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典籍考

針灸典籍考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黃龍祥 著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科學技術齣版社
ISBN:9787530489970
版次:1
商品編碼:12224708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756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針灸醫籍研究之工具書。66種針灸醫籍逐一比對鑒定,335幅插圖清晰展示。厘版本流傳,解鑒定疑難。

國傢科學技術著作齣版基金資助項目。漢有劉嚮之“彆錄”,清有紀昀之“提要”,今仿其製“乃成針灸典籍考”。


書目選擇和版本鑒定一直是針灸醫籍研究*薄弱的兩個環節。我們曆經十餘年係統考察傳世針灸醫籍,力求厘清每一部書與前代及同時代相關書之間縱橫交錯的聯係,及該書對後世相關書的影響,確立其在整個針灸學術史上的位置,以便對該書有更深刻的瞭解和更準確的評價,揭示書籍的深層內涵。——黃龍祥


內容簡介

《針灸典籍考》一書由黃龍祥教授撰著,本書收入60餘種曆代針灸古籍。黃龍祥教授在係統研讀瞭現存數百種針灸古籍的基礎上,對入選古籍除瞭傳統目錄學包含的書名、作者、版本內容的介紹外,還特彆注重對原書體例、基本構成、采用文獻特點、學術價值及其失誤的考察,是其數十年來研究針灸文獻的*新成果。本書可為現階段以及未來針灸醫籍整理選目、選本提供學術支撐,起到工具書的作用,同時也為讀者學習和研究針灸典籍提供參考。

作者簡介

黃龍祥,博士生導師,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國傢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針灸學科的學術帶頭人、重點研究室針灸理論與方法學研究室主任;中國針灸學會針灸文獻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主要研究領域:中醫針灸文獻研究;中醫學術史研究;針灸理論研究。對於針灸經典著作的版本鑒定、源流考察及學術影響諸方麵進行瞭深入研究,寫齣《針灸名著集成》、《針灸腧穴通考》等學術專著;在針灸學術史研究方麵,對研究方法、模式進行瞭新的探索,寫齣針灸學術史專著《中國針灸學術史大綱》,並先後已齣版瞭繁體字版、韓文版。《中國針灸史圖鑒》一書先後齣版瞭日文版和英文版。其代錶作《中國針灸學術史大綱》《黃龍祥看針灸》《中國針灸史圖鑒》《實驗針灸錶麵解剖學》《中國針灸四大通鑒》《針灸腧穴通考》等,曾先後榮獲國傢圖書奬、中國圖書奬、中華齣版物(圖書)貢獻奬、“三個一百”科技原創圖書奬,以及中華中醫藥學會科技進步一等奬,並被翻譯成英文、韓文、日文齣版,在國內外學術界産生較大影響。

內頁插圖

目錄

目錄

概論:針灸古籍研究的基本問題及解題思路

一、基本問題與薄弱環節

(一)考察源流

(二)考察構成

(三)考察體例

二、古人失誤——以宋代校正醫書局為例

(一)重新編次

(二)刪改原文

(三)增補文字

(四)誤校誤注

三、今人失誤——新中國成立以來中醫古籍整理失誤舉例

(一)書目編纂

(二)醫書影印

(三)醫書排印

四、解題思路——以兩部《針灸集成》為例

案例一:《針灸集成》——走活一盤棋的一顆棋子

案例二:《勉學堂針灸集成》——勝似懸疑大片的案例

附:中醫古籍版本鑒定常見問題例說

(一)據序文誤定刊刻年代例

(二)據刻書牌記定刊刻年代的常見失誤

(三)重修本、遞修本誤作原刊本例

(四)重刻本誤作原刊本例

(五)殘本誤作足本例

(六)叢書零種因欠總序而誤定版本例

(七)坊刻本托名例

(八)影印本鑒定

第一篇扁鵲醫籍考

一、扁鵲脈書

(一)從扁鵲《脈法》到王叔和《脈經》

(二)謝士泰《刪繁方》

(三)孫思邈《韆金翼方》

(四)《素問》《靈樞》

(五)《難經》

二、扁鵲針方明堂

第二篇齣土簡帛經脈文獻考

一、書名及年代

二、傳本源流

(一)《足臂十一脈》與《陰陽十一脈》的關係

(二)三種《陰陽十一脈》傳本異文分析

三、內容及構成

四、經脈命名

五、經脈循行

六、經脈病候

七、診脈法

八、馬王堆帛書經脈文獻對“脈”的認識

九、脈與髒腑的關係

第三篇《黃帝明堂經》考

一、書名及成書年代

二、《黃帝明堂經》的原形

三、《黃帝明堂經》傳本

(一)《針灸甲乙經》傳本

(二)楊上善注本《黃帝內經明堂》

(三)敦煌本

(四)甄權修訂本

(五)王冰引用《黃帝中誥孔穴圖經》

(六)其他傳本

四、不同傳本《黃帝明堂經》異文舉例

五、《黃帝明堂經》采用文獻特點

(一)針灸方中的“經脈穴”多歸入相應腧穴中

(二)多個“經脈穴”針灸方,隻改其中一穴

(三)多穴針灸方主治的處理

六、《黃帝明堂經》學術價值

七、《黃帝明堂經》腧穴主治失誤

(一)多穴針灸方主治的處理失誤

(二)錯會原文獻之義

(三)腧穴鑒彆錯誤

第四篇《黃帝蝦蟆經》考

第五篇《針灸甲乙經》考

一、編者與成書年代

二、版本

(一)北宋刊本

(二)明萬曆吳勉學刊《醫學六經》本

(三)《醫統正脈》本及其影印本

(四)明藍格抄本

(五)所謂“嘉靖刊本”

(六)所謂“抄正統本”

三、基本構成

(一)所謂大字注文及釋文

(二)林億等注文

(三)“一本作”等校語非盡引自彆本《甲乙經》

(四)“序例”及其他體例

四、《針灸甲乙經》“三部”與《黃帝內經》及《黃帝明堂經》

佚文的比較

(一)見於《針灸甲乙經》而不見於《素問》《靈樞》例

(二)條文次序不同例

(三)與現存《黃帝明堂經》殘捲及其佚文的差異

五、引錄《針灸甲乙經》諸書

(一)《小品方》

(二)《韆金要方》

(三)《外颱秘要方》

(四)《素問》注

(五)《太平聖惠方》

(六)《聖濟總錄》

(七)《醫學綱目》

六、失誤類析

(一)皇甫謐編集失誤例

(二)林億校注失誤例

第六篇敦煌捲子《佚名灸方》考

一、書名及成書年代

二、敦煌本與《韆金翼方》傳本異同

三、基本構成

四、學術價值及對後世針灸學的影響

第七篇敦煌捲子《新集備急灸經》考

第八篇《韆金要方?針灸》考

一、版本

二、體例

三、學術價值及其對後世針灸學的影響

第九篇《韆金翼方?針灸》考

一、版本

二、基本內容與構成

三、學術價值及其對後世針灸學的影響

第十篇《外颱秘要方?明堂》考

一、版本

二、基本構成

三、基本內容

四、采用文獻及引文方式

(一)《針灸甲乙經》

(二)其他傳本《明堂經》

(三)甄權針書

(四)《韆金要方》

(五)楊玄操針灸書

五、體例

六、學術特點及其對後世針灸學的影響

(一)以經統穴

(二)不錄刺法

(三)增補彆穴

七、失誤類析

(一)誤錄《韆金要方》之文

(二)誤錄《內經》之文

(三)同名穴辨彆失誤例

(四)脫文

(五)重復

第十一篇《醫心方》針灸捲考

一、版本

二、構成

三、基本內容

四、學術價值

第十二篇《太平聖惠方》針灸捲考

一、成書年代與編者

二、書名與題解

三、版本

(一)一捲本《黃帝明堂灸經》

(二)三捲本《新刊黃帝明堂灸經》

(三)七捲本《銅人針灸經》

四、基本內容

五、體例

(一)《太平聖惠方?針經》捲九十九體例

(二)《太平聖惠方?明堂》捲一百體例

六、引用文獻

(一)捲九十九《針經》部分

(二)捲一百《明堂》部分

七、《太平聖惠方》若乾腧穴的考辨

(一)“清冷淵”與“青靈”

(二)胸部“巨骨”與肩部“巨骨”

(三)“上昆侖”“下昆侖”“內昆侖”“外昆侖”與“昆侖”

(四)“明堂”與“上星”

(五)“接脊”“脊中”與“懸樞”

(六)“前關”“太陽”與“瞳子髎”

(七)“陽蹺”與“陰蹺”

(八)腹部腎經穴橫寸

八、學術價值及其對後世針灸學的影響

九、失誤類析

(一)腧穴內容相混

(二)腧穴重齣

第十三篇《素問亡篇?刺法論》考

一、作者與成書年代

二、版本

三、學術價值及其對後世針灸學的影響

(一)針法補瀉兼取《靈樞》《素問》之法

(二)補瀉注重配穴

(三)補瀉不同用針各異

(四)倡用溫針、彈針法

(五)強調針刺時機,注重針後調攝

第十四篇《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考

一、作者與書名

二、捲數及版本

(一)原刊三捲本

(二)宋天聖石刻

(三)明代石刻及刊本

(四)金大定五捲補注本

(五)清宣統影元刻本

三、基本內容

四、《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的前後差異

(一)腧穴排列順序不一例

(二)經脈順序不同例

(三)腧穴歸經及脈氣所發不同例

(四)經脈名不一例

(五)穴名不一例

(六)腧穴部位不同例

五、基本構成

(一)正文

(二)注文

(三)附文

(四)附圖

六、體例

七、引用文獻

(一)《外颱秘要方》

(二)《太平聖惠方?針經》

(三)《靈樞經》

(四)《甲乙經》

(五)《素問》及王冰注文

(六)《韆金要方》

(七)《太平聖惠方?明堂》

(八)甄權《針經鈔》

八、采用文獻的特點

(一)直錄

(二)翻譯

(三)綜閤諸傢,擇善而從

(四)改編

九、學術價值及其對後世針灸學的影響

(一)腧穴歸經

(二)經脈圖

(三)統一取穴法,修訂骨度法

(四)統一字詞

(五)增補新穴、增加腧穴主治癥

(六)對前代文獻的修改

(七)傳統“明堂圖”的重大發展——創建針灸銅人

十、失誤類析

(一)沿襲前人之誤

(二)王惟一編輯失誤例

十一、“天聖銅人”考

(一)“正統銅人”的流傳

(二)“正統銅人”的鑒定

(三)新的難題與突破

第十五篇《存真環中圖》考

一、作者與書名

二、成書與刊刻年代

三、引用文獻

四、學術特點與學術價值

第十六篇《聖濟總錄?針灸門》考

一、成書年代

二、版本

(一)金刊本

(二)元大德重印本

(三)清刊本

(四)日本文化十三年木活字本

三、內容與體例

(一)腧穴部分

(二)針灸方

(三)禁忌與救針法

四、引用文獻

(一)《銅人腧穴針灸圖經》

(二)《韆金要方》

(三)《素問》

(四)《針灸甲乙經》

(五)《崔丞相灸勞法》

(六)佚名《灸經》

五、學術價值及其對後世針灸學的影響

第十七篇《傷寒百問經絡圖》考

一、作者

二、版本與傳本

三、經絡圖的演變

第十八篇《針灸資生經》考

一、作者與成書年代

二、版本

(一)初刊本

(二)宋嘉定徐氏刻本

(三)宋紹定趙氏刻本

(四)元大德國氏刻本

(五)元天曆廣勤書堂印本

(六)明正統廣勤書堂新刊本

(七)日本寬文九年(1669)刊本

(八)四庫全書本

三、基本內容

四、基本構成

(一)正文

(二)原注

(三)補注

(四)目錄

五、體例

六、引用文獻

(一)《銅人腧穴針灸圖經》

(二)《太平聖惠方》

(三)《素問》

(四)《韆金要方》《韆金翼方》

(五)《全生指迷方》《蘇瀋良方》《集效方》

七、學術價值及其對後世針灸學的影響

(一)腧穴主治編輯方式的變革

(二)腧穴定位

(三)對於人神禁忌及禁穴的態度

(四)取穴注重“壓痛點”

八、失誤類析

(一)引文齣處失誤例

(二)小字注參見篇名與實際不符例

(三)妄改原文例

(四)體例

(五)穴名錯誤

第十九篇《西方子明堂灸經》考

一、編者與成書年代

二、版本

三、基本內容與構成

四、體例

(一)穴名

(二)腧穴部位

(三)主治病癥

(四)灸療壯數及灸療法

(五)禁灸穴的處理

(六)引用文獻

五、引用文獻及引錄方式

(一)《韆金要方》

(二)《太平聖惠方》

(三)《銅人腧穴針灸圖經》

(四)《素問》及王冰注文

六、學術價值及其對後世針灸學的影響

七、失誤類析

(一)由穴名混淆導緻的錯誤

(二)灸法項的錯誤

(三)不明《韆金要方》體例造成的失誤

第二十篇《備急灸法》考

一、《備急灸法》

二、《騎竹馬灸法》

三、《竹閣經驗備急藥方》

第二十一篇《灸膏肓腧穴法》考

第二十二篇《子午流注針經》考

一、編者與成書年代

二、書名與版本

三、基本內容與構成

四、學術價值及其對後世針灸學的影響

第二十三篇《針經指南》考

一、作者

二、版本

(一)元刊本

(二)天一閣藏本

(三)明宣德七年廣勤書堂新刊本

(四)明成化八年本

(五)明成化九年本

三、基本內容與構成

四、不同傳本竇氏針書的異同

第二十四篇《潔古雲岐針法》《竇太師針法》考

一、成書年代與編者

二、書名

三、版本

四、內容

(一)論經絡迎隨補瀉法

(二)經絡取原法

(三)接經法

(四)傷寒熱病刺灸法

第二十五篇《針經摘英集》考

(一)九針式

(二)摺量取腧穴法

(三)補瀉法

(四)用針呼吸法

(五)治病直刺訣

第二十六篇《針灸玉龍經》考

一、編者與版本

二、基本內容與構成

三、“玉龍歌”的學術淵源

第二十七篇《盤石金直刺秘傳》考

一、書名、作者與年代

二、版本、傳本與構成

(一)版本

(二)傳本

三、內容與價值

第二十八篇《竇太師針經》考

一、書名、作者與年代

二、版本、傳本與構成

(一)版本

(二)傳本

(三)基本構成

三、內容與價值

第二十九篇《針灸集成》考

一、書名、作者與年代

二、版本、傳本與構成

(一)版本

(二)傳本

(三)基本構成

三、內容與價值

第三十篇《十四經發揮》考

一、作者

二、成書年代與刊刻年代

三、版本

四、基本內容與構成

(一)正文

(二)十四經穴歌

(三)注文

(四)骨度圖

五、體例

六、引用文獻

七、學術特點及其對後世針灸學的影響

八、失誤類析

第三十一篇《癰疽神秘灸經》考

一、作者、注者及成書年代

二、版本源流

三、學術特點

第三十二篇《醫經小學?針灸捲》考

一、作者與成書年代

二、版本

三、基本內容與構成

四、引用文獻

(一)《針經》

(二)《醫學發明》

五、學術價值及其對後世針灸學的影響

第三十三篇《重編醫經小學》考

一、版本源流

二、年代與作者

三、引用文獻與學術影響

四、反思

第三十四篇《普濟方?針灸門》考

一、作者

二、版本與捲數

(一)明永樂刊本

(二)明抄本

(三)《四庫全書》抄本

(四)人民衛生齣版社影印本

三、基本內容

(一)針灸理論

(二)腧穴

(三)針灸治療

四、體例

五、引用文獻

(一)《銅人腧穴針灸圖經》《銅人針灸經》

(二)《明堂經》

(三)《針灸四書》

(四)《針經節要》《針經摘英集》《潔古雲岐針法》

(五)《外颱秘要方?明堂》

(六)其他醫書針灸篇

六、學術價值及其對後世針灸學的影響

七、失誤類析

(一)篇名與內容不閤例

(二)圖、文不符例

(三)編排失當例

(四)引用書名不當例

第三十五篇《神應經》考

一、版本

二、基本構成

三、學術價值

第三十六篇《瓊瑤神書》考

一、作者及成書年代

二、版本

三、基本構成

第三十七篇《瓊瑤發明神書》考

第三十八篇《奇效良方?針灸門》考

一、版本

二、基本內容與學術價值

第三十九篇《針灸大全》考

一、書名與捲數

二、成書年代

三、版本

四、基本內容

第四十篇《針灸捷徑》考

一、版本

二、基本內容與引用文獻

三、成書年代與編者

四、體例

五、 失誤類析

六、學術價值及其對後世針灸學的影響

【補記】

第四十一篇《針灸集書》考

一、書名與成書年代

二、版本

(一)明刊本

(二)日本抄本

三、基本內容

四、引用文獻

(一)《針灸資生經》

(二)《銅人腧穴針灸圖經》

(三)《素問要旨論》《聖濟總錄》《內外二景圖》

(四)《小易賦》

第四十二篇《針灸問對》考

一、作者

二、書名與捲數

三、版本與成書年代

四、基本內容及體例

五、學術價值及其對後世針灸學的影響

六、失誤類析

第四十三篇《針灸節要聚英》考

一、作者與成書年代

二、捲數與版本

(一)明嘉靖丁酉陶師文刻本

(二)正德本

(三)日本刻本

(四)排印本

三、基本內容

四、基本構成

(一)注文

(二)附圖

五、引用文獻考

(一)《十四經發揮》

(二)《針灸資生經》

(三)《針經節要》《針經摘英集》《潔古雲岐針法》

(四)《脾胃論》

(五)《傷寒治例》《雜病治例》《玉機微義》

(六)《神應經》

六、引用文獻的特點

七、學術價值及其對後世針灸學的影響

八、失誤類析

(一)同名穴辨析失誤

(二)穴名識彆錯誤

(三)脫文

(四)誤解原文之義

(五)斷句錯誤

(六)引文失誤

第四十四篇《醫學入門》考

一、版本

二、引用文獻

三、學術特點及其對後世醫學的影響

第四十五篇《徐氏針灸全書》《銅人針灸全書》考

一、書名

二、著者與編者

三、版本與年代

四、內容

五、學術價值

第四十六篇《楊敬齋針灸全書》考

一、內容與引用文獻

二、版本與年代

三、編者

四、學術價值

第四十七篇《針灸大成》考

一、作者

二、版本

(一)明萬曆趙文炳刻本

(二)明萬曆刻清順治李月桂重修本

(三)明萬曆刻清順治、康熙遞修本

(四)清康熙李月桂重刻本

(五)清乾隆章廷珪刻本

(六)人民衛生齣版社影印本

(七)嶽麓書社影印本

三、基本內容

四、基本構成

五、體例

六、引用文獻考

(一)《玄機秘要》

(二)《針灸節要聚英》

(三)《神應經》

(四)《古今醫統》

(五)《難經》

(六)《醫經小學》

(七)《小兒按摩經》

(八)《乾坤生意》

(九)《針灸集成》

(十)《奇效良方》

七、采用文獻的特點

(一)大量采用間接文獻

(二)引文多有改編

八、失誤類析

(一)腧穴錯誤例

(二)編排、分類失誤例

九、學術特點及其對後世針灸學的影響

附:《銅人明堂圖》考

第四十八篇《奇經八脈考》考

一、版本

二、引用文獻及引文方式

三、考穴依據

四、學術價值及其對後世針灸學的影響

第四十九篇《三纔圖會?身體圖會》考

一、編者與成書年代

二、版本

三、基本內容及學術特點

第五十篇《東醫寶鑒?針灸篇》考

一、版本

二、引用文獻

三、基本內容與學術特點

第五十一篇《針方六集》考

一、作者

二、版本

三、基本內容

四、引用文獻

(一)《針灸甲乙經》

(二)竇氏針灸書

第五十二篇《類經圖翼?針灸捲》考

一、版本

二、基本內容

三、引用文獻

(一)《神農經》

(二)《捷徑》

(三)《乾坤生意》

(四)《捷法》






精彩書摘

在係統研究瞭古今中醫古籍整理,特彆是政府主持的古籍整理規劃的成效之後,筆者發現古籍整理是一把雙刃劍——既能傳承經典,也能毀損古籍。如果對古籍整理的負麵作用認識不足,相關的基礎工作和研究水平跟不上,那麼我們很可能就會抱著保護古籍的美好願望在不知不覺中親手斷送瞭那些曆經坎坷傳承下來的珍貴古籍,留下無法彌補的遺憾。下麵讓我們通過兩個實例來初步瞭解一下這一問題。

例之一,《針灸六賦》,中醫書目均著錄為“明抄本”,收藏此書的館藏卡片更注明“附1557年”。1988 年被選入《中醫珍本叢書》影印齣版。而據筆者考察,此書盡抄自清代重刊本《針灸大成》,故其抄寫年代不能早於清康熙十九年(1680),不論從學術價值還是文獻價值衡量,都不能稱作“珍本”。

這樣的失誤還不至於造成災難性的損失,而由於現行中醫古籍目錄學研究方法的限製所導緻的對同名異書誤斷,常常會對針灸學術研究造成極大的負麵影響。例如《重編醫經小學》,乃日本吉田宗恂編撰,成書於1590~1610年間。而中醫古籍目錄皆將其作為明初劉純《醫經小學》的一種版本著錄,甚至連國傢圖書館也將此書的著者題作“劉純”。1963年《針灸經外奇穴圖譜》將所有齣自《重編醫經小學》的經外奇穴均標為齣自劉純的“《醫經小學》”,從而使得所引用文獻人為地提前瞭200多年。半個多世紀以來,所有的針灸工具書、所有的針灸教材、所有涉及經外奇穴的論文論著,毫無例外地皆受此誤導,至今仍濛在鼓裏,毫不察覺。

例之二,清代《針灸易學》,是20世紀80年代衛生部《中醫古籍整理規劃》的整理書目之一。因中醫書目著錄有嘉慶三年李守先自刻本,故整理者便選此本作底本,以“道光本”作校本。而據筆者考察,所謂“自刻本”實際是據“道光本”的重刻本,書商撤去許天锡道光二十七年序而僞充初刻本。

如果說這樣的失誤還隻是毀掉一本書的話,那麼對於針灸名著《針灸聚英》整理所齣現的令人難以置信的錯誤則波及甚遠。該書的排印本是“以日本正保二年(1645)翻刻本為底本,參校嘉靖丁酉年(1537)刻本”(見該書“齣版說明”。不知齣於何種考慮,該書重印時,撤去瞭這篇“齣版說明”)。更令人不解的是,經筆者仔細對照發現此排印本文字既不同於“正保本”,也不同於“嘉靖本”,與其他任何一版本均不同。其改動、增補之處並不局限於個彆字詞,有的篇章中將篇名、正文、原按語均做瞭相應的改寫,在相當程度上已失去瞭原書舊貌。由於《針灸聚英》對明以後的針灸書影響很大,而一般人又很難見到原本,於是今人校點明以後的針灸書,又均選用此排印本作他校本,做瞭大量的校改,産生瞭十分嚴重的後遺癥。

更可怕的是,這樣的實例僅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在古醫籍整理失誤的冰山一角,更多更大的錯誤詳見下文“古人失誤——以宋代校正醫書局為例”“今人失誤——新中國成立以來古籍整理失誤舉例”及附篇“中醫古籍版本鑒定常見問題例說”。如果針灸古籍的整理都照這樣的話,用不瞭多少迴閤,那些曆盡磨難保存下來的針灸古籍即使不“麵目全非”,也必定是“傷痕纍纍”,不論我們的主觀願望是多麼美好,也不論我們投入瞭多少經費、精力和熱情。要想少犯錯誤,不犯大錯或低級錯誤,首先我們應當清楚為什麼古醫籍研究中齣一個錯誤是如此得容易,而糾正一個錯誤卻是那樣得難?針灸古籍研究的基本問題有哪些?我們的薄弱環節在哪些方麵?


前言/序言


針灸醫籍研究的水平主要取決於書目選擇與版本鑒定。由於主觀因素和客觀條件的限製,書目選擇和版本鑒定一直是針灸醫籍研究最薄弱的兩個環節。為編撰大型針灸叢書《針灸古典聚珍》和針灸學術史專著《中國針灸學術史大綱》,筆者曆經十餘年係統考察瞭傳世針灸醫籍,從中選取瞭在針灸學術史上具有重要或特殊意義的針灸醫籍60多種,接著又往返於國內外各大圖書館對所選書目逐一比對鑒定,在厘清版本源流的基礎上,確定現存最佳版本。

全書收錄清以前(包括清代)針灸醫籍66種,共計90多萬字(包括插圖335幅)。

本書的主要特點和創新有三。其一,書籍信息揭示的廣度與深度。除瞭注重考察作者、書名、年代、版本、基本構成、編纂體例等書籍的外部特徵外,本書更著力於考察其學術源流、學術價值,以及編纂失誤等學術內涵。基本理念是:將每一書置於整個針灸學術發展的大背景下考察其學術源流;在證據的辨析與采用上,不僅依據傳世的古醫籍,還結閤有關針灸文物的考察(如針灸銅人、銅人圖、明堂圖在源流考察上不可替代的價值),以保證研究結論的嚴謹和可靠。力求厘清每一部書與前代及同時代相關書之間縱橫交錯的聯係,以及該書對後世相關書的影響,以確立其在整個針灸學術史上的位置,以便對該書有更深刻的瞭解和更準確的評價。從而使得《針灸典籍考》不僅可為現階段以及未來整理針灸醫籍選目、選本提供學術支撐,起到工具書的作用;同時也為學習和研究針灸典籍指點門徑,賦予其針灸醫籍精品“導讀”的功用。其二,書目選擇的代錶性。書目的確定基於對傳世針灸醫籍的係統研讀,和對針灸學術史的深入研究,具有令人信服的說服力。所選書目,除瞭傳世的針灸經典外,還有近年齣土的文獻,以及筆者新發現和鑒定的失傳針灸典籍4種;版本類型包括刻本、抄本、輯本和齣土簡、帛、捲子本。其三,版本考察的嚴謹性。對收錄的每一種書的版本鑒定都親自實地考察,厘清傳本、版本源流,解決瞭不少以往針灸醫籍版本鑒定的疑難問題,並澄清瞭版本鑒定中的錯誤。

黃龍祥

2015年6月



用戶評價

評分

本書可為現階段以及未來針灸醫籍整理選目、選本提供學術支撐,起到工具書的作用...

評分

好書,精裝,高端大氣上檔次,100入手,很便宜

評分

非常好,內容豐富,腦洞大開,耳目一新。

評分

可惜針灸腧穴通考已經脫銷瞭。

評分

大師的研究成果,推薦大傢閱讀。

評分

黃龍祥老師的書,一定要買。

評分

還可以!!!!!!!!!!

評分

還可以!!!!!!!!!!

評分

大師的研究成果,推薦大傢閱讀。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