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holder

读懂中国改革4.关键五年2016~2020(修订版)

读懂中国改革4.关键五年2016~2020(修订版)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吴敬琏,厉以宁,林毅夫 等著 著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04-27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79853
版次:2
商品编码:12246884
品牌:中信出版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370
字数:2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读懂中国改革系列,由党政*推荐全国*干部阅读,该系列深度解读中国民众当下关注的经济社会与改革热点话题。
《读懂中国改革4:关键五年2016-2020》,“十三五”深刻解读,吴敬琏、厉以宁、林毅夫领衔,囊括郑永年、周其仁等精英学者,把脉时局大势,明指决策投资应对之道。
未来五年,面临严峻挑战,也是难得的机遇期。《读懂中国改革4:关键五年2016-2020》立足“十三五”,阐述未来的增长点和发展空间,从供给侧改革、创新、新科技革命、人口红利、共享经济等不同的领域,指出未来投资决策的正确方向。
附“十三五”规划建议全文

内容简介

将改革进行到底,《读懂中国改革》系列汇集厉以宁、吴敬琏、林毅夫、周其仁、郑永年、夏斌、巴曙松、黄益平……深度解读当下经济社会与改革热点话题。
十三五,未来*关键五年,我们该怎么办?中国经济的蓝图如何规划?2016—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个百年目标”冲刺的五年!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传统的增长点和增长主体对经济的拉动力逐渐减弱,中国经济遇到了未有的困难。诚如一再提及的,全面改革过程中,好吃的肉都吃完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在这样的局面下,中国经济下一步应该怎么走,新的增长点在什么地方,改革如何继续往前推进?这些都是我们不容回避的问题,也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
《读懂中国改革4:关键五年2016-2020》汇聚中国重量级的经济学家、精英学者,立足“十三五”规划,把脉当下时局,解读当下我们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深入剖析未来走向,阐述未来的增长点和发展空间,从供给侧改革、创新、新科技革命、人口红利、共享经济等不同的领域,指出未来投资决策的正确方向。

作者简介

吴敬琏,当代中国*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1984年、1986年、1988年、1990年和1992年 五次获得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厉以宁,著名经济学家,现为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七、八、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七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八、九届财经委员会副主任;第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及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林毅夫,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专职副主席,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世界银行前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

精彩书评

改革言论

我们不能把14%的高热当成旧的经济状态,,既然有市场经济,就有经济周期,就有波动,我们就要在波动当中生存和发展,持续和复兴。

决定中国下一步向什么地方变化的关键因素,在某种意义上还是经济。因为经济会制约我们社会和政治的走向。中国正面临着各方面的矛盾和冲突,稍有处理不慎,就可能进入经济发展的滑坡和停滞期,这个危险是存在的。

在中国讲创新创业,一定是跟改革、跟法治联系在一起。没有这一方面的跟进,创新创业的规模很难对冲下行压力。

现在经济增长速度放慢,企业经营困难,是我们过去长期依靠投资驱动造成的结构性扭曲的结果,去产能化是当前经济*紧迫的任务。在经济调整过程中,有大量的商业机会。*个机会是行业重组;第二个机会是传统企业的更新换代;第三个机会就是创业。

什么是市场体制?市场体制就是*大限度提供创新创业机会的体制,就是保护企业家发挥创新职能的体制。

*好的投资应该投到哪里呢?投到创新和人才上面去。这样才能把过去15年积累的财富变成未来的有收入流的资产,现在它还睡在账面上。

“互联网+制造业”这个词现在比较热,就是所谓的风口。但是企业需要的可能并不仅仅是风口,虽然风口是很好,但是哪天风停了该怎么办?如果只是奔着风口这个热点来凑热闹,*后一定会失望。我们真正需要认真思考的是,等这个“热潮”过去以后,能够有点儿什么东西?

目录

代序 “十三五”规划期间中国经济发展的态势、机遇与挑战/林毅夫

*章 中国经济面临的十大尖锐问题
用大规模投资拉动增长不可再行/吴敬琏·003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八大新挑战/李佐军·010
中国经济面临的十大尖锐问题/厉以宁·016
10年来,中国为过热增长付出了哪些沉重代价/樊纲·025
中国经济再平衡要过三关/刘世锦·029

第二章 中国转型关头面临的挑战
中国经济*佳20年已经过去/樊纲·039
如何确立中国经济新常态/吴敬琏·044
中国转型关头的真实挑战/华生·056
当前中国的经济困境与社会转型/孙立平·062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两周年:反思方能精进/刘胜军·075

第三章 新常态下如何发掘改革动力
改革如何突破四大阻力/吴敬琏·093
新常态下如何发掘改革动力/郑永年·102
新常态下政府如何推动转型升级/林毅夫·121
没有产业支撑的增长都是空谈/黄益平·127
中国经济未来五年的四大支点/周其仁·133

第四章 供给侧改革:中国经济的一剂良药
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内涵是解放生产力/贾康·143
供给侧改革不应照搬西方理论/林毅夫·148
供给侧改革:中国经济的一剂良药/刘世锦·162
从供给方面发力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厉以宁·167
建立有利于创新的制度体系,推动供给侧变革/吴敬琏·172

第五章 新科技革命,中国将坐上“头等舱”
创新的逻辑/周其仁·181
新科技革命,中国将坐上“头等舱”/姚洋·186
新起点,创新与互联网/许小年·193
鼓励创新,政府既要给“温床”,也要留后路/刘世锦·202

第六章 真正的人口挑战将在10年后来临
真正的人口挑战将在10年后来临/姚洋·211
人口多仍是中国主要矛盾/李铁·214
从全面二胎到放开户籍,寻找中国新人口红利/邵宇·221
农民工市民化,立竿见影的改革红利/蔡昉·227

第七章 深化制度改革才能解决增长与转型两难
破解金融危机急需新动力/黄益平·235
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的关键在哪/李伟·245
深化制度改革才能解决增长与转型两难/田国强·253
国企改革成经济改革命脉/夏斌·261

第八章 “十三五”规划和中国经济的下一程
“十三五”规划和中国经济的下一程/厉以宁·271
“十三五”:告别镀金时代,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邵宇·280
“十三五”将释放市场化改革新红利/迟福林·289
实施“十三五”规划需要破除的几个政策误区/姚洋·300

第九章 中国经济*根本的出路在哪里
世界经济棋弈,第三局开始/夏斌·309
中国经济已别无选择/管清友·316
中国经济*根本的出路在哪里/吴敬琏·324
未来五年中国经济突围的两大方向/周其仁·329

附录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 344

精彩书摘

用大规模投资拉动增长不可再行
吴敬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2010年以后,中国经济增速下行,市场疲软,不少企业发生财务困难。当前,中国经济如何应对、采取什么样的风险控制和化解措施、治本之策在哪里,这些问题值得思考。
过去高增长主要靠大规模投资
对于中国如何应对困难和回避风险,官产学各界人士运用不同的分析方法,提出了不同的方略。
一种是从需求侧的三个构成要素——投资、消费和净出口入手进行分析,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上述“三驾马车”的动力不足。由此提出的对策,是采取刺激政策,多发钞票,多上投资项目。2009年用4万亿元投资(两年)、10万亿元贷款进行刺激,虽然造成了增长率的短期回升,但货币超发、负债增加等消极后果也同时发生,成为需要长期消化的负担。
2012年以后,又多次采用增加投资的办法刺激经济,但正面效果越来越差,负面效果越来越大。一方面是投资的增速效应递减;另一方面,投资高速增长却没有足够的资源支撑,使国民资产负债表的杠杆率不断提高。在杠杆率过高的情况下,一些企业和地方政府发生偿债困难就不可避免。更危险的是,如果杠杆率继续提高,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将会大大增加。
另一种分析方法是从供给侧驱动经济增长因素出发进行分析。经济增长的基本驱动因素不外三个:新增劳动力、新增资本投入(投资)和效率提高。近年来不少中外经济学家运用这种方法进行分析,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为什么能够高速增长和目前增长速度为什么持续下降都有很强的解释力。过去30多年的高速增长是怎么来的呢?主要是靠大规模的投资,但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
*个因素是大量新增的劳动力,也就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蔡昉教授所说的“人口红利”。还有一个因素是效率的提高。改革开放对提高效率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
维持高增幅的因素有的已消失
现在的问题在于,以上这些有利于维持高增幅的因素,有的正在缩减,有的已经消失。首先,正如前面已经说过的,用大规模投资拉动增长的做法造成的消极后果尚待消化,不能再用这种办法增加困难。
其次,长期实行“一胎化政策”和出生率下降,使“人口红利”逐步消失,不能指望新增劳动力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蔡昉教授在2006年就已指出,他们前三年的调查发现,“刘易斯拐点”已经出现,剩余劳动力无限供应的情况已经不复存在。
再次,我国进入城市化的后期,由所谓“库兹涅茨过程”,即由原来在农村低效利用的土地、劳动力等资源转移到城市所促成的效率提高也进入了尾声。
*后,随着中国一般技术水平跟西方国家相接近,用简单引进外国设备和技术的办法去大幅度地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就变得不大可行了。
在人口红利消失、投资回报递减、杠杆率提高的情况下,只有提高所谓索洛余值,即技术进步、效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实现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提高,优化结构,促进创新,实现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发展到集约发展的转变,才能突破目前的困境。
只有通过技术进步提高效率,东部地区才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地或国外那些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地区转移以后,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需要注意的是:实现经济增长模式转型或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是在1995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和二○一○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的,至今已经过去了四个五年计划。
这个关系重大的任务经过整整20年还没有实现的原因是什么?2006年总结“十五”计划的教训时就已得出结论:症结在于实现这一转型存在“体制性障碍”,关键在于能不能通过全面改革建立起一套有利于创新和创业的体制。
前期释放流动性刺激了股市泡沫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当下正确的方略,是在通过一系列措施控制和化解风险、保证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前提下,把主要精力放在切实推进改革上。
尽快建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所要求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便从根本上消除系统性风险的根源,确立效率驱动持续稳定发展的新常态。
为了堵塞漏洞和化解风险,需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
*,妥善处理各级地方政府的债务。第二,制止回报过低和完全没有回报的无效投资,例如各地不问效果、蜂拥而上的“铁、公、基”项目等。第三,停止刚性兑付,以便降低无风险利率水平和防止道德风险。第四,动用国有资本偿还政府的或有负债。第五,停止对“僵尸企业”输血,并对资不抵债的企业实行破产清盘和破产保护下的重整,化大震为小震,使局部性风险得以暴露和释放,而不致积累成系统性风险。第六,采用证券化等手段,通过资本市场消化金融系统的不良资产。第七,努力盘活由于粗放增长方式造成无效占用的死资产存量,例如各地“晒太阳”的开发区。
由于存在经济下行压力和出现突发性金融风潮的可能性,因而还需要以短期政策作为补充,维持宏观经济的基本稳定。我认为,201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有力度,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松紧适度”是正确的,应当审慎地加以实施。
各国救助金融危机的经验表明,在资产负债表出现问题、资产泡沫破灭的情况下,由于人们都要“捂紧钱袋子”和保持流动性,扩张性货币政策对提振经济并没有太大效果。
前一时期释放的流动性并没有达到支持实体经济的目的,却刺激了股市泡沫的膨胀,就是明证。因此,即使在需要采取适度的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刺激时,也主要应采取财政政策,而非货币政策。货币政策要把提供必要的流动性和去杠杆结合起来,不要变成大水漫灌,进一步提升杠杆率,加剧风险积累。
增加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意味着增加赤字。目前我国预算赤字离公认的警戒线还有一些距离,增加财政政策力度还有一定的空间。增加赤字有两种办法:一是增加支出,二是减少收入。在目前的状况下,我倾向于更多地采用普惠式的减税,因为现在一个大问题是企业家们对未来的经济增长缺乏信心,没有投资的积极性。
近期汇率波动较大、人民币贬值预期增强,资金外逃也在增加,这也与信心不足有很大关系。需要改善营商环境,提高企业家们的信心。减税会对提高企业的积极性有所帮助。当然,这不是主要的,还需要针对他们的思想顾虑和实际困难采取一些其他措施,例如纠正某些地方发生的冤假错案,积极改善营商环境,来扭转这种消极倾向。
加快建立官员职权的正面清单
既然推进改革开放是克服当前困难和确立新常态的治本之策,切实推进改革,就变成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早在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后,就已经按照建立竞争性市场体系的方向进行了一些试验性的改革,比如企业注册登记的便利化、营业税改增值税等等,并且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过去许多年领导一再号召要加快服务业的发展,却一直未能实现。
*近几年,在上述改革的推动下,服务业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这使我国就业情况在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下降的情况下得以保持较好的状态。有的经济学家认为,中国需要用增加投资的办法维持8%以上的增长率,是因为要保就业。保就业当然是必要的,但是把就业情况和GDP增长之间的关系看成线性的,认为要保就业就必须保增长,这种观点从学理上说是难以成立的。
因为增长有个结构问题,有的行业增长1%,它的新增就业可能超过1%,有的行业增长1%,它的新增就业却可能不到1%。我们过去大量投资建设的资本密集型产业,雇用员工的数量就比普通服务业要少得多。所以,由于产业结构的变化,在同样的GDP增长率的条件下,就业的情况却有很大的不同。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也取得了一些新进展。但是,各方面改革的进度差异很大。即使进展比较快的行业和部门,也还有不少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例如,金融领域在推进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市场化方面取得了较快进展。但是,在其他方面,比如完善市场监管制度方面就进展得很慢。*近发生市场波动以后,出现了股市注册制改革将要推迟的传言,引起了人们对改革放缓的担心。
国有企业掌握着大量重要资源并且在许多重要行业中处于支配地位,因此,如果国有企业仍然处在效率低下的状态,国民经济效率就很难得到提高。*近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这一文件较之前几个月的征求意见稿有一些进步。
但是有些思路还不够清晰。例如,在国有企业定位和“做强做优做大”的问题上,就有和党的十五大、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不相衔接的地方。对于如何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国有企业的管理要从过去“管人、管事、管资产”转向以“管资本”为主的决定,也不十分清楚。这些问题都会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民气和民力,是我们克服困难、构建繁荣可以依靠的基本力量。现在的一个大问题是相当一部分企业家缺乏投资的积极性。因此亟须采取有力措施,扭转偏向,改善环境,使企业家建立对未来的信心。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和其他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在进行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试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进行自贸区试验的意义在于适应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的大趋势,“营造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
目前正开始在其他地区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的经验,这意味着对外开放新局面的全面展开。行政领导部门要从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的大局着眼,为开辟这个新局面做出贡献。
现代市场经济的有效运作,离不开党政官员在创设良好的营商环境和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作为。强力反腐以来,一些党政官员“乱作为”的情况大为收敛,但“不作为”的情况却有所蔓延。这既是源于这些官员“为人民服务”意识的不足,也与官员职权不够明晰、使人认为“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有关。中纪委书记王岐山以前说过,先治标后治本,用治标为治本赢得时间。
我觉得,在反腐高压态势已经确立的情况下,应当大力加强制度反腐,把权力关到法治的笼子里。与此同时,要按照李克强总理指出的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原则,加快建立官员职权的正面清单,使官员行使职权有章可循。
用大规模投资拉动增长不可再行
吴敬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2010年以后,中国经济增速下行,市场疲软,不少企业发生财务困难。当前,中国经济如何应对、采取什么样的风险控制和化解措施、治本之策在哪里,这些问题值得思考。
过去高增长主要靠大规模投资
对于中国如何应对困难和回避风险,官产学各界人士运用不同的分析方法,提出了不同的方略。
一种是从需求侧的三个构成要素——投资、消费和净出口入手进行分析,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上述“三驾马车”的动力不足。由此提出的对策,是采取刺激政策,多发钞票,多上投资项目。2009年用4万亿元投资(两年)、10万亿元贷款进行刺激,虽然造成了增长率的短期回升,但货币超发、负债增加等消极后果也同时发生,成为需要长期消化的负担。
2012年以后,又多次采用增加投资的办法刺激经济,但正面效果越来越差,负面效果越来越大。一方面是投资的增速效应递减;另一方面,投资高速增长却没有足够的资源支撑,使国民资产负债表的杠杆率不断提高。在杠杆率过高的情况下,一些企业和地方政府发生偿债困难就不可避免。更危险的是,如果杠杆率继续提高,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将会大大增加。
另一种分析方法是从供给侧驱动经济增长因素出发进行分析。经济增长的基本驱动因素不外三个:新增劳动力、新增资本投入(投资)和效率提高。近年来不少中外经济学家运用这种方法进行分析,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为什么能够高速增长和目前增长速度为什么持续下降都有很强的解释力。过去30多年的高速增长是怎么来的呢?主要是靠大规模的投资,但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
*个因素是大量新增的劳动力,也就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蔡昉教授所说的“人口红利”。还有一个因素是效率的提高。改革开放对提高效率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
维持高增幅的因素有的已消失
现在的问题在于,以上这些有利于维持高增幅的因素,有的正在缩减,有的已经消失。首先,正如前面已经说过的,用大规模投资拉动增长的做法造成的消极后果尚待消化,不能再用这种办法增加困难。
其次,长期实行“一胎化政策”和出生率下降,使“人口红利”逐步消失,不能指望新增劳动力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蔡昉教授在2006年就已指出,他们前三年的调查发现,“刘易斯拐点”已经出现,剩余劳动力无限供应的情况已经不复存在。
再次,我国进入城市化的后期,由所谓“库兹涅茨过程”,即由原来在农村低效利用的土地、劳动力等资源转移到城市所促成的效率提高也进入了尾声。
*后,随着中国一般技术水平跟西方国家相接近,用简单引进外国设备和技术的办法去大幅度地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就变得不大可行了。
在人口红利消失、投资回报递减、杠杆率提高的情况下,只有提高所谓索洛余值,即技术进步、效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实现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提高,优化结构,促进创新,实现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发展到集约发展的转变,才能突破目前的困境。
只有通过技术进步提高效率,东部地区才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地或国外那些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地区转移以后,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需要注意的是:实现经济增长模式转型或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是在1995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 读懂中国改革4.关键五年2016~2020(修订版)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读懂中国改革4.关键五年2016~2020(修订版)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读懂中国改革4.关键五年2016~2020(修订版)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读懂中国改革4.关键五年2016~2020(修订版)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收集那么多大家的文章,编辑很用心!需要好好读。

评分

体面的挺好的,谢谢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这本书值得购买,内容丰富,包装好,好

评分

不错,几年前的书了,和现实对比,有意思

评分

还没看看完评价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评分

都是大牛了,写的东西也都高屋建瓴,希望能从中得到启发。

评分

京东物流越来越垃圾,现在又不是双11之类时间,省内都要两天才能到。

评分

质量不错 woliuhenk

评分

自己没看送人的,感觉还不错的样子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读懂中国改革4.关键五年2016~2020(修订版)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