关的历史资料,这种激发求知欲的能力,绝对是好作品的标志之一。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着实令人赞叹,作者对语言的驾驭能力如同一个技艺精湛的雕刻家,细致入微地打磨着每一个词句。故事的叙述节奏张弛有度,时而如涓涓细流般娓娓道来,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剖析得淋漓尽致;时而又如同山洪爆发般一泻千里,将紧张的冲突和激烈的场面描绘得扣人心弦。我尤其欣赏作者在环境描写上的功力,那些文字构建出的场景仿佛触手可及,无论是古老宅邸里弥漫的霉味,还是深夜街灯下摇曳的光影,都让人身临其境,为故事的氛围增添了浓厚的底色。书中角色的塑造也极为成功,每个人物都有其独特的思想脉络和行为逻辑,即便是配角也绝非脸谱化的存在,他们各自的挣扎与选择,共同织就了一幅复杂而真实的人性画卷。阅读过程中,我数次因为一个精妙的比喻或一个出乎意料的转折而停下来回味,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更像是在进行一场深入的哲学探讨,探讨关于正义、救赎与人性的边界,这种深层次的思考体验,是如今很多快餐式阅读难以给予的。
评分这部作品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强烈的代入感,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读者瞬间拉入故事的核心氛围之中。特别是那些充满张力的对话片段,字里行间都充满了火花,角色之间的交锋不是简单的你来我往,而是深藏着各自的目的和试探,每一句话都可能暗藏着两层甚至三层的含义,需要细心体会才能捕捉到言语背后的真实意图。这种充满张力的交流方式,使得即便是最平静的场景也涌动着暗流。而且,作者对特定场景的氛围营造也十分到位,比如描述某个关键地点的气氛时,所用的词汇和句式都明显带有一种压抑或不安的基调,这种情绪上的渲染非常成功地影响了读者的心境,让我不得不跟着书中人物一起紧张、一起屏住呼吸。它不是那种让你轻松地翻阅过去的作品,它要求你投入心神,去感受那些未曾言明的紧张与期待,读完后,仿佛自己也刚刚经历了一场心力交瘁的较量。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整体结构和情节铺陈感到非常惊喜,它的逻辑严密得像一台上了发条的精密仪器,每一个环节都咬合得天衣无缝。作者显然对叙事结构有着深刻的理解,采用了多线索并进的方式,但又巧妙地将这些线索在关键时刻汇聚,使得整个故事在复杂而不显混乱,反而层层递进,引人入胜。特别是书中对于关键线索的隐藏和释放,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例。它不会过早地暴露真相,而是不断地抛出新的疑问,牵着读者的鼻子在迷雾中前行,这种设置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探索欲。当我自以为快要抓住真相的尾巴时,作者总能用一个全新的视角或一个意料之外的细节,彻底颠覆我之前的推测,这种智力上的博弈感,让我欲罢不能。读完最后一章,回过头再看开篇,那些看似不经意的伏笔,此刻都化作了清晰可见的指引线,让人不得不惊叹作者布局之深远,绝非一般作品可以比拟。
评分北岳文艺出版社这套系列很好。
评分非常的书,有时间再看,好评。
评分活动入的,价格便宜,物流也很快
评分拿到后三个多小时看完
评分最早看的狄仁杰,就是高罗佩写的书,这次收藏了
评分物流依然很快,书很不错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一个外国人高罗佩写的。
评分东西不错,性价比高,值得购买,一直信赖京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