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6-14岁 上百名匠人历经10年,打造全球华人“传家宝”级读物。
37年来获得第八届文津图书奖、台湾地区“金鼎奖优良图书奖”、新加坡“佳图书金牌奖”等几十项重要奖项与荣誉,被高洪波、李文儒、白先勇、李一慢、窦桂梅等各界专家、学者盛赞,“蕴含中华文化基因的好故事”。
一套书让孩子读一整年。
从大年三十开始,每日一则,每月一本,全年12本共362则地道的中国故事。
中国特有的二十四节气、传统节日、十二生肖,风土人情,在书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将传承五千年的中国故事,讲给中国的孩子听。
362则代代相传的中国故事,让孩子潜移默化地懂得伦理亲情、忠孝节义,得到传统文化启蒙。
浅显晓畅、口语化的叙述方式,方便亲子共读,也增加了孩子自主阅读的趣味性。
原汁原味的“中国风”插图,展示中华传统文化之美。
年画、皮影、刺绣等传统艺术技法打造浓浓“中国风” ,生动还原古代生活场景。
青铜纹饰、石刻拓片、敦煌壁画等传统美术元素装饰插图边框,多层面呈现中华传统之美。
上说天文,下讲地理,关联多学科知识,是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完美补充。
362则民间故事、历史故事、事物起源故事、科学故事等,帮助孩子增加多种知识,为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打下了良好的学习基础。
内容简介
《汉声中国童话》按照传统农历岁时,每月一本,每天一则故事,全套12本,共362个故事,涵盖节日传说、民间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事物起源故事、科学故事等。
汉声杂志社深入民间,从浩如烟海的中国民间文化中,以童趣为标准,发掘、精选出这些故事,再以简单、浅显、亲切的文字,融入丰富的想象力编写而成。本丛书不仅以故事吸引孩子,每一幅插图也饱浸传统文化的精髓。汉声从传统年画、皮影、刺绣、壁画、雕塑石刻中汲取技法,以毛笔、宣纸细细描绘,将故事中精彩的部分化为一幅幅鲜活灵动,具有传统风味的图画,让孩子能在阅读精彩故事之际,了解中华民间美术的精髓。
本丛书向上承接祖辈的精神,经过仔细咀嚼后再往下,诚信地交到新一代儿童手里。每天读一则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中国童话”,可以让中华文化在中国儿童心中扎根。
作者简介
本丛书由汉声杂志社编写、绘图。
自1971年成立起,汉声杂志社一直致力抢救、保护和发扬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亲力奔走于民间,完成大量民间文化的收集和整理工作,拯救数十种濒临失传的民间手工艺。长期收集建立起“中国民间文化基因库”,出版杂志140多期,内容涉及民间文化、民间生活、民间信仰、民间文学、民间艺术等若干方面。汉声三十六年如一日投身民间文化保护事业所积累的宝贵财富,很早就被喜欢东方文化的人士评为中华民族的“无尽藏”,甚至享誉全球文化界。《汉声中国童话》是汉声杂志社出版的套丛书,也是汉声杂志社重要的代表作之一。
内页插图
精彩书摘
百鸟床
柳家村有个外地搬来的单身木匠,他做了三千三百三十三天的工,做过九百九十九张床,手艺没人比得上。大家都习惯叫他张木匠,至于他叫什么名字,大家倒给忘啦。
张木匠除了做床的功夫好,更有副好心肠,没事时就帮村民敲敲打打、修修补补,大家都喜欢和他做朋友,空闲时就找他谈天说地,张木匠的日子过得真开心。 但是这些天来,张木匠茶不思饭不想的,眉头锁得好紧,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村里正流行着一种怪病,得病的人全身松软无力,医也医不好,再没人有闲情来找他聊天。张木匠又寂寞又难过,他总想着:“可叹哪可叹,我只会做床,人家生病,木匠帮不上忙。”
这天晚上,张木匠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他张开两眼,看着窗前皎洁的月光。一阵微风吹过,窗外飞来两只鸟,一只是猫头鹰,一只是夜莺,他们“叽叽咕咕”叫着,好像正讨论什么重要的事。张木匠很好奇,便假装睡着,没想到两只鸟居然说起人话来。
“猫头鹰哥哥,近柳家村流行着怪病,我们趁早逃吧,免得也被传染,就飞不动了。”夜莺清脆地说着。
“夜莺妹妹,你说得对。唉!如果有个人能不怕吃苦,到南山百鸟林取宝树做宝床,村民只要在宝床上睡一会儿,就得救啦!”猫头鹰叹气说。
“是啊。可是到南山的路又远又危险,谁愿意去呢?我们还是快离开这里吧!”夜莺说完,和猫头鹰拍拍翅膀飞走了。
张木匠一听,惊讶地坐起来。他想了想,决定亲自去取宝树做宝床。天还没亮,他就带了斧头、干粮,向那深藏在云雾里的南山走去。
路越来越难走了,山越来越高了,张木匠走了一天又一天,鞋磨破了,就打赤脚走,脚上扎了刺,拔掉刺再走。不幸的是后来干粮吃光了,他又累又饿,只好坐下来休息一会儿。
就在这时候,一团大黑影追着一团小黑影,“啪哧啪哧”飞过天空。张木匠瞪大眼仔细瞧,原来,小的是一只七彩的凤凰。糟糕!追她的是一只大老鹰。
“咕咕!咕咕!”小凤凰惊慌地求救,一声急过一声。张木匠赶紧朝老鹰掷出斧头。
“嘎——”老鹰的脚被打伤了,大叫一声,就赶快逃走了。
“咕咕,咕咕!”小凤凰飞到张木匠身边说,“谢谢你救了我,我该怎么报答你呢?”
张木匠没料到小凤凰也会说话,他高兴地说:“我是柳家村的木匠,柳家村的人得了怪病,我要到百鸟林取宝树做宝床,你能带我去百鸟林吗?”
小凤凰轻盈地飞了起来,说道:“跟我来吧,可敬的木匠!让我带你到美丽的百鸟林,再把这件事情告诉百鸟,让大家一起帮你取宝树做宝床。”
张木匠随着小凤凰前往百鸟林。路上,他想要摘野果子充饥,拳头大的山蚊子趁他不注意要叮他,一只大燕子猛然飞下来,一口吃了山蚊子。
张木匠说:“好燕子,谢谢你啊!”燕子叫道:“吱吱!吱吱!谢谢你自己,你救了我们可爱的小凤凰,还要取宝树做宝床。”燕子说完就飞走了。
木匠吃完果子,准备迈过前面几丈高的草丛。“吼!吼!”一只花斑大虎正向这边走来。“唰!唰!”两只大孔雀一起展开漂亮的羽毛屏风,挡在木匠面前。老虎没看到木匠,闷闷地走了。
木匠向孔雀道谢,两只孔雀同声说:“谢谢你自己,可敬的木匠!你救了我们可爱的小凤凰,还要取宝树做宝床。”
张木匠心里暖烘烘的,高兴地往前走。饿了,百鸟衔来香甜的山果;渴了,百鸟帮木匠找山泉;白天,百鸟飞在上空,遮住炎热的太阳;夜里,百鸟凑拢成被子,让他睡个好觉。在百鸟的帮助下,张木匠渡过重重难关。
这一天,他走进了一片古树林,树又高又大,阴阴暗暗的,路也看不清。正焦急着,喜鹊突然叫道:“往前走,往前走,可敬的木匠!前头不远有宝树,取得宝树做宝床。”
穿过浓浓密密的树林,天空一下子又亮起来,但是,前面除了山崖,哪有宝树的影子?张木匠东张西望,小凤凰飞在山崖上端喊道:“咕咕,取宝树,往下看!咕咕,取宝树,往下看!”
张木匠于是走到山崖边,往下一看:“哇!那就是珍贵的宝树啊!”他兴奋地大叫。一层七彩的光圈笼罩着宝树,绿油油的叶子,红艳艳的花朵,照得张木匠的两眼都亮了。
张木匠巴不得立刻下去砍宝树,但是树横长在悬崖边上,下面又是万丈深谷,如果不小心掉下山谷,一定会摔个粉身碎骨。他定了定神,想到一个法子。张木匠在附近树上,攀下一根长藤捆在自己身上,再荡下山崖,然后抓紧斧头,朝宝树砍下。
“哐当!”山谷响起洪亮的回声。
“哐当!哐当!”宝树摇了起来。
“嘎嘎——”哎呀!从前追赶小凤凰的那只老鹰听到了,居然由上空冲下,恶狠狠地咬着张木匠身上的树藤。眼看树藤就要被咬断,张木匠一急,就一斧头掷了过去,“嘎——”老鹰中了斧,垂着翅膀坠入万丈深谷。虽然杀了老鹰,但是树藤还是一点点地加速裂开,而宝树还没砍下,这该怎么办呢?
突然几百只啄木鸟飞到宝树上,“嗒嗒嗒,嗒嗒嗒……”啄木鸟卖力地啄起宝树。“啪啦”一声,藤子断了,但是立刻有一大群布谷鸟在空中衔住张木匠的身子。
小凤凰急促地喊:“快骑上宝树,闭上眼睛。”木匠照着做了。只听到“啪嗒,啪嗒”几声,宝树被啄断了。他觉得浑身轻飘飘的,这么多天的辛劳,使得他舒服地睡着了。
不知过了多久,张木匠醒过来,“咦?到家了,小凤凰和那群鸟儿怎么都不见啦?”他吃惊地自言自语。
张木匠看见自己坐在宝树上,不多耽搁,使出自己好的手艺,动手做起床来。他想:“宝床上该刻些什么花纹呢?”日想夜想,他想到百鸟的帮助,便决定要在宝床上刻上一百只不同的鸟儿,取名叫“百鸟床”。
经过几天的赶工,百鸟床总算完成了。这真是人间精致的一张床,村人都争着来看,即使是得了怪病、全身无力的人,都要求家人抬他来看。村民七嘴八舌地赞美着,觉得每只鸟都活灵活现,像要飞出去似的。有个病人叹口气说:“唉!可怜我成天躺着,如果能躺在这么一张精致好看的百鸟床上,就是病一辈子,我也愿意啊!”
许多病人也跟着叹气附和。张木匠做百鸟床原本就是要帮助病人的,便立刻让他们轮流一个个上床躺一下。说也奇怪,病人一躺在百鸟床上,四肢居然都能活动了。更奇怪的是,当百鸟床治好后一个病人后,上面那一百只不同的鸟儿,竟都展开翅膀飞到窗外,活生生地在天空飞舞歌唱。
从此以后,柳家村里处处都能听到鸟儿悦耳的歌声,看到鸟儿活泼的身影,村民都非常高兴。张木匠呢?有朋友和百鸟陪伴,他可再也不寂寞了。
好的,为您撰写一份符合要求的图书简介。 --- 《神话之境:失落的传说与英雄史诗》 一部穿越时空,探寻人类集体记忆深处的宏大叙事 目标读者: 历史爱好者、神话研究者、对世界文化根源充满好奇的成年读者及高中阶段学生。 字数: 约1500字 内容概述:文明的摇篮与神祇的低语 《神话之境:失落的传说与英雄史诗》并非聚焦于某一个特定地域的民间故事,而是一部横跨欧、亚、非及美洲大陆的比较神话学与人类学考察报告。本书深入挖掘了从青铜时代早期文明的碎片到古典时期的宏伟叙事,旨在揭示不同文化在面对“生、死、自然、秩序”等永恒命题时,所构建出的共享的、却又各具特色的精神图谱。 全书结构分为四大核心部分,每一部分都对应着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关键精神阶段: --- 第一部:创世之初——混沌与秩序的搏斗 本部分聚焦于“起源”这一人类最根本的哲学疑问。我们不再满足于表面的神话故事,而是探究其背后的宇宙模型与世界观的构建。 1.1 浑沌的形塑: 对比巴比伦的《埃努玛·埃利什》中提亚马特(Tiamat)的巨兽之战与古埃及对努恩(Nun)无形之水的描述。探讨“从无到有”的哲学困境,以及早期文明如何通过具象化的斗争(如水神与风神、混沌与光明)来确立世界的初始法则。 1.2 谱系与代际的更迭: 深入解析希腊神话中泰坦神族对奥林匹斯诸神的取代,以及北欧神话中霜巨人与阿萨神族(Æsir)之间复杂而宿命的血缘关系。重点分析“父权制的崛起”如何反映了早期农业社会权力结构的转移。 1.3 大洪水与重生的隐喻: 比较《吉尔伽美什史诗》中的乌特纳皮什提姆(Utnapishtim)故事、诺亚方舟的叙事,以及中美洲玛雅文明中关于世界被洪水毁灭与重塑的记录。分析“净化与遗忘”在不同文化中作为文明重启按钮的功能性。 --- 第二部:英雄的试炼——凡人与神性的交界 英雄是神话的核心驱动力,他们是连接人间与神界的桥梁。本部分着重分析英雄叙事模式(Monomyth)的普适性,并对比不同文化中“蜕变”的代价。 2.1 圣杯的追寻与不朽的代价: 剖析苏美尔的吉尔伽美什为寻求永生所经历的迷失与顿悟,对比印度的罗摩(Rama)在捍卫“法”(Dharma)过程中的牺牲与坚韧。探讨英雄行为的社会伦理意义,而非仅仅是冒险的记录。 2.2 智慧与技艺的窃取者: 集中研究普罗米修斯盗火(Prometheus)的行为,分析其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意义,并将其与波利尼西亚神话中毛伊(Māui)捕获太阳、带来光明的壮举进行对比。这些行为的共同点在于挑战既定秩序,加速人类的认知迭代。 2.3 英雄的“非完美”: 深入探讨亚喀琉斯(Achilles)的傲慢、赫拉克勒斯(Heracles)的暴虐等缺陷。强调这些缺陷并非叙事上的瑕疵,而是为了锚定英雄于人性深处,使其救赎之路更具张力。 --- 第三部:自然之灵——环境塑造的信仰体系 本部分将神话学置于地理和生态环境中进行考察,探究特定环境如何塑造了对自然力量的崇拜与敬畏。 3.1 森林、河流与山脉的拟人化: 考察古凯尔特神话中对“水之精”和“树之王”的敬畏,对比日本神道教中“八百万神”(Kami)的泛灵信仰。分析这些信仰如何在缺乏大型灌溉系统的地区,维持人与脆弱生态的微妙平衡。 3.2 荒漠的考验与天空的审判: 侧重于闪米特(Semitic)文化背景下的神祇概念。探讨从游牧到定居过程中,对“全能的、遥远的、超越性”的神灵的需要。分析沙漠环境中对“应许之地”的渴求,如何转化成对“绝对律法”的遵循。 3.3 龙与巨蛇:原始恐惧的具象化: 比较东西方对“龙”的截然不同的解读——西方语境中代表贪婪和邪恶的妖物,与东方文化中象征丰饶、雨水和皇权的瑞兽。此对比旨在揭示文化视角对“未知力量”的价值判断。 --- 第四部:冥界与轮回——关于终结的哲学思辨 死亡是所有神话的终极母题。本部分探讨各文明如何构建来世的概念,以处理生者面对“虚无”时的恐惧。 4.1 审判与称量: 详述古埃及的“心脏称量”仪式,对比诺斯(Norse)的英灵殿(Valhalla)与阴森的冥界(Hel)。重点关注“道德行为”与“来世归宿”的直接挂钩,这是社会秩序向来世投射的显著特征。 4.2 轮回与重复的循环: 探讨印度教与佛教中“业力”(Karma)和“生死流转”(Samsara)的概念。对比西方神话中相对“线性”的生死观,分析循环时间观对人生意义的重塑——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最终的解脱(Moksha)。 4.3 影子世界的边缘: 考察被主流神话边缘化的“亡灵世界”叙事,如古希腊的塔耳塔洛斯(Tartarus)或美索不达米亚的伊什塔尔(Inanna)下凡经历。这些叙事揭示了对死亡的恐惧,以及对“被遗忘”的深层焦虑。 结语:神话的当代回响 《神话之境》最终论证:这些古老的叙事并非僵死的历史文本,而是人类心智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原型软件”。理解它们,如同理解人类集体潜意识的底层代码,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解读当代文学、电影、政治修辞乃至个体行为模式中的不变的人性驱动力。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张无与伦比的地图,指引我们穿梭于人类文明精神景观的层峦叠嶂之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