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一本帶你重新思考中國曆史,理解中國為建立現代國傢和文明所做的各種努力的書。
帝國、民族國傢、主權、革命、現代性等主題在書中呈現,解構瞭中國的獨特政治和文化,闡明瞭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並對中國懸而未決的過去將如何形塑它不可以預測的未來提供瞭一種思考。
內容簡介
王賡武教授是世界上*傑齣的曆史學傢之一。他貢獻瞭一項重要研究,幫助人們觀察和理解中國在未來的世界舞颱上,將如何受製於它復雜的曆史和衝突的民族認同。《更新中國:國傢與新全球史(增訂版)》這部真正的中國全球化史中,作者提供瞭一種充滿洞見的完整敘事。中國懸而未決的過去將如何形塑它不可預測的未來?所有期望理解這一點的人,都應該好好讀一讀。
作者簡介
王賡武,現任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主席、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主席,獲頒大英帝國司令勛章(CBE),當選澳大利亞人文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外籍名譽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名譽院士,榮膺福岡亞洲文化奬。曆任馬來亞大學教授、曆史係主任、文學院院長(1957-1968),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教授、遠東曆史係主任、太平洋研究院院長(1968-1986),香港大學校長(1986-1995),新加坡圍立大學東死研究所所長(1997-2007)。
研究方嚮為中國曆史、海外華人、民族主義、移民研究等,涉及曆史學、文化學、政治學、社會學等領域。近年作品有《中國與東南亞:神話、威脅和文化》(1999)、《海外華人:從土地束縛到爭取自治》(2000)、《1800年以來的中英碰撞:戰爭、貿易、科學及治理》(2003)、《更新中國:國傢與新全球史》(2013)、《另一個中國周期:緻力於改革》(2014)等。
精彩書評
在這部曆史思想文集中,王賡武教授對中國自早期至當代的崛起作瞭豐饒的分析。王賡武教授以他一貫的富有洞見的方式,通過中國人的自我意識及隨之而來的政府形式的變化,闡明瞭中國的現代性進程。
——孔飛力(Philip Kuhn),哈佛大學
王賡武教授是世界上*傑齣的曆史學傢之一。他貢獻瞭一項重要研究,幫助人們觀察和理解中國在未來的世界舞颱上,將如何受製於它復雜的曆史和衝突的民族認同。在這部真正的中國全球化史中,作者提供瞭一種充滿洞見的完整敘事。中國懸而未決的過去將如何形塑它不可預測的未來?所有期望理解這一點的人,都應該好好讀一讀。
——瀋大偉(David shambaugh),喬治·華盛頓大學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世界曆史中的中國
第二章 另一種民族國傢
第三章 主權關係並非絕對
第四章 革命是新的天命
第五章 現代性、國傢與文明
附錄 天下——境外看中華
民族國傢與天下觀念
全球化時代反思中國曆史
注釋
索引
精彩書摘
《更新中國:國傢與新全球史(增訂版)》:
解決這一問題的努力從未間斷,特彆是當問題涉及現代曆史的時候。然而直到最近,書寫一部從古至今的全球史的努力仍然罕見。一些歐洲學者,如伏爾泰、利奧波德-馮·蘭剋和赫伯特·喬治·威爾斯嘗試過,後來又有奧斯瓦爾德·斯賓格勒和湯因比,以及其他關注文明道路的人嘗試。20世紀50年代,中國采用瞭蘇聯曆史學傢編寫的世界史(其譯本也作為他們自己編寫的新曆史教科書的基礎)。80年代,美國的世界史教科書齣現在中國並引起關注。這些書大部分並沒有申明他們脫離瞭歐洲中心的偏見,但是其中一些剋服明顯偏見的努力可以說還是相當成功的。在這些書當中,不管是蘇聯的馬剋思主義者還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傢的馬剋思主義者,都更雄心勃勃。作為國際主義的信奉者,他們受到光輝的共産主義未來理念的激勵。通過以階級分析為基礎的意識形態,他們承諾要重新闡述世界史,要將所有種族、所有民族都囊括進朝嚮更美好世界進發的進步運動之中。今天,這樣一種目的論已經噤聲,當然不是被拒斥,而是采用瞭更溫和的進步標準。無論如何,樂觀主義還在,進步的觀念還是很吸引人,最引人注目的是它許諾的將人類從對種族的、民族的、部族的以至階級的忠誠的鐐銬中解放齣來的方式。有很多人依舊相信一種為全人類代言的全球觀點,並相信終有一天會有曆史學傢能夠忠實地反映這種全球觀點。
現在,更多曆史學傢緻力於編撰一部規避任何中心主義或帶民族、地方偏見的世界史。但是到目前為止,這樣一種世界史通常都散漫、零碎、煩瑣而瞭無生氣,很少引起廣泛的關注。人類的狀況並不是符閤邏輯、始終一緻的,從曆史來看,人類也並不僅僅滿足於愛、真和美。專業的曆史學者,如《世界史雜誌》(1990年創刊)的編輯們,試圖追求對曆史各個方麵的一種開放性探究。另一些人則錶示,即便是使用歐洲語言進行書寫,世界史也可能不帶歐洲中心論立場。人們可以設想,在中國,除瞭為中國人書寫的中國曆史之外,有人還想要讀到用中文寫的非中國中心論的世界史。寫這樣一種世界史並不容易,但這種需求是存在的,而且已經有所進展。
這一章的目的不是為瞭展現中國曆史最終將如何置於一種新的世界曆史中去,毋寜說是要考察中國人對其在世界曆史中的地位的認識。例如,中國人如何看待中國作為一個古老帝國的本質,以及中央政府曆經多個世紀創建帝國和民族的努力。同時,這一章也將考察將中國的曆史文明放在全球視野中所錶現齣來的特徵,以及正在被用來幫助這個國傢實現現代化的那些特徵。與此相關的還有,現在的中國人如何看待他們國傢在世界上的地位,他們如何利用曆史來讓自己更加適應這個正日益緊密相聯的世界。以此為起點,他們發現用文化的方式來重寫世界曆史可以給人類曆史帶來新的啓發。這樣一種方式與早先的一些嘗試相類似,如伏爾泰,他試圖描述人們從野蠻狀態中脫離齣來嚮文明狀態轉變的全球曆史。這種變化的觀念在中國傳統中根深蒂固,可以與聖王的古老觀念聯係起來。
……
前言/序言
中國之成為激辯的焦點,始自清末的改革者和革命者們有史以來第一次試圖重新定義中國。辛亥革命之後,帝國(empire)讓位於民族國傢(nation-state)的概念,中國人開始尋求他們的現代身份,重新設計政治體係並重新書寫曆史。革命成為新的領導者在一個基於國傢主權的世界中尋求閤法性的源泉。他們很快就發現,要將共和國與他們繼承的政治文化協調起來異常睏難。他們感到,他們的共和國既不是帝國,也不是民族國傢,於是力圖通過工業文明和科學,並融閤優秀傳統,來更新中國。
2008年我在香港中文大學餘英時講座中提齣,這種更新是過去一個世紀以來中國人努力為之奮鬥的國傢重建過程的核心。從遭遇西方現代民族帝國之後,清帝國的精英們就力圖通過革命來抵禦外來控製。遭到失敗之後,他們轉而訴諸傳統以保持其作為中國人的意識,同時對那種將中國置於邊緣的主流世界曆史話語提齣挑戰。
反思正在進行中的全球化過程,我想起錢穆1952年齣版的《中國曆代政治得失》。這本書幫助我重新思考中國曆史。我特彆感興趣的是中國人如何以中華民國取代瞭清朝政府,以及為何這一民族主義的大膽嘗試齣人意外地以1949年中國共産黨的勝利而結束。1952年,離這一震驚世界的事件僅僅三年,我對此記憶尤深。
餘英時當時是錢穆的研究生,因而他應該讀過這本書。像他的老師一樣,餘英時也是一個為環境所迫不得不從外部省察中國現代化道路之變遷的局內人。他們兩人在寫作時都懷著今日不復多見的對中國轉型的一種感情。在經曆瞭中國的革命和現代化之後,他們都離開大陸,繼續探索是什麼使得中國的政治和文明如此獨特。
不過,我對中國國傢的思考來自一個通常從外部來看待這一主題的華人的視角。大約60年前我去造訪錢穆的時候,我的研究課題是關於康有為和孫中山及其在英屬馬來亞的經曆,以及他們與大量生活工作於殖民環境中的中國人的交往。他們兩人都看到瞭西方在亞洲擴張的一些影響。馬來亞提供瞭一種英帝國的視野,即以在倫敦的英國政府的眼光,或者從航行於各大洋的艦船甲闆上來看待世界曆史。對於他們的帝國曆史學傢來說,中國是遠方一片離奇的大陸,處於全球海上強權的邊緣。相比之下,中國曆史學傢們則在調整他們的世界觀,以對這一動態係統中的強弱對比作齣反應,並使中國找到自己在新的全球話語中的閤適位置。
更新中國:國傢與新全球史(增訂版)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