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地理风物中国志-同里

中国国家地理风物中国志-同里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于威达 著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2-19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店铺: 唐人易和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14010428
商品编码:12248597095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内容简介

同里古镇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自然环境优美,人文气息浓厚。《同里》一书通过“地”“道”“风”“物”四个板块的逻辑,以独特的视角梳理了同里镇的文化、地理、民俗、美食等内容,面向热爱地理文化的旅行者等人群,图文并茂。

作者简介

于威达(主编)

于威达,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硕士毕业,参与策划《风物中国志?长泰》。

目 录

010 一个水乡富镇的诞生 许君达

 

040 时代弄潮者的同里 许君达

052 沈氏:一个地方望族的历史记忆 谭伟桐

058 同川学堂与丽则女学:崇文重教传统下的教育革新 梁珊珊

070 陈去病与南社:一个源出同里的革命者 沈燕

087 水乡空间,看得见的遗风 吴怡婧等

 

134 舟来船住,方为水乡 雷虎

140 宣卷之外,依稀戏中 雷虎

144 每个水乡人,都会回唱小调 雷虎

150 隐于同里的潘木匠,想让每个人带走古镇一扇窗 雷虎

160 为摄影痴狂的老同里人 张建设

170 私家厨房中的新同里人 许君达

180 隐庐:一所老宅的旧貌新生 雷虎

190 同里家事 余嘉

 

204 格物水乡 陈伊功

220 半日·食令 陈伊功

228 味觉记忆 陈伊功


前 言

序言:寻一个鲜活、多元的宜居之所

 

撰文 / 于威达

 

想要寻找一地的文化源头,追溯人口的构成往往是条捷径。通常,人的来源、身份,是塑造地方文化*为直接的因素。倘若此刻再追问一句,人为何来,来的又为何是这些人,这时便有一条可供理解的脉络,从错综复杂的历史进程中显露出来。

同里旧称“富土”,先秦时就已成集市,至宋代正式建镇,并改称“同里”。在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兴盛的江南水乡,市镇一级的区域,曾是不少拥有大量田产的地方大族的集聚之所,这在建炎南渡(1127)后尤为明显。至明代中晚期,全国土地兼并日益剧烈。嘉靖年间(15221566),白热化的兼并使同里的人口总量减少到了万人以下,同时却继续强化了同里大户的数量和规模。反观同里自身特殊的地理条件:过去陆路难行,对外只通水路,一般规模的战乱、动荡,都难以殃及此处;每到这样不安分的年代,官宦富贾们便携妻儿老小,带着毕生家产避乱至此,从而在同里人口分布的原有特征上,涂抹上了更浓重的一笔。

官宦、富贾,再算上镇上拥有大量田产的“不在地主”,构成了旧时主导同里走向的人口,而这三个身份,也往往集于一身。据说新中国成立前,全镇两千多户人家中,这样的人家足足占了五百多户。

避乱自然是不得已之举,可不曾想这避乱之所,却也给了官宦、富贾、地主们更多的商业可能。同里作为市镇,自然是辐射一方的贸易集散地,而紧靠太湖和京杭大运河的地理区位,也大幅延展了同里的商业空间,强化了它的贸易功能。宋代建镇后,同里渐趋成了“民物丰阜、商贩骈集”之地。各行业中,尤属米业历史悠久、实力雄厚,及至民国,同里已经成了“江南四大米市”之一,其出产的“白粳”,在上海米市特标为“苏同白”,并一度占据上海全年食米供应的十二分之一。米业、油业的兴起,逐渐带动起了同里的整个商业氛围。明清时,同里即是方圆数十里的商贸集散中心;民国时,英美商人在这看似不起眼的小镇上建起了火油分公司,本地人也办起了经营“洋货”的三友实业社和东莱糖果公司;到抗战前,同里已有 60多种行业、600 余家商店。

商品经济的兴盛、士家大族密布的人口构成,以及江南一带整体与西方较早的接触,共同塑造了旧时同里的性格。这在今天仍清晰可见。

初到同里时,有人随口讲了个逸闻趣事,说有时镇上张贴的通知一不小心笔误,都会有“强迫症式”的老人,看后掏出笔改过来。我想这难得的行为不只是认出几个错字,而是一方水土养成的人们在文化上的严谨。

旧时同里的人口构成,形成了其“崇文重教”的传统,以至于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总有一大批知识分子由此走出。而商品经济的兴盛和与西方较早的接触,也给予了这些知识分子以更宽的眼界,从而使他们能够更清晰、理性地判断内外局势,有革新的意识和能力,免于拘泥于定式。

若是有人肯静下心来,在古镇里走上一遭,沈氏旧宅、同川学堂、丽则女学、南园茶社、陈去病故居……都会不断提醒人们其背后那些关于革新、革命的陈年往事。而到了今天,曾经在这些陈年往事中驱动着革新、革命的性格舒缓下来了,也让同里以更柔、雅的风格保持了鲜活和多元。在古建筑保护与新建筑用地之间的矛盾、张力显而易见的背景下,同里古建筑保存的完整、修缮的得当堪称罕见,从中可见当地在文化遗存和城镇发展的关系上正确的认知。在诸多古镇为景区开发的便利而大规模迁出本地原有居民的形势下,同里依然坚持着景区和社区合一的建设格局,以至于当人们厌倦于游人纷攘、整齐划一的商业景点时,终究还能在同里感受到一点原汁原味的水乡生活。古镇内部因地制宜的消防设施,逼仄空间的限制下对耕乐堂、崇本堂、退思园等建筑的保护和利用的兼顾(耕乐堂同时作为根雕展馆,

崇本堂同时作为水乡婚俗馆,退思园内设有剪纸手艺人工作室)……无论大的规划,抑或是小的细节,均说明了一件事:老同里的性格,还在。

这样的同里是让人喜欢的,也是能够让人看到一个地方基于自己的传统,所养成的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在该有规矩的地方井然有序,有基本的坚持;在该灵活的地方有所变通,有些人情味儿……至于究竟哪里该有规矩,哪里又该有变通,估计同里人自己也说不清。不过这样的一个同里,也无怪乎一些挑剔的外地人舍弃既成的事业,甘愿到此开始新的生活。在同里一家精品酒店采访时,它的一位创始人说:“之所以选择同里,正是因为它独有的舒适感和文化氛围”。

同里人似乎并不介意外地人的存在,正如他们也乐于看到几代人迥然不同的生活。早晨你可以看到古镇的老人们点起煤炉做饭,倚在门边、望着河面喝一碗清淡的白粥;夜里在商业区的酒吧街和咖啡馆,你也可以和年轻姑娘、小伙们谈天说地,唱几首或柔情或幽默的歌。老年人、中年人、年轻人、小孩子,各有各的生活,也各得其乐,没谁觉得有什么不妥。身在异乡的同里人也不少。觉得有必要了,就出去走走看看,在外地工作,出国读书,或许三年五载就回来,又或许一走就是几代人,到了思乡心切时,再带着全家老小回来祭个祖,让子孙后代也认一认这片赋予自己性格的水土。原始社区的保留、商业区的开发、古建筑的保护、外来企业的引进、传统生活方式的继续、新的生活方式的接受……同里在这一系列因素中找到的基于地方特殊性的平衡,使得不同身份、经历的人,不同代际的人,在这个小镇上共享着一个鲜活、多元的场景。

中国国家地理风物中国志-同里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中国国家地理风物中国志-同里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中国国家地理风物中国志-同里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中国国家地理风物中国志-同里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中国国家地理风物中国志-同里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