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儒学史(套装上下册)

中国儒学史(套装上下册)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程志华 著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05-01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86290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942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08
套装数量:2
字数:640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儒学史(套装上下册)》主要内容为汇总并疏解中国儒者之思想,以呈现中国儒学发生及发展的脉络。具体来讲,儒学之发生有其“文化土壤”之总体的原因,亦有其思想家个体的原因。就前者来讲,唐、虞及“三代”历史文化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为思想家提出了问题。就后者来讲,孔子与其他思想家不同,他以“仁”为核心,以“恢复周礼”为目标,提出了较为系统的答案,从而成为儒学理论的原点。孔子之后,中国历史文化仍在发展,时代问题也在不断变化,当时的儒者也在不断地进行创新,从而延续着儒家学说发展的脉络。该书之写作,即意在对古代儒家学说发展的脉络进行汇总并疏解。

作者简介

  程志华,1965年生,河北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河北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河北省优秀社科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兼任中国现代哲学研究会副会长、教育部哲学教指委委员、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实学研究会理事、河北省哲学教指委主任委员、河北省儒教研究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现代儒学和中西比较哲学。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中国哲学史》《文史哲》等著名刊物发表论文60多篇。著有《台湾“鹅湖学派”研究》《熊十力哲学研究》《中国近现代儒学史》《牟宗三哲学研究》《困境与转型》等专著6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和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等7项。《牟宗三哲学研究》《熊十力哲学研究》分获河北省第十二届、第十四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台湾“鹅湖学派”研究》获河北省第九届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一等奖,《困境与转型》获200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目录

第一编 先秦儒学
弁言
第一章 孔子
第一节 “仁者爱人”
第二节 天命观
第三节 中庸之道
第四节 正名思想
第二章 孟子
第一节 良知说
第二节 性善论
第三节 “仁政”思想
第三章 《大学》《中庸》《易传》
第一节 《大学》的“内圣外王”之道
第二节 《中庸》的主要思想
第三节 《易传》的主要思想
第四章 荀子
第一节 天命观
第二节 性恶论
第三节 认识论
第四节 社会历史观

第二编 汉唐儒学
弁言
第五章 董仲舒
第一节 宇宙论
第二节 “性三品说”
第三节 “大一统”的政治哲学
第六章 王充
第一节 气一元论
第二节 命定论
第三节 认识论
第七章 韩愈、李翱
第一节 韩愈
第二节 李翱
第八章 刘禹锡、柳宗元
第一节 刘禹锡
第二节 柳宗元
……
第三编 宋代儒学
第四编 明代儒学
第五编 清代儒学
第六编 近代儒学
第七编 现代儒学(上)
第八编 现代儒学(下)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中国儒学史(套装上下册)》:
  第二节 《中庸》的主要思想
  《中庸》原是《礼记》的第31篇,相传为孔子之孙孔伋即子思所作,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中庸》分上、下两篇。根据徐复观的说法,上篇的作者为子思,其中杂有门人的话;下篇的作者为子思的门人,门人将《中庸》编订成书。①宋代儒家对《中庸》非常重视、推崇,北宋程颢、程颐将其从《礼记》中抽出来独立成书;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对古代教育和后世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中庸》,“诚”不仅表示诚实、善良的品德,而且具有本体意义。一个方面,“诚”乃使物成其始终的“生生之道”。《中庸》日:“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②因此,“诚”乃实体义的“本体”;由此“本体”,物得以始终,世界亦得以始终。《中庸》日:“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③另一个方面,“诚”亦是可以被认识的,由此认识,不仅可以尽众人本性,而且可以尽万物本性。重要的是,人还可以依此认识参赞天地、生养万物。《中庸》日:“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④基于上述两个方面,在《中庸》,“诚”乃“天之道”。其日: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 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①
  尽管“诚”乃《中庸》的本体概念,但《中庸》的宗旨和核心概念是“中庸”。在《中庸》,“中庸”非常重要,它即高明即中庸,即普遍即特殊。由此来讲,“中庸之道”既“大”又“小”。《中庸》有言:“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②那么,何谓“中庸”呢?“中庸”作为一个度的概念,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最佳状态。因此,“过”与“不及”都是失之一偏。具体来讲,“中庸”展开为“中”与“和”两个阶段:“喜”“怒”“哀”“乐”等隐而未发之时叫作“中”,显而已发且全部符合节度则叫作“和”。反过来讲,“中”指“喜”“怒”“哀”“乐”隐而未发故“无过”与“不及”的状态;“和”指“喜”“怒”“哀”“乐”显而已发但都适度的状态。《中庸》日:“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③而且,因为“中庸”亦有绝对与相对的问题,故而需要时时处处都保持“中道”即“时中”。《中庸》记载:“仲尼日:‘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关于“中庸”,《中庸》还说:
  子日:“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
  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
  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子日: “舜其大知也与?
  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
  舜乎!”⑤
  就内容来讲,《中庸》尽管以“诚”为本体,以“中庸”为宗旨,但所强调者在人的道德属性,其落脚点在道德修养上。
  ……

前言/序言

  在开展“中国儒学史”的写作之前,有几个“前提性问题”必须要交代清楚:其一,什么是“哲学”?这涉及“中国儒学史”的“学科定位”问题。若此问题不交代清楚,会引发关于研究对象和内容的“学科混淆”。其二,“国学”“儒学”“哲学”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这涉及写作“中国儒学史”的角度和范围问题。若此问题不交代清楚,不仅会引发关于研究对象和内容的“学科混淆”,而且会引发关于研究对象和内容之“古与今”“传统与现代”的质疑。很明显,这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具体化。其三,“儒家哲学”的特征是什么?这涉及“中国儒学史”的性质问题。若此问题不交代清楚,不仅会引发“儒家哲学”与“西方哲学”的混淆,而且会引发“儒家哲学”与“道家哲学”“佛教哲学”的混淆。下面,笔者分别谈谈对这三个问题的理解。一、哲学及其功用“哲学”一词最早出现在古希腊,在希腊语中它由“爱”和“智慧”两部分组成,是“爱智慧”或“智慧的朋友”之义。因此,谈及哲学,人们常通俗地将其解释为关于热爱和追寻智慧的学问。在汉语中,“哲学”一词最先由日本学者西周译入。后来,这个词“倒流”回中国,并在民国时期固定下来,成为中国学界的概念。然而,与其他许多概念不同,“哲学”往往被赋予不同的含义。不过,作为一门学问,“哲学”仍然可具有一般性的定义。关此,熊十力曾有言:“哲学者,智慧之学,而为群学之源,亦群学之归墟也。此等学问,纯为伟大精神之产物。”①显而易见,只以“智慧之学”定义“哲学”,过于宽泛、不具体,难以与其他学问划清界限。实际上,哲学乃超越地研究事实与价值的学问。②具体来讲,这个定义包括三个方面:其一,哲学的属性是一门学问,是一种“爱智之学”或“智慧之学”。即,它不仅是一般知识,而且包括分析、判断、创造和思考知识的能力。其二,哲学的对象是“事实”和“价值”。一般的学问多以具体“事实”或“价值”为对象,哲学则多以总体“事实”或“价值”为对象。其三,“哲学”的问题方式是“超越”即超越现实的,即“哲学”乃“形而上”的,而非“形而下”的。也就是说,唯有对于“事实”和“价值”进行超越层面研究的学问方为哲学。
  历史地看,“哲学”最初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问,人们将追寻无限性所产生的智慧统称为“哲学”;作为人类知识的“总汇”,它曾是人类唯一的学问。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宗教、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等渐渐独立出来,“哲学”也从无所不包的“混沌”中走出来,形成一门“专门”的学问。通常来讲,所有学问大致可分为“形而上学”和“形而下学”。《易传》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③之说,其大致指:“道”是无形的,故为“形而上”;“器”是有形的,故是“形而下”。相应地,对“形而上”的“道”进行研究的学问是“形而上学”,对“形而下”的“器”进行研究的学问是“形而下学”;“形而上学”所探求的是世界的本体,“形而下学”所揭示的是世界的现象。在此意义下,前者大致对应“哲学”和宗教,后者则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
  要进一步了解“哲学”这门学问,需要弄清“哲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等具体学科以及与宗教的关系。
  首先,关于哲学与具体学科的关系。大致来讲,无论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还是人文学科,均属于“形而下学”之具体学科。
中国儒学史(套装上下册)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中国儒学史(套装上下册)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中国儒学史(套装上下册)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中国儒学史(套装上下册)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中国儒学史(套装上下册)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