拷古笔记:淮阴侯韩信历史真相大揭秘

拷古笔记:淮阴侯韩信历史真相大揭秘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菜九段 著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05-14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东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4172299
版次:1
商品编码:1227555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4
字数:240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内容简介

  考察韩信事迹,不是为了倒韩或黑韩,只是为了清理历史记载的泡沫,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对韩信事迹证明其伪不困难,难就难在给出合理的解释——即证伪之后,如何填补空白,回答韩信何以有如此高的地位。
  《拷古笔记:淮阴侯韩信历史真相大揭秘》沿用了菜九段一贯的以轻松的笔调考据历史的风格,以日人泷川资言的《史记会注考证》本为底本,以《淮阴侯列传》为主线系附相关史料,对史料的研读则穿插其间。为了便于理解韩信所处的时代及事件的发生背景,在多个地方附上同时期同事件的相关史料,以《史记》的顺序为序,即先本纪、再表、再世家、再列传。根据多年《史记》浮沉,感觉《史记会注考证》无论是用字还是句读,都长于其他备本,对于理解古文古事大有补益。

作者简介

  菜九段,医学硕士、编辑(曾江苏古籍出版社、现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著有诗集《混沌外的乡愁》(南京出版社,1993),历史研究论文集《古史杂识》(天马出版公司,2005),历史研究随笔集《历史的侧影》(吉林出版集团,2009),语言类工具书《简明成语词典》(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汉语歇后语小词典》(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精彩书评

  ★莱九段的文字,因为历史的针对性可以作《史记》、《汉书》的辅助读本阅读,又因为思维的独立性也可以作心灵独白阅读。不论如何,它注定都不是当代文化闲人们的菜。
  ——田秉锷
  
  ★同样是面对韩信早年生平,以及拜将,平定三秦,东征,张良举荐,破楚京、索之间,破赵,汉灭齐,武涉说韩信,蒯通说韩信,垓下会战,由齐王变楚王,废王为侯,韩信死于非命等历史记录,菜九段专注于何者为信史,何者当证伪为虚构创作性质,何者无法确定真伪只得存疑。因为菜九段将所有史料放置在整个战争年代的大背景下——考较,要想驳倒他那些完全建立在实证基础上通过夹叙夹议推导出的证伪观点,还真不容易。
  ——王旭光
  
  ★考察韩信事迹,不是为了倒韩或黑韩,只是为了清理历史记载的泡沫,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对韩信事迹证明其伪不困难,难就难在给出合理的解释——即证伪之后,如何填补空白,回答韩信何以有如此高的地位。
  ——菜九段
  
  ★在中国,在当代,治“汉史”者比比,而关注于秦汉之交或汉初这一时段的人文脉络、且多有发现、发明者,则无过于菜九段先生。相信许多汉史发烧友通过网络、通过纸媒已经对他的犀利文风、畅达表述、洞明见解有所认识了。以这样的长篇大论多角度、多层面地剖析韩信其人、其事而有纵横捭阖之态,相信非殚思竭虑、痴痴于此,定然完不成如此的建构。
  ——田秉锷
  
  ★在排列事件、考论人物时,菜九段总是划界而论,禁绝先入为主意识的干扰,禁绝兴家、灭一家的选边站队。所以,他的“刘邦论”和“韩信论”基本上是各帐各算。“还公道”都“还公道”,“证真伪”都“证真伪”,因而对刘邦、韩信而言,菜九段的文字并不具备“翻案”的、“正名”的支撑作用。
  ——田秉锷

目录

1.《淮阴侯列传》的资料来源

2.淮阴侯韩信的早期史
附 韩信从军的历史背景

3.韩信入汉与拜将
附 韩信入汉与拜将的时代背景

4.韩信拜将的背景破绽
5.韩信拜将的过程破绽
6.拜将台对话的真实原型

7.韩信在平定三秦过程中没有作为
附 平定三秦史料汇集

8.韩信在汉王东征过程中没有作为
附 汉王东征史料汇集

9.韩信在破楚京、索之间的作用考察
10.张良举荐的真实性
11.破楚京、索之间的功劳全归刘邦
12.韩信登上历史舞台的背景
13.魏豹反叛真伪辨
14.还原魏豹反叛的完整的传说文本
15.还原汉灭魏的过程

16.定代不关韩信的事
附 定魏代史料汇集

17.韩信破赵,史实还是神话
18.李左车,真实人物还是文学人物
19.背水战史料地理记载之荒谬
20.背水一战过程之荒谬
21.还原汉灭赵的主体战役
22.韩信侵赵路线推测
23.韩信在赵战绩考
24.韩信不是赵地汉楚交战的主帅
25.汉赵交战的汉方主帅是刘邦

26.汉赵战争始末简要回顾
附 汉灭赵史料汇集
27.刘邦夺韩信兵符更像一幕舞台剧
28.韩信攻齐与郦生无关
29.郦生游说词与游说过程解析

30.汉灭齐的过程讨论
附 汉灭齐的过程史料汇集
31.水淹龙且是神话不是史实
32.韩信的齐王是自己讨要来的
33.武涉说韩信事件真伪考
34.蒯通说韩信反汉未果
35.韩信反汉不会有好结果
36.韩信从齐方向对楚之进攻

37.《淮阴侯列传》未载之楚汉和约
附 楚汉约和相关史料

38.垓下会战与韩信
附 楚汉决战史料汇集

39.楚王韩信的幸福生活
附 韩信徙楚相关史料汇集

40.罪名莫须有,韩信废王为侯
41.从韩信之擒看汉初的平叛模式
42.韩信废王为侯的不爽岁月
43.再遇莫须有,韩信死于非命

44.韩信反叛的同案犯陈稀
附 陈稀事件史料汇编

45.刘邦对韩信之死的善后
46.蒯通,历史的见证人,记录的伪造者
47.三杰论与三位一体说辨伪
48.三杰论再辩
49.刘邦吕后,是谁要韩信的命
50.盖棺定不了论的吕泽
51.从《淮阴侯列传赞》看蒯通之言的影响力
52.《淮阴侯列传>的资料提供者蒯通再论
53.韩信时代假史逐个数
54.还原韩信的实际历史
55.韩信的实际历史地位
56.结束语
附录 本书前期成果汇集
后记

精彩书摘

  《拷古笔记:淮阴侯韩信历史真相大揭秘》:
  根据这么多连敖集中于吕泽一脉,所以可以大致断定,韩信入汉之初加入的是吕泽部。韩信入汉,肯定想一下子就投靠到刘邦的主体内,但在入汉的洪流中,想一下子就找到刘邦可能也不容易,所以韩信就找了个方便的军队先加入了再说。因为不加入的话,连吃饭的问题都解决不了。这支军队是吕泽部,吕泽部也很大,是不是加入到陈稀所部,也很难说。
  刘邦集团以刘邦为主,但吕后之兄吕泽也在刘邦起事的同期拉起一支队伍,算是刘邦的盟军,有自己的独立官职系统,刘邦部实行的是秦制,吕泽是楚制,连敖似乎为其特有。入汉之后,刘、吕两部应该合为一体了,届时该职衔为两部所通有,亦属寻常之理。但韩信这种没有来历的人,一上来就任此职,又像极了刘邦的做派——你原来是什么官衔,加入时仍然是什么官衔,大概连敖一职,与郎中相当。果然如此的话,则吕泽的做派与刘邦相同。
  韩信犯死罪被监斩的夏侯婴救下一事,故事性太强,不像是真实发生的事。夏侯婴的传记没有提及此事,不代表没有发生,但此事过于离奇,可能是出于神话韩信才能而人为编造的。刘邦拜韩信为治粟都尉,应该是上述故事以后的事。上述故事有假,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的逻辑关系应该如此,这提示刘邦肯定与韩信见面了,而且有好感,否则韩信一个新人,寸功没有,怎么可能呢?治粟都尉已是高级干部了,比曹无伤那个左司马还要高很多。需要特别提一下,都尉虽然没有大将威风,但这个职位确实不低,、靳歙定三秦时也就是骑都尉,郦商也就是陇西都尉,所以这种职位是可以委以重任的。陈平在项羽处受重用,其职务也就是都尉,击降殷王这种大功劳,也就被拜为都尉。可见都尉一职确实可以有很大担当的。韩信出任此职,应该是刘邦的钦点,表明刘邦对其才能的认可,韩信应该不会有什么不满。
  日后陈平见汉王的事迹或者可以作为韩信事迹的借鉴。陈平也是亡楚归汉,是因魏无知求见的汉王,然后主动要求向汉王禀报楚方情报,得到汉王的信任。前面说过,韩信不可能坐等刘邦来安排自己,一定是主动沟通的。因为有个人追求的韩信如果真有什么高见的话,他完全可以直接找到刘邦面谈,而且刘邦并不难见到,估计还是欢迎此类面谈的,尤其像韩信这样在项羽身边待过的人,更是刘邦亟需晤谈的对象。韩信离开项羽到刘邦处找机会,憋了一肚子话,应该比较迫切,不会有过多的等待。虽然韩信起先加入的不是刘邦主体,但在汉中这个狭小的地方,韩信很容易就能找到刘邦。何况韩信既然可以数与萧何语,为何不能直接找刘邦,萧何可能要比刘邦忙得多啊。韩信有数次向项羽进言的记录,在迫切需要找出路的情况下,直接向刘邦进言,是个合理而行得通的举动。明显的例子有郦生、韩王信、陈平、娄敬,都是因为单独找刘邦进言而受到重用的。我估计,韩信那个治粟都尉,就是与刘邦会面的结果,也完全符合刘邦的一贯做法。而无论是夏侯婴还是萧何举荐,都比不了韩信迫切心情真实。所以韩信更可能是自己而不是通过萧何找到刘邦。所以韩信这段历史不妨略去处斩的情节,略去夏侯婴这个中间人,是从连敖岗位上向刘邦直接进言,受到重视而提升,也提示两个人一下子就很投缘。
  治粟都尉,百度百科称:“汉初官名。汉武帝时又名搜粟都尉。掌管生产军粮等事。韩信曾任此职。”搜遍网络,治粟都尉也只有韩信一人。表明史料中韩信是首位、也是唯一一位担任此职之人。此前没有此官职,此后亦不见此官职,如果是刘邦为韩信特设的,这可是真正意义上的因人设事,足见刘邦待韩信不薄啊。估计韩信任此职后,划归萧何领导。日后吕后设计杀害韩信就通过萧何诱捕,提示韩信与萧何有良好的工作关系。
  其实,夏侯婴举荐本身就很可疑,因为韩信的新职务也不是夏侯婴所能决定的,肯定是刘邦决定的,这意味着刘邦是与韩信见过面谈过话,因刘邦对韩信对话满意,才会有这样的结果。但这段记录对刘韩应该有过的这场会面含糊其辞——“(夏侯婴)言于上。上拜为治粟都尉”——企图蒙混过关,其目的或者是为后面出现的刘韩会面留有余味。我想,这次刘韩会面韩信到底说了什么,历史没有交待,估计谈话内容也出不了拜将台对话范围,韩信又哪能为历史性的刘韩对话设计两套说辞。另外,如果根本不存在处斩之事,则韩信是从吕泽部主动找刘邦进言的。韩信被授予治粟都尉后,可能就离开了吕泽体系,成为萧何的部下。
  韩信入汉即受重用这一事实,本身又产生了新的问题——韩信在项羽处默默无闻,入汉不久就受到赏识,又怎么会逃跑呢。试想,寸功没有,仅通过主动进言,就受到刘邦赏识而重用的韩信,如果在这种情况下还要逃跑,也太有损韩信的光辉形象啦。求仁得仁,又何跑焉。韩信的跑很关键,如果韩信不跑,就用不着萧何去追了。但问题在于韩信会跑吗。所以套用黄永胜针对九一三事件的感叹,韩信啊韩信,你跑什么跑。真是害死人拉。
  ……

前言/序言

  《拷古笔记——淮阴侯韩信历史真相大揭秘》终于要跟读者见面了。本书原作《淮阴侯列传考察报告》,沿用了菜九一贯的以轻松的笔调考据历史的风格,所以定义此作为市场型学术读物。但《淮阴侯列传考察报告》这个书名一点不市场化,所以辗转年余寻不到接受此作的出版单位,直到找到东南大学出版社社长助理张煦老师。张老师是市场书老手,经其法眼,确认为市场书,只是书名毫无市场气,于是张老师信手拈出个“拷”字,就把拙作上下求索式的考据过程传神般突出出来,显然更接市场地气,可谓一字之师。
  本功课以日人泷川资言的《史记会注考证》本为底本,以《淮阴侯列传》为主线系附相关史料,自己对史料的研读则穿插其间。为了便于理解韩信所处的时代及事件的发生背景,在多个地方附上同时期同事件的相关史料,以《史记》的顺序为序,即先本纪、再表、再世家、再列传。根据多年<史记》浮沉,感觉《史记会注考证》无论是用字还是句读,都长于其他各本,对于理解古文古事大有补益。此底本正好又综合收录了大量前人研究成果与心得,使用起来特别方便,本书也多处引用到这些前人心得,所以应该向泷川资言前辈特别致敬一下才好。
  本书是《重审韩信罪案》的后续工程,《重审韩信罪案》是为了还刘邦一个公道而作。
  不知从何时起,丑化矮化刘邦成为一种时尚,但凡有什么品格低下的事,都会拿刘邦举例。菜九因作<秦楚纲鉴》,仔细打理过刘邦时代的全部历史资料,越来越感觉到刘邦那个汉高祖的高,真的是当之无愧的。菜九便从原来的鄙视刘邦转为崇敬刘邦,于是有了针对那个时尚的反动之作《汉高祖招谁惹谁了》,并认为刘邦名声的好坏,实在是一个大是大非的问题。刘邦这个名声很坏的古人,应该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祖先。但因为《汉高祖招谁惹谁了》-文没有直面刘邦的杀功臣问题,所以还是不能服人的。因为这个问题不解决,刘邦的正名工作就不可能彻底,而这个问题又是以韩信被杀为首要,所以必须面对。大约五年前,为了替刘邦正名,必然要触及韩信之死,于是有长达五万字、近乎小半本书规模的《重审韩信罪案》之作,算是对杀功臣一事作了交代,大体洗脱了刘邦的污名。写作《重审韩信罪案》之时发现,即使是韩信的最终结局,也必须回到整个楚汉战争的过程中去寻找答案,必须梳理韩信的整个军旅生涯,不如此则不可能有所谓的正解。正因为必须反复回到战争年代中的写作过程,也基本上把韩信的历史摸了一遍,彻底清理韩信的历史也初具了条件。因为在过程中发现韩信史迹中的不实部分比预想的还要多,不仅韩信的罪案有假,整个军事生涯里的假,也不在其结局虚假之下,于是自然萌生出将韩信的整个历史做个总体清理的念头。最初为此清理工作起名为“淮阴侯列传的拆卸与拼装”,后来觉得,考察报告更贴切,考察报告的核心就是一个拷字,其宗旨是对相同时期的史料反复考索,完成给淮阴侯韩信的再定位。
拷古笔记:淮阴侯韩信历史真相大揭秘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拷古笔记:淮阴侯韩信历史真相大揭秘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拷古笔记:淮阴侯韩信历史真相大揭秘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拷古笔记:淮阴侯韩信历史真相大揭秘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拷古笔记:淮阴侯韩信历史真相大揭秘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