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晚清西北人口五十年(1861-1911):基于宣统“地理调查表”的城乡聚落人口研究》是一部区域断代人口史学术专著。在系统搜集宣统人口调查“地理调查表”等原始文献的基础上,作者对晚清五十年间西北地区人口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关注重点包括但不限于晚清西北城乡结构、城市与城市化水平、长时段区域人口变动以及不同空间尺度下的人口迁徙等问题。
《晚清西北人口五十年(1861-1911):基于宣统“地理调查表”的城乡聚落人口研究》附有20余张表格和50余幅插图。适合历史、人口、地理、社会、经济以及民族等学科的专业人员、政府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参考阅读,部分章节对关注历史GIS交叉研究的读者亦有一定帮助。
作者简介
路伟东,山东肥城人。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人口史专业)。现为复。阻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市曙光学者。国家“十一五”重点社科规划项目《中华大典》、国家清史纂修工程”人口志》以及复旦一哈佛国际合作项目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等项目成员,主持多项国家及省部级项目。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中国人口史、历史地理信息系统等。著有《清代陕甘人口专题研究》《清代两北回族人口与回族经济》,在《近代史研究》《历史地理》《复旦学报》等中文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
内页插图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选题宗旨与研究源起
第二节 本书的基本概念
第三节 本书研究的时间与空间范围
第四节 学术史回顾
第五节 本书研究的重点与解决的主要问题
第一章 宣统甘肃“地理调查表”与晚清西北城乡聚落
第一节 宣统人口调查甘肃“地理调查表”缘由
第二节 甘肃“地理调查表”里的调查者
第三节 甘肃“地理调查表”的内容填写与地图绘制
第四节 甘肃“地理调查表”分村户口数据概略汇总
第五节 甘肃“地理调查表”分村户口数据质量
第六节 本章小节
第二章 晚清西北城市与城市化水平
第一节 清末民初以来中国的城市人口调查估计
第二节 城市概念与晚清甘肃城市规模边界
第三节 城市空间边界与晚清甘肃城市人口
第四节 晚清甘肃行政治所类城市人口结构
第五节 晚清甘肃千人以上聚落与近代西北地区城市化水平
第六节 本章小节
第三章 晚清甘肃城市人口与近代北方城市人口等级模式
第一节 城市人口等级模式问题的源起
第二节 行政等级治所城市人口等级模式的幻象
第三节 行政等级治所城市人口等级模式幻象的实质
第四节 中国近代城市人口与城市人口等级
第五节 本章小节
第四章 甘肃“地理调查表”分村数据与长时段区域人口变动
第一节 清末民初中国人口史研究的困境与GIS方法的引入
第二节 不同时间切面的人口数据与可视化
第三节 人口重心模型在西北地区的适用性检验
第四节 甘肃“地理调查表”近7000个分村数据支持的西北人口分析
第五节 本章小节
第五章 同治西北战争与聚落尺度的人口迁徙
第一节 同治西北战争与区域人口变动
第二节 布朗运动:村域空间尺度下的人口迁移
第三节 村、堡、城:县域空间尺度下的人口迁移
第四节 守土与离乡:省域空间尺度下的人口迁移
第五节 战后客民入迁与土客冲突
第六节 本章小节
第六章 战争状态下的西北回族人口迁徙
第一节 同治战争引发的西北回族人口迁徙
第二节 同治战时西北回族人口迁徙的特点
第三节 战后西北回族人口的迁徙与安插
第四节 本章小节
第七章 城居与防守:微观视角下小民逃生的一个侧面
第一节 战时小民逃生原则与城居的场景
第二节 战时城市固守成功的重要因素
第三节 本章小节
第八章 大村分布与人口迁移的空间特征与规律
第一节 人口规模减小进程中聚落尺度的人口集聚趋势
第二节 甘肃“地理调查表”大村分布与区域尺度的人口空间集聚
第三节 本章小节
余论:中国历史上人口与战争
附录
附录一:《高台县地理调查表》图像
附录二:宣统“地理调查表”兰州府分村户口数据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晚清西北人口五十年(1861-1911):基于宣统“地理调查表”的城乡聚落人口研究》:
四、不同空间尺度下战时人口迁移的特征与规律
战争时不同空间尺度下,人口迁移的模式与特征有较大不同。而这种不同,往往又直接导致战时人口损失的程度和战后人口空间分布的状态产生诸多差异。人口迁移是典型的具有时间属性的空间行为。在不同空间尺度下对同一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和研究,会发现不同的行为方式和规律。在系统爬梳督抚奏折、地方史志、时人文集以及调查记录等传统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新发现的宣统人口调查“地理调查表”甘肃分村户口数据,以同治年间西北回族战争为例,深入探讨战争状态下聚落尺度的西北人口迁移问题。这一工作,除了可以更加形象生动地展现战争状态下小民避祸逃生的真实场景,增加历史叙事的维度外,也能够打开一扇窥视中国人口发展历程的窗户,从而对历史时期中国人口发展“大起大落”的阶段性特征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
战争往往事起突然,发展迅速。西北战争期间,官军本不足恃,民团一触即溃,对于升斗小民来讲,选择就是逃命。然事前既无筹谋,遇事亦无良策。兵从东方来则西行,兵从北方来则南突;兵从陆地来则下水,兵从平原来则上山。总之,如何逃,往哪逃,逃多久,全无计划。从村落空间尺度看,战争初起之时,受波及地区村落尺度的汉民人口迁移几乎就是一种毫无规则的布朗运动,没任何计划性和前瞻性。而县域空间尺度下的人口迁移,则明显地显示出一定的集聚性。以治城为中心零星散布有坚固围墙的堡寨,不但数量众多,而且趋于离散,空间可达性较好,遇到警情比较容易躲避。
……
《晚清西北人口五十年(1861-1911):基于宣统“地理调查表”的城乡聚落人口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从1861年至1911年,即晚清光绪、宣统年间,中国西北地区长达五十载的人口变迁历程。作者以宣统二年(1910年)编纂的《地理调查表》为核心史料,辅以各地州县志、奏折、户籍档案、地方文书、碑刻、族谱、私人回忆录等多种珍贵文献,对西北地区(主要涵盖陕、甘、宁、青、新等省份)的城乡聚落人口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考察与分析。通过对这些一手资料的爬梳整理,本书旨在揭示这一时期西北地区人口增长、分布、结构以及迁移的复杂图景,并尝试探究影响人口变化的深层原因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一章 导论:研究背景与方法论 本章首先阐述了晚清西北地区人口研究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晚清是中国社会经历剧烈动荡的转型时期,西北地区作为边疆腹地,其人口状况不仅关乎区域发展,也折射出国家整体的稳定与进步。然而,相较于中原地区,晚清西北地区的人口研究长期以来较为薄弱,史料的散佚与方法的局限使得对其进行系统性、精细化的梳理成为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 接着,本章详细介绍了本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1861年至1911年,涵盖了从太平天国运动后期余波至辛亥革命前夕的五十年。研究范围界定为中国西北地区,具体包括了当时陕西、甘肃、宁夏(当时为甘肃省一部分,本书将其独立分析)、青海、新疆等省份。本书强调了对“城乡聚落”这一微观层面的关注,认为人口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省际或区域宏观层面,而应深入到具体的村庄、城镇,才能更准确地把握人口的真实状态。 随后,本章重点介绍了本书的核心史料——宣统《地理调查表》。该调查表由清政府于宣统二年(1910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旨在摸清各地的户数、人口、田地、户籍、经济状况等基本情况,是晚清时期一项规模空前的人口普查性质的调查。本书对《地理调查表》的来源、编纂过程、内容构成、优点与局限性进行了深入剖析,并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辨伪、校勘、补充等方式,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这份史料的价值。 此外,本章还阐述了本书的研究方法。本书秉持“史料说话”的原则,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人口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同时结合历史学、社会学、地理学等多学科视角,力求从不同维度解释人口现象。具体而言,包括: 微观人口数据还原: 针对《地理调查表》中可能存在的记录不全、单位不统一等问题,通过与地方志、奏折、其他调查材料等进行交叉比对,努力还原各聚落的真实人口数据。 聚落人口统计与分析: 对各级行政区划(州、县、府)及其下辖的村庄、城镇进行人口的统计,分析不同类型聚落的人口规模、密度、增长率等。 人口结构分析: 在史料允许的范围内,尝试分析人口的性别构成、年龄结构、职业分布等,以揭示人口的内在动态。 人口迁移研究: 关注人口的流动性,分析区域内、区域间的人口迁移模式,探究其动因与后果。 历史语境下的解释: 将人口数据置于晚清社会经济、政治、环境等宏观历史背景下,分析人口变迁与这些因素的互动关系。 最后,本章对本书的结构和预期贡献进行了简要概述,为后续章节的研究奠定基础。 第二章 晚清西北社会经济概况与人口基础 本章旨在为读者勾勒出晚清时期西北地区独特的社会经济环境,从而理解人口变迁的宏观背景。 首先,本书详细梳理了晚清西北地区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特征。地理上,西北地区地处内陆,地形复杂,资源分布不均。历史上,该地区长期处于国家治理的边缘,与中原内地存在显著差异。晚清时期,随着国家内部的动荡与外部的压力,西北地区也经历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例如洋务运动在边疆的滞后效应、地方势力的崛起、以及对外贸易的变化等。 其次,本章重点分析了影响人口增长与分布的几个关键因素: 农业生产与土地利用: 晚清西北地区以农为主,农业生产方式、耕作技术、灌溉条件等对人口的承载能力具有决定性影响。本书将分析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状况,以及农业技术的进步或停滞如何制约或促进人口增长。 经济结构与生计模式: 除了农业,牧业、手工业、商业等在西北地区也占有重要地位。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生计模式差异,直接影响了人口的分布格局和密度。例如,绿洲农业区与草原牧区的人口密度和增长模式存在显著区别。 交通与商业网络: 晚清时期,西北地区交通相对闭塞,但仍存在一些重要的驿道和商道。商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紧密相关,本书将分析交通条件的改善或恶化,以及商业网络的形成对人口流动和聚落发展的影响。 社会组织与家庭制度: 传统的宗族制度、家庭结构、婚姻习俗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生育率和人口的代际传承,对人口的稳定性和增长模式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接着,本章着重梳理了晚清西北地区的人口基础情况,包括已知的人口估计、早期的人口调查资料(如康乾时期的户籍记录),以及这些资料的不足之处。通过与《地理调查表》进行对比,凸显了《地理调查表》在人口研究上的独特价值。 最后,本章对晚清西北地区人口变迁可能存在的潜在驱动因素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为后续章节的深入分析铺垫了基础。 第三章 宣统《地理调查表》中的西北人口数据解读 本章的核心任务是对宣统《地理调查表》所包含的西北地区人口数据进行系统性的解读和初步的统计分析。 首先,本书将对《地理调查表》在西北各省的实际调查情况进行梳理。包括调查的覆盖范围、调查的详细程度、以及是否存在地方性的偏差或遗漏。例如,对于一些偏远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调查的准确性可能受到影响,本书将对此进行必要的说明。 其次,本书将对《地理调查表》中的人口数据进行细致的分类与统计。主要包括: 户数统计: 分析各级行政单位、不同类型聚落的户数分布。 人口总数统计: 汇总各地区、各聚落的人口总数,并与过往的估算数据进行对比。 城乡人口比例: 区分城镇与乡村人口,分析城乡人口分布的特点和比例关系。 人口密度分析: 在已知土地面积的前提下,计算不同区域的人口密度,并分析其与地理环境、经济活动的关联。 再次,本章将重点关注《地理调查表》中可能存在的关于人口结构的初步信息,例如: 男性与女性比例(性别比): 分析不同地区、不同聚落的性别构成,并探讨可能影响性别比的社会经济因素。 人口的年龄结构(若史料允许): 尽管《地理调查表》可能未能提供详细的年龄分组,但某些地区或某些条目可能包含一些间接信息,本书将尽力挖掘。 职业构成(若史料允许): 尽管不是主要调查内容,但部分调查表中可能包含关于主要生计方式的描述,本书将尝试从中提炼关于人口职业分布的线索。 此外,本章还将对《地理调查表》中的一些特殊人口群体进行关注,例如: 少数民族人口: 分析不同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分布特点和人口规模。 军民人口: 区分军事驻地与普通民居的人口构成。 流寓人口(若有提及): 关注临时居住或非本地居民的情况。 最后,本章将对《地理调查表》中的人口数据进行初步的趋势分析,例如,与历史上的零散数据进行简单对比,初步判断人口增长的总体态势。同时,本章也会坦诚地指出《地理调查表》在人口数据方面存在的局限性,例如,可能存在的虚报、瞒报,以及数据统计口径的差异等。 第四章 城乡聚落人口分布格局的精细描绘 本章将基于第二章和第三章的基础,对晚清西北地区城乡聚落的人口分布格局进行更为精细和深入的描绘。 首先,本书将根据人口规模和聚落类型,将西北地区的聚落进行分类。例如,大中型城镇、小型城镇、乡村聚落、以及特殊的聚落类型(如驻防营地、宗教场所等)。对于城镇,将进一步区分其功能类型,如政治中心、商业口岸、交通枢纽、军事重镇等。 其次,本书将对不同行政层级的聚落人口进行详细分析: 府、州、县级人口分布: 分析各级行政单位的人口总量、人口密度,以及人口集中或分散的区域特点。 城镇人口分布: 重点关注人口集中的大中城市和重要商业城镇,分析其人口规模、增长趋势、以及对周边乡村人口的吸引力。 乡村人口分布: 深入分析乡村聚落的人口密度、规模分布、以及不同区域乡村人口的差异性。 再次,本书将运用地图绘制技术(如果可能,或者通过文字描述),来形象化地展示晚清西北地区的人口分布格局。例如,绘制不同人口密度等级的区域图,以及人口集中的城镇分布图。 接着,本章将重点探讨影响聚落人口分布的关键因素: 地理环境与资源: 水源、土地肥力、矿产资源、交通便利性等自然地理因素对人口聚集的决定性作用。例如,绿洲人口的高度集中,草原地带人口的稀疏分布。 经济活动与生计模式: 农业、牧业、商业、手工业等不同经济活动的分布,直接决定了人口的职业构成和集聚模式。本书将分析不同类型的经济活动如何塑造了当地的人口分布。 历史因素与政治建置: 历代王朝的移民政策、屯田制度、军事设置、行政区划的变动等,都对人口分布产生了深远影响。晚清时期,新兴的军事要塞、商业市镇的出现,也带来了新的人口聚集点。 交通条件与商业网络: 驿道、商道的分布,以及沿线城镇的兴衰,直接影响了人口的流动和聚落的形成。本书将分析交通对人口分布的“吸附”与“扩散”效应。 民族分布与文化习俗: 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聚居习惯、以及对土地的利用方式,构成了多元化的人口分布图景。 本书还将深入研究城乡之间的关系。分析城镇人口对乡村人口的吸引力(如就业机会、市场需求),以及乡村人口向城镇迁移的动因。同时,也会考察乡村人口的集聚模式,如血缘聚落、地缘聚落等。 最后,本章将通过具体的案例研究,来生动地展示不同区域、不同类型聚落的人口分布特点。例如,选择河套地区、陕北黄土高原、青海高原、新疆绿洲等不同地理单元,深入分析其人口分布的独特规律。 第五章 人口变迁的动力机制:增长、停滞与迁移 本章将从动态的角度,深入分析晚清西北地区人口在1861-1911年间发生变迁的根本动力机制。 首先,本书将聚焦于人口增长的动力。在缺乏精确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数据的情况下,本书将通过对《地理调查表》中不同时期(如果可能,通过与早期文献对比)的人口数据进行分析,来推断人口的增长情况。可能的增长因素包括: 自然环境的改善或恢复: 例如,某些地区在经历了自然灾害后,生产力得以恢复,从而支撑更多人口。 社会稳定与和平: 相较于太平天国运动等早期动乱,晚清后期虽然内忧外患,但在部分地区,相对的和平稳定环境为人口增长提供了可能。 农业技术的进步或推广: 新的耕作技术、灌溉设施的修建,可能提高了土地的承载能力。 移民涌入: 来自其他地区的移民(内地移民、少数民族迁徙等)对区域人口增长的贡献。 其次,本书将重点关注人口停滞或下降的区域和原因。这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自然灾害频发: 干旱、洪涝、瘟疫等自然灾害对人口造成毁灭性打击。 社会动荡与冲突: 晚清时期,虽然大规模战乱减少,但局部地区仍可能存在冲突,影响人口增长。 经济衰退与生计危机: 农业歉收、牧业衰败、商业萧条等导致人口难以维持生计,出现人口外流或死亡率上升。 疾病流行: 霍乱、天花等传染病可能导致人口大幅减少。 再次,本书将对人口迁移进行深入分析。迁移是人口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迁移的类型: 区域内部迁移: 乡村向城镇迁移,平原向山区迁移,以及不同区域之间的流动。 区域间迁移: 从内地省份向西北地区移民(如“走西口”的延续),以及西北地区向外迁移。 短暂性迁移与永久性迁移: 季节性务工、短期贸易与长期定居。 迁移的动因: 经济动因: 追求更好的生计、更高的收入、更多的就业机会。 社会动因: 逃避战乱、躲避灾荒、寻求更好的社会环境。 政治动因: 官方组织的大规模移民、屯垦戍边政策等。 自然环境动因: 土地退化、气候变化导致的迁移。 迁移的路径与目的地: 分析人口流动的方向、主要通道,以及人口聚集的目的地。 迁移的影响: 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人口结构、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最后,本书将尝试建立人口增长、停滞、迁移与社会经济、政治、环境因素之间的联系模型,力求揭示晚清西北地区人口变迁背后复杂而深刻的动力机制。 第六章 人口变迁与西北社会经济的互动 本章将从更宏观的视角,探讨晚清西北地区人口变迁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本书将辩证地看待人口与经济的关系,既分析经济发展对人口的影响,也考察人口变迁对经济、社会、文化产生的反作用。 首先,本书将分析人口规模、结构、分布的变化如何影响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 劳动力供给: 人口数量的增减直接影响了区域的劳动力供给。人口增长可能带来充裕的劳动力,但也可能加剧土地压力和就业竞争;人口减少则可能导致劳动力短缺,制约经济发展。 消费需求: 人口规模的变化直接影响了区域的消费市场。人口增长意味着消费需求的扩大,可能刺激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人口减少则可能导致市场萎缩。 农业生产: 人口压力可能导致土地的过度开垦和耕作方式的改变,例如,从粗放经营转向精耕细作,或者开垦边际土地。人口增长也可能催生新的农业技术和灌溉设施的出现。 手工业与商业: 人口聚集为手工业和商业提供了市场和劳动力。城镇人口的增长尤其能带动周边地区的商业繁荣。 资源开发与利用: 人口规模的变化也会影响对当地自然资源的开发强度,例如,对矿产、森林、水资源的利用。 其次,本书将考察人口变迁对西北地区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的影响: 社会分层与阶级结构: 人口增长可能导致土地兼并加剧,贫富差距拉大,形成新的社会分层。人口流动也可能打破原有的社会格局,带来新的社会群体。 聚落形态与空间组织: 人口增长导致聚落的扩张和新聚落的形成,改变了原有的空间组织模式。人口的迁移也可能导致一些聚落的衰落甚至消失。 社会稳定与冲突: 人口压力过大、生计困难、以及外来人口的涌入,都可能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 文化交流与融合: 人口流动带来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融合,但也可能引发文化冲突。 再次,本书将关注人口变迁对政治治理和边疆稳定的影响: 人口管理与税收: 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变动,直接影响了政府的人口管理能力和税收收入。 边疆稳定与开发: 人口的增减,特别是移民的涌入,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大规模的人口增长或迁移,可能改变区域的人口构成,甚至影响国家的边疆控制能力。 社会秩序的维护: 人口流动性和聚集性,对社会秩序的维护提出了挑战,也促使政府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最后,本章将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来展示人口变迁与社会经济互动关系的复杂性。例如,分析人口增长如何促进了某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或者人口外流如何导致了某地区手工业的衰败。本书将强调,人口变迁并非孤立的现象,而是与晚清西北地区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紧密相连。 第七章 结论:晚清西北人口五十年变迁的整体评估 本章将对全书的研究进行总结,并对晚清西北地区人口五十年(1861-1911)的变迁进行一个整体性的评估。 首先,本书将重申晚清西北地区人口变迁的主要特征: 整体上的人口增长趋势(或停滞/下降): 基于前几章的分析,总结该时期西北地区人口的总体增长态势,并指出区域间的差异性。 复杂的人口分布格局: 强调人口在城乡、不同地理环境、不同行政区划之间的不均衡分布。 频繁的人口流动: 概括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动因和影响。 人口结构的变化(若史料允许): 总结人口性别比、年龄结构等方面的初步发现。 其次,本书将总结影响该时期人口变迁的核心动力机制: 自然环境的约束与机遇: 强调地理环境对人口承载能力和分布的决定性作用。 社会经济发展的驱动与制约: 总结农业、牧业、商业等经济活动如何塑造人口格局,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政治因素的调控与影响: 梳理政府的政策、管理对人口变迁的作用。 社会文化习俗的潜移默化: 提及传统社会组织和文化观念对人口行为的影响。 再次,本书将对人口变迁与西北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概括性阐述,强调这是一个相互塑造、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 接着,本书将对宣统《地理调查表》在本书研究中的价值与局限性进行再次总结,并指出其在晚清人口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最后,本书将提出对晚清西北人口五十年变迁的整体性评价,并展望未来研究的方向。可能的研究方向包括: 更精细的区域比较研究: 对不同省份、不同民族聚居区进行更深入的比较。 人口与气候、环境变化的关联研究: 进一步探讨气候变化对人口变迁的影响。 人口与社会冲突、社会保障的研究: 考察人口压力下社会矛盾的演变。 少数民族人口研究的深化: 更加关注不同少数民族的人口特点和变迁。 与其他历史时期和地区的比较研究: 将西北地区的人口变迁置于更广阔的视角下进行比较。 本书的结论旨在为理解晚清中国社会转型时期边疆地区的人口 dynamics 提供一个扎实的历史基础,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