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营造的理论、流程与案例

社区营造的理论、流程与案例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5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罗家德,梁肖月 著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5-01-11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16855
版次:1
商品编码:1226124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社区营造专业教研书系·教学与研究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页数:212
字数:146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提炼社区营造实务操作流程,结合社会治理及自组织运行机制等理论,从本土案例入手,分析总结社区营造过程中的五大操作流程、自组织过程、切入社区营造的五十个方法以及政府与两个协商平台如何建立互动机制等内容,力图为社区营造实务工作者提供操作过程指引。通过对社区的社造化、组织的社造化、行政的社造化三方面的改变,最终促使人的理念及行为发生变化。

作者简介

罗家德,男,1960年生,祖籍四川,出生于台北。现任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信义社区营造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社会网络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学会社会网暨社会资本研究专业委员会创会主席。兼任中国社会学会社会网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信义社区营造研究中心负责人、清华大学社会网络研究中心负责人,并在国际国内多个中国管理学研究学会担任重要职位。1982年6月,获国立台湾大学经济学专业学士学位;1987年12月,获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经济学专业硕士学位;1993年6月,获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应用数学专业硕士学位;1993年12月,获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社会学专业博士学位。1984年12月-1986年6月,任台湾工商协进会干事。1986年8月-1988年6月,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经济系助教。1990年8月-1992年1月,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社会暨行为科学电算中心助理。1994年7月-1997年8月,于中研院欧美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4年8月-1998年1月,任东海大学社会学所副教授。1995年9月-1996年6月,任逢甲大学合作经济系副教授。1997年9月-2002年7月,任元智大学信息学院信息社会所副教授。2002年8月-2005年12月,任台湾元智大学商学院企管系副教授。2010年8月-2011年7月,做美国史坦佛大学社会学系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主要包括:组织研究、社会网分析、经济社会学。
梁肖月,女,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信义社区营造研究中心秘书长,北京市西城区群学社区服务中心法定代表人,社会工作师。曾就职于恩派非营利组织发展中心,具有七年社区和社会组织从业经验。

目录

第一章 社区营造的理论基础—自组织治理模式/1
  一 作为一种专业的社区营造/1
  二 社区自组织的案例/4
  三 什么是自组织?/16
  四 层级与市场之外/23
  五 自组织的运作机制/29
  六 本章结论/38
第二章 社区社造化—自组织过程/44
  一 自组织过程理论/45
  二 如何使自组织运行/59
  附录2-1 石冈人的故事—社区认同该如何建立?/84
  附录2-2 桃米村的崛起—超级大树的成长历程/87
第三章 组织社造化—社造工作流程/96
  一 社区资源与需求调查/96
  二 社区营造培训/103
  三 微公益创投—找出能人与社区自组织/113
  四 培育社区自组织—引导社区自组织的发展/122
  五 组织评估/126
  附录3-1 五十个切入社区营造的方法/127
第四章 行政社造化—建立多元协商与治理机制/148
  一 政策/148
  二 政社协商/153
  三 评估—聚焦组织培育/161
  四 小结/171
  附录4-1 评估方法—台湾经验/171
  附录4-2 《关于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节录)/182
  附录4-3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的意见》(全文)/183
  附录4-4 成都市民政局《关于开展城乡社区可持续总体营造行动的通知》(全文)/189
参考文献/196

精彩书摘

  社区营造试图让所有的居家老人直接面对社区,社区有日托中心、老人的活动场合,有送饭服务,等等,鼓励低龄老人照顾高龄老人,让老人的儿子、女儿、媳妇,有时间的就集合在一起,照顾他们。他们之间能解决互相的需要。如果一个老人总是和媳妇面对面锁在家里,久了一定互相讨厌。但让他们走出来,和一群老人在一起,这就叫作社区养老。它形成了老人服务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根据统计,为了照顾3%的老人,台湾一年要花49亿新台币。而用来鼓励社区养老,同一年只补助了3.6亿。以台湾为例,约七成社区有了养老点。换句话说,台湾用来办养老院一年的经费,和引导、辅助社区养老的钱差了12倍。每个社区中能覆盖的老人不好评估,但七成社区有了养老服务,只用了1/13的钱,保守估计,一个社区中平均10%的居家老人受益了,其养老资金的使用效率也25倍于政府的养老院服务。如果说有更高比率的居家老人,比如20%得到满意服务,养老效率相比政府老人院的效率就有五六十倍了。
  社区营造是社区养老的基础,没有良好的社区营造,社区居民都不愿意出来,养老点里根本没有人愿意当志愿者,没有人出来做服务,那就什么事情都无法办,社区养老就是空谈。所以社区营造是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的真正核心。
  从威廉姆森讨论治理机制开始,自组织作为一种治理机制即被提上议程。包威尔指出,它是独立于层级与市场之外的第三种治理机制,并且这三种治理机制中,人的行动逻辑是不一样的。格兰诺维特的镶嵌理论进一步指出,任何治理机制都需要最小信任。引申而言,就是任何交易或交换的善治往往是自组织、层级、市场的混合,而不是单纯的某一种机制。公共事务的善治就是社会、政府与市场三方协力的结果。另外,格兰诺维特还指出信任与制度的替代作用,也就是不同的情境会适用不同的治理机制。会偏向何种治理类型,要看其交易性质、外在环境与信任关系而定。
  ……

前言/序言

致  谢

特别感谢王本壮与曾纪平提供了重要的社区营造见解,并同意将其演讲稿整理出来,整合成书中部分内容。对于他们贡献的部分,本书均特别标注出来,以示原创者对该知识的所有权。
特别感谢提供两岸社区营造案例的卢思岳、廖嘉展、颜新珠、杨团、王光旭、范杰臣、徐晓菁、阿甘(吴楠)、刘飞、杨金惠等老师。有了这些鲜活的案例,才使得本书中陈述的社区营造理论架构有了血肉,有了理论与实务的相互印证,本书才有了实务上的意义。他们在社区营造中开创性的工作经验,是启发后来者建构理论、发展实务的宝库。
另外,感谢润稿及校稿的梁润滢和刘璐同学。因为她们的用心、细心,书中很多整理自作者演讲稿的内容才变得流畅可读。


社区营造——改依靠输血为自我造血的社区

什么是社区营造?我以为其定义就是一个社区的自组织过程,提升社区内的社群社会资本,以达成自治理的目的。
现在我们常常喊社会管理创新,喊社会建设,但如何才能把社会建设落到实处?就是要让民间产生很多自组织小团体,使其既能够自我治理,自己解决很多社会问题,又能在大集体中和谐共存,协商解决矛盾。其中社区是最重要的自治理小团体,我们的社区自组织研究旨在提供将社会建设落到实处的方法。
我们今天看到的许多社会问题在20世纪的各国都曾发生,英国、美国、日本等,凡是经历了现代化、全球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国家,都走过和中国今天同样的社会转型之路。这让我们发觉工业时代的管理手段解决不了复杂社会的问题,那么这些国家是怎么走出来的?
20世纪90年代中国台湾也面临这样的社会转型,我以为有两个最重要的社会建设帮助了转型。一是职业社群的自治理,如开展教授学术伦理、律师法治伦理、医生医德、媒体新闻伦理等一系列职业社群自我改良运动。另一个就是社区营造运动,使基层百姓学习如何自治理、自组织以解决问题,通过民主协商实现多元包容、和谐相处。这个运动影响了台湾大部分人,也对台湾政治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社区营造就是要通过政府诱导、民间自发、NGO帮扶,使社区自组织、自治理,帮助解决社会福利、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问题。
首先,现代社区有大量的对养老、育幼、抚残、儿童教育、青少年辅导、终身学习的需求,政府能做的是“保底”,一碗水端平地保障每个人最基本的需求;NGO专业,但杯水车薪,不足以涵盖整个社会的需求。所以能提供这些社会福利的正是社区自身,最关心孩子的是他们自己的父母,最关心老人的是他们自己的儿女,让他们走出家门,结合起来,一起提供这些福利“产品”,这是社区营造的第一要务。
其次,乡村的社区营造更在很多地方发展出后现代的小农经济,注重文化多样性、社区生活重建、生态保育等几个方面,发展品牌农业、特色农业、观光农业、食材特供基地、休闲旅游、深度旅游等。这帮助拉近城乡间的差距,在部分地区解决了乡村空心化的问题,为新城镇化找到城乡平衡发展的道路。我们现在习惯把“三农”问题称为问题,但其实恰恰相反,“三农”不是问题,“三农”才是未来产业发展的重大宝库。
再次,社区营造的另一个重点是它可以保存中华文化基因的多样性,只有社区保留了,新生了,多元多样的中华文化才有实质的内容,而不是博物馆中的摆设。政府与商业主导的开发常常把社区连根拔起,连带拔起的是许多孕育几百年甚至千年的文化。我们如果把社区营造这个维度加进去,社会应用自有的管理与组织抵御商业对本地固有生活的侵蚀,中华文化基因多样性才能被保存,我们的文化创意产业才会有根基。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道德复兴不是通过喊喊口号或道德说教就能得到的,只有在小团体的声誉机制及监督机制中,道德原则化成不同群体的非正式规范,在自治社群内的日常生活里,人们相互监督又相互惕厉,现代生活的伦理才能落地。
一个和谐社会的建立需要解决众多的民生问题,缩小城乡的收入差距,保持和而不同的多样性,建设符合现代生活的伦理,这些就是每一个社会转型过程中,社区营造是那么重要的原因。

罗家德笔于清华园


寄语序言——对台湾社区营造的一点社会学分析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获得台湾的信义房屋周俊吉理事长的支持成立了社区营造中心,同时,有意将台湾的社区营造经验整理出来供大陆参考,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社区营造的经验是台湾这些年来最值得讨论的关于空间与社会、专业与政治的课题,值得写几句话作为大陆与台湾互动的寄语。
就一个发展中社会而言,在欧美20世纪60年代社会运动的历史脉络中形成的社区设计(community.design)原来是没有在中国台湾实践的历史条件的,社区营造政策在台湾的建构有特定的政治时空。李登辉在任时需要草根社会的支持力量来获得政治上的正当性,当时的“文建会”副主委陈其南所主导推动的“社区总体营造”政策遂取得了政治的空间来面对民主化过程中所释放的社会力量,或者说台湾当局必须以政策来面对已经动员了的社会。一方面,这种由上而下的社区营造政策的执行过程对当时台湾发生的社区运动有收编的效果与官僚机构执行形式化的后遗症。另一方面,台湾的草根社区也终究有机会参与地方环境改善的决策过程。社区营造,其实就是社区培力(community empowerment)。
对于台湾而言,社区营造可以提供资源,作为收编社区动员的手段,具有交换地方治理的正当性。这时,对台湾草根社区的考验,就在于如何处理社会与政权的关系,会不会以政治上的忠诚,交换选票或是资源,而这个过程经常继续复制的是父权文化的不平等关系。
所以,对台湾而言,关键在于社区动员与社区培力的过程中,如何有机会建构社区的主体性,知道草根社区自己的位置与角色,避免政治收编,也避免社区内部因单方面竞争资源而造成的分裂。这是市民社会建构的必要过程,提供了社区参与的机会与折冲斡旋的政治空间,这就是参与式规划与设计的过程。也因此,公共空间的营造特别值得分析。
对于空间规划与设计相关的专业者而言,社区营造提供了一种社会学习的机会,脱离现代学院的封闭围墙与现代设计专业上的形式主义陷阱。专业者与民间社会互动,得以回到历史的中心。社区营造过程中的社会建筑,有助于市民社会的形成。

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名誉教授夏铸九
2013年5月于河南嵩山会善寺
社区营造的理论、流程与案例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社区营造的理论、流程与案例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社区营造的理论、流程与案例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社区营造的理论、流程与案例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书非常的好,适合开展社区营造的社会工作者!

评分

社区营造的经典案例,好好学习。

评分

书非常的好,适合开展社区营造的社会工作者!

评分

书非常的好,适合开展社区营造的社会工作者!

评分

书非常的好,适合开展社区营造的社会工作者!

评分

社区营造是我努力地一个方向

评分

社区营造的经典案例,好好学习。

评分

内容扎实

评分

社区营造是我努力地一个方向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社区营造的理论、流程与案例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