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东欧史(套装上下册)》对东中欧和巴尔干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变迁的形成过程进行了专题的历史考查与分析,涵盖的地域空间包括易北河以东和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以西的国家,以及巴尔干半岛国家;涵盖的历史时段起于公元前3000—前1450年左右在克里特出现米诺斯文明,迄于作者搁笔的2007年,包括了从面向苏联的社会主义时期到转向欧盟和北约的历史巨变。同时编制详细的地图、图表、“巴尔干历史编年表”和“东中欧历史编年表”等辅文,对于阅读者来说,提供了极为有益的指导和帮助。
作者简介
罗伯特·拜德勒克斯、伊恩·杰弗里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均任职于英国斯旺西大学,主要从事东欧等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研究。著有相关学术著作《巴尔干:后共产主义的历史》等。
目录
新版前言
编年表
巴尔干历史编年表
东中欧历史编年表
缩略语
导言:巴尔干半岛和东中欧的危机与变迁
第一编 从希腊罗马时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巴尔干半岛
第一章 巴尔干半岛的逐渐“巴尔干化”
第二章 希腊罗马时期的巴尔干半岛
第三章 拜占庭的统治和它的影响,395—1204
第四章 十字军、南部斯拉夫国家的出现和拜占庭的衰落,1095—1453
第五章 奥斯曼(西土耳其人)国家的崛起,1326—1453
第六章 奥斯曼全盛时期的巴尔干,1453—1686
第七章 奥斯曼衰落时期的巴尔干,1687—1921
第八章 巴尔干民族国家的出现。1817—1913
第九章 战争对巴尔干地区的灾难性影响
第二编 从罗马时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东中欧
第十章 广为争议的10世纪以前东中欧的“族源”问题
第十一章 10至16世纪东中欧与西方基督教国家明显趋近
第十二章 “分道扬镳”:15世纪末至18世纪末东中欧和西欧发展路径的根本分离
第十三章 奥地利哈布斯堡在东中欧霸权的兴起,1526—1789
第十四章 波兰立陶宛联邦,1466—1795
第十五章 革命与“反动”:1789一1848年的哈布斯堡帝国
第十六章 “1848年革命”:危机中的哈布斯堡帝国
第十七章 帝国回潮:哈布斯堡君主制下的反革命、新绝对主义和改革,1849—1918
第十八章 资本主义和民族主义:社会革命的种子和奥匈帝国的分裂,1867—1918
第十九章 劫后余生:被瓜分后的波兰,1795—1914
第二十章 奥匈帝国通往战争之路,1908—1914
第二十一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东中欧的影响
第三编 从民族自决到法西斯主义和犹太人大屠杀:1918—1945年间的巴尔干和东中欧
第二十二章 后1918年的巴尔干和东中欧政治秩序
第二十三章 从革命和反革命到脆弱的稳定和复兴,1918—1929
第二十四章 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及其后果
第二十五章 农民阶级的困境:对农民贫困和诉求的再评估
第二十六章 民主的失败
第二十七章 法西斯主义的诱惑:对法西斯主义的重新解释
第二十八章 共产国际的“法西斯主义理论”及其在赋予共产党1945—1948年夺取政权合法性中长期被忽视的作用
第二十九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和种族大屠杀,1939—1945
第四编 在雅尔塔的阴影下:共产党统治下的巴尔干和东中欧,1945—1989
第三十章 东西欧的分裂,1945—1989
第三十一章 共产党政权在巴尔干和东中欧地区的崛起,1945一1960
第三十二章 “民族共产主义”
第三十三章 从1968年危机到“1989年革命”
第五编 后其产主义的转型
第三十四章 后共产主义的政治转型:“民主转型”和“民主巩固”问题的暴露
第三十五章 后共产主义的经济转型:从管制性资本主义到较为自由的市场资本主义
第三十六章 “回归欧洲”:东中欧和巴尔干后共产主义国家逐步融人欧盟和北约的进程
第三十七章 跋语:对于东中欧和巴尔干地区现代性方案结局的一些反思
索引
译者后记
精彩书摘
《东欧史(套装上下册)》:
新的“巴尔干”认同是骄傲自大、老于世故的外部帝国列强强加或者投射给这个半岛上的苦难居民的虚假的、毫无根据的和致命的谎言。来自半岛上的苦难居民的偶然反抗确实包含着某些份量。托多洛娃合理地争辩道,多少类似于“东方主义”的概念,“巴尔干人”的概念的建构“充当了一个否定性特征的贮藏库,与之相对的是构建出一种正面的、自我称颂式的关于‘欧洲的’和‘西方的’的想象”。(Todorova1997:188)她声称,“巴尔干主义的话语,源于西方的创造并从西方引进,已经完全被巴尔干知识界内在化了”,(第57页)但这只是一个言过其实的简单的判定。实际上,托多洛娃在多次肯定“巴尔干人”的观念确实与一种实在的现象相关的同时,暗示出对于“源于西方的创造并从西方引进”的观念的怀疑。她承认,尽管“某些人略带勉强地接受他们的巴尔干人的说法,但是另一部分人谴责了该词包含的含义,对于所有巴尔干民族来说,共同的含义是关于巴尔干存在的明显共识,存在某种能够被界定为巴尔干的东西,尽管它可能是一个不受欢迎的称谓和地区”。(第57页)“无疑,在任何人的思想中,巴尔干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第161页)“巴尔干人有一种具体的历史存在”.而且由此“巴尔干人是否存在,该问题甚至不能向巴尔干人提出”。(第12页)有鉴于实际情况“确实”如此,那么我们就不是在简单地论述关于该想象的纯粹虚构,无论是西方人还是其他人的虚构,而是在论述一个比较确凿的现实。
托多洛娃的分析存在着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在于,她坚持认为,只要“巴尔干人”和巴尔干身份是“实际存在”的现象而且由此绝非纯粹的关于想象的虚构,那么他们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因于她所称之为“奥斯曼遗产”的东西。她的确承认下述广为秉持的观点,即该半岛的本质和身份基本上受到具有“至关重要”的两项“历史遗产”的“塑造”:一项是千年的拜占庭盛世带来的深远的政治、制度、法律宗教和文化影响;另一项是“近乎半个千年的奥斯曼的统治,它确立了半岛的(现代)名称,并且建立了它所经历的最长期的政治统一”。(Todorova1997:12)尽管如此,她还是赋予奥斯曼遗产的优先地位:“不仅东南欧的部分地区在奥斯曼时期获得一个新的名称——巴尔干,且主要由于奥斯曼要素或者被视为此类的东西极大地诱发了当代的定见”;进而,“似乎巴尔干是奥斯曼的遗产的结论并非言过其实。”(第12页)尽管她明确承认了“拜占庭遗产”在塑造半岛的绝大多数居民的文化、观念、话语、态度和导向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主要参见该书的第162-167页和179-183页),她还是重申了她的观点,即,“正是奥斯曼要素或者被视同此类的东西,在当代的关于巴尔干的定见中常常得到援引”。(第162页)
托多洛娃极为宽泛地将半岛及其居民的“巴尔干”要素等同于“奥斯曼遗产”,她然后断言,自从他们与奥斯曼帝国分离以来,“被界定为巴尔干的国家(例如属于历史的奥斯曼区域内的国家)就一直平稳地开始摆脱奥斯曼遗产,而且与之相伴的是脱离它们的巴尔干特征”。(Todorova1997:183)结果,“去奥斯曼化就一直被视为一个实现妄想的与成为奥斯曼(或者东方化)极端对立的进程,换而言之,就是平稳地实现社会的欧洲化、西方化或者现代化”。(第180页)她还做出了一个颇具争议的判定,“实际上在所有领域中,除了人口学和流行文化领域外”,“与作为整体的奥斯曼遗产的‘脱离’……几乎是在政治独立开始之后,而且总体上,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由此,它被归入到认识领域”。(第181页)
……
前言/序言
写作本书的主要目的是对东中欧和巴尔干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变迁的形成过程进行专题的历史考察与分析,(根据我们的判断,)这些变迁在东中欧和巴尔干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夹在前沙俄、苏联帝国和德国、意大利之间,这一地区近代以来遭受到了巨大的苦难。
就本书的第二版而言,我们删除了以前版本中关于中世纪和近代早期波兰、匈牙利和波希米亚王国(捷克的领土)的大量内容,以此为下述内容留出了空间:(1)关于拜占庭和奥斯曼巴尔干的大量新材料;(2)关于中世纪和近代早期东中欧的某些新的研究视角;(3)关于两次世界大战和大屠杀的更丰富内容;(4)对1989年以来东中欧和巴尔干发生转型的相关内容进行重要更新,包括用于分析这些变迁和欧盟东扩的新的概念框架。2004年5月,8个东中欧和巴尔干国家被允许加入欧盟是一个重大事件,从长远来看,其重要性堪比1989年的巨变,因此在本书的新版中也对其进行了相当全面的评价。我们希望,那些对中世纪晚期、近代早期东中欧和巴尔干有着特别兴趣的读者依然能够获得本书的第一版,它可以提供对这一地区在那些时间段更为详细的分析。
东欧史(套装上下册) [A History of Eastern Europe]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东欧史(套装上下册) [A History of Eastern Europe]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东欧史(套装上下册) [A History of Eastern Europe]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