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針灸反射學(修訂版)

臨床針灸反射學(修訂版)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4


簡體網頁||繁體網頁
[美] 金觀源,相嘉嘉,金雷 著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表於2024-06-08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圖書介紹

齣版社: 清華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2484776
版次:1
商品編碼:12280117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924
字數:493000
正文語種:中文


相關圖書





圖書描述

編輯推薦

  針灸如何提高治療療效,如何用簡單方法來診療頑難病癥,如何用西方醫學語言來解讀針灸;這是作者的強項,作者早期研究針灸,後期成為浙江醫科大學生理學教授,在美國攻讀博士及從事博士後研究多年,一直在緻力與研究針灸的臨床療效.

內容簡介

  本書應用反射學的觀點,把經絡歸結為人體的生理、病理反射係統,提齣針灸療法是一種反射療法,使傳統的針灸療法與經絡學說麵目一新,並為它們與現代醫學之間架起瞭一座橋梁。本書集古今中外研究者包括作者37年來在國內外從事針灸臨床、科研的豐碩成果與經驗,闡釋經絡的實質與探討針灸療法的主要技術理論,尤其注重從臨床實際齣發,分析針灸治療常見頑固病癥時的難點與提高療效的途徑,故它不僅是針灸臨床、科研、教學人員的高級參考書,也是西醫學習、融閤針灸療法的理想教材。通過提供瞭大量的問題和案例,用深入淺齣的內容來詮釋一些精神分析理論的心理學知識;幫助國內針灸專業人員提升臨床實踐分析能力和治療效果。

作者簡介

  美國國傢衛生研究院(NIH)科研基金項目評審專傢,著名針灸專傢,70歲,浙江醫科大學生理專業博士研究生 ,從事神經生理學和係統醫學研究,具有中西醫結閤、國內外45年從事針灸臨床與科研的獨特背景。現任美國國際整體醫學研究所所長,北京中醫藥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名譽教授。

精彩書摘

  針灸臨床治療中,經常會遇到一些雖然屬於針灸治療的適應證,但對常規的針灸療法反應較差甚至沒有反應的患者。這時,針灸師能否
  “動腦筋”,想方設法地去尋找新的治療方案,經常成為是否能提高療效的關鍵。盡管每個有經驗的針灸師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它們不盡相同,但可以歸納齣一些共同的對策。以下是作者根據自己的體會,把這些對策歸結為增大刺激量,獲取熱、涼針感,選用多通道刺激法,控製針感傳導,改變患者的原先功能狀態,避免與剋服“抗針性”,打破疾病的穩定態,以及其他輔助措施等方麵,係統地逐一進行論述。
  臨床針灸反射學
  以針刺療法為例,由於輸入機體的針刺信息量越大,經反饋放大後所能達到的極值就越大,故盡量增大輸入的針刺信息量對提高針刺效果最為重要。正如在“2.3.3刺激強度與時間”一節裏所討論過的,在身體同一部位施行針刺或電針時,由於其刺激量的大小取決於針刺強度與刺激時間(如提插撚轉的幅度、頻率)或通電的各種參數(如電脈衝波型、強度、頻率等),故加大刺激強度自然能增加刺激量。但人體各部組織對針刺或電刺激具有一定程度的耐受性,如刺激超過一定限度,各種感覺都會變成痛感,緻使機體不能耐受,效果反而不好,這就要求刺激強度不能無限止地增大,必須在患者可忍受的範圍內增大輸入的方法。延長刺激時間是一個方法。但從針刺鎮痛的時間麯綫來看,無限製延長刺激時間也沒有用處,因為大約在20~40min後針刺效應就已經到達瞭極大值(參見“1.4.3針灸鎮痛作用的原理”)。以下是臨床上常用於增大刺激量的一些對策。
  3.1.1以痛為輸
  在《黃帝內經太素》一書中已提齣“療痹之要,以痛為輸(俞)”。古代所謂的痹癥,包括現
  代醫學中的風濕性關節炎、風濕性肌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神經炎、神經痛等一些病癥;由於它
  們多有疼痛癥狀,在其痛處直接針刺或者在其鄰近部位選取壓痛較顯著的壓痛點(反映點)針刺,
  常能迅速鎮痛,緩解癥狀,而不必局限於經典的經絡穴位。其實,這一原則不僅適用於痹癥,對
  於具有壓痛等陽性體錶反映的大多數針灸適應證都可適用。
  古人所謂的“阿是穴”,是對壓痛點的最早認識。關於“阿是穴”的命名,來源於當一個痛點
  被按壓或刺激到時中國人驚呼的聲音。說英語的西方人感到疼痛時呼叫“阿氣”(Ouch)或“阿
  呀”(Owie),故對他們來說,“阿是穴”也就是“阿氣穴”或“阿呀穴”。
  有時,在某些以功能衰弱或者以酸楚、沉重、麻木為主要錶現的痹癥患者,沒有明顯的疼痛
  癥狀,身上也不容易發現壓痛性質的反映點,按壓時隻能分彆找到較為壓酸、壓脹、壓麻或者皮膚知覺減退的反映點,往往與其癥狀性質相對應。選取這些反映點作為刺激部位,也就可稱為“以酸為輸”、“以脹為輸”或“以麻為輸”,其臨床意義與“以痛為輸”相同。但一般來說,壓痛
  反映是最常見的,故“以痛為輸”具有最廣泛的應用與代錶性。
  由反射學的理論來看,在相應反射區內尋找最高敏感點(或反映點)針刺,它與患部的聯係通
  道特彆暢通,是條捷徑,顯然比不是反映點的其他穴位更有利於針感“氣達病所”,有效地抑製患部疼痛或緩解癥狀。因為各人的敏感性差彆很大,對於敏感型或較敏感型,采用平時有強針感的常用穴位或者已能取效,但對於反應遲鈍型患者,常用的強針感穴位亦往往不很敏感瞭。此時,仔細尋找反映點的工作便顯得格外重要。針灸師可以在施治前,對患者的周身體錶尤其是在相應的反射區內作全麵、仔細地檢查,每發現一個反映點後可先用圓珠筆作下記號,最後再次比較各個反映點的反應強度(如壓痛),選齣數個最高反映點施治。當臨床工作繁忙,不可能在一個患者身上花費很多時間時,也可以事先交待患者或者其傢屬在傢裏自行檢查並作好記號,臨診時再由針灸師核定,以節省針灸師為獲取反映點所需的時間。在一些運動所緻的軟組織損傷,壓痛點或自發痛點齣現的位置還會隨著體位的變動而移動,可采取特定的體位去確定與刺激這些痛點(參見“3.5.5特殊姿勢與‘阻力針法’”)。
  ……

前言/序言

  本書首版以來我們對針灸反射學理論的一些新探索與體會。此外,我還想強調一下目前對經絡實質認識中依然存在的誤區。有人看到我們應用神經反射學說來解釋經絡,就以為我們在說“神經就是經絡”。必須記住,兩者不可等同。經絡不可能等同於人體身上任何一種已經知曉或尚未發現的組織結構。因為經絡實質,是一種功能錶現,是一種病理生理現象;經絡活動自然有結構基礎,但功能不是結構。正如本書所指齣的,經絡的實質,不過是身體上下、左右、內外各部分之間相互反射的聯係通道,它的結構基礎離不開現代醫學所知的那些神經、肌肉、筋膜、血管、淋巴管等組織。故沒有必要繼續去尋找“與經脈分布類似”的組織結構,或者認定“體錶內外聯係通道必定是管道係統”。其實,這是現代經絡實質研究中兩個最大的誤區。人體內部有許多已知或未知的管道係統(血管、淋巴管等),還有不少無管道的結構組織(如神經、肌肉、筋膜、骨骼)均按人體的縱軸(長軸)分布。“與經脈分布類似”,不是驗證經脈實體的任何特異證據。而且,許多傳遞信息的通道無須有肉眼可見或特殊顯微鏡纔能看見的管道。有一個最好的例子是心絞痛(胸前區疼痛)的牽涉痛現象,它齣現在左上肢的區域與傳統經絡的心經、心包經幾乎完全重疊,而且其生理機製已經十分明確(寫在國內外生理教科書中),即是通過上肢內側皮膚傳入神經與心髒傳入神經在脊髓的相同節段發生會聚的結果。這種皮膚-內髒傳入的會聚就是心髒牽涉痛這種功能現象的“通道的組織結構”,也可以說就是心經、心包經的結構基礎。這是一個東西方從不同角度與術語描述同一現象的典例。我稱其為“殊途同歸”。但是中國古典的經絡描述要比西方的牽涉痛現象更有深刻的內涵,因為我們的祖先提齣的心經、心包經是雙嚮(不僅從內到外,還可以從外到內)的,可以用來治療或緩解心絞痛,而內髒牽涉痛僅僅是單嚮的(從內髒到體錶)。我在美國每次給西醫講經絡原理時都是用這個例子,西醫聽後沒有一人不認同經絡現象的。試想一下,我們還需要再去尋找心經或心包經是否存在特異的管道結構嗎?如果有人聲稱找到瞭,人們又會相信哪一個呢?本書此次修訂再版,除瞭修訂部分內容外,主要在書末增加瞭附錄的內容(十餘萬字),包括近年來我發錶在《中醫藥導報》上的兩篇長文“尋迴迷失的經絡,發展現代醫學針灸”與“‘繼往聖、開來學’的反映點針灸”。這兩篇文章涵蓋瞭前麵提到的近十幾年來自己對針灸反射學理論的一些新認識。書末還收錄瞭本書首版時的三篇專傢書評。作者自傳部分,也從原先的修訂版前言
  行醫37年前後擴展。新加瞭童年與中學時代的兩篇迴憶(“眺望之江的童年”與“人生之夢始於中學”)與行醫50年的“老驥伏櫪,壯心不已”;還收錄瞭緬懷恩師鄭魁山的“四十年未曾謀麵的師生緣”。迴憶錄中增加瞭一些早年的照片,使圖文並茂,盡可能給讀者更多的信息。至於首版以來新增加的有關針灸臨床研究與科研的大量文獻,本版沒有添加,原因是其他一些針灸著作如硃兵教授新近主編的《係統針灸學》收集這些文獻相當全麵,尤其是針灸科研方麵的最新成果,這裏不再贅述。需要查閱的讀者可以參閱其書。最後,感謝鄭進醫師對本書再版所作的仔細校對與修改插圖。金觀源於美國威斯康星州密爾沃基市2017年3月20日
  針灸療法,作為一種外治法,是古典東方醫學的瑰寶,也是中華文明的精華之一。它從“砭針”開始,至今已有幾韆年的曆史,為防病、治病,促進曆代與世界各國人民的身體健康作齣瞭重大貢獻。即使在現代醫學高度發達的今天,針灸療法的獨特功效仍是任何其他療法所不能取代的。經絡學說,是針灸療法的理論基礎,更是集曆代醫傢智慧、實踐與研究成果之大成。由此,我自開始學習針灸時起,就十分注重繼承古代傳統的針灸理論與技法要領,先後受師於焦勉齋、鄭魁山、魏稼等多位國內著名的針灸名師,得益匪淺(參見附錄自傳:三十七年磨一針)。然而,盡管目前針灸熱在西方方興未艾,在過去的幾十年中,針灸療法的實踐在國內已曆經幾次大起大伏。國內最大的一次針灸熱開始流行於20世紀60年代中期,結束於70年代後期。那時,無論是在城市還是鄉村,針灸療法的應用與科研都是空前的。不僅中醫在搞,西醫也在搞;不僅學醫的在搞,不學醫的,如理工科的也在搞。針灸、針麻機製的研究,幾乎成為全國所有西醫院校的科研重點。也正是從那時開始,圍繞經絡實質與針灸機製進行瞭大量現代研究,並取得令人矚目的進展。但自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國內的針灸熱逐漸降溫,在醫學領域取而代之的是多元化的、主要是現代醫學前沿的基礎理論與臨床研究。盡管導緻國內針灸熱降溫的原因很多,但有兩點是肯定的,即針灸不是萬能的,它的適應證有一定的範圍。而且,與其他中醫療法相似,針灸療效不僅與患者不同的病情、甚至不同的精神狀態有關,而且往往受針灸師或施治者臨床經驗的明顯影響。在治療各種病癥時,從選穴、配穴到針灸方法,每個針灸師都有自己的經驗或自己習慣的選擇。療效及其重復性也就難免受到這些隨意選擇的限製。即使與中藥方劑療法相比,針灸療法的隨機性也更大些。由此,有的人相信針灸能治病,有的人就不信。有的人寜願用中藥而不願接受針灸治療。當然,懼針也經常是後者的一個原因。可重復性,是現代科學的一個最顯著特點。顯然,傳統的針灸療法還不能完全稱為科學,而隻能稱作藝術,或界於藝術與科學之間的學科。所以,對傳統的針灸技術及其理論基礎經絡學說,單靠繼承是不夠的,還必須運用現代科學的知識與方法去發展,去提高,實現它由藝術到科學的飛躍。正是抱著這樣的認識,我經過早年的大量針灸臨床實踐之後,1977年毅然決定到浙江醫科大學(現名浙江大學醫學院)深造,學習西醫,尤其是後來攻讀該校研究生時選擇瞭生理專業,投身到有關針灸原理、經絡實質的大量實驗研究之中。實現針灸療法及其理論基礎的現代化,成為自己的夙願。在研究傳統的經絡學說中,最大的睏擾是至今為止未能在經絡的體錶途徑發現存在解剖學所未知的任何特異結構。而且,經典的經絡體係難以概括大量後來發現的經外奇穴或新穴,即使其經穴的功能也顯得十分紛亂,所謂“同經異治”或“異經同治”的解釋又十分勉強。這是導緻針灸療法中存在取穴、配穴隨意性大的主要原因。再加上針灸操作方法的不規範,以及許多主觀或環境的影響因素沒有被充分考慮或得到有效控製,針灸療效的不確定性也就在所難免瞭。此外,
  臨床針灸反射學迄今以來圍繞經絡實質、針灸機製與臨床針灸技術所作的大量研究,多是零散、局部、小領域的研究或報道,尚缺乏一個綱,缺乏一條科學的主綫把它們融為一體。它們好比是一朵朵五彩繽紛的花朵,但尚未拼成一塊完整的織錦。在深刻認識到這些問題後,已接受過現代醫學專門訓練的我,逐漸體會到從現代反射學的觀點齣發來研究針灸與經絡體係,是一個最有希望與前途的方嚮。首先,運用反射學的觀點闡述針灸機製及其經絡係統,具有最簡明、科學的特徵。盡管針灸治病的原理十分復雜,但針灸療法歸根結底可以簡化成一種反射過程,即是一種反射療法,其效應是針灸的物理刺激通過人體體錶特定位置輸入人體後産生的反應。古人命名的所謂經絡係統,本質上是對人體體錶的那些特定刺激位置與人體其他各部之間所具反射聯係的原始描述,或者可以把它歸結為人體所具有的生理、病理反射係統。所謂穴位,既是體內生理或病理信息在體錶的反射輸齣部位或反射點,又是針灸治療信號引發針灸效應的反射輸入部位。其次,反射學的觀點不僅可以作為一條主綫,把至今為止前人所作的大量有關針灸或經絡研究的成果有機地結閤起來,而且十分有利於指導其深入的臨床與實驗研究。針灸治病過程可以看作是一個反射的控製過程。通過研究其中反射信息的傳遞、加工以及乾擾的排除來提高控製能力,可以達到提高療效及其重復性的目的。對此,控製論的科學方法論提供瞭一個有力的研究方法。自20世紀70年代起,國內開始用控製論的方法來整理、發掘和提高古典針灸學的寶貴遺産。我與閤作者包文俊醫生在1976年就曾提齣一個人體信息帶的簡化模型與圖譜,對經絡體係、針灸調整作用原理,以及針刺療法的控製過程等方麵作瞭較為詳盡論述。由穴位或反映點連接而成的體錶經絡綫路,也就是體錶上分布的信息帶。經20多年的臨床應用,人體信息帶劃分與分布規則的真理性經受瞭實踐的檢驗。1998年,我們又采納國際上普遍認同的“反射區”的提法,替代“信息帶”的名稱,重新製作瞭“身體反射區”彩色掛圖,其應用得到進一步的推廣。所以,本書提齣的針灸反射學,是我們以往研究工作的繼續與發展。其實,早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國內就已齣現並曾流行過解釋針灸機製的神經反射學觀點。但由於當時有限的醫學科學研究包括神經生理學等方麵的知識,其認識十分膚淺;尤其是它未能闡明經絡現象的形成原理以及與指導臨床治療或提高針灸療效掛鈎,故一直隻能作為一種假說而存在。然而,近50年來,無論是人體生理學的進展或是對針灸機製的認識都已遠遠地超越瞭那個時期。不僅大量的科學實驗探索瞭針灸效應或循經感傳現象與神經反射弧各個環節,包括高位中樞如大腦皮層以及皮層下各神經核團、神經遞質等的聯係。針灸療法的大量實踐本身,更是極大地推動與豐富瞭神經生理學中有關反射學的認識。另一方麵,控製論、信息論、係統論的研究方法在醫學領域也有瞭深入的應用,它們進一步揭示瞭人體各種調節功能的一般規律,如原先簡單的反射弧通過反饋迴路就變成瞭一個封閉的係統,可以對各種調節機製作模擬,作數學模型,作係統分析。現在知道,行司人體功能與行為的各種反射,包括簡單或復雜的、不等程度的長、短反射,有或無體液因素參與的反射,組成瞭一個嚴密的整體反射係統。所以,本書應用的反射學觀點,不是以往那種初步認識的簡單重復,而是螺鏇式地發展到瞭新的高度。采用反射區的概念解釋經絡,可以說是古典經絡學說朝現代化的方嚮邁齣的一大步。因為它揭去瞭籠罩在經絡現象上的神秘麵紗,一針見血地指齣經絡的實質是身體上下、左右、內外各部分之間相互反射的聯係通道。但需要指齣的是,在經典的反射學中,對體錶反射區的認識原先隻局限於耳、足、手等局部區域,即屬於微反射區。它尚無法替代分布於全身體錶的經絡。而且由刺激這些微反射區而發展起來的反射療法,多以按摩為主,自我保健為目的。雖然它們在防病、治病中發揮瞭積極的作用,也齣版瞭不少有關的著作,但那隻是狹義的反射區概念與第一版前言
  反射療法。而本書提齣的“身體反射區”與它們不同,包含瞭經典的十四經穴、所有的經外奇穴、至今為止在身體上發現的大多數新穴,故是廣義的反射區概念,是對經典經絡體係的繼承與發展。身體反射區與微反射區,從整體到局部相互補充,描繪瞭一幅全身反射區的完整畫麵。故在閱讀本書時,不要混淆它們不同的概念。而且,隨著全身反射區的劃分與把針灸療法歸入反射療法,反射療法的內涵也進一步擴大瞭。完全可以這樣說,以刺激體錶為特徵的各種物理療法,包括各種針灸、推拿、按摩、電療、紅外綫、激光、磁療以及西方的整脊療法等都屬於廣義的反射療法。縱覽本書的五大章節,我們應用反射學觀點,發展現代針灸醫學所作的創新工作可以歸納於以下三個主要方麵:(1)用身體反射區的概念來繼承與發展經典的經絡體係,去僞存真,化復雜為簡單。通過分析、整理、歸類各個穴位或反應點的功能,本書總結齣與十四經絡相對應的三大類身體反射區:內髒反射區,軀體反射區和中樞反射區,並繪製瞭相應的彩色圖譜。各反射區分布規則,一目瞭然,且與西醫解剖名稱相應,易學易記,臨床應用極為方便。它們既可幫助選擇針灸最佳取穴,又可指導其他各種物理療法,提高療效或縮短療程。
  (2)把針灸歸類於一種反射療法,闡釋瞭臨床施治時必須控製的各個環節。針灸過程的控製,是臨床提高針灸療效的關鍵。本書從控製過程的一般原理齣發,係統地論述瞭反射信息在針灸過程各個環節的傳遞特點與控製方法,如從反射過程的雙嚮性,疾病信號在體錶的輸齣,針灸治療信號從反射點的輸入,反射弧的各個環節,影響信號傳遞的乾擾因素等進行分析。它涉及針灸臨床上常見的各種技術理論問題,包括針灸師如何采集患者的疾病信息和選擇、輸入控製信息,故十分有利於針灸療法操作過程的標準化,剋服其臨床施治時的隨機性與提高療效的確定性。
  (3)把針灸學歸類於反射學的範疇,充實與發展瞭經典的反射學內涵。在明確針灸療法是一種反射療法,經絡或穴位的實質就是體錶反射區之後,針灸學自然就歸入瞭反射學的範疇。本書應用反射學作為一條主綫來融匯與概括現代醫學對經典針灸療法及其理論基礎經絡學說所作的大量研究,提齣瞭“針灸反射學”的新學科。我們從國際上著名的醫學文獻數據庫(如Medline等)檢索瞭世界各國從1960年至2003年40餘年來發錶的700餘篇有關針灸研究及臨床應用的主要文獻作為參考。
  此外,本書以現代醫學的術語總結瞭作者37年來在國內外從事針灸臨床,治療常見、頑難適應病癥的豐富經驗,並詳盡介紹瞭先師、已故針灸前輩焦勉齋大夫的許多“針書不載”的秘方。本書對常見針灸適應證的治療方法、治療機製與臨床處置難點都有獨到的分析,探索瞭提高治療頑難病癥療效的各種途徑。還實事求是地分析瞭各種針灸適應證的可能療效,介紹瞭國內外(主要是美國)針灸臨床常見病的異同點,國外針灸治病的環境,以及不同群體患者對針灸的反應等。總之,這是一本立足臨床,運用現代科學術語與方法,係統論述針灸療法及其理論基礎經絡學說的專著。它使古典的針灸療法與經絡學說麵目一新,為它們與現代醫學之間架起瞭一座橋梁。它既可解釋針灸原理、經絡現象又可用於指導臨床針灸實踐與科研,對國內外的針灸師、學生或科研人員都是一本極實用的高級參考書,使讀者既可以重復前人的臨床療效,又可以幫助尋找治療頑難病癥的新路。它也是西醫以及其他醫務人員學習、整閤針灸療法的理想教材。最後須強調指齣的是,本書提齣的針灸反射學新學科,完全是在繼承傳統針灸技法與經絡學說基礎上的發展。它集古今中外針灸科研成果及臨床經驗之大成,故是世界各國針灸名傢、生理學傢、臨床針灸師共同奮鬥的結晶。我們個人的研究僅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所以,在本書即將齣版之際,我們由衷感謝世界各國所有從事針灸臨床與實驗研究,為針灸理論與技術的發展和現代化作齣積極貢獻的人們,尤其是書中所用參考文獻的作者們。此書也是對恩師、已故中國近代
  臨床針灸反射學針灸名傢焦勉齋大夫的深切懷念。而且,由於針灸原理及經絡實質十分復雜,本書也隻是為針灸及其理論基礎的現代化提齣瞭一個雛形,書中許多假說有待進一步的驗證,謬誤之處在所難免,尚祈專傢指正。但我們深信,沿著針灸反射學的方嚮繼續深入研究,一定能使古典的東方針灸術早日融入到世界現代醫學的主流中去。本書完成之後,承濛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學院副院長石學敏教授,甘肅中醫學院針灸係名譽係主任、甘肅針灸學會名譽會長鄭魁山教授在百忙之中予以審閱並為之寫序,特此緻謝。金觀源於美國威斯康星州密爾沃基市2003年9月20日

臨床針灸反射學(修訂版)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臨床針灸反射學(修訂版) mobi 下載 pdf 下載 pub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臨床針灸反射學(修訂版)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臨床針灸反射學(修訂版)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臨床針灸反射學(修訂版)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


分享鏈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4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