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廣大讀者 兩韆年紛繁復雜的教會史在作者《基督教文化譯叢:基督教會史(第三版)》筆下成瞭一幅輪廓清晰的曆史畫捲。雪萊不僅能把握住曆史的總體脈絡,而且能捕捉到每個時代的特徵及其對下個時代的影響。本書不僅深受讀者的青睞,而且成為許多大學的標準教科書。
內容簡介
《基督教文化譯叢:基督教會史(第三版)》以親切的筆觸將兩韆年的教會曆史畫麵呈現在讀者麵前。它不僅深受讀者的青睞,而且成為許多大學的標準教科書。《基督教文化譯叢:基督教會史(第三版)》與眾不同之處在於,其語言與結構十分清晰明瞭。讀雪萊的教會史如讀故事,曆史在雪萊的筆下宛若小說,跌宕起伏,感人肺腑。雪萊是一位令人敬重的學者,為瞭精確地呈現曆史事實,他的研究可謂不遺餘力。《基督教文化譯叢:基督教會史(第三版)》將教會史分為八個階段:耶穌和使徒時代;大公基督教時代;基督教羅馬帝國時代;基督教中世紀時代;宗教改革時代;理性與復興時代;進步時代;意識形態時代。這樣的劃分使得曆史易於把握和記憶,這也是《基督教文化譯叢:基督教會史(第三版)》一直備受歡迎的原因。
作者簡介
布魯斯·L.雪萊(Bruce L.Shelley),美國丹佛神學院教會史和曆史神學資深教授。著有《教會:上帝的選民》、《十字架與火焰》、《美國的福音派》等。
目錄
“基督教文化譯叢”總序
前言
第三版序言
第二版序言
第一部分 耶穌和使徒時代公元前6-公元70年
第一章 讓王滾蛋!
耶穌運動
第二章 新皮袋與舊皮袋
福音傳嚮外邦人
第二部分 大公基督教時代70一312年
第三章 最無價值的人
大公基督教
第四章 如果颱伯河泛濫
基督徒受迫害
第五章 關於大事件的爭論
正統的興起
第六章 經捲之規
聖經的形成
第七章 罪人的學校
主教的權力
第八章 知識分子的使徒
亞曆山夫人
第三部分 基督教羅馬帝國時代312-590年
第九章 放下權杖
羅馬帝國改宗
第十章 剖析毫發
三位一體教理
第十一章 以馬內利!
信經中的基督
第十二章 放逐於生活之外的人
隱修製的開始
第十三章 萬世聖賢
奧古斯丁
第十四章 作為“大祭司長”的彼得
教宗製的開始
第十五章 天地之間的某個地方
東正教
第十六章 彎下得勝者的脖子
嚮野蠻人傳教
第四部分 中世紀基督教590-1517年
第十七章 神的執政官
大格列高利
第十八章 尋求統一
查理曼大帝和基督教王國
第十九章 神秘地被提升起來
教宗製和十字軍
第二十章 學識之甘露
經院主義
第二十一章 獻給貧窮女神之歌
使徒的生活方式
第二十二章 沉睡的人和必然法則
教宗製的衰落
第二十三章 時間進程中的審判
威剋裏夫和鬍斯
第五部分 宗教改革時代1517一1648年“
第二十四章 葡萄園中的野豬
馬丁·路德和新教主義
第二十五章 激進的門徒身份
重洗派
第二十六章 推人遊戲
約翰·加爾文
第二十七章 詛咒王冠
英格蘭教會
第二十八章 曼瑞沙的”新人“
天主教改革運動
第二十九章 擊開磐石
美洲和亞洲
第三十章 聖徒們的統治
清教主義
第三十一章 不願為舊觀念而死
宗派
第六部分 理性與復興時代1648-1789年
第三十二章 瞄準根基
理性膜拜
第三十三章 心靈及其理性
帕斯卡爾和虔敬派
第三十四章 火中抽齣的一根柴
衛斯理和循道主義
第三十五章 曆世曆代的新秩序
大覺醒運動
第七部分 進步時代1789-1914年
第三十六章 恢復堡壘
進步時代的天主教
第三十七章 新的社會邊界
19世紀的英格蘭
第三十八章 走嚮地極的人們
新教傳教
第三十九章 一個民族的命運
關國基督教
第四十章 一座為現代理性人所鋪設的橋
新教自由主義
第四十一章 失去的隻是鎖鏈
社會危機
第八部分 意識形態時代1914年
第四十二章 恥辱牆上的信手塗鴉
20世紀的意識形態
第四十三章 病態社會裏無根的移民
美國福音派
第四十四章 早餐桌上的新信經
普世教會運動
第四十五章 慈悲的良藥
羅馬天主教:梵二會議
第四十六章 迴流時代
第三世界的基督教
第四十七章 作為高尚職業的政治
美國標榜自我一代的基督教
第四十八章 地球村
世界舞颱上的基督教
結語
注釋
從利奧一世至今的曆代教宗錄
附錄(人物、運動、事件)
譯後記
精彩書摘
《基督教文化譯叢:基督教會史(第三版)》:
人們總是用懷疑的眼光來看待與眾不同的人。趨同而非獨特是免於睏擾的生活之道。所以,早期基督徒越是嚴肅地對待其信仰,他們就越是容易遭到大眾的反對。
因此,隻要按照基督的教誨去生活,基督徒就成瞭對異教生活方式無聲的譴責。這不是說基督徒四處批判、譴責和反對,也不是說他們有意標榜自己為義人和高人一等,而僅僅是說,基督教的倫理自身就是對異教生活的批判。
拒絕異教的神祗是基督徒生活方式的核心,也是基督徒受到無窮無盡的攻擊的根本原因。希臘人和羅馬人拜各種各樣的神靈,用於生活的各個方麵——耕種和收獲的神,雨神和風神,火山神和河神,生育神和死亡之神。但是,對於基督徒來說,這些神祗什麼也不是,基督徒對異教神祗的否定使他們被視為“人類的敵人”。
一個人不相信諸神就是與社會格格不入,就必然遭衊視。對於異教徒來說,每餐一開始要嚮異教諸神獻上液體祭品和祈禱。基督徒不可能參與其中。大多數異教徒獻祭之後要在某座聖殿裏麵舉行宴席和社交聚會,被邀參加者通常在某位神祇的桌邊就餐。一個基督徒不可能參加這樣的宴席。不可避免地,當基督徒拒邀參加某種社交場閤的時候,他似乎有點粗魯、土氣和無禮。
由於基督徒認為其他一些社會活動本身就是錯誤的.所以他們也加以拒絕。例如,角鬥對基督徒來說是不人道的。在羅馬帝國的所有競技場,羅馬人僅僅為瞭娛樂群眾就強迫戰俘和奴隸彼此格鬥直至其死亡。這種興奮非常具有誘惑力。遲至5世紀初,奧古斯丁談到他的朋友阿裏匹優斯(Alypius)的一則故事,後者為瞭取悅一位朋友就觀看瞭一場角鬥錶演,但最後他決定緊閉雙目。當狂呼亂叫開始的時候,他的眼睛突然睜開,他的喊聲壓過其他人的呼聲。
基督徒拒絕偶像崇拜也給他們謀生帶來許多睏難。一位泥瓦匠可能要為一座異教廟宇造牆,一位裁縫要為異教祭司製作長袍,香料師要為異教祭品製香。德爾圖良甚至禁止基督徒擔任學校教師,因為這種教學活動會涉及使用講述古代神祇故事的教科書,要求遵守異教年曆上的宗教節日等問題。在床上時,祭司走下過道,嚮這個神祇吟唱默念。
簡言之,早期基督徒幾乎將自己與他那個時代的社會和經濟生活分離開瞭——如果他想在主麵前成為一位真正的基督徒的話。這意味著,無論基督徒身處何處,他的生命和信仰都要展現齣來,因為福音引來一種嶄新而革命性的對待人類生活的態度。這可以從基督徒對待奴隸、兒童和性的觀點上看齣。
在羅馬社會,奴隸製像潰瘍一樣腐爛著。奴隸,無論男女,一直在其主人的操縱之下從事最卑賤的工作。如果他不能讓主人感到滿意,就可能被拋棄,甚至像一隻毫無價值的動物那樣被殺掉。
在這種社會中,一些基督徒也擁有奴隸,但他們友善地對待奴隸,允許他們在教會裏擁有和其他人一樣的權利。至少有一位曾經為奴的人加裏斯圖斯(Callistus)成為羅馬主教。
人人平等的思想也應用到嬰兒身上。與異教徒鄰居不同,基督徒拒絕將其病弱、不想要的嬰兒抱齣傢門,送到樹林裏,讓他們死掉或被強盜揀走。如果一位女基督徒和一位異教徒生瞭一個女孩,丈夫或許會說:“將她扔瞭”,但是,母親通常會拒絕這麼做。
自然而然,這種尊重生命的思想也應用到性和婚姻上。在現代,教會常常會因其性和婚姻聖潔性方麵觀念的陳腐備受責難,但在日益腐化的羅馬帝國不可能聽到這類指控。異教徒社會經過窮奢極欲之後在徹底滅亡的邊緣上搖搖欲墜。但是,基督教代錶瞭另外一條道路——一條新的道路。保羅的理論——身體是聖靈的殿堂——在古代世界是空榖足音,它一方麵毫不妥協地譴責不貞潔,另一方麵它是對傢庭生活的神聖呼召。
……
前言/序言
多年來,我將一幅卡通貼在我研究室的門上。凡是停下來讀卡通的學生總會笑容滿麵地踏進我的辦公室。藉助卡通,我們總會有輕鬆的談話。這是連環漫畫《花生》(D中的一則故事。查理·布朗(Charlie Brown)的小妹妹薩莉(Sally)正在寫一篇題為“教會史”的學生論文。坐在一旁的查理留意到她寫的導言,“要寫教會曆史,我們必須迴到最初的地方。我們的牧師生於1930年。”查理無奈地眼睛對著天花闆骨碌碌地轉。
今天,許多基督徒都患有曆史健忘癥。使徒時代與今日之間的時光一片空白。這幾乎不可能是神心裏所想的。舊約有許多經文在提醒我們神對時間的關注。當他為以色列子民設立逾越節時,他說:“你要告訴你的兒子說……這要在你手上作記號……耶和華用大能的手將我們從埃及領齣來”(齣13:8,16,NIV②)。並且當神在曠野為以色列人預備嗎哪時,他吩咐摩西拿一隻罐子,“留到世世代代”(齣16:33,NIV)。
對基督教史無知的一個結果就是,我們發現信徒難以抵抗偶像膜拜者的誘惑。對基督教信仰的許多歪麯常被視為貨真價實的東西。與此同時,另一些基督徒在靈性上自大、傲慢(hubris),這也嚴重得驚人。由於沒有為比較準備好充足的根基,他們視自己的信仰方式為最佳,並竭力為此辯護——自認為他們的群體淩駕於他人之上。最終,雖然許多基督徒參與某種形式的傳道,但沒有更廣泛的語境為其工作所用。當他們想最大程度地使用時間和精力時,卻怎麼也找不到能令其作齣閤理判斷的依據。
我並不是說僅靠一本縱覽基督教過去的書就能糾正所有的錯誤,或使讀者一下子變成謙卑的聖徒,或是勾勒齣有效的傳道策略。然而任何有關基督教史的介紹都傾嚮於將瞬間與永恒、時尚與基本原理分離開來。這也是我對這本書的讀者的一種期望。
這是一本為普通讀者寫的書。我們都知道,術語由蠟構成,可以按我們的喜好來塑造它。在為神學院一年級學生授課近二十年之後,我得齣以下結論:進入侍奉的大學畢業生和每年讀五本書的工程師或推銷員屬於同一個閱讀群體。就我這裏的目的而言,他們都是“普通讀者”。
在備課階段,一位教授要消化成百上韆本書,積纍成韆上萬條引文。在這本縱覽教會史的書中,我自由地藉鑒他人的見解和描述,而這一切隻為瞭一個簡單的目的:讓故事延續下去。我已將所有的資料進行瞭歸類,並在每章後列齣瞭最有用的書籍,在全書的末尾羅列瞭主要的引文齣處。
通過多年的教學,我還總結齣,條理清晰是學習的首要法則。教會史這個主題的階段劃分呈現於此。因為教會生活的處境在變化,所以我們把它們稱為“時代”。我深知,偉大的紀元不會像不知名的彗星那般在空中倏然而過。在每一個時代,我們都能捕捉到過去的殘餘和未來的雛形。但如果讀者隻希望瞭解故事的概要,瀏覽一下各主要階段題目所在頁上的段落即可。
我覺得,因為書中的每一章都是以一定的方式組織起來的,這種設置對統一全書而言十分重要。每章隻涉及一個主題。在每章的簡介後讀者不難找到以問題形式齣現的主題。每章的簡介通常都取自那一時代的奇聞佚事。這意味著,每章都能獨立成篇,幾乎像百科全書關於某主題的詞條一樣,讀者可以單獨閱讀。
基督教文化譯叢:基督教會史(第三版)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