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四库学》系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四库学研究中心组织编写的连续性出版物。该书系第二辑,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四库学探析、《四库全书》与世界记忆遗产、《四库全书总目》研究、《四库全书》的编纂与整理,具体内容涉及“四库学”的开展机制、传统四部分类法、《四库全书》“申遗”、文澜阁《四库全书》研究、《四库全书总目》研究等方面,具有较好的学术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陈晓华,重庆人,女,1972年2月生,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1992年毕业于重庆师范大学中文系,其后于重庆天府中学任中学语文教师6年,2001年于西南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2004年于北京师范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同年12月由西南大学文献研究所调入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2011年从该校该院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现为该校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理事,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客座教授(2013.8.22—2014.1.22 ),西南大学卢作孚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兼职教授。曾在维也纳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访学,主要从事四库学教学科研工作。
曾主持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北京市社科基金、教育部古委会等课题,参加教育部、北京市教委重大课题等, 2010年获北京市属高校中青年骨干人才,2014年获北京市优秀人才。专著《“四库总目学”史研究》、《<四库全书>与十八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十八世纪中西互动:学术交流与传承》三部,合撰《中国文化世家?巴蜀卷》、《〈华阳国志〉研究》等,在《哲学研究》《光明日报》《史学理论研究》等报刊杂志发表论文60多篇。其中《十八世纪中西互动:学术交流与传承》获第七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奖。
《“四库总目学”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四库全书>与十八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社科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中国文化世家?巴蜀卷》(陈晓华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华阳国志>研究》(陈晓华等),巴蜀书社,2008年版。
《中国传统文献学概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目录
四库学探析
原典义理·传统诠释·现代新识——四库学的开展机制【陆建猷】/3
略论传统四部分类法在近代的流变【李立民】/19
“四库学”研究视域下《四库全书学典》价值探析【周勇军】/36
《四库全书》与世界记忆遗产
《四库全书》的戏曲记忆【范春义】/45
简论《四库全书》及其申遗的可能性【解鑫宇】/57
《四库全书》“申遗”价值思考【王瑞崇 陈伟嘉】/72
《四库全书总目》研究
纪昀笔记体小说及其写作思想的再认识【吴兆路】/83
义理与宋学:《四库全书总目》的经世取向【曾圣益】/96
《四库全书总目》与民族文化品格——以《尚书》学研究为例【陈良中】/124
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对《四库提要》的接受与批评论略【张晓芝】/143
《四库全书》的编纂与整理
《四库》底本《讲学》提要稿考【张 升】/159
还历史本来面目
——以《钦定补绘萧云从离骚全图》为例谈当下地方文献的整理【沙 鸥】/169
文澜阁《四库全书》研究之回顾与反思【宫云维 戴颖琳】/190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元氏长庆集》优劣小议【周相录】/201
前言/序言
《四库全书》是中华民族之宝藏
李铁映
今天有幸,我这个耄耋老人,在学术殿堂来发表一点自己对中国文化、对中国文明传承数千年的一些感悟。
这个论坛,我们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就是以《四库全书》为底本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的文明。为什么强调以《四库全书》为底本?笼统地说国学,国学在哪?以什么为基本?可以比较肯定地说,都已经藏入《四库全书》了。这是中国的优势,是中国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传统。我们以文献的形式,用文字把中国文明记载下来,把中国历代文化的精粹继承下来。历史是自己先人的足迹,也是先人的思想路程。这是中国人之所以自豪、之所以始终立足于自己的根脉,不屈不挠,坚韧不拔,无论经过多少波折、多少苦难,仍然坚韧不拔地往前走的动力。这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给我们的砥石,这就是中国人的自信。根深叶茂!
今天是第二届《四库全书》高层论坛,我想讲四个问题。
(一)如何看待《四库全书》在中华文明史中的地位。
(二)当代中国人需要深入研究发掘自己的历史宝藏。
(三)今天研究《四库全书》的重点有哪些。
(四)怎样推动《四库全书》的研究。
一 《四库全书》在中华文明史中的地位
有人问,是不是每一届《四库全书》论坛都要来谈《四库全书》是什么?我的答案是,是的。《四库全书》承载了中华民族文明,是中华民族的宝藏,是世界性巨制。《四库全书》是中华文化精粹、文献大成,是文献化的民族精神,反映了中华文化的连续性、传承性、自觉性。这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突出优点,无与伦比!它既是兴世之宝,也是警世之鉴,是五千年的波涛,也是未来的佩剑。
《四库全书》的价值、地位、重要性,只有通过研究、不断地研究,化研究于实践才知道。《道德经》《论语》不是已研究了2000多年,今天还在研究吗?《易经》不也是研究至今,从未中断吗?千年来,我们不也是一直在践行研究古人及其典籍而得的思想启迪吗?书,不怕百遍读,常读常新,常读常得;史,代代都研究,常琢常智;知识,人人必备,常用常新。
历史、文化不仅不怕研究,而且要反复、不断地研究。研究历史就是研究文化,就是研究思想、研究精神。我们都是从昨天走来的,今天的我们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往前看、往前走的!
先人既然给我们留下了这样宝贵的精神财富,每代中国人都应该研究它们。研究是无止境的。只要中华民族绵延相承发展下去,关于中国人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文明、自己的故事,就要不断研究下去,每一代人都要给出新的注疏。研究历史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研究自己,就是研究现在;也是面向未来,鉴古可知今!
历史,它的价值作用,就在于为现实服务,为我们这一代人服务。因此,每一代人都要研究自己的历史,代代相济,永不断章。不研史,就不知今;不研史,就不知根,不自信。
研究《四库全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经过反复筛选的、经过历史沉淀的中国文化精粹,给所有学子、后人提供了一个方便之门。从《四库全书》可以看到数千年来,我们先人是怎么走、怎么做、怎么想的,可以解惑我们很多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
二 研究《四库全书》的必要性
为什么必须研究《四库全书》?就是为了中华复兴,为了走向世界。中国若不能走向世界、融入世界,就是封闭,不改革、不开放,不能继续前进。中华复兴的历史过程,就是世界认识中国的过程,就是依教育、科技不断创新,不断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国必须与世界共繁荣,这就是历史车轮的新轨道。
历史是昨天的事,是先人的功业,也是我们的根。中华复兴需要走向世界,世界也需要了解中国。真诚的合作,必须建立在互信之上。这种互信需要的是人文的了解、文化的认识、哲学思想上的沟通。《四库全书》正是这个文化基因库、人文精神的宝藏、通宇的桥梁。
研究《四库全书》,就是一个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方式。《四库全书》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尤其是今天中国要走向世界,世界要进一步了解中国,推动四库的研究是迫切的。
我有一个感觉,中国人对世界的了解,远比世界对中国的了解要多。今天中国人站起来了!中国人要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就需要世界深刻了解中国。特别是文化、思想。这是中华复兴、走向世界必然的历史过程、历史阶段!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这是自然律,不可逾越。“路漫漫其修远兮”,不容忽略文化了解的重要!中国人走向世界的过程,就是世界了解中国的过程。
近一百多年来,中国的学子花了多少工夫去了解世界,到世界各国去留学,翻译了多少西方的、世界各国的文化经典,但对自己国家的文化经典宣传不够。这个课中国今天要补!要让世界更多了解中国,没有深刻的、文化的、思想的,乃至哲学层面的相互沟通和认识,相互之间的合作是不够的、不深入的、没有亲近感的。
我还有一个感觉,中国人讲的很多话语西方人仍然听不懂,因为在他们的哲学观念里,乃至文化辞典中,没有这些概念。例如我们现在讲要合作共赢,资本主义从1640年的光荣革命开始,什么时候和殖民地合作共赢过?什么时候和被压迫的国家分享过经济、科学、文化发展的成果?什么时候提出过命运共同体?他们奉行的是丛林政策、社会进化论学说。“一带一路”我们说合作共赢,共商、共建、共用。我们在互联互通,但他们仍然疑窦丛生。这些歧义很多是来自对中国的不了解,听不明白中国人今天讲的话。
另外,我们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时候,给外国翻译了一些非常美丽的名字,如英吉利,但是人家怎么叫中国?想起这些就感觉莫名的心痛。那个时候,许多话语是带有这种屈辱色彩的。例如中国龙,它翻译成“dragon”;我们的凤凰,它翻译成“phoenix”。其实根本不需要翻译。龙就是龙(long),凤就是凤(feng)!他们没有这样一些神话传说。中国人不相信唯一,不相信绝对。
从以上这些例子,可以知道,要把中国介绍给世界,要讲很多话。要让世界听懂中国的话,就要把我们的经典之作,用现代的语言加以注疏。我们这一次注疏不只是给我们自己,还要给我们的后人,更要给世界。比方说有关《周易》之作,《四库全书》著录的就有一百六十多部、一千七百多卷,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学术宝库。一个学者可能一辈子要研究清楚都不容易。我们之幸有这样一套文献,应该好好利用。
《四库全书》这个课题,我个人认为,是个永恒的中国人的课题。不仅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是献给世界人民的人类文明之瑰宝。可以这样讲,只有中国人能够把《四库全书》这个宝藏发掘出来,也只有中国人才能最深刻地读懂《四库全书》。要充分利用《四库全书》!继承和弘扬我们的优秀文化传统,没有他途可以实现,只有靠中国人自己。
不研究自己的历史,就不知道今天,更不知道明天。中国人今天已经逐渐成为一个自为、自觉的民族。自觉,很大程度上是文化的自省。唯有文化自信,才能成为一个自觉的民族,成为一个自为的、走在历史长河上的民族。只有自为自功,才有自强自尊。
对历史研究要剥皮求髓,穷根究理,从未达知,从混达清。精神是没有时间界限的,既没有历史的覆盖,也没有国界的限制。精神自由是最高的自由,这是人的特点。所以在精神问题上的吸取和学习,是没有限制的。并不因为它离我们千年,它就古老了,成为传统了。
《四库全书》,我认为足可概括为中华文化的精神之库、中华文明的宝藏。每一代人都要不断研究它,添上时代的精神。当代中国人、每个学子就是宣传家,让世界看懂,这是中国人的必然责任。
三 研究的重点
这个论坛的目的,就是要进一步推动《四库全书》的研究。以论立学,论存则学在。以研究释疑,以文解惑,探玄入微,分享世界。
研究要有重点,要有切入点。路径对了,才能精明入微。这里我提几点建议,供学者探路入殿。
(1)文献性研究,如:中国大型文献编纂史;《四库全书》及相关的文献;今书补遗、禁毁书补遗;文献图书编目学;古籍档案文献的研究;等等。
(2)以四库为底本的文化、思想、历史的研究。这种研究,不仅可以纠谬、正误、清糟,给后人留下一部绝真标准的文化遗产和可信的文脉,还可以深入研究部、类,进而某人、某书的再研究。以精微角度解读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人的文化基因、根脉。这种研究是一种理论性、学术上的,可谓精义中华,揭示五千年至精至理。可以再诠疏,再解读。
(3)走出国门与世界共研同享。西学的研究方法与中学不同,但已为世界所接受。
后人、世人,能够从“四库”研究中认识到它的必要性、它的价值。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不可能进入这个殿堂,但是可以通过学者的研究获知这个殿堂里的精神财富。对于《四库全书》的研究是学究性的?还是只是一些深爱中国古文、喜欢啃读历史的人的?历史是为当代人服务的。有人说,历史研究就是当代史的研究。我比较赞同这种说法。今天这个会,就是来推动《四库全书》的研究。只有研究得越多、越广泛,我们才知道《四库全书》是什么。现在有很多人研究外国人的思想,也希望有更多中国人研究中国人的思想。对于中国的事情,只有中国人才能解决。
我读了一点古文的东西,深感自己学识之不足。我为了参加这个会,还专门抄写了屈原的《离骚》。而古人精神上的这种深厚思想,例如屈原说“路漫漫其修远兮”,难道历史不是这样的吗?难道中国的振兴不是这样的吗?令人自省!
研究《四库全书》,实际上就是学习的过程。学和研是分不开的,任何研究都是学习的过程,任何学习都是研究的过程。我们都是读书人,读书人都有这个感悟,书要翻一翻容易,读进去就难了。常言道:听到的比知道的多,知道的比懂得的多,懂得的比会做的多,会做的比做好的多!我们的宣传研究,是让我们的后人来崇敬我们的文化,是获得文化自信的一种方式。文化是每一个民族的名片。
世界要了解中国,先看中国人自己怎么看待自己的先人,怎么看待自己的文化。殖民国家最阴毒的就是消灭被殖民国家的文化,让它的文化褪色、消退。我们今天研究《四库全书》,就是要让中华文化更加灿烂、辉煌。今天中国人对待先人、文化的态度,热爱,尊崇,给世界昭示的就是文化自信!当然物无完物,理无绝论,正如古人云:“天地无全功,圣人无全能,万物无全用。”中国人哲学当中最大的特点就是认为事物都是在变化,易者变也。存在的多样性,变化的多样性,这是自然律。
人们一直对《四库全书》褒贬不一,现在我们应该提倡保护。现在应该是褒,通过研究来正面述说它。对《四库全书》要深入研究,不可轻之,主要是吸阳取正。唯有中国人能够这样来对待《四库全书》,才会让世界知道怎么去理解中国文化。
四 研究方法
《四库全书》代表的是一种自豪、自尊、自信,我们应该褒之。“天生万物,唯人为贵”!这是我们今天中国人的态度。对《四库全书》研究就是为了进一步认识中国的根和中国的文脉。有了自己根和文脉的人就有了自信。宇宙万物,是通过人的实践和研究而逐渐清晰的,虚实真伪在其中,“形动而生影”。研究即最重要的人类实践活动。
今天,中国大踏步走向世界,世界也迎面向中国走来。《四库全书》的研究要多元化,要国际合作。要把网站联通起来,要登上信息化的大平台,给世界上所有感兴趣的人一个方便之门,一把打开中国文化的钥匙!共议、共研,要举行国际研讨会议。《四库全书》是全世界的,它必将为世界所称颂。研究方法要多层多样,精广并进,中外共学,敞开大门,享誉社会,联通世界汉学界,逐步进入大道,走入明堂。
当然,研究总是要有切入点的。任何研究都有路径,对学者来讲,是面临的现实问题。我个人的看法,找最喜欢的、最熟悉的那个部类、那几本书,钻进去,就有所得。当然也有独辟蹊径的,找一些冷僻东西的,这也无妨。幽玄之中也可能有珠。研究的方法各不相同,尤其是现在多媒体的出现,给我们创造了更多的可能的研究方法。我认为,在研究这个问题上,这样研究、那样研究,多层次、多样性、多管道、多方式,都是应该鼓励的。研究方法正如工具,不拘一格,按每个人的偏好,走自己的路。
同时,研究也要有重点。只有切入点、路径对了,又有重点,对《四库全书》的研究才能有效果,精明至深。
我粗略地看了一下,从古人到现在,有关《四库全书》研究的方法,一个是文献学的研究。如对文献进行整理,看它的来龙去脉,注疏、流派、版本等。中国对待文献的研究是有传统、有传承的。汉代今、古文的研究,就具有文献学的特点。
《四库全书》的编撰过程,就是一个考据、整理、正误、注疏的过程,就是对中国历代文化的一次文献学研究。今天,我们可以站在先人的肩膀上继续研究,可以开展补遗、纠谬、新注、解读等这样一些文献性工作。言及此,我们还必须正视禁毁研究的问题。我认为这是必须要做的。这个研究要补遗纠偏并重,还历史真面目,辩证认知古人。
第二个研究方式,就是深入地对一个部类或者一门学问、某几本书进行精研。如经部,易、书、诗、礼等类,可从哲学上去研究它。史部,正史、编年、纪事等类,可以纠偏订误补遗。子部,道、儒、兵、法、医、农等类,可从文化上去研究。集部,可从文学艺术,载述道艺的意象去研究,也可做补注等工作。如楚辞、词、曲等类,就做了许多补正的研究。使我们后人在读这些书的时候,有一个很好的导师讲解,导学入门。例如,集部里头的唐诗宋词,我看现在不只是读一千年了,还要吟诵数千年,世界文化只有中国文化一脉传承至今!
讲解诗词就是一门学问!我认为汉字太美了!汉字的独特美,在抄写过程中就能体悟到。书法本身的美,体现在汉字中。文美在于词,词美在于字。但是汉字之美讲得不够,今天许多人不会读,不会写;倡行识繁用简,却陷入用简而不识繁。不懂古文,也就不悟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在哪里呢?在天花板上,在博物馆里。天花板现象是危机、是危险。我们的下一代,一百年以后不认识汉字了,文化何在?视今日之梵文、古希腊文,令人警觉!我实在是有些担忧!因此,提倡书法,提倡抄书,不仅是文化现象,也是学路承道,文脉传承,文在神在,一脉永存。今年我是真正的“80”后,这是“80”后之忧啊!
中华一定要振兴,复兴之路一定能实现!我有一个想法,要鼓励书法爱好者抄写诗文、经典。在唐代以前的传本基本上是手抄书,我们现在的图书馆的真善本,多数是木刻印刷的东西,不是手抄本。现在最珍贵的、代表中国文化的是手抄本,如王羲之《兰亭序》等,既是文物,也是艺术。“红楼梦”最初流行就是写本、手抄本。手抄书是中国人的精神符号,应该鼓励书法爱好者来抄《四库全书》的诗、词篇,经史子集,想抄什么就抄什么。抄就是写汉字、识繁体、读古文、悟文释。抄书是一种文化现象,一种学习方式,抄书也是道与义的修为。抄就是学、写、读、识、悟中国文化的过程。抄者循法,法随艺出,精神、道法、人格,可入心入神。抄书之路就是为学之道,也是进行研究必经的过程。
如果把抄书和诵读结合起来,读写二者就合一了。我们惊叹古人为什么记得那么多的汉字,那么多的典故,其实就是诵读、抄写的结果。当然,不能要求每个人都来做这件事情,但是我希望书法爱好者来做这件事情。写字的人都是传习之人,人执一笔,挥洒一纸,经年累月,就是一阁!
文化、物质、艺术的价值都是在历史长河中经过洗练获得的,一般商品在历史的长河当中都淹没在尘埃之中了。不淹没在尘埃之中,甚至能够逐渐贵珍的都是文化。人的精神越多,历史价值就越大。建议首都师范大学首开此例,鼓励学生抄写,四年以后大学毕业的时候,可得一腔精神,一叠书稿,离家不远了。知文是学道之路。这样就把学习研究《四库全书》之路打开了,多条路径是研究《四库全书》重要的方法。
抄书要按照《四库全书》的底本来抄,写清底本,价值就不一样了。今天这个讲稿是我自己起草的,字无非如其人,人有多高字就多高,人不高嘛,才一米七几,那就写不出来一米八九的字来。中国如果要有成千上万的书法爱好者依《四库全书》抄起来,抄本再流散广布于世界各国,即成文化使节了,这是什么成色?千流穿域,万滴润宇啊!我曾经有一个大胆的设想,如果世界上几大博物馆,收藏当代中国人的手抄《四库全书》,这令世界震惊!《四库全书》近八亿字,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卷,三万六千二百七十七册,三千五百○三部,是三千八百多学子抄了十多年的结晶!抄,就比不抄好;学,就比不学强。要想获得真经,就必须研究。玄奘取经之路,也是漫长艰辛的。这些事情,不在一朝一夕,贵在恒持。
现在做事情,多求快捷,谋求利益。应追求的是精神的永存!不能把精神放在外头,把名利放在前头了。物益散化,神可日精,“言迎天意,揣利害,不如其已”。我这个耄耋之人余热也不多,只有一点温馨而已。
文化之路,是慢行的;走向世界,是费神费时的。不易啊!我特别希望学者建立起关于四库学的理论体系。论不立,学不成。因此《四库全书》研究,关键在于四库学之论。以论立学,这是我对四库学的看法。非凿洞探微,笃学如痴而不达。学术上怎么解读《四库全书》,怎么去确定《四库全书》的价值,这是研究的目的。
五 结语
最后,我有一个建议,这也是陈晓华教授去年(2016年)在岳麓书院提的建议,即建议就《四库全书》申遗。鸿篇巨制的《四库全书》,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不仅它的征书修书收书规模独一无二,而且它的典藏方式等诸多方面也是独一无二的。与《大英百科全书》相比,从文字数量来看,从所蕴含的历史长河来讲,《大英百科全书》远不及它。它在真实性、世界意义、时代性、人文性、珍稀性、完整性等属性方面完全符合“世界记忆遗产”标准。申遗的过程,是一个宣传《四库全书》的过程,是让世界认识《四库全书》的过程,我们这个论坛,要为申遗做贡献。没有这些深入广泛的研究,没有中国人的称颂,怎么会让外国人去赞许呢?它与自然遗产、历史遗产不同,它纯粹是精神文化的东西,所以这个认识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我主张申遗,也支持申遗。我们的抄写,也是申遗的一个方面。要鼓励书家,就现在脍炙人口、人们喜欢的一些典籍,练习书法,集为抄本。还要多出版以《四库全书》为底本的单行本,印成书可以,线装书也很受欢迎;也是抄书的底本、学习的范本,以飨社会,宜为收藏。
现
四库学(第二辑) [The study of Sikuquanshu`Issue 2]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四库学(第二辑) [The study of Sikuquanshu`Issue 2]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四库学(第二辑) [The study of Sikuquanshu`Issue 2]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