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2-20
我们身处在巨大的变革期:手机、移动网络承载着“0”和“1”组成的数据,不断地打通人与人、人与商品、人与服务的连接。
传统的“信用”曾经通过不同的方式解决过以下问题:在即将到来的“数字信用”时代,你又该如何预知可能的变化?又该如何驾驭趋势、顺应大潮?
与此同时,由海量的各类信息产生的数据隐私、数据归属等问题均处于当前法律的灰色范围,骗子和大数据满天飞,隐私得不到保护。我们的支付、征信、身份鉴权等流程也因为数字手段而变得极为便利。
在享受这些 “小进步”的同时,生活在当下的每个人,不得不理解为什么“钱”正在演化为“信用”?为什么朋友之间的“信任”必然会变为陌生人之间的“信用”?为什么“基因的我”和“经历的我”是统一的?数据的所有权为什么会和财产所有权一样重要?
翻开本书,让我们一起读懂过去,看清未来。
信用是什么?
人类如何在不同历史阶段利用不同的手段,将底层的信任与关系变为信用?
随着电子、通信和数字技术的发展,结合当下热门的Fintech技术,人类会再次组织起什么样的超大规模信用网络?
除基因外,“数字信用”为什么会是“人之为人”的证明?
在骗子和大数据满天飞的时代,为什么数据的归属比“财产权”更为重要?
时间的本质是什么?如何看待信用记录和数据加密具有相同的时间本质?
当你理解了这些道理,让我们漫游“智慧金融”时代,感受数字信用社会的生存法则。
滕达:曾就读于清华大学与北京交通大学。在通信、电子、计算机、经济、金融等领域进行过学习。曾在通信系统、智能终端、定位导航接收机等方面课题进行过工作和研究,是科技、经济、金融、生物、技术哲学、长跑方面的发烧友。目前在某大型央企从事智能信息的市场策略研究工作。
作者以国际视野,纵览信用发展的千年历史,辅以强大的金融科技创新,纵横捭阖,深入浅出。谈笑风生中让读者(哪怕是金融小白)参透信用的本质,管窥未来金融之密码,读来饶有趣味,掩卷沉思良久……
——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中国互联网金融研究院专家组成员,赵永新教授
本书将信用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巧妙地写到了一起。书中对数字信用社会的构建思路,无疑也为通信和信息产业的建设发展提供了一些值得思考的见解。
——《通信产业报》主编,辛鹏俊
信用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信用的价值越来越被大众所认识。数字技术为我们构建了不同于传统信用的数字信用体系框架,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认证、生物识别等技术既充实、丰富了信用体系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数据安全、数据归属权、如何定义“我”的信用等新的挑战。《信用资本——开启未来金融的密码》帮助我们梳理数字信用的发展及挑战,带我们思考在数字化生存的时代,如何让信用发挥出更大的价值,以及如何构建未来的数字信用社会。
——宜信公司 首席战略官,陈欢
在Fintech领域,本书是我*喜欢的两本之一。该书的优势在于,它基于大量的实际经验,反思了很多问题,并且加以提炼。更重要的是,这种提炼并不抽象,而是以很多活生生的例子给出来。强烈建议这个时代每个人都应该买一本,并且多读几遍。
——清华大学,电子系副教授,姚铮
数字经济、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无疑是未来十年重要的产业关键词。本书以信用为切入点、结合数字科技,打通现实和虚拟空间探讨了以上几个关键词中的产权、法律、博弈等问题,观点新鲜有趣、思考独辟蹊径。
——北京交通大学,产经学副教授,彭兆祺
第一篇 信用:从远古一路走来
第1章 从古老的信用到现代金融 3
1.1 从人情到借贷 3
1.2 信用创造:从神权到君权 4
1.3 信用的背书:抵押 5
1.4 从信用借贷到现代金融的诞生 6
1.5 丰富的信用产品 7
第2章 信用与支付革命 9
2.1 无限信用的权杖 9
2.2 支票:随心所欲的钱包 10
2.3 银行卡大爆发 12
2.4 银行卡的小伙伴:POS机 13
第3章 生产信用的“车间” 15
3.1 信用审批的流水线 15
3.2 房贷:福利式授信 16
3.3 面向线上的虚拟信用卡 17
3.4 电子化信用审批向审批算法的进化 17
第4章 美国式信用社会 20
4.1 美国三大征信局 20
4.2 FICO评分方法 22
4.3 环环相扣的信用链条 23
4.4 古老又年轻的美式征信 24
第5章 P2P:去中介化的信贷 26
5.1 P2P的诞生与人人贷的翻译 26
5.2 个性化利率与高效放款 28
5.3 P2P贷款与金融监管 29
5.4 疯狂的P2P 30
5.5 共赢理念与征信技术 31
第6章 信用:点滴之处,乾坤之间 33
6.1 割裂的信用网络 33
6.2 芝麻信用问世 34
6.3 大信用网络的背书 35
6.4 信用不大器,细节定成败 35
6.5 To be or not to be 37
6.6 我们的征信之路 39
第7章 大幕开启:从电子化征信到数字信用社会 41
7.1 征信大幕开启 41
7.2 八张牌照——八仙过海 42
7.3 征信数据共享——合纵连横的“刺猬们”的取暖 43
7.4 信用网络建设:慎重的决策 44
7.5 数字信用社会降临 45
第二篇 从个人数据到数字信用
第8章 时空位置与个人身份 49
8.1 苹果手机中招 49
8.2 位置信息决定信用卡额度和保险费率 50
8.3 前互联网时代的位置数据 51
8.4 GPS:由冷战带来的位置变革 52
8.5 互联网时代的位置数据 53
8.6 通过大量位置信息推论人群身份 54
8.7 亟待加密的位置数据 55
8.8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56
第9章 变换的位置:个人出行数据与信用 58
9.1 从远方到内心深处 58
9.2 常旅客计划 59
9.3 延伸的常旅客计划 61
9.4 从出行数据到数字信用 62
9.5 旅行与性格 64
9.6 信用采集:万里之外“无差别” 65
第10章 流水与账单:过往的金融实力 67
10.1 银行流水:金融数据档案 67
10.2 信用卡账单 68
10.3 从账单分析到授信 69
10.4 电子账单时代 70
10.5 从O2O到线下移动支付 72
10.6 由电子账单到消费金融 72
第11章 图谱中的数字信用 75
11.1 网络搜索与知识图谱 75
11.2 从知识图谱到兴趣图谱 77
11.3 解析个人图谱数据 80
11.4 兴趣图谱数据的智能解析 82
11.5 从个人图谱数据到数字信用 83
11.6 受约束的传统职业评级 84
11.7 兴趣图谱的局限性 85
第12章 浏览器:从上网行为到数字信用 87
12.1 浏览器:通往互联网之门 87
12.2 Cookie:浏览器的“脚印” 88
12.3 用户行为与数字信用 90
12.4 浏览器的移动化涅槃 92
12.5 浏览器的另一条进化之旅 95
12.6 HTML 5:智能化交互内容 96
第13章 “人”-“机”-“人”交流衍生的数字信用 99
13.1 从符号产生到互联网言行 99
13.2 输入法的数据库:可以量化的人类言行 100
13.3 从输入内容到个性化词库 101
13.4 从输入数据到数字信用 102
13.5 从文字输入到意识与心理 105
13.6 文字输入的局限性与富媒体化交流 106
第14章 Web 2.0时代:从微博内容到数字信用 108
14.1 有人气的互联网“市井” 108
14.2 字里乾坤:从微博内容到国民情绪 109
14.3 字里乾坤:从Twitter到个人职业 111
14.4 从个人职业到数字信用 112
14.5 内容分析:发现相近的内容 114
14.6 基于内容建立的社交圈子 115
14.7 从草根到大V:无冕的内容之王 118
第15章 即时通信:可量化的人际关系数据 120
15.1 地位“崇高”的群主 120
15.2 发现社交位置 121
15.3 社交位置的不确定论 122
15.4 不可阻挡的社交位置计算 124
第16章 政府数据:全体公民的信用背书 126
16.1 透明的公民 126
16.2 政府信用管理:从公章到数字化 128
第三篇 蕴含在社交关系中的数字信用
第17章 寻找社交网络中的灯塔 133
17.1 保罗?埃尔德什:从图论到社交网络的数学家 133
17.2 科学界的参考系 135
17.3 不同的圈子,相同的规则 136
17.4 社交网络参考系 137
第18章 世界真小:传统熟人关系网络的信用背书 140
18.1 我们的关系原来这么近 140
18.2 从人情关系到社会资本 142
18.3 无中生有的信用 143
18.4 可测算的封闭网络 143
18.5 熟人网络下的信用体系 144
18.6 社会资本的传统测量方式 145
第19章 从交通到交往:“地球村2.0”时代 148
19.1 从乡村到“地球村” 148
19.2 “地球村2.0”时代 149
19.3 分隔度塌陷与再部落化 151
19.4 几亿人的村落生活 152
第20章 量化社会地位:人际关系网络的数字化 155
20.1 “位置”的三层含义 155
20.2 从社交网络位置到数字信用 156
20.3 社交网络数据 157
20.4 社交网络位置的测算 158
20.5 测量社交网络位置:联系与沟通 159
20.6 测量社交网络位置:网络效应 161
第21章 量化复杂性:静态关系网络与动态关系网络 163
21.1 从口口相传到史志族谱 163
21.2 从《三国志》中抽象社交网络数据 164
21.3 从历史记录到电话本、通信记录 169
21.4 “电话黄页”是社交网络的中心吗 170
21.5 运营商与社交软件工具 172
第四篇 复杂的隐私监管与数据所有权
第22章 无意智的手机:透露你信息的“自己人” 177
22.1 离不开的手机 177
22.2 身旁的“幽灵” 178
22.3 密不透风的监控与隐私窃取 180
22.4 隐私数据的救兵 181
22.5 秀隐私 182
第23章 我眼前的世界:你有权知道吗 184
23.1 隐私是什么 184
23.2 隐私的分类分级 186
23.3 隐私权与社交圈 187
23.4 隐私——连接即密钥 188
第24章 数据归属 191
24.1 数据的灵魂 191
24.2 数字财产 192
24.3 可使用≠可传播 194
24.4 聚沙成塔:数据的连接权 195
24.5 数据战争 197
第25章 实名制:数字信用的基石 198
25.1 身份是一种约定 198
25.2 历史悠久的身份伪造与滥用 199
25.3 无实名,不信用 200
25.4 信用归属唯一性 201
25.5 实名与加密 202
25.6 加密与数据归属 203
第26章 不断加速的技术进步与永远蹒跚的法律制约 206
26.1 “人肉搜索”与“言论自由” 206
26.2 披露隐私数据 207
26.3 隐私的武器 208
26.4 技术的缰绳与立法的码农 210
第27章 智能终端:不只是你的贴身秘书 211
27.1 嵌入身份认证的手机 211
27.2 手机:高科技的信物 213
27.3 终极的智能手机 214
第28章 信用有效期与加密强度 216
28.1 变化中的人类 216
28.2 数据的年轮:加密强度与征信有效期 217
28.3 时间的本质 220
第29章 数字信用:从约定开始的博弈 222
29.1 “举重若轻”的约定 222
29.2 不断细化的诈骗分工与法律博弈 223
29.3 从危害影响到数字信用管理 223
29.4 被割裂的互联网与没有终极真理的博弈 224
第五篇 组织的信用评级
第30章 威力巨大的评级 228
30.1 米其林餐厅与债券评级 228
30.2 制造危机的评级 229
30.3 评级的艺术 231
30.4 评级服务的价值 233
第31章 发现市场的引力 235
31.1 信息牵引市场价值 235
31.2 中小企业评级 236
31.3 去中心化时代的企业征信 238
31.4 区块链与云征信 239
31.5 管理者:改变企业信用的原动力 240
31.6 “老赖”:企业家精神的B面 241
第32章 组织评级:是否卓有成效 243
32.1 从无序到有序的耗散结构 243
32.2 耗散:公司的活力 244
32.3 宗教与企业精神 246
32.4 评级:从企业诞生到企业精神 248
32.5 挖掘“看不见摸不着”的企业风气 249
第六篇 数字信用社会漫游
第33章 即将再次“消失”的钞票 255
33.1 为什么有钱就了不起 255
33.2 千姿百态的“货币” 256
33.3 纸钞“筹码”与信用的本质 258
33.4 Fintech:约束信用的外力 260
第34章 比特币与区块链 263
34.1 人人认可的记账系统 263
34.2 新式的“我欠你”信物 264
34.3 人人皆“银行” 266
34.4 记账全靠“算力” 267
34.5 区块链实现数字契约 268
34.6 主权货币下的电子货币体系 270
第35章 免税的信用遗产与返璞“村落型”社交 271
35.1 孔子的千年信用 271
35.2 信用——不灭的遗产 272
35.3 无法青史不留名 273
35.4 需要纳入统计的“信用” 275
35.5 “我欠你”的欠条货币与社会化信用体系 276
35.6 客观的数字信用 277
第36章 数字信用社会构想 279
36.1 线上的权利 279
36.2 两个空间的权利 281
36.3 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282
36.4 “我是我”与“你是你” 283
36.5 终将智慧的网络与设备 284
后记 286
参考文献 288
隐私的分类分级
隐私正在离散化,隐私的概念正在变得广阔和多层次。依据隐私的私密程度、所有者关注度等不同角度,隐私可以分为很多种,比如以私密程度来划分,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
?公开的隐私:比如名字、职位、工作单位、工作环境、居住的小区环境、所处的周边环境等,这些都是公开的信息,但这些信息也是某种意义上的隐私。对于一个完全陌生的人或系统来说,这些信息属于隐私。
?部分公开的隐私:比如身份证号、银行账号等信息,对于无关的外人来说就应该属于隐私。但对于办理业务的银行、政府机构、央行征信系统来说,当你需要办理某些手续时,这些信息都不能称之为隐私;但对于想使用这些信息进行身份盗用或诈骗的人来说,这些信息就是隐私,他们无权得知。
?部分私密的隐私:如一个人的财产与收入情况,对于自己的家人、密友可能是小范围公开的信息,但这部分信息对其他人来说却是隐私,比如银行卡密码,属于较私密的隐私,但在情侣、夫妻、亲人之间可能共享。
?绝对隐私:国家或组织机密,违背道德底线、不符合普通认知的习惯,不愿意透露的个人特性等。
当然,相同的信息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可能属于不同隐私;不同的信息对于相同人来说,也可能属于不同隐私。比如一个人的财产情况,对于普通人来说,属于部分私密的隐私或绝对隐私;而对于竞选后当选的美国总统来说,却变成了公开的隐私。而且这种细分分类还会随着隐私的发展,更加复杂。
除了以上的分类,站在所有者的角度看隐私,还分为以下几类。
传统隐私的信息:家庭状况、婚否、个人财产、违反常理的信息等。
?不知道是隐私的信息:即隐私所有者对于此类隐私不了解、不熟悉、不专业,以致于不知道是隐私的信息,比如医疗化验中的结果,普通人可能并不知道系列指标暗含的意义。
?被部分公开的隐私:比如家人的姓名、孩子的情况、家庭背景等。对于这部分信息,很多人都不以为然,可能会通过各种公开渠道、社交网络透露出去,但这部分信息一旦被组合、连接、重构,就会发掘很多潜在的隐私,造成一定的威胁。
把全部信息归为一种隐私,不符合当前实际情况。隐私有多个维度,应根据隐私的重要程度、本身价值、传播范围、使用权限,建立一套多维的隐私体系,并以此对隐私进行精确管理与保护。隐私权与社交圈
隐私是人类文化在不断进化、 信用资本:开启未来金融的密码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信用资本:开启未来金融的密码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信用资本:开启未来金融的密码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yy
评分感觉条理性不够,素材不少,但总结能力、理论功底不行,作为理工计算机IT男,看了觉得无所适从。
评分速度挺快的,书不错
评分感觉条理性不够,素材不少,但总结能力、理论功底不行,作为理工计算机IT男,看了觉得无所适从。
评分感觉条理性不够,素材不少,但总结能力、理论功底不行,作为理工计算机IT男,看了觉得无所适从。
评分一本好书
评分yy
评分感觉条理性不够,素材不少,但总结能力、理论功底不行,作为理工计算机IT男,看了觉得无所适从。
评分一贯的好评
信用资本:开启未来金融的密码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