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2-02
主要探讨集成电路和系统散热问题,芯片上集成温度传感、动态热管理、主动散热,如何在系统级以及中心机房、数据中心层面上解决以上热问题。
《集成电路热管理:片上和系统级的监测及冷却》着重讲述了集成电路热管理部分的片上和系统级的监测及冷却,内容包括:集成电路和系统热设计的挑战以及芯片发热原理;芯片内置温度传感器的分类、构造、工作原理和设计挑战,基于芯片内置温度传感器的动态热管理方法和控制原理;针对集成电路和IC芯片的主动冷却措施、工作原理,并重点介绍了空气冷却、液体冷却、TEC热电制冷以及相变冷却技术;系统层以及数据中心层面的热事件缓解措施与方法,着重介绍了数据中心内设备的工作负载均衡技术以及热感知、热管理技术;片上和系统级的温度检测新发展趋势。
《集成电路热管理:片上和系统级的监测及冷却》内容丰富、涉及的专业知识面广,适合于从事热设计、热管理领域的从业人员,以及电子工程师、集成电路设计工程师,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
Seda Ogrenci-Memik:美国伊利诺斯州,西北大学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热感知设计、高性能系统热管理、嵌入式可编程计算以及热测量技术。Seda Ogrenci-Memik兼任学术委员会主席以及委员会成员,常年组织委员成员追踪各种国际会议,包括ICCAD、DAC、DATE、EUS、FPL、GLSVLSI以及ISVLSI,曾担任IEEE Transaction on VLSI期刊编委会成员。
推荐序
译者序
前言
第1章 集成电路和系统的热问题1
1.1 引起热挑战的技术发展趋势2
1.1.1 系统设计要求2
1.1.2 产品可靠性要求4
1.1.3 产品性能要求6
1.1.4 成本、用户体验和经济性要求7
1.2 芯片的发热原理8
1.2.1 高性能芯片的热响应示例10
1.2.2 芯片传热路径15
参考文献21
第2章 芯片内置温度侦测27
2.1 芯片内置温度传感器的工作条件及性能参数28
2.2 模拟型温度传感器32
2.2.1 基于热二极管的传感器32
2.2.2 电阻型传感器34
2.2.3 热电偶和热电堆35
2.2.4 其他类型温度传感器39
2.3 数字温度传感器39
2.3.1 基于MOSFET输出电压/电流的温度传感器39
2.3.2 基于延迟时间的温度传感器41
2.3.3 基于漏电流的温度传感器42
2.4 传感器前端43
2.4.1 温度传感器的Sigma-DeltaADC 44
2.4.2 温度传感器的SARADC 44
2.4.3 温度传感器的PTDC 45
2.5 芯片内置温度传感器的设计挑战45
2.5.1 理想性和线性度46
2.5.2 对变化的鲁棒性47
2.5.3 温度传感器的校正49
2.6 通过系统布局提高温度测量精度52
2.6.1 通过内差法强化均匀网格54
2.6.2 非均匀网格传感器的分配与布置60
2.6.3 可编程器件的传感器分配和布局65
2.6.4 温度传感器分配和布局的最新进展68
2.7 间接温度监测70
参考文献71
第3章 动态热管理79
3.1 芯片温度传感器的接口和动态热管理系统80
3.1.1 温度传感器的偏置网络80
3.1.2 温度传感器的通信网络85
3.2 工业设计中基于温度传感器的动态功耗和热管理89
3.2.1 第一代动态热管理89
3.2.2 第二代动态热管理91
3.2.3 最新一代动态热管理93
3.3 非商业设计温度传感器的动态优化方法96
3.3.1 基于硬件设计的热管理96
3.4 基于温度传感器的内存热管理方法105
3.4.1 基于温度传感器的DRAM刷新率及写时序优化105
3.4.2 基于温度传感器的DRAM架构优化107
3.4.3 基于温度传感器的硬盘热管理107
3.5 热管理的控制系统深入探究108
3.5.1 闭环控制器108
3.5.2 随机控制112
3.5.3 模型预测控制113
参考文献114
第4章 主动冷却121
4.1 空气冷却122
4.1.1 冷却风扇的管理控制126
4.1.2 基于风扇之外的强迫空气冷却系统129
4.2 液体冷却131
4.2.1 液体冷却系统的效率和成本优化134
4.2.2 3D集成电路芯片的液体冷却136
4.2.3 直接液体冷却142
4.3 热电冷却142
4.3.1 TEC装置的工作原理及性能指标143
4.3.2 最新一代芯片内置冷却器的设计145
4.3.3 热电冷却器的理论分析框架148
4.3.4 基于TEC冷却器的IC芯片热管理150
4.4 相变冷却156
参考文献158
第5章 系统层、超级计算机以及数据中心层热事件的缓解措施169
5.1 OS层的散热缓解措施169
5.1.1 热感知技术优化171
5.2 嵌入式实时系统的OS层热管理策略184
5.3 热感知的虚拟化190
5.4 应用层在温度分布形成中的作用194
5.5 数据中心和超级计算机的热感知优化197
5.5.1 数据中心的热耗特征与性能指标197
5.5.2 系统层热感知管理的软件环境与配置200
参考文献202
第6章 热感知系统的发展趋势207
6.1 热设计时考虑客户舒适度207
6.2 集成电路的热回收技术210
6.3 芯片内置温度传感器的新材料和新设计212
6.4 硬件安全性213
参考文献213
附录 相关术语和单位216
前言
随着集成电路尺寸越来越小、设计越来越复杂、功率密度越来越高、热耗越来越大,如何快速、高效地处理产生的热量,正在成为电路电流和未来集成电路设计的最重要瓶颈。当前系统最大的设计功耗,也越来越受限于系统散热能力。
热问题正在迫使芯片设计人员,应用保守的设计余量创造出次优的结果。对于更大规模的应用,如设计出良好的高性能计算系统和数据中心,散热成本已占据了总用电成本第二的位置,可占总用电成本的30% ~50%。因此,热监控和热管理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书涵盖了集成电路的热监控和热管理内容,着重介绍了集成电路中芯片内置传感器(相对于独立封装或独立布置在电路板上的传感器而言) 的原理和材料。本书讨论的传感器装置和电路内容主要包括,各种旨在将采样温度转化为数字读显值的装置以及主动偏置电路。主动偏置电路旨在将采集到的芯片温度梯度,反过来用于热管理。本书探讨的主题包括:集成电路和系统热问题、芯片上集成温度传感、动态热管理、主动散热以及如何在系统级以及中心机房、数据中心层面上解决以上热问题。
推荐序
一年前朱芳波老师在电话那头很严肃地对我说,舒涛、广亮和他准备一起翻译《集成电路热管理:片上和系统级的监测及冷却》,他们三个人想一起做这件事情……话到此处,一下子让我想到了刘关张结义欲建功立业的场景。三个人在一起可以做的事情很多,他们选择了这么一件耗时、费力的事情。但我想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他们对热管理技术的专注和热爱。相同的专业背景和行业从业经历使他们走到了一起,这也成为书籍翻译品质的保证。
《集成电路热管理:片上和系统级的监测及冷却》全书结构非常清晰,以集成电路热量产生为起始,以元件升温、高温影响和传热路径为引子,让读者充分了解到热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之后围绕温度侦测、动态热管理、冷却方式和数据中心冷却等内容进行了详细论述。严谨和科学的计算公式、详尽的知名企业热管理技术讲解和宝贵的热管理设计经验都可以在书中找到。本书对初涉此领域的从业人员展开了一幅热管理的画卷,同时也对从业多年的热管理“老司机”轻轻地诉说着专业性的技术。
本书就如同三位译者呈现给我国热管理行业的一份特殊礼物。行业从业人员可以从中汲取到自己关注的内容,无论是深入的理论、前沿的技术抑或是宝贵的经验。好在朱芳波说要送我一本,否则我肯定会去购买一本。
上海热领科技技术主管 李波
译者序
近年来,由于设备和元器件的集成度越来越高、功率密度越来越大,热设计变得越来越重要。热设计工程师承担的工作职责也越来越多,正如当下热词“一专多能”所描述的那样,为了能设计出一款性能卓越的产品,热设计工程师除了需要掌握热专业相关的知识外,还需要了解硬件、软件算法、系统架构等专业领域的内容。
目前市面上的热设计类书籍大部分是以热专业为主的书籍。本书原作者以一个学者的眼界,撰写了一本以热监控和热管理为主线,从电子、软件算法、芯片封装角度展开讨论,揭示了热监控和热管理背后的专业知识。根据译者多年的从业经验,本书可以作为一本拓宽热设计工程师知识领域的专业类书籍,除了基本的热管理之外,它还会引导读者了解更多关于硬件、软件算法、芯片封装类的知识。
集成电路热管理:片上和系统级的监测及冷却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集成电路热管理:片上和系统级的监测及冷却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好。。。。。。。。。。
评分热设计入门书,简单易懂
评分很好,很实用的一本书
评分就是针对案例分析,在案例中应该考虑那些方面以及重点。案例分析性的,没有具体的怎么计算的东西或则怎么选型。不是我期望的内容,不过还可以吧。看了可以拓宽思路。
评分热设计工具书,学习经验。
评分送货很快,比较满意,很好
评分初看了一章节,感觉作者在写小说,比较贴近时实际工作
评分意外的收获,书还没看,看着可以
评分文化差异,看不出笑谈
集成电路热管理:片上和系统级的监测及冷却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