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常识2

中国文化常识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干春松,张晓芒 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ISBN:9787505741553
版次:1
商品编码:12241934
品牌:斯坦威(STANDWAY)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368
字数:410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大儒学研究院副院长干春松,南开大学教授张晓芒执笔主编。

* 40余名专家呕心沥血之作,编纂阵容强大,吸收学界研究成果,雅俗共赏,读查两便。

*知识性、趣味性、资料性、可读性、收藏性……不是辞典,胜似辞典。

*分门别类、条分缕析、使用方便、查阅快捷,堪称案头必备中国文化工具书。

*全方位解读5000年文化精粹,囊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全方位、多角度把握其精髓,是了解中国文化的优秀指南。


内容简介

《中国文化常识2》全面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包括思想、艺术、文学、日常生活、传说故事、典章制度等各个方面。文风通俗易懂,知识全面,结合精美的插图,既可以作为休闲读物,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案头工具书。


作者简介

干春松,1965年生,浙江绍兴人,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儒家思想研究和近现代思想文化研究。主要著作有《制度化儒家及其解体》、《现代化与文化选择》等 。

张晓芒,1955年生。1970年参加工作,1993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做过工人、机关干部、出版社编辑,2000年从事教师工作。研究领域为逻辑学、逻辑史、逻辑与法学。出版著作有:《先秦辩学法则史论》、《点燃创造的太阳》、《从传统走向现代》、《中国古代论辩艺术》、《创新思维训练》、《逻辑思维训练》、《惠施、公孙龙与三晋名家》、《普通逻辑教程》(合著)、《批判性思维》(合著)、《实用辩说丛书》、《实用打官司丛书》、《人类文明系列》等。


目录

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3

夏、商、周断代工程/4

诺贝尔奖获得者要汲取孔子的智慧/5

中国一度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中心/6

朱舜水和日本文化/7

莱布尼茨和《易经》/8

古代的占卜和相面法/8

十二生肖的排列/13

孔子和西方的重农学派/14

《孙子兵法》和《战争论》/15

《孙子兵法》和西点军校/16

黑格尔眼中的中国哲学/17

海德格尔翻译《老子》/18

最早去西天取经的人是玄奘吗/19

成吉思汗的版图/22

林则徐和“开眼看世界”/23

魏源的《海国图志》和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25

中体西用/27

胡适和“全盘西化”/29

季羡林和“河东河西”说/30

庄周梦蝶/35

八卦和六十四卦/35

中庸之道/36

邹衍和孟子/36

阴阳家是“儒家之别流”/37

孔子的圣人化/38

儒曾是一种职业/40

鬼谷子/41

秦始皇和韩非子/41

邓析的“两可之说”/42

惠施与庄子/43

荀子的“成相”/45

两刀论法/46

王安石和司马光/47

当王艮遇见王阳明/47

戴震的科举路/48

北大的“哲学门”/48

“哲学”一词的传入/49

“亲亲”和“尊尊”/53

王国维的《殷周制度论》/54

皇位的传递/55

世袭制的四种方式/55

后妃制度/56

顶戴和花翎/57

中国古代的博士制度/57

大学士不是学位/58

贝勒是什么爵位/59

中国古代官员的俸禄/59

清代官员铨选制度/60

察举/60

武状元/61

丁忧/62

中国古代官员是终身制的吗/62

中国古代家族制度的演变/63

宗谱和家谱/64

族田/65

族规/65

族长/66

祠堂/66

著名的《家训》/66

《仪礼》中的丧礼/67

中国古代帝王的陵寝制度/68

殉葬/70

中国古代对于死的不同说法/70

“暮鼓晨钟”和中国古代的报时系统/73

衍圣公/74

六艺/77

田猎/78

射御/79

养身方术/80

五禽戏模仿了哪五种动物/82

象棋趣话/83

关于下棋的两则成语/84

唐代王积薪的围棋《十诀》/85

蹴鞠与现代足球/86

唐代的马球运动/87

龙舟竞渡/89

民族节日与体育/89

武术比赛项目/92

《易筋经》十二法/93

中国为什么被称为“礼仪之邦”/97

天坛和地坛/98

《礼记》中对洗澡的规定/99

为何古代的厕所一般建在猪圈旁/100

《诗经》中对于床的描写/100

孔子“席不正不坐”/101

唐代开始流行椅子/101

北方的火炕和南方的怀炉/102

战国时期的油灯/103

蜡烛的起源/103

三寸金莲/104

中国古代的名片/105

踏青/105

贴春联/106

猜灯谜/106

中国的传统节日/107

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115

佛教的节日/117

道教的节日/119

天文历法是一项政治活动/125

明朝制定历法的一场比赛/127

扫帚星是灾星吗/128

“七月流火”/130

伯阳父说地震/131

老皇历/131

中国古代的计时器/132

屈原的《天问》/135

海市蜃楼和仙山/136

中国古代的气象观测/137

古代天气现象理论/142

古代人如何预报天气/143

古谚语和天气预报/144

谚语和天气预报/145

远古三大部落/151

汉族的形成/152

我国古代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155

我国古代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156

我国古代中东南地区的少数民族/159

我国古代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160

  匈奴的兴衰/162

鲜卑和慕容家族/164

契丹和辽国/165

西夏文字知多少/167

少数民族的史诗和口传文学/168

少数民族的歌节/169

少数民族的禁忌/170

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分布概况/173

我国各民族语言的语系、语支、语族/174

云南少数民族的土司制度/176

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戏剧/178

元明时期的屯田与移民/181

刑罚/187

夏商周三代的刑罚/187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188

私设公堂/189

约法三章/189

父为子隐/190

枷锁/190

明末三大奇案/190

孔子反对铸造刑鼎/191

杨乃武与小白菜/192

孔融的非孝罪/192

杀嵇康的依据是什么/193

近代的“治外法权”/193

捕快/194

镖局/194

临时约法/195

十八般武艺/199

中国古代的兵器/200

长兵器/200

短兵器/202

射远器/204

明代的火箭/205

清代的鸟枪和火炮/207

盔甲/210

古代著名的兵书/212

汉字字形的结构和变化/217

汉字的演变和书法的变化/221

近代中国的新名词/226

最长的楹联/227

著名对联举例/227

字谜/229

符箓/229

语言与历史/230

俳优/235

宋元杂剧/235

说书/237

苏州评弹/239

相声的谱系/240

京剧的脸谱/242

京剧的行当/244

四大名旦和四小名旦/246

清代的“花雅之争”/247

四大徽班进北京/249

同光十三绝/250

川剧的变脸绝活/252

革命样板戏/254

“北京人艺”的特色/255

常香玉和豫剧/256

皮影戏/257

百家姓/263

姓和氏有什么区别/263

《百家姓》和中国人的姓名趣谈/264

有趣的姓氏来源/266

周代对于姓和氏的制度/267

名字和别号/267

中国的复姓有哪些/268

古代人为什么让和尚或道士取名/269

古人的谦称有哪些/269

古人的尊称/270

什么是谥号/271

古人避讳的规则/272

皇帝的年号/273

皇帝死后的两种称号/273

中国古代车的起源/277

骈、骖、驷/277

《诗经》里的交通工具/278

汉代车的类型/278

木牛流马/281

明清时期的轿车/281

古代单骑马的马具/283

轿子/285

筏子/291

独木船/292

中国古代对船的各种称呼/293

中国古代船上用品的称呼/297

宋代的海船/299

指南针和海上航行/300

郑和下西洋时的“宝船”/301

大运河/301

漕运/303

宋代的立交桥/304

现存最古老的石桥/305

赵州桥的工艺/306

古人如何传递消息/307

会馆/310

驿站和官书的传递/312

鸿雁传书/313

大清邮政的建立/314

“家书抵万金”/315

岐黄之术/319

医道之宗《黄帝内经》/319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321

古代神医/324

唐代颁布的国家药典:《新修本草》/331

我国古代的医学流派/333

中医学中的“神”/335

中医临床常用的辨证方法/337

民国初年关于废除中医的争论/338

中国的食疗和药膳/338

中药的性能/340

藏医和藏药/341

“孔方兄”一词的来历/347

黄金和白银/347

元宝/347

宋代白银成为主要货币/348

钞币/348

法币政策和金元券/348

人民币/349

行会/349

市舶司/350

我国有两条丝绸之路/350

当铺的演变/351

乾隆皇帝为什么不同意与英国通商/352

“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352

“幌子”的作用/352

晚清的奖励实业条例/353

民生主义/353

门户开放/354

中国第一任海关关长/354

 状元下海/355


精彩书摘

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国家,都曾有过自己的传说时代。这些古史时期,有的称为“史诗时代”,有的称做“神话时代”,更有的称为“英雄时代”。这个“传说时代”所包含的时间范围,历史学家各有不同的说法。南开大学著名先秦史家王玉哲先生认为:“各民族远古的历史都是很渺茫的,而且都是人、神杂糅的传说。古代流传下来的这类传说,虽然杂以神话,但毕竟与单纯的神话有本质的区别。古代传说系口耳相传,时间愈久愈易失真。可是它们大都具有真实历史为之素材,并非完全向壁虚造。”徐旭生先生(1888~1976)则为中国古史传说时代的研究创立了一个新的体系。他认为,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最初的历史总是用“口耳相传”的方法流传下来的。在中国丰富的文化典籍中保存下来的大量古代传说,大都有其史实渊源,是未经后人加工过的零散资料,应比经过加工的系统化的“正经”或“正史”中的史料更为质朴、更为可靠。

  中国上古神话及传说时代内容丰富多彩,《盘古开天辟地》、《女娲创造人类》、《共工触不周山》、《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大禹治水》、《巴蛇吞象》、《西王母》、《十日所浴》、《土伯》、《刑天与黄帝争神》、《黄帝征伐蚩尤大战》、《尧、舜、禹时代》等,这些神话与传说代表了中国上古神话及传说时代的精华。

  从汉代的司马迁写成《史记》一书以来,在2000多年中,中国人对于中华古史的认识几乎没有多大变化。大致是:中华民族发源于西北的黄土高原,始祖是黄帝,黄帝生存的时代距离现在大约5000年,自黄帝起历经五帝,以后是夏、商、周三代。从周代的公元前841年开始,有了比较可信的历史记载,进入已有历史记载的时代,在此之前,叫做史前时代,又叫做传说时代。

  有学者认为,“关于中国古代传说时期的具体时间范围,从它的上限说可以推溯到很远”,可至“三皇时期”。学者王大有的专著《三皇五帝时代》(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年出版)就是从古史传说时期的燧人氏、伏羲氏说起的。在该书的内容提要中写明,“三皇五帝时代”和“古史传说时代”实际是一种历史内容的两种不同表述。王玉哲先生在其《中华远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中则将古史传说时代和我国古代“部落战争及民族社会进一步解体”联系起来,即基本上叙述炎黄和尧舜禹时代。自“夏商周断代工程”第一阶段成果于2000年年底公布于众后,将禹建夏的约公元前2070年作为我国阶级国家出现和我国文明社会的开始,已为共识,加上近若干年来关于夏朝二里头文化、东下冯文化等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夏朝不再作为“传说”,越来越为史学界所公认。

  在过去的2000多年中,对传说时代的中华古史的认识,一直依靠古代典籍文献。但在20世纪的100年中,由于西方历史知识的传入,由于我国考古工作的起步,对中国古史的认识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已有的历史知识一件又一件地被否定了。有学者认为,传说时代的中华古史需要从头再写。20世纪是中国古史大规模地被推翻的时代,21世纪将是需要大规模地重写中华古史的时代。

(赵永伟)


前言/序言

从起源的时间看,中华文明并不是最久远的。然与其他主要的文明相比,中华文明却更具有连续性和包容性,这为大多数人所认同。分析其原因,除了中华民族所具有的顽强的生命力之外,中华文明在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是更为重要的依据。

从价值观的层面,中华文明主张仁爱,既肯定家庭和社群的重要性,也将与天地万物为一体视为人类所追求的境界。在政治理念上,儒家、道家等诸子百家,都特别重视民众的利益。儒家坚持民为贵,道家主张以百姓心为心,虽然对秩序建构的理解有所不同,但终极价值却都是将百姓视为政治的目标。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提倡诚信和互助、尊长爱幼,倡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事哲学。在社会秩序的原理中,主张公道和正义,并以此作为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的关系的准则。因为将人看作自然的一部分,所以追求人与环境的整体平衡;因为将他人看作是“同胞”,所以,天下一家,平等友爱,并设计了平等大同的社会理想。这些价值虽因社会发展程度的限制,并不可能完全实现,但千百年来一直作为我们祖祖辈辈坚守的信念。这些价值也是建基于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比如倾向于从整体和局部的统一、客观和主观的结合等方式来看待事物,肯定现世的生活秩序,在信仰生活中充满了美德和伦理的光辉。这些都构成了中华文明有别于西方文明、印度文明的一些特点,为人类文明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一百多年来的现代化运动和中西文化交流,特别是军事和经济上一度失败的影响,导致国人对于自身的文化传统以及独特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意义产生了怀疑,在20世纪出现了全盘西化和彻底否定中国文化的倾向。而白话文的普及和现代的教育体制也导致人们不再集中心力阅读儒家的经典和其他的传世作品,客观上造成了人们对于中国文化的隔膜。

进入21世纪以来,国人对于文化传统的价值有了新的认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认知,因此,形成了全国范围的国学热。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通过阅读传统经典提升文化品位,并以此修身养性。但是,国学的熏染对于大多数国人而言,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掌握一些中华文化的基本知识,是做到这些的第一步。因此,我们编写了这样一部以“常识”为名的中国文化简明读本。

本书从思想、制度、习俗、礼仪、文学、教育等方面介绍了对于了解中国文化所必须要知道的一些内容,并以比较轻松和活泼的文字加以介绍,具有通俗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特征。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已故的北京大学汤一介教授在生前就十分关心,后来又得到了楼宇烈先生、方克立先生和沙莲香教授的指导,保证了这部常识不会因为其通俗性而失去其准确性。本书由我和南开大学的张晓芒教授共同主编,因为术业有专攻,邀请了其他院校的许多教师共同撰写,我想大家都是本着让中华文化浸润每一个读者的内心世界的态度来做这项工作的,因此在撰写过程中尽心尽力,以求满足读者的需要。

干春松

于北京海淀万柳

2016年9月



用户评价

评分

图书很不错,基本上都是三折左右,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华书局,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比三折多点,支持京东。

评分

中国文化常识,一共三本,这是最后一本

评分

了解了解,中国文化常识,提高一下自己的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买了一套

评分

这套书不错,内容丰富,值得拥有,赞一个!

评分

包装完好,每本书都带膜,打开里面纸张非常滑,一点都不粗糙,内容还没看

评分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不可不知

评分

全面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包括思想、艺术、文学、日常生活、传说故事、典章制度等各个方面。文风通俗易懂,知识全面,结合精美的插图,既可以作为休闲读物,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案头工具书。

评分

书已收到,一如既往的京东速度,快的不能再快了,这些书,跟书店的时候相比,真的便宜的不是一点点,折扣力度相当之大,而且一定是正版,给京东点个赞!

评分

包装完整,物流速度超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