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嚮一流的曆史軌跡(中國捲之二)——中外著名大學校長治校理念與辦學製度文獻選編

走嚮一流的曆史軌跡(中國捲之二)——中外著名大學校長治校理念與辦學製度文獻選編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商麗浩 著
圖書標籤:
  • 教育史
  • 高等教育
  • 大學治理
  • 校長
  • 治校理念
  • 辦學製度
  • 中國教育
  • 國外教育
  • 曆史文獻
  • 教育改革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浙江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8176262
版次:1
商品編碼:12306098
包裝:平裝
開本:小16開
齣版時間:2018-02-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商麗浩,薛國瑞,葛福強編的《走嚮一流的曆史軌跡(中外著名大學校長治校理念與辦學製度文獻選編中國捲之2)》選取在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發展曆程中湧現的著名的、有特色的十二所大學的重要史料。這些學校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燕京大學、北洋大學-天津大學、南開大學、中央大學-南京大學、金陵大學、交通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廈門大學、國立西南聯閤大學。這些學校有的從開始即稱為大學,有的開始以書院命名而後來發展為新式的高等教育機構,有的則由專門學校發展為大學。本書輯入的文獻涵蓋瞭這些機構成為高等教育機構後直到1949年這一時間段內産生形成的重要的規章製度方麵的文獻。

目錄

北京大學
總理衙門奏擬京師大學堂章程(1898年)
欽定京師大學堂章程(1902年)
大學堂章程(附通儒院章程)(節錄)(1904年)
大學評議會簡章(1917年)
國立北京大學內部組織試行章程(1919年)
評議會規則修正案(1920年)
評議會會議細則(1920年)
研究所簡章(1920年)
北京大學章程(1920年)
國立北京大學助學金及奬學金條例(1925年)
國立京師大學校組織總綱(1927年)
國立北京大學研究院章程(1929年)
國立北京大學組織大綱(1932年)
國立北京大學研究院規程(1932年)
國立北京大學教授休假研究規程(1934年)
國立北京大學教務通則(1946年)
國立北京大學組織大綱(1947年)
本校教員升級辦法(1948年)
清華大學
清華學堂章程(1911年)
遊美學務處改行清華學堂章程緣由緻外務部申呈(附:清華學堂章程)(1911年)
清華學校選派學生赴美遊學章程(1919年)
清華學校教職員會議章程(1920年)
清華大學總綱(1923年)
大學部組織及課程(1925年)
北京清華學校大學部暫行章程(1925年)
研究院章程(1925年)
清華學校組織大綱(1926年)
國立清華大學條例(1928年)
國立清華大學規程(1929年)
專任教授休假條例(1930年)
國立清華大學教授會議事細則(1931年)
國立清華大學研究院章程(1934年)
國立清華大學教師服務及待遇規程(1934年)
本科教務通則(1934年)
國立清華大學清寒奬學資助規則(1936年)
國立清華大學軍事訓練部暫行規則(1936年)
國立清華大學本科教務通則(1946年)
國立清華大學規程(1947年)
國立清華大學教師服務及待遇規程(1947年)
燕京大學
私立燕京大學組織大綱(1930年)
燕京大學本科教務通則
私立燕京大學校董會簡章
私立燕京大學校董會會章附則
燕京大學研究院章程
……
北洋大學
南開大學
中央大學
金陵大學
交通大學
復旦大學
浙江大學
廈門大學
國立西南聯閤大學
索引
走嚮卓越的基因:世界一流大學的治校之道與製度啓示 本書並非一本單純的史書,更不是一部枯燥的學術論文集。它是一次深刻的探尋,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一次對人類智慧結晶——世界一流大學——其之所以卓越的內在基因的追溯與解碼。我們並非關注那些冰冷的數據和耀眼的成就,而是深入到那些塑造瞭無數傑齣人纔、引領瞭時代進步的偉大教育傢們的思想深處,聆聽他們關於“治校”的真知灼見,剖析他們構建的“辦學製度”的精髓。 在這本書中,我們將目光投嚮那些在曆史長河中熠熠生輝的世界級大學。它們並非一蹴而就,其輝煌的背後,是一代又一代卓越校長們殫精竭慮的智慧結晶,是他們對教育本質的深刻理解,是對學生成長規律的精準把握,是對社會發展需求的敏銳洞察。這些校長們,他們並非僅僅是行政管理者,更是教育的理想主義者、思想的引領者、文化的塑造者。他們以超凡的遠見和堅定的信念,在風雲變幻的時代洪流中,錨定瞭大學發展的航嚮,構建起瞭一套套行之有效的辦學理念和製度體係,為大學的持續發展注入瞭不竭的動力。 我們將選取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著名大學校長,他們的治校理念,如同星辰般指引著大學前行的方嚮。有的校長強調“學術自由”是大學的生命綫,他們勇敢地挑戰傳統,鼓勵思想的碰撞與多元,為科學研究和知識創新營造寬鬆的環境。他們深知,隻有當知識的邊界被不斷拓展,思想的火花得以自由閃耀,大學纔能真正成為孕育顛覆性思想的搖籃。他們關於如何保護和激發學術自由的論述,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為當下如何處理學術規範與創新活力之間的平衡提供瞭寶貴的藉鑒。 有的校長則將“學生為本”視為辦學的根本齣發點。他們認為,大學的使命在於培養全麵發展的個體,而不僅僅是傳授知識。他們關注學生的成長過程,從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到課外活動、心理輔導,無不傾注心血。他們倡導個性化教育,尊重學生的差異,鼓勵他們發現自己的潛能,實現自我價值。他們的教育哲學,強調人文關懷與科學精神的結閤,旨在培養既有紮實專業功底,又具備人文素養和批判性思維的未來棟梁。 還有的校長,他們以“服務社會”為己任,將大學的知識與研究成果轉化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強大力量。他們積極與産業界、政府和社會組織建立聯係,推動産學研深度融閤,將學術研究的創新成果應用於解決現實問題。他們構建的“開放式大學”理念,打破瞭大學與社會的壁壘,使得知識的傳播和應用更加高效。他們關於大學如何承擔社會責任,如何與社會共同發展的思考,為當今社會變革背景下的大學轉型提供瞭深刻的啓示。 除瞭治校理念,本書還將深入剖析那些支撐起一流大學輝煌的“辦學製度”。這些製度並非僵化的條文,而是根據大學的特性和時代的需求不斷演進、優化而來的。我們將探究不同大學在學術評價體係、教師聘任與發展機製、學生培養與選拔製度、學科建設與資源配置方式、以及校董會與學術委員會的權責劃分等方麵的獨特設計。 例如,關於學術評價,我們將看到一些大學如何摒棄唯分數、唯論文的短視化評價模式,轉而更加注重研究的原創性、影響力和社會價值。他們如何建立多元化的評價指標,如何鼓勵跨學科閤作,如何平衡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這些都將為我們提供關於如何構建更為科學、閤理的學術評價體係的深刻思考。 在教師聘任與發展方麵,我們將瞭解那些一流大學如何吸引和留住頂尖人纔,如何為教師提供持續的專業發展機會,如何建立激勵機製以激發教師的教學和科研熱情。他們如何平衡“終身教授製”與績效考核,如何支持青年教師的成長,這些都直接關係到大學的學術生命力。 學生培養與選拔製度是大學的核心環節。我們將看到,那些卓越的大學是如何打破“一考定終身”的模式,通過多元化的招生方式,選拔齣具有潛力和創新精神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他們如何設計靈活的課程體係,如何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索,如何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他們關於如何塑造學生的國際視野、人文情懷和創新精神的製度設計,值得我們深入研究。 此外,大學治理結構也是影響大學發展的重要因素。我們將審視不同大學在校董會、學術委員會、行政管理部門之間的權力製約與平衡機製。他們如何確保學術決策的獨立性,如何提高管理效率,如何吸引社會資源支持大學發展,這些都為我們理解現代大學的有效治理提供瞭寶貴的範例。 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前人的成就,而是力圖從中汲取智慧,引發反思。我們相信,理解世界一流大學的治校理念與辦學製度,並非是要全盤照搬,而是要從中提煉齣適用於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發展階段的大學的普遍性原則和獨特價值。通過對這些曆史軌跡的深入解讀,我們希望能為當下中國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提供有益的藉鑒,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提供思想的啓迪和製度的參考。 本書的編選,旨在呈現一個豐富而多元的視角。我們希望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能夠感受到教育的溫度,體悟到思想的力量,激發對高等教育事業的更深層次的思考。這不僅僅是一次關於大學管理製度的梳理,更是一次關於教育理想的追尋,一次關於人類智慧與創造力的禮贊。我們相信,通過對這些卓越教育傢們的治校之道與辦學製度的深入探索,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一流”的內涵,為中國高等教育邁嚮更高峰汲取寶貴的經驗與力量。

用戶評價

评分

翻開任何一頁,我都能感受到那種試圖捕捉“瞬間的智慧”的努力,仿佛作者們費盡心力,從浩如煙海的檔案和演講稿中,精心挑選齣那些最能代錶一位校長治學精髓的片段。這種精選本身就構成瞭一種強有力的敘事。它讓人聯想到,在重大的曆史轉摺點上,一位大學校長需要具備何等的遠見卓識和堅韌不拔的意誌,纔能在保持學術獨立性的同時,又能順應時代的洪流。我特彆關注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實則影響深遠的細微規定或慣例,因為正是這些“潤物細無聲”的細節,纔最終構築起一流大學特有的精神氣質。這種對細節的捕捉和對宏大敘事的平衡,是此類文獻選編中最考驗功力的部分。我希望看到的是,那些關於學術自由、師資引進、學生培養等核心議題上,不同曆史時期校長的權衡與抉擇,它們共同描繪齣一條“求索卓越”的連續譜係。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如果能夠巧妙地將不同校長的理念進行主題式的串聯,而非僅僅按時間順序排列,那將極大地提升閱讀的體驗和思想的深度。例如,可以將所有關於“如何吸引和保留頂尖人纔”的論述匯集一處,或者將涉及“大學與社會責任”的段落集中展示。這樣一來,讀者就能清晰地看到,即便時代背景迥異,但在教育的永恒主題麵前,那些偉大的靈魂是如何不謀而閤地指嚮同一個真理的。這種類比和對比,是激活曆史文獻價值的關鍵。我希望它能提供一種清晰的脈絡,讓人在閱讀中形成一個體係化的認知框架,而不是僅僅收集瞭一些零散的“名人名言”。這本書,對我而言,更像是一張關於中國高等教育發展史上的“精神地圖”,標示著每一座高峰的形成路徑。

评分

從讀者的角度來看,這類匯集瞭不同時期、不同人物思想精髓的作品,其價值在於提供瞭一種多維度的參照係。它避免瞭對任何單一模式的盲目推崇,而是鼓勵讀者自己去辨析、去重構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一流標準。我非常欣賞這種“文獻選編”的形式,它意味著我們不是在閱讀某一位學者對他人的解讀和分析,而是在直接麵對曆史留下的原始材料,讓那些校長們的聲音穿越時空,直接與我們對話。這種“親曆者”的視角,其衝擊力是其他二手資料無法比擬的。我尤其期待看到不同地域、不同學科背景的校長們的理念碰撞齣怎樣的火花,他們如何處理資源稀缺與追求頂尖之間的矛盾,以及在麵對外部政治或社會壓力時,他們如何堅守住大學的堡壘。這不僅是對曆史的迴溯,更像是一份高階的管理學“案例庫”。

评分

閱讀這本關於“一流”構建之道的文獻選編,我更希望感受到的是一種持續不斷的、對“何為教育本質”的追問,而不是一份簡單的成功學手冊。真正的“一流”絕非一蹴而就,它滲透在對真理的虔誠、對下一代的責任感以及對製度創新的不懈追求之中。我期待這本書能揭示齣,那些成功的大學是如何建立起一套自我修正和持續進化的內在機製。它應該讓我們明白,製度的優越性,往往源於其背後所蘊含的深刻的人文關懷和對人類知識邊界拓展的渴望。隻有當這種精神內涵被充分挖掘齣來時,我們纔能真正理解,為何這些大學能夠跨越一個又一個世紀,依然屹立不倒,成為引領時代的燈塔。這份文獻匯編,理應成為我們理解未來教育藍圖的重要基石。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讀起來就讓人感到一種沉甸甸的曆史厚重感,那種對“一流”的追求,不僅僅是口號式的,更是需要無數實踐和深思熟慮的成果積纍。我一直對頂尖學府是如何在漫長的歲月中保持其核心競爭力和學術聲譽非常好奇。這本書的標題暗示瞭它會深入探討不同文化背景下,那些站在教育金字塔尖的掌舵者們,他們究竟抱持著怎樣的教育哲學,以及這些哲學是如何轉化為可操作的管理製度和校園文化的。我期待看到的是,那些曾經塑造瞭國傢乃至世界格局的教育傢們,他們的思想是如何穿越時空的限製,至今仍然能對今天的教育改革提供藉鑒。這種跨越國界的比較研究,尤其在中國捲的框架下進行,無疑能提供一個獨特而深刻的視角,讓我們得以一窺,在特定的曆史和社會背景下,卓越的大學管理是如何從理念萌芽到製度生根,最終開花結果的。它不僅僅是關於製度的匯編,更是一部關於“人”如何塑造“機構靈魂”的史詩。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