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动描绘纵横千年、横跨万里、都曾被称作“哲学家”的六类人物的形象,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看待哲学史的全新方式。它不仅是一本哲学史导论,更是一次富有原创性的探究,关于哲学家过去是什么,或许还有哲学家未来可能回归到什么。
如果我们换一种方法来讲世界哲学史,不是从概念的角度,而是写成岗位描述,也就是在过去2500年间各时各地“哲学家”岗位上都充斥着什么样的人,那会是怎样的别开生面呢?
这正是《哲学家的六张面孔》的写法。该书生动地描绘了纵横千年,横跨万里,都曾被称作“哲学家”的六类人物的形象,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看待哲学史的全新方式。这六类人分别是:求知者、圣徒、牛虻、禁欲者、士大夫、朝臣。它不仅是一本哲学史导论,更是一次富有原创性的探究,关于哲学家过去是什么,或许还有哲学家未来可能回归到什么。
通过挖掘被遗忘,或者被忽视的哲学家们的岗位描述,本书揭示了哲学是一种无所不包的活动,比我们平常认为包含的范围要大得多,女性在其中的分量也重得多。
《哲学家的六张面孔》会激励它的读者去反思:哲学家可以做什么?什么可以算得上哲学?
贾斯丁·E. H. 史密斯(Justin E.H. Smith),巴黎第七大学的科学哲学与科学史教授。著有《自然,人之本性与人际差异:近代哲学的种族观》 《神性的机器:莱布尼茨与生命科学》。他经常为《纽约时报》 《哈泼斯杂志》 《橱柜杂志》撰稿。
目 录
导 言 …………………………………………………1
第一章 具体的事物和永恒的真理
哲学家群像之一:求知者……………………………1
第二章 哲学与爱智慧
哲学家群像之二:圣徒………………………………37
第三章 圈内人,圈外人
哲学家群像之三:牛虻……………………………117
第四章 身体与灵魂
哲学家群像之四:禁欲者…………………………165
第五章 起落沉浮
哲学家群像之五:士大夫…………………………201
第六章 金钱和爱……………………………………235
哲学家群像之六:弄臣……………………………235
结 语 ………………………………………………249
注 释 ………………………………………………252
导 言
你即将读到一个回答,一个关于最基本的哲学问题—“哲学是什么?”的答案。与其说这是一部严谨的专著,毋宁说是一篇蒙田体的散文。我不会长篇大论地讨论“在理想状态下,哲学应当是什么样的”,也不会大谈“过去的哲学”。相反,我要用一种另辟蹊径的方式回答这个问题。我要先提出问题:一直以来,人们都打着哲学的旗号做了些什么?顺着这个思路,我们接下来要研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环境中,哲学家们形形色色的自我定义的发展史。我们将揭秘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地方,形形色色的 “职业描述”是如何与哲学家的社会角色联系起来的。我们的目标是丰富当前人们对“哲学是什么”,或“哲学可能是什么”的理解。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要翻检历史案例,留意自传中的感慨和虚实相济的闲笔,带着批判的眼光寻找被遗漏的角落;哲学有着辉煌的历史,我们却要找出那些对它持轻视态度的观点。
乍看上去,这个方法不仅不同寻常,而且会误导读者:因为人们通常将哲学设想为与概念分析有关的先验定律,与人们过去研究哲学的具体行为无关。这一观念最为常见,流传也最广。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当哲学家们试着解答何为“哲学的本质”时,他们给出的答案会折射出他们所在地哲学文化的价值观和成见。就这个问题,吉尔·德勒兹(Gilles Deleuze)[1]和菲利克斯·瓜塔里(Pierre-Félix Guattari)[2]是这样回答的。在出版于1991年的著作《什么是哲学?》(What is philosophy?)1一书中,他们论证道:哲学是“概念创新的活动”。顾名思义,哲学产生新概念,因此,它是用与过去不同的方式思考世界的活动。但是这一哲学观念与路德维希· 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3]的截然不同,他认为,做哲学是 “给苍蝇指出逃出捕蝇瓶的道路”,或是 “一场斗争,反对的是用我们的语言来蛊惑我们的理智”。3与德勒兹和瓜塔里的哲学观念相比,十七世纪自然哲学家们[4]的哲学观也大不相同。他们通过研究气象来寻找世界的规律,但没什么兴趣设计出新概念来辨明这些规律。所以,当德勒兹和瓜塔里在论证哲学是一种 “概念创新”活动时,他们实际上在描述哲学在他们心目中应有的样子。
通读全书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成功地建立了一座跨越时空的“思想桥梁”。它没有用高深的术语来筑起壁垒,而是采取了一种极其平易近人,却又毫不敷衍的沟通方式。作者似乎深谙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总能在关键时刻提供清晰的脉络指引,避免读者在浩瀚的哲学史中迷失方向。他对于不同学派的批判性分析尤其精彩,他不仅展示了A思想的优点,更深入剖析了A思想在面对B挑战时的内在局限性。这种平衡和客观,使得整本书的论述显得尤为公正可信。读完后,我有一种感觉,自己对“思考”这件事本身有了更深的敬畏。它不再是一个抽象的动作,而是一种需要持续磨砺的技能,一种对抗虚无和盲从的武器。这本书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增量,更是思维方式的质的飞跃,它真正做到了启发而非灌输。
评分这本厚重的书捧在手里,沉甸甸的,光是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经年沉淀的智慧气息,那种深邃的暗色调和烫金的书名字体,让人联想到古老的图书馆和那些埋藏在羊皮卷里的思辨。我刚开始翻阅时,还担心内容会过于晦涩难懂,毕竟“哲学”二字自带一种高冷的滤镜。然而,作者的叙述方式却出乎我的意料。他没有直接抛出那些佶屈聱牙的理论,而是像一位经验老到的引路人,带着我们穿越不同的历史时期,去窥探那些伟大思想家们思考的脉络。我特别欣赏他构建场景的能力,仿佛那些尘封的哲学观点并非空中楼阁,而是真真切切地诞生于特定的时空背景之下,被那个时代的人们真实地感受和辩论着。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合上书本,细细品味作者描述的一个小小的哲学悖论如何在一个学派内部引发轩然大波,那种思想碰撞的火花,即使隔着千年的时空,依然能清晰地感受到其热度。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像是一场与历史智者的深度对话,它温柔而坚定地引导着你,去审视自己习以为常的认知结构。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文字密度非常高,初读起来有一种需要不断回溯的疲惫感。它不提供快速的答案,也不迎合现代人追求的碎片化阅读习惯。每当我觉得自己似乎抓住了某个核心论点时,作者总会用一个更加精妙的转折将其推向更深层次的疑问。这种写作风格,对于追求即时满足感的读者来说,或许是一种挑战,但我恰恰沉迷于这种“不适感”——它迫使我慢下来,真正地去咀嚼每一个句子背后的意涵。我注意到作者在处理那些复杂的形而上学问题时,总是小心翼翼地保持着一种微妙的距离感,既不完全偏袒任何一方的观点,又将每种观点的内在逻辑阐述得淋漓尽致。这种近乎手术刀般精准的分析能力,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扎实的学术功底。读完某一章,我感觉脑海中的某些固定连接被重新编排了,像是大脑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清理和重组。这是一种非常“硬核”的阅读体验,需要耐心,但回报是思想上的深刻拓展。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在保持严谨性的同时,又流露出一种近乎诗意的散文笔调,这在我阅读的哲学著作中是相当少见的。作者的语言驾驭能力极强,他能够将那些原本僵硬的逻辑推演,描绘得如同流动的音乐一般和谐。尤其是在描述那些概念冲突的场景时,那种张力十足的文字,让人仿佛能听到思想交锋时发出的尖锐回响。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些富有画面感的比喻,它们精准地捕捉了某个学派的精髓,并且具有极强的记忆点。例如,作者用某种自然现象来类比某个伦理困境的复杂性,这个比喻我至今难以忘怀。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而非单纯的学术报告。它要求你不仅用逻辑去理解,更要用感性去体悟,这对于拓展阅读的维度起到了关键作用。它不是一本能快速“读完”的书,而是一本需要反复品味和在不同人生阶段重新阅读的作品。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处理那些经典哲学思潮时,所展现出的强烈的时代关怀和人文温度。它没有将哲学家们塑造成高高在上的神祇,而是将他们置于他们所处的那个具体的人间困境之中去考察。我读到一些章节,作者细致地描摹了某个学派是如何应对社会动荡、道德危机或是科技进步带来的冲击的。这让我意识到,哲学从来不是脱离现实的空谈,而是人类精神世界面对具体生活难题时,最深刻的应激反应。书中的论述结构也颇具匠心,往往是从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现象入手,层层递进,最终引向宏大的哲学命题,这种由小见大的叙事手法,极大地拉近了读者与那些抽象概念的距离。我感觉自己不再是旁观者,而是与书中的智者一同在泥泞中摸索真理的同行者。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日常生活中那些习以为常的选择和判断背后的支撑系统,有种醍醐灌顶的清明感。
评分OK,很好的品相
评分OK,很好的品相
评分OK,很好的品相
评分OK,很好的品相
评分OK,很好的品相
评分OK,很好的品相
评分OK,很好的品相
评分OK,很好的品相
评分OK,很好的品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