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元前一世纪晚期,中国上古文献的文本形式发生了一次革命性的巨变,其剧烈程度甚至超过了孔子时代。同一部书,在此界限前后,我们需区别对待,而非等而视之。这不仅关乎我们对传世文献的认知,也会左右我们对出土文献价值的评判。若混同这种前后的变化,以东汉以来的传世文本为基础,以《汉书?艺文志》为想象模型,来描述先秦学术或文学,我们勾勒出的只是先秦的镜像,而非早期知识世界的真实图景。
观察西汉以前的知识世界,刘向和《汉书?艺文志》是必要的起点,但也是特别需要超 越的视点。刘向、刘歆父子所描绘的早期知识世界,被班固简化为《汉书?艺文志》中的六艺、诸子等清晰的线描图谱。但是,这个图谱只是一种叙事的结构,我们后来的人被这个叙事结构给“规范”了。如何站在学术传统之外观察这个结构,以及如何超 越它对我们的“规范”,乃是此书研究的中心问题和元方法。
徐建委,1976年生,山东东营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古代文本文化国际研究中心执行主任。2000年毕业于山东大学文学院,同年就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2004年考入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2008年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同年入职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2017年4月与普林斯顿大学柯马丁教授联合创建中国人民大学古代文本文化国际研究中心。
研究领域大体在战国秦汉之间,主要关注早期文本与学术、思想的相关问题。同时,也对汉唐之间、唐宋之间的文献变迁、文本生产有兴趣。著有《〈说苑〉研究——以战国秦汉之际的文献累积与学术史为中心》、《从文献到文本——先唐经典的抄撰与流变》(合著)等,代表论文有《〈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与古本〈左传〉考论》、《〈诗〉的编次与〈毛诗〉的形成》等。
前言(1)
上编 综论
周秦汉学术研究中的《汉志》主义及其超越(3)
引言 简本《论语》与马王堆帛书《黄帝书》之疑问(3)
一 刘向校书与《汉志》新目(6)
二 文本革命:从开放性到闭合性(10)
三 诸子传记文献中章的独立性(17)
四 公共素材(25)
五 “公共素材”流传样态的改变及其意义(29)
六 新定本文献的互摄与“书亡而文未亡”(32)
七 战国秦汉文本的综合性(41)
八 古老文献的早期分立(48)
九 文本中的学术史:战国秦汉间《春秋传》问题(一)(52)
十 文本中的学术史:战国秦汉间《春秋传》问题(二)(63)
十一 图像化与封闭性:《汉志》先天结构的形成(71)
十二 碎片重组:《汉志》的先天结构与学术幻景(73)
十三 学术史研究中的《汉志》主义及其超越(一)(76)
十四 学术史研究中的《汉志》主义及其超越(二)(81)
十五 学术史研究中的《汉志》主义及其超越(三)(83)
下编 考辨
第一章 石渠议经与《汉书·艺文志》五经文本入藏中秘考
——兼及《汉志》“六艺略”之特点(91)
一 《汉志》五经今文本与宣帝时期的学官本(92)
二 由刘向校书推及石渠诸经的入藏(96)
三 刘向校书之原委(100)
四 中秘书来源蠡测(102)
五 刘向校书与复核石渠之议(105)
六 《汉志·六艺略》文献入藏时间拟测(108)
第二章 《诗》的编次与《毛诗》的形成(115)
一 引言:问题的提出(116)
二 《毛传》与《尔雅·释训》之关系(117)
三 三家、《毛诗序》中的《小雅》诗次问题(124)
四 《春秋》学的自我建构:《诗》与《春秋》意义关联的形成(129)
五 《春秋》视域:季札论《诗》与大、小《雅》的对调(133)
六 《雅》在《风》前:《毛传》埋藏之《诗》古本编次(138)
七 从礼乐编次到《春秋》编次(142)
八 结论(145)
第三章 《风诗序》与《左传》早期史料来源关系考(146)
一 引论(147)
二 《风诗序》与《左传》史事的相关或联系(153)
三 《左传》人物引《诗》赋《诗》与《诗序》的关联(166)
四 《国语》的旁证(174)
五 结论(179)
第四章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与古本《左传》考论(181)
一 小引(183)
二 《十二诸侯年表》据《左氏春秋》所制辩(187)
三 《十二诸侯年表》所见古本《左传》之异文(197)
四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史源略议(202)
五 张、贾本《左氏春秋》之史料特点之一:史料编年与历法(205)
六 张、贾本《左氏春秋》之史料特点之二:材料分割(214)
七 张、贾本《左氏春秋》之史料特点之三:纪年方式(217)
八 张、贾本《左氏春秋》之史料特点之四:南方诸侯记事优于
今本(222)
九 从《左氏春秋》到《左传》(233)
十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编纂过程拟测(237)
十一 附论《春秋》三次日食错简与《春秋》编纂(240)
十二 结论(246)
第五章 战国秦汉间《论语》的流变与文献考古问题(247)
一 引子:定州本《论语》引出的问题(247)
二 《史记·孔子世家》与今本《论语》的异同(249)
三 《论语》古本的源流(253)
四 从类型文献到单种古书——刘向校书与古文献的流变(260)
五 《论语》古本问题的解决与文献考古问题(267)
六 古文献关系网络中的《论语》及其成书的年代(270)
七 附录:《说苑·修文》篇《齐论语》佚文蠡测(273)
第六章 孟子的圣人系谱及其知识背景
——兼窥战国秦汉间儒家知识系统的流变(283)
一 尧、舜故事与《尧典》的流变(285)
二 文王故事与文王《尚书》(300)
三 《孟子》与战国儒家《诗》学传统(311)
第七章 刘歆援数术入六艺与其新天人关系的创建
——以《汉书·五行志》所载汉儒灾异说为中心(321)
一 《汉书·五行志》所录《洪范五行传》文本结构的调整(322)
二 刘歆引数术入六艺及其学术渊源(329)
三 《洪范五行传》与谶纬的兴起与流行(335)
四 从重人事到重天道——刘歆新天人关系的创建(340)
五 结论(344)
参考文献(346)
后记(358)
说实话,刚看到书名时,我最大的好奇点落在了“文本革命”这个词上,它自带一种颠覆性的力量。我总在想,所谓的“革命”,究竟是指文献载体的变化,还是指意义阐释范式的转移?如果聚焦于刘向和《艺文志》,那么研究的重点很可能落在了“官学”与“私学”的张力之上。我猜测,作者会深入挖掘刘向作为皇家学者,如何在整理道家、儒家等诸子百家的过程中,无形中为某些学派定了性,甚至是以一种近乎“权力”的方式介入了文本的“正统性”建构。这种对早期文本权威性确立过程的剖析,远比单纯的文献比对来得深刻。如果这本书能够清晰勾勒出《艺文志》中不同学派的收录与排序逻辑,揭示出这背后隐藏的政治文化考量,那简直是太精彩了。它应该能解答我们心中长久的疑惑:为何有些学派能够成为主流,而另一些则销声匿迹,这背后,文本的“存活”机制是多么残酷而精妙。
评分这部书的名字听起来就让人心潮澎湃,聚焦于“文本革命”这一宏大命题,结合了刘向与《汉书·艺文志》的深入剖析,无疑为我们理解古代文献的演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我特别期待它如何阐释“早期文本研究”这一概念,毕竟在信息尚未大规模传播的古代,文本的形成、流传和被接纳,本身就是一场场无声的革命。想象一下,在纸张和印刷术尚未成熟的年代,每一次抄录都是一次变异的风险,而《艺文志》的编纂,是否标志着对这种流变的一种制度化管理?我猜想作者会细致梳理刘向在整理典籍、确立文献秩序方面的历史贡献,探讨他的思想如何影响了后世对“什么是经典”的认知。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能帮助我们跳出当下的阅读习惯,去触摸那个时代知识生产和传承的脉络,理解文献的“生命力”究竟是如何被塑造和维系的。对于任何对中国思想史和文献学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一部值得反复咀嚼的著作,它承诺的不是简单的知识罗列,而是一场关于知识起源的深层探索。
评分我对这本书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期待,因为它触及了文献学的核心难题——“善本”的构建过程。我们今天阅读的古籍,大多是经过层层筛选、校订甚至修改后的产物,那么,最早的版本具有怎样的面貌?刘向和《艺文志》的贡献,显然在于提供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参照点。我希望作者能拿出扎实的考据成果,展示出早期文本的“不确定性”或“多义性”。例如,某些篇章在不同时期是否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是如何被历史的洪流所“矫正”或“固化”的?如果作者能用具体的文献实例来支撑其关于“革命”的论点,而不是空泛地谈论概念,那么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将不可估量。我尤其看重那种将宏大叙事与微观考证完美结合的叙事方式,让读者既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又不至于迷失在繁复的注释之中。好的文献学著作,应当是既能启发专业人士,又能吸引对历史有好奇心的普通读者。
评分从一个纯粹的历史爱好者的角度来看,我更关注的其实是“人”与“文本”的关系。刘向不是一个孤立的学者,他是西汉末年政治风云中的重要人物。他的文本整理工作,必然打上了那个时代精英阶层对自身文化身份认同的烙印。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超越纯粹的文献学分析,深入探讨刘向的个人情怀、政治抱负是如何影响他对典籍的取舍与阐释的。而《汉书·艺文志》作为一部带有官方色彩的目录,它所体现的文化取向,无疑是研究汉代思想史的一把钥匙。如果这本书能将刘向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环境限制”之间那种微妙的拉锯战描摹出来,让读者感受到,每一次对文本的编纂,都不是冷冰冰的学术行为,而是关乎文化命运的抉择,那这部作品的感染力就非同一般了。它会让历史变得鲜活起来,不再是僵硬的年代划分和学派对立。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结构非常巧妙,将一个动态的过程(文本革命)锚定在了两个关键的历史节点(刘向和《艺文志》)上。这暗示着研究的深度将在于对“转折点”的精准把握。我猜测作者可能在探讨,汉代对于先秦文献的“重估”过程,是否为后世儒学地位的巩固奠定了基础。这种“重估”过程,即是刘向试图建立的知识谱系,也是一次对过往思想资源的有效整合。我特别希望看到对“佚文”或“散佚典籍”的讨论,因为那些未能进入《艺文志》目录的文本,它们的命运本身就是这场“革命”中被牺牲或边缘化的部分。一部真正有分量的研究,应该能够描绘出被选择的文本的光芒,同时也揭示出那些被阴影所笼罩的、同样重要的声音。这种对“可知”与“不可知”边界的探索,才是真正体现出早期文本研究的学术担当。
评分好。
评分很好,很值得一看的书 感谢京东图书
评分京东的服务还是很好的
评分文本学的研究似乎突然火了起来,有很多地方值得仔细去读,但是文本学的研究也有些地方主观性太强
评分买来看看
评分很好,很值得一看的书 感谢京东图书
评分买来看看
评分不错的书。不错的书。不错的书。
评分很好,很值得一看的书 感谢京东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