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藏象辨证学

中医藏象辨证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承玉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
  • 藏象学
  • 辨证学
  • 中医基础
  • 中医理论
  • 传统医学
  • 医学教材
  • 中医经典
  • 养生
  • 健康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253345
版次:1
商品编码:1228687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中医藏象理论为指导,以五脏系统病位为核心,按病性分类立证,从整体上揭示了中医辨证的基本原理与普遍规律,将各种辨证方法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科学地融为一体,为临床各科提供符合普遍规律的共性的辨证新体系,对提高临床诊治水平将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填补了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一项空白。专著突出“以象测藏、从症辨证”的原创思维,建立了完整、统一、规范的中医藏象辨证新体系,符合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思维。

目录

引言
第一篇 总论
第一章 辨证的地位与沿革
第一节 辨证是中医临床医学的核心
第二节 辨证方法的沿革
第三节 历代辨证方法的核心要素
第二章 藏象辨证学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藏象与藏象学
一、藏象的概念
二、藏象学与藏象辨证学
第二节 藏系统
一、藏系统的概念
二、藏系统与辨证
第三章 藏象辨证学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节 研究思路
第二节 研究方法
第四章 藏象辨证学的理论体系
第一节 概念体系
—、证
二、藏象病位与藏象病性
三、藏象病位特征与藏象病性特征
四、藏象基础证与藏象复合证
第二节 藏象辨证思维模式
一、藏象辨证思维模式的理论基础
二、藏象辨证思维模式的构建
第三节 藏象辨证原则
一、以象测藏,从症辨证
二、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三、病证结合
第五章 藏象辨证学的应用
第一节 藏象辨证在临床各科的应用
第二节 藏象辨证在临床辅助决策的应用
第六章 藏象辨证学的研究意义
一、理论创新意义
二、临床应用意义
三、学科发展意义

第二篇 各论
第一章 心系统
第一节 心与心系
(—)心
(二)心与小肠相表里
(三)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四)心开窍于舌
(五)心在液为汗
(六)心在志为喜
(七)心藏神
(八)心经与络脉
(九)小肠经与络脉
(十)心包经与络脉
第二节 心系生理功能及特性
……
附录
《中医藏象辨证学》 引言: 在中医浩瀚的理论体系中,藏象学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理解人体生理病理机制的钥匙,更是临床辨证施治的基石。然而,历代医家在阐释藏象理论,特别是如何将其精妙地应用于临床辨证方面,虽有诸多建树,但往往散见于各种著作之中,或侧重于某一方面,或逻辑衔接不够顺畅,使得初学者乃至部分实践者在系统把握和灵活运用上仍感困惑。《中医藏象辨证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清晰、系统、深入的藏象辨证知识体系。 本书并非对藏象理论本身的详尽考证,亦非对历代名家学说的全面罗列。其核心目标在于,将抽象的藏象理论转化为具体的临床辨证思路与方法,让读者能够真正理解“辨证”二字在中医认识人体、认识疾病过程中的核心价值。我们力求在保留中医精髓的同时,以更加符合现代认知习惯的方式,解析藏象学说的精妙之处,并将其巧妙地融入到辨证论治的实践过程中。 第一部分:藏象理论的现代解读与临床意义 本部分将首先回顾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但重点不在于复述其经典含义,而是对其进行现代化的解读,并强调其在现代医学语境下的临床意义。 “藏”与“象”的辩证统一: 我们将深入探讨“藏”与“象”这对概念的辩证关系。“藏”并非指解剖学上的孤立器官,而是指具有特定生理功能、相互联系、协同作用的生理病理功能单位。“象”则包含了脏腑生理功能的表现、病理变化的征象,以及通过望、闻、问、切等诊法所收集到的信息。理解这种“藏象相关,虚实相兼”的逻辑,是中医辨证的出发点。 脏腑功能的动态性与整体性: 现代医学越来越重视人体的整体性与动态性,这与中医藏象学说的理念不谋而合。本书将着重阐释,中医的脏腑功能并非静态的、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为用的动态网络。例如,肝的疏泄功能不仅影响情志,还与脾胃的运化、肺的肃降等息息相关。我们将通过具体的生理病理机制,展现这种动态的整体联系。 藏象学说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联系: 传统医学常言“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深刻地揭示了疾病发生与人体正气(内在脏腑功能)盛衰的关系。本书将深入剖析,不同脏腑功能的失调如何导致特定的病理反应,以及这些病理反应如何通过“象”的显现,为我们提供诊断的线索。例如,肾精亏虚如何导致骨骼萎软、发育迟缓;心血不足如何引起心悸健忘等。 辨证的“象”:信息源的系统梳理: 望、闻、问、切是中医收集“象”的主要途径。本部分将对这些诊法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系统梳理,并将其与具体的脏腑功能失调联系起来。例如,舌苔的厚薄、颜色与脾胃功能的关系;脉象的浮沉、迟数与心肝脾肺肾功能的对应;面色、声音、呼吸等外在表现与内在脏腑的关联。我们还将探讨,如何在海量的信息中,筛选出与藏象辨证最相关、最有价值的“象”。 第二部分:核心脏腑的藏象辨证解析 本部分是本书的重头戏,将围绕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展开系统的藏象辨证解析。每一脏腑的论述都将遵循“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临床表现—辨证要点”的逻辑。 心的藏象辨证: 生理功能: 主血脉,藏神志。理解心之血运、精神活动的基本规律。 病理变化: 心气虚、心阳虚、心血虚、心阴虚、心火亢、痰浊阻滞、瘀血内阻等。 临床表现: 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健忘、胸闷、胸痛、面色苍白或潮红、舌质淡或红、脉细弱或洪数等。 辨证要点: 重点分析心悸的性质、发作时间、诱因;失眠的类型(入睡困难、早醒、多梦);胸部不适的部位、性质;以及与情志、劳累的关系。 肝的藏象辨证: 生理功能: 疏泄,藏血,主筋,开窍于目,在志为怒。 病理变化: 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肝血虚、肝阴虚等。 临床表现: 情志不畅、易怒、胁肋胀痛、头晕目眩、口苦、咽干、面红、眼睛干涩、肢体震颤、月经不调、舌红或绛、脉弦等。 辨证要点: 关注情志变化与胁肋胀痛的伴随关系;头晕的特点(如遇劳累加重);眼睛不适的症状;以及与月经周期的相关性。 脾的藏象辨证: 生理功能: 运化,生血,统血,主肌肉四肢。 病理变化: 脾气虚、脾阳虚、脾不统血、湿邪困脾、食滞内停等。 临床表现: 食欲不振、腹胀、腹泻、面色萎黄、肢体倦怠、水肿、便血、舌淡胖有齿痕、脉缓弱等。 辨证要点: 重点分析食欲、消化、排便的异常;腹部胀满的部位和与进食的关系;倦怠乏力的程度;以及是否有水肿或出血征象。 肺的藏象辨证: 生理功能: 宣发肃降,主治节(调理气机),朝百脉,主皮毛,在志为忧。 病理变化: 肺气虚、肺阴虚、风寒犯肺、风热犯肺、痰湿阻肺、热邪壅肺等。 临床表现: 咳嗽、咳痰、气喘、鼻塞、咽痒、声音低微、胸闷、皮肤干燥、汗出异常、苔薄白或黄、脉浮等。 辨证要点: 详细询问咳嗽的性状(干咳、湿咳、有痰无痰);痰的颜色、质地、多少;气喘的节律和加重因素;以及与季节、环境的关系。 肾的藏象辨证: 生理功能: 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主水,主纳气,主骨,生髓,通于脑,开窍于耳及二阴,在志为恐。 病理变化: 肾精亏虚、肾气虚、肾阳虚、肾阴虚、水泛为灾、金匮肾气丸证等。 临床表现: 腰膝酸软、遗精、阳痿、早泄、月经不调、胎动不安、听力减退、齿松、骨骼疼痛、尿频尿急、夜尿增多、头晕耳鸣、水肿、畏寒肢冷、舌淡或红、脉沉弱等。 辨证要点: 重点关注腰膝酸软的程度;生殖泌尿系统的功能异常;以及与衰老、体质相关的表现。 六腑的藏象辨证: 胆: 主决断。病理常与肝相关,如胆虚(怯懦)、胆热(急躁易怒)。 胃: 主受纳,腐熟水谷。病理常表现为胃脘疼痛、嘈杂、呕吐、纳差。 小肠: 主化物,泌别清浊。病理常表现为腹痛、腹泻、肠鸣。 大肠: 主传导,变化糟粕。病理常表现为便秘、腹泻。 膀胱: 主贮尿,排尿。病理常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癃闭。 三焦: 统理诸气,为水液运行通道。病理表现复杂,常与全身气机、水液代谢失调相关。 对六腑的论述将侧重于其与相关脏腑的功能联系,以及其在疾病传变中的作用。 第三部分:藏象辨证的临床思维与实践 本部分将从更宏观的视角,探讨藏象辨证的思维方式和在实际临床中的应用策略。 “同病异证”与“异病同证”的藏象解析: 疾病的复杂性在于,同一疾病可能表现出不同的藏象证候,而不同的疾病又可能指向相同的藏象证候。本书将通过典型案例,深入剖析“同病异证”和“异病同证”的内在藏象联系,帮助读者理解中医认识疾病的灵活性和整体性。 藏象辨证与病因、病位的关系: 辨证并非孤立进行,而需要结合病因(如风、寒、暑、湿、燥、火、饮食、情志等)和病位(如六淫侵袭、脏腑受损、气血津液失调等),进行综合判断。本书将探讨如何将藏象辨证与这些因素有机结合,形成更加精准的辨证体系。 藏象辨证在治法选择中的指导作用: 辨证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指导治法。本书将阐释,不同的藏象证候对应着不同的治法(如补法、泻法、温法、凉法、散法、收法等),以及如何根据证候的虚实、寒热、表里、阴阳来选择最恰当的治法。 古今医案的藏象辨证分析: 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理论,本书将精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古今医案,对这些医案的诊断、治疗进行详细的藏象辨证分析,展现中医辨证论治的魅力与实用性。 藏象辨证的现代化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如何将藏象学说与现代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等相结合,以更科学、更易于理解的方式进行阐释,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本书将对这一趋势进行初步的探讨,并鼓励读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结语: 《中医藏象辨证学》是一本致力于“致用”的书。我们希望它能成为您手中一把锐利的工具,帮助您拨开疾病的迷雾,直抵问题的核心。通过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藏象辨证,您将能够更准确地把握疾病的本质,更有效地制定治疗方案,从而在临床实践中获得更大的突破。中医的智慧,蕴含在对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妙洞察之中,而藏象辨证,正是传承和发扬这份智慧的关键所在。我们期待本书能为您开启一扇通往中医藏象辨证精深领域的大门,助您在岐黄医道之路上,不断精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讲究,既有古中医的严谨与深邃,又不失现代医学的逻辑与条理。作者在讲解每一个脏腑的“主治”、“病机”、“传变”时,都会引用古籍中的经典论述,比如《黄帝内经》、《难经》中的相关条文,并加以深入浅出的解释,让我有机会回顾和学习中医经典。同时,他又会结合现代医学的生理病理知识,将中医的“象”用更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例如,在讲解“心主血脉,其华在面”时,他会提到面色是否红润与血液循环、氧合程度的关系;在讲解“脾主肌肉,其荣在唇舌”时,他会结合消化吸收对肌肉力量和舌苔颜色的影响。这种中西医结合的讲解方式,既保留了中医的独特辨证体系,又使得理论更加丰满和易于接受。我发现,当我遇到一些模糊不清的症状时,翻阅此书,总能从中找到线索,找到与我症状相符的藏象病变,这对于我自我保健和与医生沟通都非常有帮助。我还会时不时地回翻书中那些详细的辨证要点和鉴别要点,从中受益匪浅。

评分

我一直对中医的“天人合一”和“整体观念”抱有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对这一理念的探究。作者在开篇就强调,藏象学说并非孤立地看待某个脏腑,而是将其置于人体与自然、人体各脏腑之间的相互联系中进行考察。这让我对“肝与春相通,心与夏相应,脾与长夏相宜,肺与秋相合,肾与冬相会”等内容有了全新的认识。他解释了为何在春季容易出现肝气郁结,为何在夏季容易出现心火亢盛,这些都与自然界的季节变化息息相关。书中对“相生相克”的论述也十分到位,比如“肝木生心火,心火生脾土”的五行生克制化关系,如何影响着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我尤其对“木克土”导致“肝郁脾虚”的解释印象深刻,作者通过大量案例说明,长期的情志不畅(肝郁)如何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导致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症。这种将内环境与外环境、局部与整体统一起来的思考方式,正是中医的独特魅力所在,而这本书将这种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我对中医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

这本《中医藏象辨证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系统性与实践性的结合。它不仅仅是罗列理论,更重要的是将藏象学说与临床辨证紧密地联系起来。例如,在讲解“肺主肃降”时,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于“肺通过呼吸调理气机,向下输布清气,使气机畅达”的描述,而是深入剖析了肺气虚、肺热、肺燥等不同病理状态下,可能出现的咳嗽、喘息、痰液色质、呼吸困难等具体症状,并提供了相应的辨证思路。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主水”时,引用的古代医家对肾功能的精辟论述,如“先天之本”、“生命之根”,这些都极具启发性。书中还详细阐述了“肾精亏虚”可能导致的生长发育迟缓、腰膝酸软、耳鸣健忘等一系列症状,并教会我们如何通过望、闻、问、切来分辨这些细微的差异。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还包含了许多图表,将复杂的藏象关系、病理传变过程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大大降低了理解难度。比如,有一个关于“心肾不交”的图示,清晰地展示了心火亢盛与肾水亏虚之间的相互影响,让我迅速掌握了这一常见证候的病机。总而言之,这本书对于想要深入理解中医辨证论治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财富。

评分

这本书在论述藏象学说的过程中,特别强调了“情志致病”与“体质”这两个重要因素。作者认为,情志活动是人体脏腑功能活动的体现,但过度或持久的情志波动,又会反过来损伤相应的脏腑。他详细分析了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对不同脏腑的影响,并举例说明了“暴怒伤肝”、“思虑伤脾”等具体病理过程。这让我意识到,很多看似与身体无关的心理情绪,其实对我们的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此外,书中对“体质”的论述也十分精彩,作者认为不同的体质(如阴虚体质、阳虚体质、痰湿体质等)会影响人体对外界邪气的感受和反应,以及内在脏腑功能的强弱。例如,一个素体阴虚的人,即使感受同样的温病,其表现出来的症状也会与体质偏实的人有所不同。这本书让我开始重视自己的情绪管理和了解自己的体质特点,从而更主动地进行健康管理。对于那些希望从更深层次理解中医养生之道的人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不可多得的读物。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素雅的宣纸纹理,搭配淡雅的墨色书名,瞬间便将人拉入古朴的中医世界。内页的纸张触感温润,印刷清晰,即使是复杂的插图和表格,也毫不模糊,细节处理得十分到位。翻开第一页,作者以非常温和的笔触,首先阐述了中医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比如“藏”并非仅仅指脏器本身,而是指其在人体生命活动中所扮演的特定角色和功能,“象”则是其外在的、可观察的征象。这一点就让我豁然开朗,很多我之前模糊的认识一下子清晰了。接下来,作者开始详细讲解各个脏腑(心、肝、脾、肺、肾,以及奇恒之腑如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尤其是在讲到“肝主疏泄”时,作者结合了大量的临床案例,比如肝郁气滞引起的胸胁胀痛、情志不畅,或者肝阳上亢导致的高血压、头晕目眩,这些都让我对肝脏的功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书中对于“脾主运化”的讲解也十分精彩,从对水谷精微的消化吸收,到水湿的代谢,都描绘得淋漓尽致,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很多消化不良、水肿、乏力等症状都与脾胃相关。而且,作者在描述这些内容时,语言生动形象,不会过于枯燥,仿佛一位慈祥的老师在娓娓道来,让我沉浸其中,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半个下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