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七九年,王鼎钧先生只身前往美国新泽西州西东大学担任中英教材编辑,亲身体验和观察到纽约这个大都会的复杂多元面相。对于一个带着深厚传统文化观念的新移民,如何对待并于日常当中适应、调和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他们有怎样的不为人知的故事和艰辛?本书以细腻的笔触、独到的识见,带读者体会中西文化夹缝中的悲欣人生。
王鼎钧 山东省兰陵人,1925年出生于一个传统的耕读之家;1949年到台湾,服务于(台湾)中国广播公司,还曾担任过多家报社副刊主编;1979年应聘至美国的大学任教,之后定居纽约至今。
王鼎钧的创作生涯长达半个多世纪,著作近四十种。从六十年代早期的作品到1975年《开放的人生》,再到八十年代初期《作文七巧》,其“人生四书”、“作文四书”等作品在台湾销行极广,至今不衰。
自七十年代末期起,王鼎钧开始了《碎琉璃》等独树一帜的文学创作;1988年《左心房漩涡》出版之后,更被誉为“当之无愧的散文大师”。
从1992年至2009年,王鼎钧历时十七年陆续发表“回忆录四部曲”。这四卷书融人生经历、审美观照与深刻哲思于一体,显示一代中国人的因果纠结、生死流转。
牢籠天井蠶(代序)(有電子檔)
目錄(有电子档)
第一輯 (佔一頁)
匆匆行路(有电子档)
危城硝煙(有电子档
溫柔桃源(有电子档
亂邦孤雛(有电子档
今古浮沈(有电子档
黑白是非(有电子档
天涯待歸(有电子档
第二輯(佔一頁)
看不透的城市(纸本稿)
他們開店(纸本稿)
母子們(纸本稿)
手相(纸本稿)
胸像(纸本稿)
人猿(纸本稿)
茶話(纸本稿)
如是我見(纸本稿)
崔門三記(纸本稿)
關於月餅(纸本稿)
怨(纸本稿)
春至(纸本稿)
至親好友(纸本稿)
單向交通(纸本稿)
狼噑聲中(纸本稿)
老奶奶的識見(纸本稿)
天風逅(纸本稿)
門前雪(纸本稿)
保險箱(纸本稿)
那年冬天(纸本稿)
附录:作者說明(有电子档)
天井
有些东西是你我视力健全的人看不见的,例如命运。要算命,得找双目失明的专家。
那“瞎先生”怎么说?他掐着手指,翻着眼白,口中一番喃喃之后,断定我长大了不守祖业。
据说,“不守祖业”有两个意思:败家或漂流。于是引起一场争论:是败家好还是漂流好?那年代,有人认为异乡是可怕的地方,世上以自己内室的卧榻最安全,家长留给爱子的,除了产业,可能还有鸦片烟瘾。让孩子躺在那儿随着豆大的灯焰一块儿安安稳稳的消耗吧!最坏的打算,最好的安排。另一个极端则是,为什么让祖传老屋的灰尘把你埋在底下?男儿志在四方,蛇伏在树洞里永远是蛇……
争论未定,时代就用挤牙膏的方法把我挤出来。从此无家,有走不完的路。路呀,你这用泪水和汗水浸泡的刑具!我终生量不出你的长度来。征人的脚已磨成肉粉,你也不肯缩短一尺!
走着走着,一个同伴,对美术特别有兴趣的,发现了命运对我的嘲弄。“你的腿为什么这样长?你下肢的长度和上身的长度离标准比例太远了。难怪你迈步比别人吃力,每天你总是第一个先累倒!像你这样的体型,应该永远守着你的天井……。”
那一阵子,我忽然觉得我好喜欢天井。
直到有一天,头顶上炮弹的炮片成伞,人人伏地把身体贴得很薄,一个通晓相法的老兵安慰我:“你不会死。”为什么?“你的罪还没有受完。”为什么?“你的腿很长,注定了还要走很多路,很远很远的路。”
我是不会有一个天井了,可是这又为什么?既要我飞,又不给我有力的翅膀……
可怪的是,时常有人称赞我的腿,说它是跳华尔兹的腿,打篮球的腿。在这世界上,误解总是多于了解,是不是?
海水和蚕
我果然成了滚动的石头,一如相士所料,我是在传播迷信吗?
我望海水,想那句老话:“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中国人。”
中国人最像海水了,一波一波离开海岸,退入一片苍茫,一波一波的冲上岸去,吮吸陌生的土地,
“道路流离”是我们传统的一部分,连没有海水的地方不是也有中国人吗!
我仔细观察他们,他们的腿并不特别长。他们也漂泊,不守祖业。
出来看看,看见各民族、各国都有漂泊者,大城市大港总是人种荟杂,黒肤白肤,碧眼青眼,金发褐发,形形色色。他们或他们的祖先都随着潮势、水媒花一般的落地生根了。我一个一个看他们的腿。他们的腿也寻常。
当时代下手鞭打一个人的时候,并不先检查受难者的腿。漂泊者若有共同的命运,跟他们的腿实在没有多大关系,因素不在外形,在内心。内心是我们看不见的。有一种寄生虫咬他们的心,咬得他昏热、疯狂,自动成为一类。他们全是这种虫子的寄主。这种寄生虫也是隐形的。
既然腿长腿短都可以做漂流的人,为什么命运偏要作弄我呢?我为什么既须远行又不良于行呢?为什么让那洗衣板似的道路特别揉搓我、那热铁皮一样道路特别煎熬我?
也许我能从养蚕得到启示。蚕,经过蚂蚁一般的年代,毛虫一般的年代,木乃伊一般的年代,每一次都有突破,每一次突破都很痛苦。它留下一种成品——有细致的纹理,隐隐的彩色,可以演绎成很长的条理,罗织成一大片一大片材料。蚕,一定要闷死在自己的框框里,它的作品才完美,倘若咬个破洞钻出来,那茧就没有什么可取了。一条蚕只宜结一次茧。
有没有一种蚕可以结了一个茧再结第二个、第三个呢?
有,它的别名叫做“人。”
牢笼?天井?蚕 (代序)
牢笼
记得当时年纪小,我总爱看那一列远山,那山像高墙一样立着,给我的视界画出疆域。据说那些山离我家两百多里呢,隔着这么远的距离,这么厚的空气,山的质地变薄了、脆了,几乎是半透明的了。
到底并不透明,我看不见山外的景物。
其实,就算没有山,人的目力也看不了那么远。
可是我总是怪那山碍事。怎么能长一对翅膀,飞过那山——那半透明的高墙,看看墙外的世界才好。
多年的朝思暮想之后,我越过那山,到了墙外,放眼望去,远处是另一列山,另一堵高墙。
后来我坐了船,在充满了弹性的海面上望那水天相接的一抹。高墙是不见了,却有一条灰沉沉的缆索围住四周,它强韧、粗暴、阴阳怪气。
我希望船能增加一倍两倍的速度,早些走到缆索的圈外。
我是越过了那缆索,可是缆索之外还有缆索……还有缆索……
一圈一圈的缆索套住了船,任它钻进钻出。
看来尘土云月都是多余的了,不如索性让原先的栅栏圈着,省掉了多少鸡声茅店,人迹板桥!
记得在奔波途中,我看见过这么一个家庭:住在深山里,森林和岩石替他围了个天井。他们世世代代守住那个巴掌大的方块,充其量不过是把炊烟升到岩顶随风散去,不过是把黄叶扫进溪中、流入平原。
那时,风尘仆仆的我们,瘫痪在他们的天井里,掬溪水解渴,望着炊烟喘息。他们全家出来看行人,像是在看一种从未见过的动物。
他们问:那些人究竟要到哪里去呢?
他们并不解:这些人为什么要走这么多的路呢?
他们认为,这些男孩子走了这么远的路,怎能长大成人呢?这些女孩子走了这么远的路,以后怎能生儿育女呢?
我们装做没听见,从身旁的荆棘上取下针来,刺破脚上的水泡,拉紧草鞋,背起沉重的背包,咬一咬牙,又走了。
我們笑那些人活在笼子里。
我们怎知道,人并不能真正走出他的牢笼呢?
坦白讲,一开始我对这类题材是持保留态度的,总觉得可能会过于沉闷。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它的魅力在于其极强的“在场感”。作者似乎拥有某种魔力,能让你瞬间脱离自己所处的时空,真切地感受到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书中对人际关系的处理,尤其精妙。那些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代际之间的理解与隔阂,都被描绘得极其真实可信,没有脸谱化的好人或坏人,每个人都有其难以言说的苦衷和光辉。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细细琢磨某一句对白,或者某一个动作的深层含义。它不是那种提供标准答案的书,它更像是一个开放式的探讨,邀请读者带着自己的经验和思考去填充那些留白的艺术空间。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记录了过去,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反思当下生活方式的契机,让我们重新审视“家”、“根”、“传承”这些看似老套,实则无比重要的命题。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让我感到非常陌生又熟悉,它像是一面经过时间打磨的古镜,映照出的世界既遥远又清晰。作者在遣词造句上展现了惊人的精确度,每一个形容词的选择都像是经过千锤百炼,恰到好处地烘托出氛围,却又绝不显雕琢之气。最让我赞叹的是其结构上的宏大与精巧并存。它似乎由无数个碎片化的记忆和片段组成,但当你把这些碎片拼凑起来时,一个完整而震撼人心的历史侧面便赫然眼前。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解谜,不断地探寻着人物行为背后的动机,以及故事线索最终的汇聚点。这种探索的乐趣,让原本可能略显厚重的题材变得引人入胜。它教会了我,真正的深度往往不是靠夸张的冲突堆砌出来的,而是源于对人性细微之处的敏锐捕捉和耐心描摹。这是一部需要慢下来才能体会其精髓的作品,急躁不得。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一种强烈的“呼吸感”。很多叙事文本读起来会觉得文字堆砌,呼吸不畅,但这部作品的行文极其流畅自然,仿佛作者只是在娓娓道来他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毫无矫饰。特别是在描写那些平淡无奇的日子时,作者总能从中挖掘出不为人知的美感和哲学意味。比如某次家庭聚餐的场景,寥寥数语,却勾勒出了那个时代特有的亲密和疏离并存的状态。它没有采用高高在上的批判视角,而是采取了一种近乎平视甚至带着温情的目光去审视历史中的个体。读完后,我感到一种莫名的平静,那是对生命复杂性的接纳和对时间流逝的释然。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温度”,它让你感受到文字背后那颗真诚跳动的心脏,以及对所记录的一切深深的眷恋。它不是简单的故事集合,而是一份用生命体验写就的情感地图。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词就是“史诗感”。它并非那种宏大叙事下的历史教科书,而是通过极其微观的视角,编织出了一张关于时代变迁的宏大图景。作者的叙事功力令人叹服,他仿佛是一位耐心的考古学家,一层层剥开历史的尘土,将那些被遗忘的故事和人物重新呈现在我们面前。叙事节奏的处理非常巧妙,时而舒缓如溪流,带领我们沉浸于日常琐碎的美好;时而陡然加快,仿佛命运的巨轮开始加速碾过,让人心头一紧。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人物命运上的那种克制与深沉,没有刻意的煽情,但那种宿命般的无奈和抗争,却以一种更具穿透力的方式直击人心。这本书的文字本身就具有一种独特的音乐性,长短句的交错、排比的运用,都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体验。它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作品,它会像一颗种子一样,在你心底生根发芽,让你在未来的某一天,回想起某些场景时,依然能感受到那种复杂的情感共振。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翻开扉页就被那种浓郁的年代感和扑面而来的烟火气所吸引。作者的笔触细腻得像是描摹一幅陈旧的照片,每一个细节都透露着岁月的痕迹。我特别喜欢他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那种在时代洪流中挣扎求生的个体情感,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同身受。情节的推进虽然不像某些商业小说那样跌宕起伏到让人喘不过气,但它胜在那种悠长、醇厚的韵味,仿佛走进了一个真实存在过、并且鲜活呼吸着的旧时光里。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与老友的对谈,分享着那些被时间磨平的棱角和沉淀下来的智慧。尤其是对某个特定地域风土人情的描摹,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光是文字就能让人闻到泥土和炊烟混合的味道。这本书不追求快速的感官刺激,它更像是一杯需要慢慢品味的陈年佳酿,后劲十足,回味无穷。它提供了一个观察历史侧面的独特窗口,让人对“寻常百姓家”的生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敬意。那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坚韧,即便在最艰难的时刻也从未消减,这种精神力量,才是最打动我的地方。
评分非常不错,质量速度俱佳!
评分非常不错,质量速度俱佳!
评分快递小哥辛苦,东西不错!
评分快递小哥辛苦,东西不错!
评分非常好,买书就是上京东,不过就用塑料袋装书难免有磕碰
评分王鼎钧老先生是真正的大家。
评分非常不错的好书
评分非常不错,质量速度俱佳!
评分这书真的是太好看了,很有意思,爱死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