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配方师培训教材》从我国饲料行业的发展现状,饲料配方师的职业技能要求着手,系统而全面地介绍了饲料配方设计的原理,动物生理和营养需要特点,并重点介绍了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的相关基础知识,详细介绍了饲料配方设计以及配合饲料加工工艺和品质管理等内容,最后对饲料配方验证及饲料配方设计新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简单的描述。通过本书内容的学习,可以全面了解和掌握饲料配方设计的相关专业知识,为从事饲料配方设计及相关工作的人员,提供参考。
刁其玉,山东威海人。德国哥廷根大学动物生理营养学博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饲料研究所研究员,反刍动物饲料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国家肉羊产业技术体系饲料与营养功能研究室主任,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农业先进工作者,北京奶牛营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反刍动物生理营养与饲料科学理论和实用技术研究,专长于犊牛、羔羊等幼龄动物的培育。获得过多项国家、农业部和北京市奖项。
第一章我国饲料行业整体概况
第一节我国饲料行业基本状况
第二节我国饲料行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趋势
第三节饲料行业相关法律法规
第四节配合饲料的意义
第五节饲料配方师的发展及人才需求现状
第二章饲料配方师的职业技能要求
第一节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守则
第二节职业技能标准
第三节专业技能要求
第三章饲料配方设计原理
第一节配合饲料的概念及种类
第二节配合饲料配方设计的原则
第三节如何设计饲料配方
第四章动物的生理特点及营养需要
第一节饲养标准基础知识
第二节单胃动物营养生理特点及营养需要
第三节反刍动物及其他草食动物营养生理特点及营养需要
第四节水产动物的营养特点及营养需要
第五章饲料原料基础知识
第一节饲料原料的概念及分类
第二节常规饲料原料的关键化验指标
第三节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
第四节饲料的营养价值评定
第五节原料性价比的评估方法
第六节新型饲料原料的评估和使用
第六章饲料添加剂
第一节营养性饲料添加剂
第二节非营养性饲料添加剂
第三节载体和稀释剂
第七章饲料配方设计技术
第一节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饲料配方设计方法介绍
第二节Excel在饲料配方设计中的应用
第三节应用Excel进行全价配合饲料配方设计的实例
第四节预混料配方设计技术
第五节浓缩料配方设计技术
第六节饲料配方的优化
第八章配合饲料加工工艺及品质管理
第一节饲料加工工艺
第二节成本控制关键技术
第三节配合饲料质量检测和品质管理
第九章配方验证试验
第一节配方验证试验的方法及选择
第二节配方验证试验实例
第十章饲料配方设计的新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动物营养的准确性供给设计
第二节现代饲料配方的设计理念
附录
一、畜禽的营养需要量
(一)猪营养需要量(摘自NY/T 65—2004猪饲养标准)
(二)家禽营养需要量(参考行业标准NY/T 33—2004)
(三)牛营养需要量
(四)肉羊营养需要量(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得出的肉羊营养需要量
参数)
二、常规饲料原料营养价值成分表(2016年第27版)249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 2605—2014饲料配方师
第一节我国饲料行业基本状况
农业部发布的《全国饲料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指出,饲料工业是联结种养的重要产业,为现代养殖业提供物质支撑,为农作物及其生产加工副产物提供转化增值渠道,与动物产品安全稳定供应息息相关。我国饲料工业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形成了饲料加工、饲料原料、饲料添加剂、饲料机械等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为发展现代养殖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重大贡献。
“十二五”期间,饲料工业抓住规模养殖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坚持开源节流,优化原料供应,健全制度,规范生产经营秩序,强化科技、人才与资本支撑,提升企业素质。饲料产量实现稳定增长,产品质量和产业竞争力明显提高,为现代化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
一、产量保持稳定增长
2016年,全国商品饲料总产量为20 918万t,同比增长4��5%。其中,配合饲料产量为18 395万t,同比增长5��7%;浓缩饲料产量1 832万t,同比下降6��5%;添加剂预混合饲料产量691万t,同比增长5��8%。从不同品种看,2016年猪饲料产量为8 726万t,同比增长4��6%;蛋禽饲料产量为3 005万t,同比下降0��5%;肉禽饲料产量为6 011万t,同比增长9��0%;水产饲料产量为1 930万t,同比增长1��9%;反刍动物饲料产量为880万t,同比下降0��5%。
二、质量安全状况稳定向好
“十二五”期间,全国饲料产品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5%以上,2015年96��2%,比2010年提高2��3个百分点。各级畜牧兽医部门连续5年组织开展专项整治,“瘦肉精”等违禁添加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及时发现苯乙醇胺A等新型非法添加物,消除了问题隐患。铜、锌等微量元素类饲料添加剂超量使用情况受到严格管控,2015年配合饲料监测合格率分别达到99��2%和99%,分别比2010年提高2��8和5��9个百分点。
三、饲料添加剂生产和原料开发能力稳定提高
2016年,饲料添加剂产品总产量975��9万t,同比增长19��5%。其中,饲料添加剂922��3万t,同比增长20��7%;混合型饲料添加剂53��6万t,同比增长2��4%。2016年氨基酸总产量201��8万t,同比增长30��6%,其中,赖氨酸111��7万t,同比增长16��7%,蛋氨酸21��6万t,同比增长82��4%;2016年维生素总产量113��1万t,同比增长3��6%。2016年矿物元素及其络合物的总产量为500��5万t,同比增长19��1%。
四、企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2015年年末,全国共有配合饲料和浓缩饲料厂6 772个,比2010年减少4 071个。年产量50万t以上的饲料企业48家,饲料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6��5%,分别比2010年增加18家和14��5个百分点,其中,年产量100万t以上的饲料企业达到32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1%。饲料质量安全管理规范全面实施,全国共创建部级示范企业83家,省级示范企业238家。饲料企业“走出去”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在境外投资建设饲料厂上百个,销售收入近百亿元。
五、饲料加工装备水平明显提升
2015年,全国共生产成套饲料加工机组1349套,其中,时产10t以上的968套,占72%。与2010年相比,饲料加工机组总套数减少17%,时产10t以上机组数增加61%,占比提高近1倍。饲料专业化和精细化加工快速发展,对饲料原料进行膨化、膨胀等预处理以及微粉碎、超微粉碎、高效调质、后熟化、液体后喷涂等先进工艺应用日趋广泛。码垛机器人在大中型饲料企业快速推广,散装饲料在现代化养殖企业普遍应用。
六、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
“十二五”期间,国家对动物营养和饲料科学研究的投入大幅增加,推动动物营养需要和饲料原料营养价值动态预测、饲用酶技术体系创新及重点产品创制、微生态制剂高密度发酵等领域取得大量科技成果,获得7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型企业普遍增加科技投入,通过产学研联盟等方式创建了十多个国家级企业研发中心,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集成应用能力明显提高。
七、法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国务院公布修订后的《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农业部制定发布《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生产许可管理办法》等5个部门规章以及《饲料生产企业许可条件》等9个规范性文件。新的饲料法规体系遵循“提高门槛,减少数量;加强监管,保证安全;转变方式,增加效益”的基本原则,进一步界定了政府、管理部门和生产经营者的责任,完善了生产经营使用各环节的质量安全控制制度,明确了饲料生产中允许使用的原料范围,加大了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贯彻落实中央行政审批改革精神,将设立饲料添加剂、添加剂预混合饲料生产企业的审批权限下放至省级饲料管理部门。
虽然过去5年我国饲料工业发展取得了突出成效,但总体仍处于从大国向强国迈进的爬坡过坎期,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制约产业加快升级。从生产体系看,与现代化的要求相比,多数饲料生产企业在加工装备、管理体系和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还有差距,产品同质化问题突出,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企业和品牌不多。从经营体系看,饲料生产企业与养殖场户对接不够紧密,产品销售环节多、费用高。从监管体系看,技术支撑机构人才装备建设滞后,基层监督执法体制机制不健全,风险管控和日常监管没有全面落实到位。从政策体系看,饲料工业是微利行业,但在应对大宗原料价格波动、采用新技术新装备等方面缺乏政策支持,在建厂用地等方面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抗风险和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第二节我国饲料行业发展现状、存在的
问题及未来趋势
“十三五”是养殖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饲料工业发展既迎来了新机遇,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十三五”时期,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养殖业进入生产减速、结构优化、质量升级、布局调整、产业整合的新阶段,饲料工业发展面临着市场空间拓展更难、质量安全要求更严、资源环境约束更紧等诸多挑战,迫切要求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发展动能转换。
一、“十三五”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饲料需求进入低速增长期
从动物产品生产看,根据《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2020年全国肉类、奶类和养殖水产品预期产量分别为9 000万t、4 100万t和5 240万t,分别比2015年增加4��3%、5��9%和6%,禽蛋预期产量3 000万t,与2015年基本持平。按照2015年的技术水平,实现2020年增产目标,需增加1 600万t配合饲料消费。从养殖业转型拉动看,肉鸡和蛋鸡工业饲料普及率已超过90%,规模化发展拉动饲料增产的潜力很小;生猪年出栏50头以上的比重为72%,工业饲料普及率约为75%,随着规模化比重进一步提升,可增加配合饲料需求1000万t以上;牛羊养殖规模化也可释放部分需求。从生产效率看,我国平均每出栏一头肥猪的饲料消耗量比国际先进水平多出10%以上,肉鸡和蛋鸡多5%左右。随着养殖综合技术进步,未来5年(2016—2020年)饲料利用效率可望提高3%以上,节省配合饲料600万t左右。综合上述因素,预计未来5年(2016—2020年)饲料消费年均增长约400万t,增速约为1��9%。
(二)蛋白饲料原料主要依靠进口的格局不会改变
2015年,全国蛋白饲料原料总消费量6 750万t,进口依存度超过80%,比2010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其中,豆粕5 050万t,基本依靠进口大豆生产;菜籽粕1 060万t,30%依靠进口菜籽生产;鱼粉150万t,85%靠进口。未来5年,我国蛋白饲料原料需求预计年均增长100万~125万t,约为“十二五”期间的一半;种植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部分地区推广粮改豆和苜蓿等优质牧草种植,将适度提高自给能力;再加上进口品种和来源地增加,蛋白饲料原料供应的稳定性有望得到改善。但是,我国耕地资源优先用于保障口粮绝对安全和谷物基本自给,蛋白饲料原料依靠进口的格局不会改变。
(三)饲料质量安全要求更严格
新时期加强饲料质量安全监管,不仅要聚焦保障动物产品安全这个核心目标,还要兼顾消费升级、环境安全等新要求。当前,“瘦肉精”等老问题尚未彻底根治,新型非法添加物时有发现,饲料中霉菌毒素、重金属污染等问题也时有暴露,安全隐患不容忽视。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以功能和特色为特征的动物产品生产进入快速发展期,饲料产品需要质量上配套提升。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畜禽粪污治理任务艰巨,要求饲料产品绿色化发展,统筹兼顾减量排放、达标排放等环保要求。特别是长期使用一些传统饲料添加剂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受到关注,需要采取更有效的措施促进规范使用和减量使用。
(四)产业整合融合需求更迫切
我国饲料行业已培育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差距在不断拉大。“十三五”期间,随着市场竞争加剧,优势企业对中小企业的兼并重组和整合力度将进一步加大。饲料企业综合实力较强,在资本、管理、技术、人才等方面都有优势,为增强持续发展能力,融入养殖大产业、打造全产业链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东南亚、东北亚、非洲等新兴市场的饲料产业处于快速成长期,“走出去”对我国饲料企业拓展发展空间也日趋重要。总的来看,行业内部整合、全产业链和全球化发展将成为饲料企业做大变强、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五)技术竞争压力更大
互联网、生物技术、智能制造等新技术既是推动饲料工业升级的新动能,也是饲料企业创新发展中面临的主要压力和必须突破的瓶颈。饲料行业已有十多家企业公布了“互联网+”发展计划,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经营成本、整合资源要素、提升服务能力等方面都可能带来革命性变化。生物饲料技术蓬勃发展,饲用微生物、酶制剂等产品种类不断增加、功能不断拓展,在促进饲用抗生素减量使用、饲料资源高效利用、粪污减量排放等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已经成为饲料技术竞争的核心领域。加工装备自动化和智能化既可大幅减小劳动强度和人员需求,还能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降低能耗和加工成本,是饲料加工升级的必然选择。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大机遇,主动适应养殖业发展新趋势、新要求,以提高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中心,着力提升现代饲料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提高饲料原料和饲料安全保障能力,推进技术、产品和经营模式创新,推动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力争“十三五”末基本建成饲料工业强国,为养殖业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产管结合,保障安全。以全面贯彻实施新的饲料法规为主线,推动各级政府落实好属地管理职责,各级饲料管理部门履行好监督管理职责,饲料生产经营企业落实好主体责任,从产和管两方面入手,健全饲料质量安全保障制度。
创新驱动,提质增效。以提高饲料转化率、节约生产销售成本、提升服务质量为目标,加强技术创新和经营模式创新,促进传统技术与互联网、智能装备等新技术融合。以安全高效环保为目标,加强技术创新和集成应用,推动饲料产品升级。市场主导,激发活力。坚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以公平公正公开为导向,依法规范行政管理,落实简政放权要求。以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为导向,稳定现有扶持政策,研究创设新政策。
立足国内,开拓国际。充分挖掘国内外两个市场的资源潜力,优化调整供求关系,稳定大宗饲料原料供应。在稳定和扩大内需的基础上,积极推动饲料相关产品和企业“走出去”,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和企业。
(三)发展目标
饲料工业“十三五”发展的总体目标是:饲料产量稳中有增,质量稳定向好,利用效率稳步提高,安全高效环保产品快速推广,饲料企业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通过5年努力,饲料工业基本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为养殖业提质增效促环保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1�辈�量
工业饲料总产量预计达到2��2亿t。其中,按产品类别分,配合饲料2亿t,浓缩饲料1 200万t,添加剂预混合饲料800万t;按动物品种分,猪饲料9 400万t,肉禽饲料6 000万t,蛋禽饲料3 100万t,水产饲料2 000万t,反刍饲料1 000万t,宠物饲料120万t,毛皮动物等其他饲料380万t。
国产蛋氨酸基本满足国内需求,维生素和其他氨基酸产能保持稳定;酶制剂和微生物制剂主要品种生产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值比2015年增加50%以上。
2�敝柿�
《饲料质量安全管理规范》全面实施,全国饲料产品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6%以上,非法添加风险得到有效控制,确保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重大质量安全事件。
3�毙�率
猪生长育肥阶段饲料转化率平均达到2��71,商品白羽肉鸡饲料转化率达到1��61,蛋鸡产蛋阶段饲料转化率达到2��01,淡水鱼饵料系数达到1��51,海水及肉食性鱼饵料系数达到1��21。年产100万t以上的饲料企业集团达到40个,其饲料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例达到60%以上。饲料企业与养殖业融合发展程度明显提高,散装饲料使用比例达到30%。
三、产业布局
“十三五”期间,综合考虑养殖业发展趋势、环境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等因素,进一步优化饲料工业布局,顺应养殖业结构调整和粮改饲、草牧业战略发展新要求,促进不同区域饲料加工业与种养业协调发展。
(一)加快发展区
黑龙江、吉林、辽宁区域土地资源丰富,粮食产量大,养殖业发展相对滞后,是养殖业区域布局调整的主要转移承接区,饲料工业发展潜力大。“十三五”期间,该区域在继续强化饲料原料、发酵类饲料添加剂等产业优势的同时,重点发展猪、奶牛和肉牛饲料加工业,加快发展全株青贮玉米,推进秸秆饲料化利用,着力培育种植、饲料、养殖和加工一体化的大型农牧企业,促进饲料原料就地转化增值。
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区域草原面积大,草食畜牧业发展基础好,农牧结合发展潜力大,饲料工业基础薄弱,饲料企业规模小,商品饲料入户率低。“十三五”期间,该区域重点依托资源优势,加快发展优质饲草生产加工业,以及与草食动物舍饲半舍饲养殖配套的浓缩饲料、精料补充料和全混合日粮产品,培育或引进大中型饲料企业。
西藏自治区(以下简称西藏)、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壮族自治区(以下简称广西)区域地方特色畜禽品种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畜牧业的条件好;传统农户养殖比例较高,规模化发展潜力大;除四川和广西外,其他省份饲料产业规模在全国占比小。“十三五”期间,该区域在稳定微量元素类饲料添加剂生产、稳步发展猪饲料产业的同时,重点发展优质饲草生产加工业、牛羊精料补充料以及与家兔、地方特色畜禽养殖配套的饲料产品;利用区域优势,有序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开拓与东南亚国家的饲料原料和饲料产品贸易。
(二)稳定发展区
山东、江苏、福建、广东、海南区域交通便利,饲料原料采购便捷,大型饲料企业多,饲料产品以配合饲料为主;养殖业以生猪、肉禽和水产为主,规模化程度高。“十三五”期间,该区域重点是大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饲料企业和全产业链企业,加快发展安全高效环保配合饲料和特色海水养殖用水产饲料,提升饲料添加剂工业和饲料机械制造业综合实力。
河北、河南区域粮食产量大,饲料原料自给度高;河北紧临京津大市场,河南为中部交通枢纽,猪、禽、牛、羊养殖量都较大,规模化程度较高,饲料产量位居全国前列,企业数量多。“十三五”期间,该区域的重点是引导饲料企业整合融合,培育大型饲料企业集团;加快推进种养结合,鼓励饲料企业向农牧一体化方向发展。
陕西、山西区域是传统的小麦、玉米和杂粮种植区,能量饲料原料基本自给,农副资源丰富;猪、禽、牛和羊养殖都有一定基础,但规模化程度低,提升空间大;气候条件好,土地资源承载力较大,承接养殖转移有潜力;饲料产业集中度低,小企业多,缺少龙头企业。“十三五”期间,该区域重点是稳定发展猪禽饲料,大力发展与草食动物舍饲半舍饲养殖配套的浓缩饲料、精料补充料和草料结合的全价饲料产品,吸引大型饲料企业集团进驻设厂,带动提升区域内饲料生产企业的整体水平。
(三)适度发展区
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区域人口稠密,水网密布,养殖业以猪、禽、水产为主,近年来蛋鸡养殖发展快,规模化程度高;区域内有影响力的饲料品牌企业数量较多,饲料产品以配合饲料为主。该区域水体污染问题突出,生猪养殖量接近土地承载能力,未来以控制总量和内部区域调整为主。“十三五”期间,该区域重点是稳定猪饲料产量,发展蛋禽、水产饲料,加快推动各类饲料产品向安全高效环保方向升级。
北京、天津、上海、浙江区域技术和人才密度高,国际化、信息化程度高,但是受区域整体功能定位约束,养殖业和饲料工业发展空间受到限制。“十三五”期间,该区域重点发展技术研发、投融资平台、企业总部等支撑体系,以及宠物饲料、新型饲料添加剂等产业。
前言
我国的饲料工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改革开放推动了农业领域科技发展,我国相继成立了一些国营性质的饲料企业,标志着我国饲料工业的起步。到了80年代中期,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政策环境的改善,我国饲料企业也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的阶段。饲料工业是联结种养的重要产业,一方面为现代养殖业提供物质支撑,另一方面为种植业及其生产加工副产物提供转化增值渠道,与动物产品安全稳定供应息息相关。我国饲料工业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形成了饲料加工、饲料原料、饲料添加剂、饲料机械等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为发展现代养殖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及居民生活改善做出了重大贡献。饲料工业发展至今,取得了非凡的成绩,其饲料总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位。
饲料行业由规模增长进入价值增长的新常态,要获得价值增长,饲料企业必须重视产品品质、产品安全和用户的极致体验,聚焦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饲料配方师对饲料产品的形成,肩负着重大责任, 是饲料配方的总设计师。为此,饲料配方师应具有丰富的畜牧学、动物营养学、饲料学、动物生理学等专业知识,并且需要对饲料及饲料原料的市场现状和变化有充分的了解和把握,其基本职责是从最经济节省的角度设计出符合动物生长需要的完美“食谱”。
本书从我国饲料行业的发展现状,饲料配方师的职业技能要求着手,系统而全面地介绍了饲料配方设计的原理、动物生理和营养需要特点,并重点介绍了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的相关基础知识,详细介绍了饲料配方设计以及配合饲料加工工艺和品质管理等内容,最后对饲料配方验证及饲料配方设计新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简单的描述。通过本书内容的学习,可以全面了解和掌握饲料配方设计的相关专业知识,为从事饲料配方设计及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参考。
本书是在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反刍动物饲料创新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完成的;引用和参照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在此对这些文献资料的作者和书中疏漏的作者表示感谢。编写者为本书的出版穷尽全力,然而书中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2017年7月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