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地理>丛书:湖北经济地理》旨在系统梳理湖北省自然资源、经济发展和人文社会的基本状况,充分认识经济发展特征,优化区域经济发展格局,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为全面推进湖北省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从内陆腹地走向开放前沿,成为带动中部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中国经济地理>丛书:湖北经济地理》共九章:第一章至第三章为基础与条件,主要包括资源环境、人文社会与基础设施的概况;第四章至第五章为产业与经济,主要包括湖北省经济发展轨迹与特征,产业发展与产业集群;第六章至第七章为区域与城乡,主要包括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网络化发展;第八章至第九章为持续发展与战略选择,主要包括生态文明与持续发展,湖北省发展战略与展望。
湖北省地处长江中游,洞庭湖之北,位居华中腹地,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隋朝将鄂州州治首次设在江夏,也就是今天的武昌,故湖北简称为“鄂”。春秋战国时湖北省为楚国地;西汉湖北大部属荆州刺史部;唐代,湖北西部为山南东道,东部为淮南道,东南部为江南西道,西南部为黔中道;宋代时为荆湖北路;元代属湖南江北行省;清代置湖北省,此时湖北省行政区域之概貌已经基本形成;民国年间,湖北省总体区划变化不大。至1949年,湖北省共设1市(武昌市、汉口市为国民政府直辖)、8个行政督察区、69个县。自1927年开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武装在湖北建立过许多革命政权。抗日战争时期的1941年4月,成立鄂豫边区行政公署,1945年10月至1946年6月,扩大成立为中原解放区行政公署。1946年8月至1947年5月,在鄂西北先后建立过5个地区。1947年底,分别成立江汉行政公署和鄂豫行政公署。湖北省现设12个省辖市、1个自治州、38个市辖区、24个县级市(其中3个直管市)、39个县、1个林区,面积为18.59万平方千米,2015年末全省常住人口5852多万。地区生产总值29550多亿元,位于全国第八(不包括台湾地区),是我国重要工业基地和粮棉产区。
湖北省作为一个中部省份,经济发展是在曲折中成长起来的。经过了民国时期的萌芽与混乱阶段、计划经济时期的重建与恢复阶段、改革开放时期的探索与崛起阶段以及新常态背景下的稳步发展阶段,湖北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延续了“高于全国、中部靠前”的发展势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