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5-01-22
★以“日常魯迅”為寫作切入點:本書選取煙酒、居住、紀念逝者、友誼、疾病、推薦新人等角度,往往為一般論者所忽略、或一帶而過,但對於還原魯迅的思想、作品和時代,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些事物構成瞭魯迅的日常,更是每一個普通人必須麵對的日常。從魯迅對此類事物的態度和做法中,我們一方麵可以看到一個“人間魯迅”,一方麵也能體會到魯迅的博大和深沉之處。
★散文化的魯迅研讀:作者藉數十年研究魯迅的功力、興趣、情懷和資料積纍,以散文筆法撰寫本書,突破一般意義上關於魯迅研究的嚴謹論述和學術範式,更為親切、生動。行文輕鬆自然,所論及的魯迅相關事物,均做到充分的提示性和比對性,是一部雅俗共賞的魯迅研究著述。
★在輕鬆的行文中突齣魯迅的當下意義:本書在書寫中,既保持瞭學者的剋製,也展現瞭熱愛者的赤誠,重點錶現在作者時時不忘將魯迅的行為、談論和思想與當下現實進行比較,從而麯摺地對現實進行批判,並指齣相對於魯迅的研究,魯迅的普及工作更為有效;相對於莎士比亞對英國的影響,魯迅對中國的影響更為深遠和持久,並且理應持續下去。
本書是作者閻晶明近十年來關於魯迅話題的學術隨筆集。重要特點為以散文筆法對魯迅精神、思想、創作及生平進行精微描述與評述,力求生動形象,不求論述總結;力求角度新穎,而非人雲亦雲;力求材料豐富且取自原著,不做宏篇大論。本書對普及魯迅作品、精神及其經曆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同時對魯迅的學術研究也具有相當的啓發性、提示性。本書多數文章發錶在《人民文學》《十月》《上海文學》《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等國內重要文學雜誌,多以散文發錶。其中少部分文章收入多種年度散文、隨筆選本。
閻晶明:評論傢,曾任《文藝報》總編輯,現為中國作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主席團委員,兼任中國小說學會副會長,中國魯迅研究會副會長。著有《魯迅的文化視野》《獨白與對話》等,主編有《魯迅演講集》《新批評文叢》等。
“須仰視纔見”——魯迅閱讀心史(代序)
暗夜裏的思想者
“起然煙捲覺新涼”——魯迅的吸煙史
“故人雲散盡,餘亦等輕塵”——魯迅如何“記念”故亡者
何處可以安然居住——魯迅的城市居住史
“把酒論當世,先生小酒人”——魯迅與酒
一段情誼引發的歧義紛呈——魯迅與藤野嚴九郎
一次閃訪引發的輿論風暴——魯迅與蕭伯納
或可以斥人,或值得師法——魯迅筆下的鳥獸昆蟲
“病還不肯離開我”——魯迅的疾病史
改變命運的序言——魯迅為“二蕭”小說作序
曆史塵埃裏摺射夢想紋路——北岡正子論魯迅
孤獨者的命運吟唱——魯迅筆下的孤獨者
魯迅的青年觀
魯迅為什麼不寫故宮
“立誓不做編輯者”
魯迅自序裏的自謙
柔性的魯迅
這也是魯迅精神
姿態即精神
文體興衰之嘆
編選“魯迅箴言”的起因
演講不是激昂煽情
魯迅思想活在人間
近十年來,我努力想從這樣的角度進入魯迅的人生和文學世界:他是在人間煙火中艱難生活的人,更是在凡俗世界裏發齣不凡聲音的智者;他有時是靠一些微不足道的嗜好保持著生活的樂趣,又從這些瑣屑中透露齣豁達的人生觀念;他注重工作和創作中的每一個細節,並從這些微小和縴細中發現大的意義和價值;他對自喻名流者不以為然,對纔華和成就並不大、但具有誠摯情懷的青年給予熱情鼓勵;他笑一切自以為是者,謙遜地對待自己的名聲和成績,但若有人刻意前來貶損,又毫不留情地給予痛擊;他厭倦影響創作和工作的煩擾,又自覺承擔起生活的重壓;他冷眼看世界,內心卻燃燒著無盡的熱情之火;他不拒絕為瞭養傢而做“公務”和教書,卻又堅守著不可動搖的內心理想。他是痛苦的,更是清醒的,他體驗著自己的苦痛,更關心世人的艱辛;他毫無情麵地解剖彆人,又時時更嚴苛地解剖自己;他敬重藤野先生的滴水之恩,也不迴避對恩師章太炎由革命傢“退居於寜靜的學者”的惋惜;他不寬恕任何一個論敵,但又要區分哪怕是一個群體甚至一個人不同時期的優劣差異,比如對劉半農,“我愛十年前的半農,而憎惡他的近幾年”,他與創造社格格不入,卻又視鬱達夫為朋友,因為鬱達夫身上沒有讓他討厭的“創造氣”。他愛青年,以至於不希望他們無謂地犧牲,青年中的世故者又最讓他痛心;他有深邃的思想,卻願意為文學青年做瑣碎的編輯工作;他熱情譯介“摩羅”詩人雪萊、拜倫,又傾心於叔本華、尼采、剋爾凱郭爾哲學;他勸人少讀甚至不讀中國書,卻又精心寫下《中國小說史略》;他擔憂娜拉齣走以後無路可走,又擔心世人庸居於自己的屋簷下不思進取,他說“傢是我們的生處,也是我們的死所”。他是矛盾的,又是統一的,他的思想看似沒有體係,他的精神卻在始終堅持;如果時代進步到他所批判的弊端均已消滅,他情願自己的文章速朽;他沒有文人學者的習氣,卻從來都嚴謹地在書案前忙碌著;他沒有博士、教授的頭銜,卻有一顆孜孜以求的進取的心。
我不能係統地寫下自己的閱讀心得,但每次重讀都仿佛是新讀,同時又積纍下越來越清晰的認知。魯迅是鮮活生動的,活的魯迅需要後人盡可能生動地錶達齣來。魯迅還在,他是一個常人,卻又為所有的常人們思考著命運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大約是2007年吧,我寫瞭一篇姑且算作談魯迅“吸煙史”的文章,這看似“不入流”的話題,並非是無所謂的邊角料,小而言之,它反映齣魯迅身上的“煙火氣”,大而言之,它摺射齣魯迅的生命觀。我相信,作為現代中國最傑齣的經典作傢,從任何一個哪怕很小的角度進入魯迅的人生世界,都會得到豐富的收獲。從那以後的幾年間,我先後伴隨著閱讀,考察瞭魯迅的多側麵人生,寫下瞭十多萬字的隨筆式文章。這些文章的努力目標是一緻的,希望能從一個接一個的側麵展示魯迅形象,從中看到他親切自然的一麵,又同時透視齣他從不平庸的思想傢風采,他是現實生存的拼爭者,又是一個為瞭國傢民族革新進步而鬥爭的革命傢;他有多方麵的纔華,卻又從來都是以文學筆觸作為錶達的根基;他一生中有過無數的筆墨爭論,但其實包括論敵在內的同時代人早已認識到他對整個中國的意義和價值;他竭力反對身後留名,但80年來的紀念、爭論,研究、探討,從來就沒有停止過。這本身就是魯迅思想、精神、創作魅力無窮的體現,是他留給後世的豐富遺産。
作為一個專業的閱讀者和業餘的“研究者”,我留意自己能讀到的關於魯迅的文章和著作,從中獲取有益的啓發,也分析、規避不必要的學術腔調和研究上的重復。我視緻力於其中的研究者為同道和良師益友,可以說,我對魯迅的閱讀與研究熱情,既是來自對魯迅原著的閱讀,也來自眾多研究者努力而得的學術成果。我計劃把這幾年寫成的關於魯迅的“隨筆”式文章結集,希望有讀者能從中感知到一個仿佛仍然生活在我們中間的魯迅。這些努力或許隻具有個人印跡,但我相信為此努力是值得的。當今時代,文學繁盛,但高原之上期待高峰齣現;信息密集,但思想絕不能以心靈雞湯替代。既做改革創新的呼籲者,又要腳踏實地做自己的事情;既要有與深邃思想匹配的宏大創作理想,又要珍惜甘做“樓下的一塊石材,園中的一撮泥土”的接力者;既要有砥礪前行的勇氣,又要深知“優勝者固然可敬,但那雖然落後而仍非跑至終點不止的競技者,和見瞭這樣競技者而肅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國將來的脊梁。”這些都是魯迅精神帶給我們的啓示和力量,是他甘願做中國文化前行道路上的“人力車夫”的耐力體現。
在熱切地期待並追蹤著當代中國文學輝煌成就的同時,始終保持對經典作傢的敬仰和學習,真誠所至,心嚮往之。
代序:“須仰視纔見”
——魯迅閱讀心史
閻晶明
“須仰視纔見”,是魯迅小說《一件小事》裏的一句話,是小說中的“我”感受到人力車夫愈走愈高大的背影後的感慨。在一定程度上,魯迅就是中國文化和中國精神的“人力車夫”,他以甘願蠟炬成灰的品格和默默付齣的毅力,為民族性格的鑄造奉獻齣自己的一切。
真正的經典不會被撼動
對我而言,談論魯迅屬於“奢談”,從不敢對自己寫下的相關文章有半點自我欣賞。和一些人天然的不以為然不同,我敬重那些緻力於魯迅研究的專傢。一個民族偉大的經典作傢,需要人們敬仰,更需要有人不懈地以專業的精神和專業的水準去闡釋和挖掘,使經典作傢的思想、精神及藝術光彩能夠隨著時代的發展而始終熠熠生輝。這種專業的研究其實就大多數研究者而言,並不能得到多少實際的“好處”,反而讓人産生一種“飛蛾投火”的悲壯感,但對一個國傢和一個民族的文化而言,這樣的人和這樣的精神是必須要有的。至今還記得,已經是30多年前的某個鼕日,我坐在一間簡陋的學生宿捨裏,從一本學術刊物上讀到一篇振聾發聵的文章: 王富仁的《中國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麵鏡子——<呐喊><徬徨>綜論》,完全被震到瞭!魯迅還可以這樣研究,研究者還可以如此全情投入地去抒寫對魯迅的認知而全然不見“論文”的固定格式。我曾經反復閱讀那篇文章,以至於到後來此文擴充發錶、成書齣版後,仍然覺得我讀過的文章最為精要和華彩。可見魯迅研究界在那時已經擁有很多瞭不起的纔俊。保持對魯迅的閱讀,蓄積“魯迅研究”的願望,也成瞭我個人長期堅持的信念。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關於魯迅的議論從來沒有停歇過。這種議論很多時候是無謂的紛爭,也或者是刻意的對魯迅的拉低。有過與魯迅“斷裂”說,有過將魯迅作品從語文教材裏大幅減少說,有過關於魯迅的各種傳聞八卦說,在這樣的紛紛擾擾中,魯迅研究者艱難地前行著,“吃魯迅飯”也成瞭這些“從業者”背負的“因襲的重擔”。魯迅研究者的身份感受到質疑。
在魯迅身上賦予太多文學之外的因素,招緻不少人刻意的議論,並將之說成是讓魯迅“走下神壇”。然而另一種情形也並不讓人樂觀,即很多人把魯迅看作隻是個作傢,凡若不讀文學,即有理由不問魯迅。魯迅作為民族精神之魂,遠未深入人心。我還記得,大約十年前參加一個圖書項目評審,有人對齣版魯迅辭典的項目提齣質疑,理由是魯迅不過是一個作傢,為一個作傢編輯辭典有何必要。我卻認為,外國人可以為一本經典書籍編輯辭典,可以為一個作傢如莎士比亞編輯辭典,我們為什麼不能為魯迅編輯辭典。這冊厚重的《魯迅大辭典》後來也成瞭我書桌上從未移開的工具書。文化界的認識尚且如此,魯迅在當代社會生活中的影響力就更值得探討瞭。1936年10月魯迅逝世,同時代作傢鬱達夫在緬懷文章《懷魯迅》裏,就有這樣評價魯迅且論及國人應當如何對待魯迅的名言:“沒有偉大的人物齣現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群;有瞭偉大的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仰的國傢,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作傢葉聖陶的悼念文章《魯迅先生的精神》錶達瞭同樣的認知:“與其說魯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說魯迅先生的精神正在發榮滋長,播散到大眾的心裏。而這個,就是中華民族解放終於能夠成功的憑證。”今天,魯迅在中國現代文化中的地位越來越被世人所認可,魯迅作品是當代中國人閱讀中持續不減的重點。魯迅的創作、翻譯、學術成就是中國現代文學的高峰,其價值和份量正被人們深刻認知,魯迅的精神和思想,他對提升民族性格的自覺努力,越來越成為當代中國文化建設中的重要支撐和動力源泉,這是令人欣慰的。
魯迅思想的魅力在於其強大的現實性
2016年,正逢魯迅誕辰135周年、逝世80周年,在中國現代文學館主辦的紀念座談會上,我又一次聽到很多魯迅研究專傢們,對魯迅及魯迅研究的當代境遇提齣諸多憂慮。而我則以為,這正考驗和體現著魯迅研究者的價值和作用。在我看來,魯迅研究既有學術責任,也有嚮社會傳播魯迅的責任,在當前情勢下,嚮社會傳播魯迅的責任更加重大,應當讓社會公眾充分認識魯迅對全民族的意義。魯迅形象在全社會到底有多高?到底是看漲還是看跌?大傢的意見不一定完全一緻,但有一點,否定魯迅的聲音更容易傳播。在這個過程當中,魯迅研究界的學者也有責任,這個責任要求我們不能把學術隻當成學問,應該嚮社會傳遞魯迅精神,視其為一種文化滋養,在某些曆史時刻,魯迅精神是火炬,是燈塔,全民族應為之驕傲,這樣的意識需要通過魯迅研究樹立起來。莎士比亞研究也可以有很多角度和結論,但是當“寜願失去一個印度,也不願失去莎士比亞”幾乎成為一句諺語的時候,英國人對莎士比亞的討論就設定瞭一個前提。魯迅之於中國文化比起莎士比亞之於英國文化,價值、意義、重要性或許更高更大,但人們對其認識卻難得有一個基本確認的前提。
同時我認為,把魯迅放在當代文化背景下,放在當代文學格局中閱讀和研究很重要。魯迅思想的巨大魅力就在於其強大的現實性,在於他對民族性格的根性剖析具有長久的“當代性”。把魯迅的文學成就結閤到當代文學中去,纔能看齣他作為一個作傢的偉大性。我認為近代以來中國文學的追求,最後就體現在魯迅的經典性上。中國文學的現代性追求都是朝“魯迅”這個目標去的,包括魯迅自己也在朝著這個目標努力。這樣的錶述並不是忽略同時代作傢,而是說魯迅集中體現、最能夠代錶一個時代的思想深度和創作高度。魯迅之後的中國現代文學,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魯迅思想和創作高度的延展,如果沒有達到那個高度,那就是他的餘波。這纔是一個經典作傢的地位。
麵對一個經典作傢,永遠有很多闡釋空間。魯迅研究界具有義不容辭的文化責任和學術擔當,將魯迅的思想、精神,創作、人生,以活的形態錶達齣來,讓魯迅形象成為一個民族的文化驕傲。
魯迅還在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5
魯迅還在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東西不錯 非常值得推薦!!
評分鞭闢入裏,生動精彩,發人之未發,說人之想說,收獲多多,滿意@。確實是一本難得的佳作。
評分不錯不錯不錯
評分書不錯,精裝封麵,80剋雙膠紙,留空很大,方便閱讀
評分東西不錯 非常值得推薦!!
評分是正品,物有所值,值得購買
評分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
評分滿意
評分是正品,物有所值,值得購買
魯迅還在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