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山(套装上下册)

魔山(套装上下册)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德] 托马斯·曼 著,杨武能 译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1-17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3958375
版次:1
商品编码:12297781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795
套装数量:2
字数:7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魔山》以其波澜壮阔的场景,磅礴的气势,细腻的心理分析,精辟的哲理,反映了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风云变幻的社会现实,不愧是一部划时代的交响乐性质的杰作。它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在现代德国小说中是无与伦比的。


内容简介

《魔山》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马斯·曼的代表作。小说以一个疗养院为中心,描写了欧洲许多封建贵族和资产阶级人物,其中有普鲁士军官、俄国贵妇人、荷兰殖民者、耶稣会会士……他们都是社会的寄生虫。整个疗养院弥漫着病态的、垂死的气氛,象征着资本主义文明的没落。作品通过人物之间的思想冲突,揭示出颓废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血缘关系。

作者简介

 托马斯·曼(1875—1955)20世纪德语文学中伟大的作家之一,出生于德国吕贝克城。1901年凭借长篇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而轰动欧洲文坛,成为德语文学继歌德、席勒以来又一高峰时期的领军人物。此部作品与出版于1924年的《魔山》及其后期代表作《浮士德博士》被认为是托马斯·曼成功的三部小说。1929年获颁诺贝尔文学奖。

杨武能,翻译家。毕业于南京大学德语系,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师从冯至,主攻歌德研究。出版《浮士德》《少年维特的烦恼》《格林童话全集》等经典译著三十余种,另有学术专著《三叶集》等。主编的《歌德文集》《海涅文集》等十余种译作影响深远,获“中国图书奖”等多项奖励。2000年荣获德国“国家功勋奖章”,2001年获终身成就奖性质的洪堡奖金,2013年获得德国颁发的“歌德金质奖”。


目录

引 子.................... 1
第一章.................... 3
抵  达.................... 3
三十四号.................... 11
在餐厅里.................... 15
第二章.................... 22
洗礼钵和祖父的双重形象.......22
在迪纳倍尔舅公家——关于汉
斯·卡斯托普的品性德行.......32
第三章.................... 42
一本正经.................... 42
早餐.................... 45
愚弄·最后的晚餐·中断了的
快活........................ 52
意大利撒旦.................. 61
思想敏锐.................... 71
多说了一句.................. 77
当然,一位女士...............81
阿尔宾先生.................. 86
意大利撒旦不体面的建议...... 89
第四章.................... 101
必要的采购...................101
顺便说说时间................ 111
他试着讲法语................ 114
政治上可疑.................. 119
希培.................... 125
心理分析.................... 135
怀疑与思考.................. 142
席间对话.................... 145
不断加剧的忧虑——两位祖父
荡舟在黄昏时分.............. 153
体温表.................. 174
第五章.................... 199
恒久不变的汤与恍然大悟 199
“我的天,我看见啦!” 222
自由..................... 240
喜怒无常的水银柱............. 247
百科全书..................... 258
关于人体的学问............... 275
钻研..................... 293
死的舞蹈..................... 312
瓦普几斯之夜................. 352

前言/序言

  代译序
  《魔山》:一个阶级的没落
  杨武能
  二十世纪伊始,德语文学领域诞生了一部划时代的杰作:托马斯曼的长篇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1901)。这部仅用四年时间写成的“伟大小说”,不仅奠定了年方二十六岁的作者在德国乃至整个欧洲文坛的地位,还开启了德语文学的一个新时代,一批世界级的大师随之崛起,原本薄弱的长篇小说创作园地里更可谓人才辈出,特别是长篇小说的创作硕果累累。于是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德语文学出现了一个堪与歌德、席勒时代媲美的高峰,而托马斯曼本人,则被誉为这一兴旺发达时期的“火车头”,并且于1929年当之无愧地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托马斯曼之所以得以戴上这顶桂冠,一如诺贝尔文学奖评奖委员会的颁奖辞所宣示的,主要由于他那被称颂为“第一部也是迄今最卓越的德国现实主义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但是,在获奖之前不久出版的又一部长篇小说《魔山》(1924),对作者获此殊荣至少起了同样重要的作用,因为是它使托马斯曼真正举世闻名。为了证明此言不虚,可以举出两个事实,一是1927年,《魔山》经Helen Tracy Lowe-Poters 翻译成英文,很快便畅销美国,受欢迎的程度明显超过了《布登勃洛克一家》 ;二是近年来在德国和世界范围内评选二十世纪最佳德语长篇小说,托马斯曼入选的多为《魔山》,而且总是名列前茅。
  托马斯曼创作的长篇小说在10部左右,几乎都是鸿篇巨制,如单单取材于《圣经》故事的《约塞夫和他的兄弟们》(1933 – 1942)就是四部曲,和其他的大长篇加在一起,便构成了二十世纪德语文学尤其是长篇小说一个可观的组成部分。这十部左右长篇小说的代表作,公认为上述的《布登勃洛克一家》、《魔山》,再加上《浮士德博士》。这些作品尽管题材不同,风格、手法也有发展变化,但是都一样从精神、文化和哲学的高度,深刻而直率地提出了时代的根本问题,生动而多彩地描绘人生、社会和世态,恰如巴尔扎克所做的那样。也就难怪德国著名的评论家汉斯马耶尔要将托马斯曼的小说与《人间喜剧》相比拟。
  对《布登勃洛克一家》外国文学界的同行已经谈得比较多了。《魔山》可以视为《布登勃洛克一家》的后续之作,且对托马斯曼的小说创作的许多方面都明显地有所突破。因此,无论研究托马斯曼个人或是研究二十世纪的德语长篇小说,《魔山》都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和着力点。
  托马斯曼1875年出生在德国吕贝克城一位富商的家中。父亲曾做过这座享有自治权的北方海港城市的市议员。托马斯曼中学未毕业父亲便去世了,家业随之衰败,全家迁到了南方的慕尼黑。托马斯曼十九岁即在当地一家保险公司做见习生,同年发表小说《沦落》获得好评,决心走文学道路,开始在慕尼黑大学旁听历史、文学和经济学课程,并参与编辑《二十世纪》和《辛卜里其斯木斯》这两本文学杂志。1895年至1898年随兄长亨利希曼旅居意大利,1897年着手创作《布登勃洛克一家》。这部小说于1901年问世后立刻在德语文坛引起轰动。
  在随后的半个世纪里,作家经历了资本主义世界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目睹了德国发动的空前残酷野蛮的两次世界大战并身受其害,被法西斯政权褫夺了国籍,不得不长期流亡国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虽已成为美国公民,却感到这个盛行麦卡锡主义的国家窒息了自己的创作灵感,但是又不愿回到分裂成了东、西德的祖国的任何一边去,只好在1952年移居瑞士,直至1955年客死苏黎世。
  托马斯曼可谓一生坎坷,经历丰富,思想发展的过程更充满了曲折、矛盾和痛苦。所有这些,都反映在了他的作品特别是长篇小说里。《魔山》这部书则是作者对自己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经历和思想的总结。具体讲,为了探望患病的妻子卡佳,托马斯曼确曾于1912年去瑞士达沃斯地区的一家肺病疗养院住过一些时候。这段特殊的经历和见闻,加上妻子的书信,提供了他于1913年开始创作《魔山》的契机和素材。起初他只打算以生战胜死为主题,用幽默的笔调写一个中篇小说(Novelle),使之与《威尼斯之死》和《特利斯坦》形成对照;因为在这两篇旧作里,表现的都是艺术家在精神上对死亡的美化和渴望。
  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打断了他的写作,到了1919年战争结束后作家才重新提起笔来。大战中的痛苦经历和战后的深刻反思,不但使原本计划的中篇发展成了一部上下两卷的大长篇,思想内容更大大地得到了深化和扩展。
  堪称德语文学现代经典的《魔山》故事情节并不复杂:
  出身富有资产者家庭的青年汉斯卡斯托普,在大学毕业后离开故乡汉堡,前往瑞士阿尔卑斯山中一所名叫“山庄”的肺病疗养院,探望在那里养病的表兄约阿希姆齐姆逊。他原本打算三周之后便返回汉堡,接手一家造船厂的工程师职位,却不料在山上一住住了七年。原来他闯进了一座“魔山”!
  在“魔山”中住着来自欧洲乃至世界各国的病人。他们代表着不同的民族、种族、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和政治态度,但却有一个共同点,即都属于不必为生计担忧的有产有闲阶级。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山庄”的居民们自有一套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人生哲学,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都沉溺声色,饕餮成性;都精神空虚,却在尽情地享受疾病,同时又暗暗地等待着死神的来临。须知,拿一位“山庄”中人的话来说,这所谓疗养院“不会使患病的人恢复健康,却能让健康的人染上疾病”。因此,不断有年纪轻轻的疗养客不治身亡;因此,整个“山庄”及其所在的达沃斯地区,就跟中了魔魇一样,始终笼罩着病态和死亡的气氛。
  除了上面那些行尸走肉的活人,“魔山”中还游荡着一些幽灵,过去时代的幽灵以及叔本华、尼采等的幽灵。这些幽灵附着在奥地利耶稣会士纳夫塔和意大利作家塞特姆布里尼等人身上,他们是那些活死人中的思想者。至于“魔山”的统领,则是“山庄”疗养院的院长“宫廷顾问”贝伦斯大夫。他和他的助理克洛可夫斯基博士,一个绰号叫“拉达曼提斯”,一个绰号叫“弥诺斯”,意思都是地狱中的鬼王。然而“魔山”的真正主宰,却并非鬼王贝伦斯大夫,而是死神。这不仅因为这位大夫自命为“伺奉死亡的老手”,而且本人的身体和精神也染上了重病,即将成为死神的俘虏。
  就这样,在死神的统领指挥下,经由贝伦斯这些鬼王精心安排和组织,风景如画的阿尔卑斯山就变成了妖魔聚会的布罗肯山,“山庄”的疗养院客们便像瓦普几斯之夜的男女妖精似的纵情狂欢,夜以继日地跳着死之舞。
  主人公汉斯卡斯托普是个性格和体质都很柔弱的资产阶级少爷,是塞特姆布里尼为之操心的“问题儿童”。他涉世不深,刚入“魔山”还有点儿不习惯,但马上被“鬼王”逮住,不多久就习惯了不习惯,就参加了死的舞蹈。这是因为,“山庄”的独特生活方式自有其魅力。这魅力的表现之一就是使人忘记时间,忘记过去和将来,同时也忘记人生的职责和使命,活着仅仅意味着眼前的及时行乐。因而“魔山”成了一个介乎于生死之间的无时间境界,难怪年轻的卡斯托普在山上不知不觉一住便是七年,难怪他也很快学会了像其他疗养客一样怀着冷漠、闲适的心情,俯瞰和傲视平原上碌碌终日的芸芸众生。
  不过,在“魔山”中的七年,汉斯卡斯托普也并未虚度。他年轻、好奇,性格内向,有一个区别于一般疗养客的特点和优点,就是对周围的人和事乐于观察、倾听,勤于思索。他在跨出校门后遽然来到一个新的环境,日日目睹着疾病和死亡,倾听着塞特姆布里尼与纳夫塔的激烈争论,自己还对爱情的苦乐和生离死别有了切身的体验,思想活动更是异常活跃。而“山庄”无所事事的特殊生活方式,又提供了他去沉思默想的充裕时间,便对疾病与健康、欢乐与痛苦、生存与死亡、时间与空间以及音乐与时间的关系等等问题,进行了反复的思考,直至七年后“魔山”的梦魇终于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晴天霹雳”所震醒。
  然而,这位唯一在“山庄”康复了的小说主人公,这位有头脑的资产阶级的苗裔,他却仍然没能逃脱死神的控制。因为这时整个的欧洲和资本主义世界都着了魔,都跳起了疯狂可怖的死之舞,汉斯卡斯托普自然也在劫难逃。小说结尾,年轻的主人公便在一颗大炮弹落到眼前爆炸后飞溅的尘土里,在战场的“混乱喧嚣中,在唰唰冷雨中,在朦胧晦暗中”,“从我们的视线里消失了”。
  从上面的故事梗概可以看出,《魔山》既无曲折跌宕的情节,也无惊心动魄的场面,但却自始至终充满着离奇、紧张和神秘的气氛,却不乏思想、精神范畴的激烈碰撞、交锋乃至你死我活的斗争,而不同的思想、精神及其相互斗争,又通过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体现出来,这就赋予了小说引人入胜、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也就是说,《魔山》并不重在描绘自由资产阶级没落的外在表现和过程——虽然这方面也有不少精彩之笔 ——而更多地着力于揭示其内在的历史和精神根源。而这,看来正是托马斯曼这部杰作的最大的特点和优点。这样的特点和优点,使《魔山》成为所谓“智性小说”(intellektueller Roman)或曰形而上的哲理小说(metaphysischer Roman)的典型。
  《魔山》除去这一涉及小说本质特征即故事情节的大看点,还有以下几个值得认真研究和极具欣赏价值的方面:
  首先是小说不同凡响的风格和手法,也就是它讲述、展现其故事情节的方式和艺术手法。
  《魔山》这部杰作之所以能跻身西方文学的现代经典之列,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的艺术风格和手法既很好地继承了传统,又成功地进行了创新。
  继承方面,《魔山》很容易令人想起德语文学中历史悠久的“教育小说”或“修养小说”(Bildungsroman)。这类以现实主义为基调的小说,其最著名的样板当推歌德的《威廉迈斯特》和凯勒的《绿衣亨利》。它们写的差不多都是年轻主人公到社会上受教育、淘经验,以及在此过程中思想、性格得到发展和成熟,借以表达作家自身的教育主张、人生哲学和社会理想。托马斯曼的《魔山》无异于一部现代的“教育小说”;对于年轻的卡斯托普来说,那与世隔绝的“山庄”国际疗养院及其所在的达沃斯地区,不啻是一个对他进行强化训练的“教育特区” 。
  在这个反面意义的“教育特区”里,不但集中了当时整个欧洲乃至世界的精神和思想,让卡斯托普接触到它们形形色色的代表人物,而且使时间浓缩起来,让他早早面对死亡,不得不对生与死、健康与疾病、肉体与精神、空间与时间等一系列问题,进行认真的思索。同样,在“魔山”中也有一些“教育者”,那就是塞特姆布里尼和纳夫塔。两人都自觉而公开地以年轻主人公的导师自居,并为影响他、争夺他而无休止地进行着辩论和争斗,虽然他们本身都已病入膏肓。除了他俩,“鬼王”贝伦斯大夫以及他形形色色的病人,其中又特别是那位以长者和领袖自居的佩佩尔科恩,何尝又不曾以各自的方式充当着年轻主人公的教员——反面或正面的教员。这样,生活在“魔山”中的汉斯卡斯托普,思想和性格就加速地发展和成熟起来。
  不错,这儿的确存在一些悖论,例如竟然称“魔山”为“教育特区”,既说“魔山”是个“无时间境界”又说它浓缩了时间,等等。然而,不正由于这许多悖论和矛盾的存在,才使《魔山》更加耐人寻味和富于哲理的深蕴吗?
  至此已接触到《魔山》继承德语文学传统的另一个更深刻的方面,即它的富于哲理性和思辨性。如此讲很容易使人产生枯燥、沉闷的联想。其实,《魔山》提出的哲学问题既丰富多彩又紧贴现实,所用来进行思辨的手段也生动有趣,富于变化,因而读起来一点不枯燥乏味。
  除去生与死这个核心问题之外,小说对于这个构成生命的重要因素,特别作了既精到、深入,又全面、精彩的分析和论说。例如,仅仅为揭示时间因人因地而异的相对性,小说就自然而纯熟地使用了三种手段:一是主人公卡斯托普自己头脑里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探索(集中在第六章的“变迁”一节);二是作者的直接插话、评说以及思辨(例如第七章的“海滨漫步”一节);三是用故事情节本身进展的快慢直观地显现。且看第三种手段的明显例证:主人公住进“山庄”疗养院的第一天,觉得一切都异常新鲜,经历、感受遂十分丰富,时间也就相对增值,对这一天的描写便占了一百多页的篇幅;相反,到了后来,日子过得千篇一律,枯燥乏味,几个月甚至几年便一笔带过。
  此外《魔山》还有一种用得特别多因而也特别引人注目的思辨手段,就是让书中的人物相互辩驳和争论。塞特姆布里尼和纳夫塔势不两立却相反相成,在无情的论争中几乎探讨了人类社会的所有重大问题,尽管两人如前文所述都不足取,都是言行不一的空谈家,其言论本身也经常自相矛盾,令他们的教育对象卡斯托普无所适从。
  总之,《魔山》尽管思辨色彩浓郁,却因为手段多样而艺术精湛,结果便使读者尤其是爱好哲学的读者并不难以接受,相反倒会读得饶有兴味。
  《魔山》也成功地继承了德国和欧洲的批判现实主义传统,世情的描写,人物的刻画,环境的点染,都做到了既细腻精致,又生动深刻,且富于典型意义,有关的例子不胜枚举。一句话,《魔山》同样证明,托马斯曼也当得起20世纪西方文学一位批判现实主义大师的称号。
  然而,对于《魔山》这部巨著来说,更值得称道的不是它对传统的继承,而是它有所创新,有所突破,而是它还越出现实主义的常轨,采用了勃兴于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的某些手法。
  《魔山》使用得最多也最有趣的现代主义手法是象征。可以认为,小说的题名《魔山》本身便是一个,它所描写的“山庄”疗养院以及生活在里面的形形色色的人物,也都富有对于特定的时代和社会的象征意义。
  先看一个十分具体的例子,就是《魔山》中充满着“数字象征”(Zahlsymbol)。一个字贯穿着整个故事,反反复复地出现:全书一共章,主人公迷失在“魔山”中长达年,“山庄”的餐厅里不多不少摆着张桌子,主人公的朋友圈子最终凑足了个人,疗养院规定量体温的时间恰好分钟,等等等等。为什么正好是呢?是因为上帝“创造世界”也用了七天,因此七就意味着全部、整个,处处凑足了七的“山庄”,这座在“侍奉死亡的老手”贝伦斯大夫经营下的肺病疗养院,似乎就不只是资本主义社会以营利为目的的医疗机构的典型,而成了作者心目中整个世界的象征。
  小说里众多的典型人物也都有很强烈的象征意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塞特姆布里尼和纳夫塔这你死我活地相互对立,同时但却相反相成的一对儿。塞特姆布里尼固守着前一两个世纪盛行的资产阶级人道、进步和理性的传统,梦想有朝一日会出现一个资产阶级的世界共和国,还身体力行地参加了共济会的活动,实际上却是一个过时人物,其形象、思想和行径,在作家笔下都像个摇风琴的行乞者一般地寒碜、迂腐、可笑,活脱脱的一个早已过时了的资产阶级理想和价值观的化身。反之,纳夫塔则自视为“超人”,信奉精神至上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妄想世界有朝一日会恢复到教会享有绝对权力的上帝之国的原始状态,并为此而鼓吹暴力、奴役和恐怖。这个外貌丑陋矮小、言词尖酸刻薄、行事虚伪怪诞的教士,不但继承了欧洲封建反动思想的衣钵,而且是德国军国主义乃至国家社会主义也就是法西斯独裁专制——他所谓“无产阶级专政”的狂热信徒,则无疑是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的晚期资本主义的精神象征。
  又如,与主人公卡斯托普这个“软弱的平民”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他的表兄约阿希姆齐姆逊。这位“好样的士兵”身上集中了“德国军人的所有美德”,是整座“魔山”中唯一一个有事业心和责任感的人,然而却病魔缠身,怎么也实现不了去军旗下效忠皇上的夙愿。他那描写得非常细腻的夭亡,不正象征着德国军国主义引以为自豪的普鲁士精神业已过时和不再有生命力了吗?
  再如荷兰绅士皮特佩佩尔科恩,这位在殖民地爪哇发了大财的种植园主,他像个王者似的颐指气使却语无伦次,生活放纵却缺少活下去的信心和乐趣,以致终于服毒自杀,是不是也象征着殖民时代的自由资本主义气数已尽呢?
  就连仅仅出现在卡斯托普回忆中的祖父和舅公,也都刻画得活灵活现,既有鲜明的个性,也带着时代与阶级的共性和象征意义。类似这样一些次要人物的存在同样不容忽视,因为他们加强了小说内涵的历史纵深度,为一个阶级的没落做了必要的背景交代。
  顺便说一下,小说的主要人物几乎个个都有生活中的原型,特别是主人公卡斯托普身上,便清楚地投下了作者自己的影子。他与作家本人出身、经历的相似之处就不细说了,更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对一些重大问题的观点和思考。难怪当代著名作家马丁瓦尔泽会说:“故事越往下讲,小说的主人公便越来越不再是卡斯托普,而变成了托马斯曼本身。” 事实上,通过卡斯托普的观察、思考,通过塞特姆布里尼和纳夫塔相互争论、辩驳,托马斯曼对自己早年的思想尤其是叔本华和尼采的思想影响,做了深刻而又全面的清算;同时,书中还明显反映出与德国文化历史哲学家奥斯瓦尔德施本格勒在思想上的共鸣 。因此,《魔山》一书对作家思想和创作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至于作家的爱妻卡佳曼,便为他塑造小说女主人 魔山(套装上下册)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魔山(套装上下册)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魔山(套装上下册)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魔山(套装上下册)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魔山(套装上下册)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