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地下结构抗震

地铁地下结构抗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庄海洋,陈国兴 著
图书标签:
  • 地铁
  • 地下结构
  • 抗震
  • 土木工程
  • 结构工程
  • 隧道工程
  • 岩土工程
  • 地震工程
  • 防护工程
  • 城市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15506
版次:01
商品编码:1225109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重大工程的动力灾变学术著作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页数:512
字数:62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地铁地下结构抗震》是国内第一部专门研究地铁地下结构抗震的学术专著,集作者近二十年在地铁地下结构抗震领域的理论分析、数值模拟、模型试验、震害对比及工程实践方面的研究成果于一体,较为系统地总结和阐述了作者在地铁地下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因素及规律、损伤破坏模拟模型和方法、破坏机理与失效模式、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及工程应用等方面取得的系列创新性成果,并较完整地介绍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地铁地下结构抗震》构建了较为系统的地铁地下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内容严谨且完整,各章内容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工程应用参考价值。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1章 地下结构抗震概述 1
1.1 引言 1
1.2 地下结构震害特征 5
1.3 地下结构抗震研究方法与现状 8
1.3.1 地下结构动力模型试验方法 8
1.3.2 地下结构地震反应计算方法 18
1.4 本书内容安排 25
参考文献 28
第2章 地下结构邻近土体的动力学特性 36
2.1 引言 36
2.2 土体的动剪切模量与阻尼比 37
2.2.1 小应变动剪切模量 37
2.2.2 动剪切模量和阻尼比与剪应变幅的经验关系 39
2.3 土的动应力-应变关系特征及其物理模型 44
2.3.1 土的动应力-应变关系特征 44
2.3.2 土动力学特性的物理模型 47
2.4 土的常用黏弹性动力学本构模型 49
2.4.1 双曲线模型 49
2.4.2 修正Davidenkov模型 52
2.4.3 修正Matasovic模型 58
2.4.4 修正Davidenkov模型与Matasovic模型的比较 59
2.5 软土黏弹塑性动力学本构模型 61
2.5.1 黏塑性记忆型嵌套面本构模型的建立 62
2.5.2 黏塑性记忆型嵌套面本构模型的验证 67
2.6 饱和砂土液化大变形动力学本构模型 69
2.6.1 砂土液化大变形本构模型的建立 69
2.6.2 砂土液化大变形本构模型的验证 73
参考文献 76
第3章 土与地下结构非线性动力相互作用的有限元法 79
3.1 引言 79
3.2 土与地下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 79
3.3 混凝土非线性动力学损伤本构模型 82
3.3.1 混凝土动力损伤变量的概念 83
3.3.2 模型屈服函数与流动法则 84
3.3.3 混凝土动力损伤模型参数的确定 85
3.4 土与地下结构的动力接触 86
3.4.1 接触面的动力学行为特征 87
3.4.2 动力接触问题的数值算法 88
3.4.3 动力接触效应对地下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 89
3.5 相互作用体系的几何非线性 96
3.6 计算模型地基的人工边界 96
3.7 地震基岩面的地震动输入 102
3.7.1 基岩地震动输入 102
3.7.2 输入地震动的选取 103
3.7.3 代表性的地震记录简介 104
3.8 非线性动力相互作用平衡方程的求解 108
3.8.1 基于隐式算法的动力平衡方程积分法 108
3.8.2 基于显式算法的动力平衡方程积分法 110
3.8.3 动力相互作用体系两种算法的对比 111
参考文献 117
第4章 土-地下结构体系振动台试验方法与技术 120
4.1 引言 120
4.2 多介质耦合模型试验体系相似比设计 121
4.2.1 相似比量纲分析方法 121
4.2.2 土-地下结构相互作用体系相似比设计原则 122
4.3 振动台模型土箱的研制与测试 123
4.3.1 刚性模型土箱的研制与试验验证 123
4.3.2 叠置柔性土箱的研制与试验验证 128
4.4 模型地基和模型结构制作技术 136
4.4.1 模型地基制作技术 136
4.4.2 模型结构制作技术 137
4.5 模型试验动力测试技术 139
4.5.1 动态信号采集系统的研制 139
4.5.2 非接触性静、动态位移测试技术 142
4.5.3 光纤Bragg光栅应变测试技术 153
参考文献 157
第5章 两层三跨框架式地铁地下车站结构抗震研究 159
5.1 引言 159
5.2 软土场地两层三跨地铁地下车站结构振动台模型试验 160
5.2.1 模型试验概况 160
5.2.2 模型试验结果与分析 164
5.3 软土场地两层三跨框架式地铁地下车站结构地震反应数值模拟 167
5.3.1 地下车站结构的地震反应特征 167
5.3.2 软弱层埋深对地下车站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 177
5.3.3 软弱层厚度对地下车站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 185
5.4 可液化场地两层三跨框架式地铁地下车站结构振动台模型试验 192
5.4.1 模型试验概况 192
5.4.2 模型试验结果与分析 195
5.5 可液化场地两层三跨框架式地下车站结构地震反应数值模拟 210
5.5.1 计算模型 210
5.5.2 车站结构周围地基的液化特性 210
5.5.3 液化场地车站结构的上浮行为及其影响 212
5.5.4 液化场地车站结构的地震反应特征 213
5.6 覆盖层厚度对地铁地下车站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 216
5.6.1 覆盖层厚度对车站结构加速度反应的影响 217
5.6.2 覆盖层厚度对车站结构侧向变形的影响 219
5.6.3 覆盖层厚度对车站结构应力反应的影响 220
5.7 侧向地连墙对地铁地下车站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 221
5.7.1 数值计算方法 222
5.7.2 地连墙对车站结构底部地震动的影响 222
5.7.3 地连墙对车站主体结构侧向变形的影响 224
5.7.4 地连墙对车站结构顶底接触面摩擦剪力的影响 225
5.7.5 地连墙对车站结构地震破坏模式的影响 227
5.8 两层三跨框架式地铁地下车站结构抗震设计建议 229
5.8.1 软土场地地下车站结构抗震设计建议 229
5.8.2 可液化场地地下车站结构抗震设计建议 230
参考文献 231
第6章 三层三跨框架式地铁地下车站结构的抗震研究 233
6.1 引言 233
6.2 软弱场地三层三跨框架式车站结构振动台模型试验 234
6.2.1 模型试验设计 234
6.2.2 振动台试验结果与分析 237
6.2.3 模型试验与数值分析结果的对比 248
6.3 软土场地地下车站结构地震反应数值模拟 257
6.3.1 计算模型 257
6.3.2 车站结构的地震损伤及应力 258
6.3.3 车站结构的变形 262
6.3.4 车站结构加速度反应 264
6.4 可液化场地地下车站结构地震反应模型试验 266
6.4.1 模型试验设计 266
6.4.2 非破坏性振动台试验的结果与分析 270
6.4.3 破坏性振动台试验的结果与分析 298
6.4.4 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的结果对比 305
6.5 不同场地条件下模型试验结果的对比 320
6.5.1 地基加速度反应的对比 320
6.5.2 地下车站结构侧向变形的对比 322
6.5.3 地表震陷特征 322
6.6 三层三跨框架式地下车站结构抗震设计建议 323
6.6.1 软土场地地下车站结构抗震设计建议 323
6.6.2 可液化场地地下车站结构抗震设计建议 324
参考文献 324
第7章 特殊结构形式的地铁地下车站结构抗震研究 326
7.1 引言 326
7.2 三拱立柱式地下车站结构的振动台模型试验 327
7.2.1 振动台模型试验设计 327
7.2.2 振动台模型试验结果与分析 332
7.3 三拱立柱式地下车站结构地震反应的数值模拟 354
7.3.1 计算模型 354
7.3.2 车站结构的地震损伤及应力 356
7.3.3 车站结构的水平向加速度反应 358
7.3.4 车站结构的水平向相对位移反应 359
7.4 上下层不等跨框架式地下车站地震反应的数值模拟 363
7.4.1 计算模型 363
7.4.2 车站结构的侧向位移反应 365
7.4.3 车站结构的应力反应 367
7.4.4 车站结构的地震损伤过程 369
7.4.5 车站结构侧墙的动土压力作用 372
7.5 含中柱支撑夹层板框架式地下车站结构地震反应的数值模拟 373
7.5.1 计算模型 373
7.5.2 车站结构的侧向变形 374
7.5.3 车站结构的应力反应 375
7.5.4 车站结构的加速度反应 378
7.5.5 车站结构的损伤过程 379
7.6 特殊结构形式地铁地下车站结构抗震设计建议 380
7.6.1 三拱立柱式地下车站结构抗震设计建议 380
7.6.2 上下不等跨数地下车站结构地震反应规律与抗震设计建议 380
7.6.3 含中柱支撑夹层板地下车站结构抗震设计建议 381
参考文献 382
第8章 地铁区间隧道地震反应的数值模拟 384
8.1 引言 384
8.2 双线水平平行地铁区间隧道的抗震分析 385
8.2.1 计算模型 385
8.2.2 区间隧道水平向位移和加速度反应 389
8.2.3 区间隧道的内力反应 394
8.3 双层竖向重叠隧道的抗震分析 406
8.3.1 计算模型 406
8.3.2 隧道结构的变形 407
8.3.3 隧道的应力反应 410
8.3.4 隧道结构的水平向加速度 411
8.4 交叉隧道的抗震分析 413
8.4.1 计算模型 413
8.4.2 交叉地铁隧道的相对水平位移反应 414
8.4.3 交叉地铁隧道交叉段的应力反应 417
8.4.4 交叉地铁隧道交叉段的水平向加速度反应 422
8.5 区间隧道抗震设计建议 423
8.5.1 水平双线平行隧道抗震设计建议 423
8.5.2 双层竖向重叠隧道抗震设计建议 424
8.5.3 交叉隧道抗震设计建议 425
参考文献 425
第9章 地铁地下结构抗震设计的简化分析方法 427
9.1 引言 427
9.2 地震系数法 427
9.2.1 地震系数法原理 427
9.2.2 地震土压力计算方法 428
9.3 自由场变形法 430
9.3.1 自由场变形法原理 430
9.3.2 自由场变形的确定方法 431
9.3.3 计算实例 434
9.4 土-结构相互作用系数法 435
9.4.1 土-结构相互作用系数法基本原理 435
9.4.2 环形隧道的横向变形和内力 435
9.4.3 环形隧道的横向变形与内力 437
9.4.4 矩形隧道的横向变形和内力 440
9.4.5 计算实例 445
9.5 反应位移法 452
9.5.1 反应位移法原理 452
9.5.2 隧道和地下车站横向地震反应的反应位移法 453
9.5.3 隧道纵向地震反应的反应位移法 456
9.5.4 基于PROSHAKE和ABAQUS软件的反应位移法 457
9.5.5 反应位移法中自由场地侧向位移反应特征 458
9.5.6 计算实例 464
9.6 反应加速度法 467
9.6.1 反应加速度法原理 467
9.6.2 基于PROSHAKE和ABAQUS软件的反应加速度法 467
9.7 Pushover法 468
9.7.1 水平荷载分布形式 469
9.7.2 目标位移的确定 469
9.7.3 地下结构Pushover法计算步骤 470
9.7
《都市脉络:历史、文化与未来的交响》 内容概要: 《都市脉络:历史、文化与未来的交响》并非一本关于工程技术或建筑学的著作,而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城市探索之旅。它深入挖掘了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城市所扮演的独一无二的角色,以及塑造城市形态、功能和精神内涵的复杂力量。本书从历史的宏大叙事出发,勾勒出不同文明时期城市诞生的缘起、演变和衰落的轨迹,追溯其在社会、经济、政治和宗教活动中的核心地位。随后,本书将视角转向城市的文化维度,审视不同城市群体独特的习俗、艺术、建筑风格、思想观念以及由此形成的集体记忆和身份认同。最后,本书以对当下及未来城市的深刻洞察为落脚点,探讨城市化进程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在科技飞速发展、全球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城市将如何演变,以应对环境、社会和经济等方面的复杂议题。 详细内容: 第一章:文明的摇篮——城市的诞生与早期演变 本章将带领读者回到人类历史的黎明,审视城市作为人类定居和文明发展的催化剂是如何产生的。我们将探讨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印度河流域、中国黄河流域等早期文明中,城市出现的环境因素、社会结构和经济基础。从简单的聚落到拥有复杂防御工事、灌溉系统和初步社会分工的城市形态,我们将分析早期城市如何成为农业生产的中心、贸易的枢纽以及政治权力的象征。此外,本章还将考察古希腊城邦的独特发展模式,例如雅典和斯巴达,以及它们在政治、哲学和民主思想方面的贡献,如何塑造了西方文明的雏形。罗马帝国的崛起及其对城市规划、公共工程(如水道、道路、剧场)的精妙实践,将是本章的另一重点,展示了早期城市在组织、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辉煌成就。 第二章:历史的舞台——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变迁 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落,欧洲城市经历了重塑。本章将深入研究中世纪欧洲城市的复兴与转型。我们将考察封建制度下城市自治运动的兴起,例如自由城市的出现,以及它们在商业、手工业和文化交流中的关键作用。城市的集市、行会制度以及哥特式教堂的宏伟建造,都将作为重要的切入点,展现中世纪城市独特的社会肌理和精神风貌。本书还将探讨亚洲,尤其是中国宋元时期城市经济的繁荣,如繁华的商业中心和发达的商品市场,以及伊斯兰世界城市在科学、艺术和建筑方面的辉煌成就。进入文艺复兴时期,我们将在本章中聚焦意大利城市,如佛罗伦萨、威尼斯和罗马,它们不仅是艺术和文化的中心,也是商业和金融创新的沃土。美第奇家族等赞助人的角色,以及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复兴,都将是分析的重点,揭示城市如何成为人类创造力和智慧的汇聚点。 第三章:世界的织锦——工业革命与现代城市的崛起 工业革命无疑是改变城市面貌的革命性力量。本章将详细分析蒸汽机、工厂生产和铁路交通等技术创新,如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驱动着城市规模的扩张和功能的重塑。我们将考察城市人口的剧增、郊区化的开端,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如贫困、污染、住房短缺和公共卫生危机。本书将对比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城市发展模式,例如英国的曼彻斯特、美国的芝加哥和德国的鲁尔区。同时,本章也将关注城市规划的兴起,包括奥斯曼对巴黎的改造、霍华德的“花园城市”理念,以及这些思想如何试图解决工业化城市带来的种种弊端。现代城市作为工业生产、商业贸易和交通运输的枢纽,其复杂性、活力与矛盾,将在本章中得到充分展现。 第四章:灵魂的栖息地——城市文化、身份与记忆 城市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集合,更是承载着丰富文化、独特身份和集体记忆的有机体。本章将从人文社科的角度,深入探讨城市文化的多样性和演变。我们将分析不同城市群体在语言、宗教、饮食、服饰、艺术形式(如音乐、戏剧、文学、电影)等方面的独特表达,以及这些文化元素如何塑造了城市的精神气质和居民的身份认同。例如,巴黎作为浪漫之都的形象,伦敦作为多元文化熔炉的特质,东京作为传统与现代并存的独特体验,都将通过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本书还将关注城市叙事,包括文学作品、历史遗迹、公共艺术和节日庆典等,如何在代代相传中构建城市的集体记忆,以及这些记忆如何影响着居民对城市的归属感和情感联结。城市空间中的权力关系、社会阶层差异以及由此引发的文化冲突与融合,也将是本章探讨的重要议题。 第五章:未来的蓝图——21世纪的城市挑战与机遇 步入21世纪,全球化、信息技术、气候变化和人口老龄化等趋势,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着城市的未来。本章将聚焦当下及未来城市面临的关键挑战与机遇。我们将深入探讨城市化加速带来的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以及贫富差距等问题。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城市理念,如生态建筑、智慧交通、可再生能源利用以及循环经济模式,将作为重要的解决方案进行讨论。本书还将分析数字技术,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如何赋能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管理效率,改善居民生活品质,并可能催生全新的城市形态和生活方式。同时,本章也将关注城市作为创新中心、文化交流平台以及应对全球性挑战(如流行病、自然灾害)的重要场所的角色。最终,本章将呼吁读者以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刻的思考,共同探索如何建设更具韧性、包容性、创新性和可持续性的未来城市。 《都市脉络:历史、文化与未来的交响》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城市的全新视角,从宏观的历史演变到微观的文化肌理,从过去的辉煌到未来的憧憬,全方位地展现这座人类文明的伟大创造。它不是一本冰冷的工程手册,而是一部关于人类生活、梦想与未来的生动史诗。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看不见的、但却至关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感到着迷,特别是地铁系统,它如同城市的地下动脉,承载着巨大的交通压力。《地铁地下结构抗震》这个书名,立刻吸引了我,因为“抗震”是确保生命线安全的关键。我迫切想知道,工程师们是如何在设计和建造地铁隧道时,就已经预见到并应对了地震可能带来的威胁。这本书会不会深入讲解各种地震灾害对地下结构可能造成的影响,比如,地震诱发的土体变形、地下水位变化,以及它们如何作用于隧道壁?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展示一些具体的抗震设计原则和技术细节,例如,在隧道选址时会考虑哪些地质条件,在隧道结构设计中会采用哪些特殊的构造措施,比如,如何处理隧道与车站之间的连接,或者如何加固薄弱地段。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包含丰富的案例研究,通过分析一些历史地震对地铁结构造成的影响,来总结经验教训,并展示现代工程技术如何不断进步。

评分

作为一名对工程领域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对那些隐藏在地下的宏伟工程感到好奇,尤其是那些直接关系到我们生命安全的基础设施。《地铁地下结构抗震》这个书名,一下子就点燃了我探究的欲望。我总是在想,在地震面前,那些庞大的地下结构是如何保持稳定的?这本书会详细解析其中的奥秘吗?我设想,书中会从地震学的基本原理出发,解释地震发生的原因、地震波的传播方式,以及它们对地下土体和岩体产生的动力响应。然后,它可能会聚焦于地铁隧道本身的结构特性,例如,不同的衬砌形式(圆形、马蹄形等)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表现。我期待看到书中关于抗震设计方法的详细介绍,比如,如何通过调整结构参数、采用特殊的构造措施来提高隧道的抗震性能。我想知道,书中会不会讨论数值模拟在抗震设计中的应用,例如,利用有限元方法来分析隧道在不同地震荷载下的变形和应力分布。这本书,在我心中,是一扇通往地下世界,了解如何守护城市生命线的窗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专业性和探索性。作为一名对城市基础设施,特别是地下交通系统非常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对这些隐藏在地下的庞大工程充满了好奇。想象一下,在繁华都市的脚下,钢筋混凝土构筑起一条条蜿蜒的隧道,承载着每日无数人的通勤。而“抗震”这个词,更是为这个本来就令人惊叹的工程增添了一层更深层次的维度——如何确保这些生命线在地球的怒吼面前依然坚不可摧?我一直在想,工程师们究竟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他们会考虑哪些潜在的风险?地下的土壤、岩石、地下水,这些因素在地震时又会对隧道结构产生怎样的影响?书名《地铁地下结构抗震》精准地抓住了我内心深处的疑问,它似乎预示着一场深入地下,揭开守护城市脉搏的科学奥秘的旅程。我脑海中浮现出各种各样的场景:也许是详细的图纸,上面标注着各种加固措施;也许是模拟实验的图片,展示着结构在模拟地震波下的表现;又或者是工程师们在现场勘测的场景,他们的专注和严谨让我肃然起敬。我期待这本书能以一种相对易懂的方式,将那些高深的工程原理、复杂的计算方法,以及无数次试验和经验的积累,呈现在我的面前,让我能够窥探到隐藏在地铁站台之下,那份默默守护我们安全的力量。

评分

我对城市建设中涉及的各项技术细节充满了好奇,尤其是在面对自然灾害时,工程的可靠性显得尤为重要。《地铁地下结构抗震》这个书名,立刻吸引了我,因为它直接指向了一个关键的工程难题。我一直在思考,在地球活跃的地质构造区域,如何才能确保庞大的地铁地下结构在地震来临时依然能够安全稳定地运行?这本书是否会深入解析其中的技术奥秘?我期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地震对地下结构可能造成的各种破坏模式,比如,隧道衬砌的开裂、变形,甚至是整体的坍塌。它应该会介绍工程师们在设计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科学方法和计算工具,例如,如何进行动力分析,如何评估结构的动力响应,以及如何确定所需的抗震等级。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够展现一些创新的抗震技术和材料的应用,比如,新型的阻尼材料,智能监测系统,以及如何通过优化结构布局来分散地震能量。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份关于如何将工程智慧与自然力量巧妙结合,以守护城市生命线的重要参考。

评分

我一直对城市的地下交通网络所带来的便利感到惊叹,同时也对支撑起这一切的工程技术感到好奇。《地铁地下结构抗震》这个名字,让我对这项工程的安全性有了更深的关注。我常常思考,当我们脚下的地面在剧烈晃动时,那些深埋地下的隧道结构会承受怎样的考验?这本书是否会深入剖析这些挑战,并展示工程师们如何应对?我期待书中会详细介绍地震对地下结构产生的各种力学效应,比如惯性力、动力变形,以及可能引发的地层破坏,如滑坡、液化等。书中应该会涉及到如何通过精密的计算和周密的规划,来设计能够承受这些不利因素的隧道结构。我希望看到关于地质勘察、地震危险性评估的重要性,以及这些评估结果如何直接影响到隧道的设计方案。我脑海中浮现出各种各样的抗震加固技术,例如,如何通过增设钢筋、锚杆,或者采用特殊的衬砌材料来提高隧道的整体强度和延性。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本关于如何让城市地下脉络更加坚韧的智慧指南。

评分

我对城市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有着持续的关注,尤其是在一些地震多发地区,如何确保重要的基础设施能够安全运行,是我经常思考的问题。《地铁地下结构抗震》这个书名,恰恰触及了我最感兴趣的那个层面。我想象着,这本书会详细阐述在地震地质条件下,地铁隧道结构设计所必须考虑的关键因素。它可能会从地质勘探开始,介绍如何识别活动断层、评估场地液化风险,以及理解地震波在不同土层中的传播特性。接着,书中可能会深入探讨结构层面的抗震设计策略,例如,如何选择合适的隧道断面形式,如何设计加固的衬砌结构,以及如何处理隧道与附属构筑物(如车站、风井)之间的连接处,以避免应力集中和破坏。我特别希望能看到关于新型抗震材料和技术应用的介绍,例如,隔震支座、阻尼器等,它们是如何被巧妙地应用到地下结构中,以吸收和耗散地震能量的。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可能是一部关于人类如何利用智慧和科技,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为城市构建安全屏障的探索史。

评分

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了解“地铁地下结构抗震”这本书所描绘的世界。我通常对工程类的书籍有些敬畏,因为它们往往充斥着大量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公式,让人望而却步。然而,这本书的书名,虽然专业,却也透着一股沉甸甸的责任感和守护感。我想象着,这本书会从最基础的地质构造开始讲起,比如不同类型的土壤和岩石对地震波的传导特性,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地下结构的稳定性。然后,它可能会详细介绍地震的原理,不同烈度的地震会对地面和地下结构造成怎样的破坏,这些破坏的机制又是什么。接着,书中很可能就会聚焦于地铁隧道本身,从它的选址、设计、施工到运营,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涉及到抗震的考量。我特别好奇的是,对于已经建成的地铁隧道,是否也有可以改进抗震性能的方法?书中会不会提及一些创新的技术,比如新型的隔震材料、减震装置,或者智能监测系统?我设想着,这本书会用大量的图表和案例来辅助说明,让那些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可感。比如,它可能会展示一些历史上的重大地震对地下结构造成的破坏,以及工程师们从中吸取的教训。又或者,它会详细介绍一些成功的抗震设计案例,让我们看到智慧的结晶如何守护着城市的生命线。

评分

当我看到《地铁地下结构抗震》这个书名时,我的思绪立刻被带到了那些庞大而神秘的地下世界。作为一名对城市建设和工程技术略感兴趣的普通人,我一直觉得,我们脚下的地铁系统,是现代都市最令人惊叹的成就之一。而“抗震”二字,则为这项工程增添了一层至关重要的保障。我脑海中浮现出无数个疑问:在地震频发的地区,地铁隧道是如何被设计才能抵御住大自然的破坏?这其中涉及到哪些复杂的科学原理和工程技术?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为我揭示这些答案。我希望书中能包含关于地震勘察、地质条件分析的内容,告诉我工程师们是如何评估一个区域的地震风险的。我也想了解,在隧道的设计阶段,会采用哪些特殊的结构形式或者材料来增强其抗震能力。书中会不会提及一些先进的监测和预警系统,帮助我们及时发现和应对潜在的危险?我渴望通过这本书,不仅能了解到冰冷的技术数据,更能感受到工程师们在背后付出的智慧、汗水和对生命的尊重。

评分

我最近对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和安全保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涉及到交通枢纽的建设。《地铁地下结构抗震》这个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想象着,这本书会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深入地底,去探索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但又鲜为人知的地下工程。我好奇地想知道,工程师们在设计一座地铁隧道时,会面临哪些与地震相关的挑战?这本书会不会详细解释不同类型的地震对地下结构可能造成的具体影响?例如,浅层地震和深层地震的差异,或者断层活动带来的水平和竖向的地震力,这些又会如何作用在隧道结构上?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够展现一些实际的设计理念和计算方法,让我能够理解那些复杂图纸背后的逻辑。是不是会有关于地基处理、衬砌结构、以及连接构件的抗震设计内容的介绍?我甚至在想,这本书会不会包含一些模拟测试的案例,通过数据和图表来展示不同设计方案在模拟地震下的表现,从而帮助我们理解哪些设计是真正有效的。

评分

作为一个对城市发展和科技进步充满热情的人,我一直关注着我们赖以生存的城市是如何在各种挑战下不断进化的。《地铁地下结构抗震》这个书名,就像一个引人入胜的谜语,激发了我对隐藏在地下的巨大工程的无限遐想。我脑海中勾勒出的画面是:在繁华都市的喧嚣之下,一条条庞大的地下交通网络如同城市的血脉,日夜不息地运转。而“抗震”二字,则赋予了这条血脉一层至关重要的保护。我一直在思考,地震,这个大自然中最具破坏力的现象之一,如何能被工程师们用智慧和技术去预见、去规避、去应对?这本书会不会揭示那些我们看不见的“幕后英雄”——那些在设计图纸上精密计算,在施工现场一丝不苟,在每一次地壳微动中保持警惕的专业人士?我期待看到书中对于各种地震风险的分析,比如断层带的潜在活动、场地液化的可能性、以及地震波在复杂地下介质中的传播路径。同时,我也渴望了解那些具体的抗震措施,从选址时避开危险区域,到设计时采用先进的结构体系,再到施工中对材料和工艺的严格把控。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工程技术的书籍,更是一本关于人类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如何利用智慧保护生命财产安全的史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